浙江 趙興利
關注三點 快速準確答題
浙江 趙興利
地理問題的解決需要建立在對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準確理解及掌握的基礎上。在高考中,學生要想拿到高分,不能單靠題海戰(zhàn)術,而是需要將地理概念,尤其是那些抽象的、難以從表象中概括出來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內(nèi)化,才能在考試中靈活運用,準確遷移,從而快速準確地解決地理問題。
【考題鏈接】(2015年浙江卷)浙江古代盛產(chǎn)青瓷,其中越窯生產(chǎn)的青瓷(越瓷)遠銷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和非洲東部地區(qū)等。古代越瓷貿(mào)易船主要以風力和洋流為動力,晴夜觀星定向,一般出航半年內(nèi)到達非洲。下圖為越瓷外銷西南航線示意圖。完成下題。
與陸路運輸相比,越瓷西南方向貿(mào)易選擇海運方式可( )
①縮短路程 ②增加運量 ③減少貨物破損 ④增強貿(mào)易靈活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錯誤歸因】此題學生最主要的錯誤是沒有熟練掌握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yōu)缺點,尤其是連續(xù)性和靈活性這一細小考點。不能把握古代陸路經(jīng)過山區(qū),高原路途顛簸,海洋上則相對要穩(wěn)定的多。
【試題解析】與陸路運輸相比,越瓷西南方向貿(mào)易選擇海運方式其實是增強貿(mào)易多樣性,而非靈活性,而且海運靈活性遠小于陸路運輸,④錯;輪船運量比車馬運量大,可增加運量,②對;海運的路程長,①錯;船上相對于馬背上能減少貨物破損,③對。故選C。
【回歸基礎】交通運輸方式的優(yōu)缺點對比如下表:
優(yōu) 點缺點鐵路運輸量大,連續(xù)性強,速度較快,受天氣影響小,運費較低投資多,建設周期長,短途運輸成本高公路速度較快,機動靈活,受自然條件限制較小投資較多,運輸量小,運費高水路運量大,運費低,投資少速度較慢,連續(xù)性差,受自然條件限制大航空速度快,機動靈活運量小,運費高,受天氣影響大管道運輸量大,運費低,連續(xù)性強投資較多,適宜液體、氣體
【特別提醒】1.綜合題中有關海運的設問中,學生經(jīng)常漏答“大宗笨重貨物,遠距離運輸,適宜走海運”而導致失分。
2.高新技術產(chǎn)品因為其“短、輕、薄、價值高”適宜航空運輸。很多高科技工業(yè)基地也因此常被稱為“臨空型”。
【考題鏈接】(2015年紹興一模)根據(jù)下列材料及圖示,完成(1)(2)題。
由中資企業(yè)承建開發(fā)的尼加拉瓜跨洋運河于當?shù)貢r間2014年12月正式開工,工程全長2 7 6千米,項目總投資5 0 0億美元,預計2019年完工。近年來,有“東方巴拿馬運河”之稱的泰國克拉地峽運河(全長約5 0千米)開發(fā)也成了中資企業(yè)重點關注的項目。
(1)圖示兩區(qū)域中共同的內(nèi)力作用是________,判斷依據(jù)是區(qū)域內(nèi)有眾多的________、________分布。
(2)比較圖中①②地1月份氣流運動的差異,并說明原因。
【錯誤歸因】第(1)題,錯誤的原因是學生對內(nèi)力作用的概念、內(nèi)涵不熟而導致,同時不能有效提取火山、錫礦、銅礦等有用信息進行分析整合,不能找出兩區(qū)域內(nèi)力作用表現(xiàn)上的共性。第(2)題,錯誤是因為學生對氣流運動不能進行正確的遷移聯(lián)想,只是簡單地理解為風,而導致失分過半。
【試題解析】(1)內(nèi)力作用包括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和地震等。依據(jù)顯性和隱形信息進行思維加工,可判斷出兩地共同的內(nèi)力作用表現(xiàn)為巖漿活動(地殼運動),其判斷依據(jù)為圖中的顯性信息的火山和有色金屬等。(2)試題設問要求是兩地氣流運動的差異。氣流運動包括水平運動(風)和垂直運動。
【參考答案】(1)巖漿活動 火山 有色金屬礦
(2)①地盛行東北風(風力較大),(熱帶草原氣候)1月受東北信風控制。②地上升氣流為主(或垂直運動為主),(熱帶雨林氣候)1月受赤道低壓帶控制。
【回歸基礎】內(nèi)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如下表:
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內(nèi)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地殼運動水平運動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巖層發(fā)生了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形成了斷裂帶和褶皺山脈及表現(xiàn)____ _形式谷地垂直運動_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_ _巖層隆起和凹陷;地勢的起伏和海陸變遷___變質作用巖石在一定溫度、壓力下___________發(fā)生變質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tài)________________巖漿活動巖漿侵入巖石圈上部或___________噴出地表巖漿噴出冷凝形成火山地震地表下巖層的斷裂錯動,____ ___________引起震動引起海陸變遷、地勢起伏________________
【特別提醒】內(nèi)力作用的具體表現(xiàn):地殼運動(多褶皺山脈、斷裂帶、地震等);巖漿活動(多火山、地熱、溫泉);變質作用(多變質礦、變質巖、有色金屬礦等)。
【考題鏈接】(2015年廈門一模)下圖示意我國新疆某地區(qū)地形狀況及風向頻率,甲地有大片的綠洲,每年大風日數(shù)約16 0天左右,年平均風速達到6.2米/秒,是我國最早進行風能開發(fā)的區(qū)域。
(1)結合熱力環(huán)流的原理,分析甲、乙之間夏季盛行西北風的原因。
(2)從地形特征的角度,分析甲地多大風的主要原因。
【錯誤歸因】第(1)題,學生此題得分率低的原因是不能把熱力環(huán)流的原理應用于此題的甲、乙兩地。有學生通過觀測風玫瑰圖得出該地盛行西北風,但是并沒有從“結合熱力環(huán)流的原理”幾個字做文章。沒有描述沙漠熱容小,夏季升溫快,而導致失分。第(2)題,部分學生因沒有描述區(qū)域背景既甲地位于兩山之間的谷地而失分,部分學生因沒有關注地形特征的設問定語,而導致答題方向偏差而失分嚴重。
【試題解析】第(1)題,熱力環(huán)流的根本原因:地表受熱不均。地表受熱較多的地方,氣流膨脹上升,形成低壓,反之,形成高壓,近地面風從高壓吹向低壓。圖中甲、乙兩地的下墊面不同,二者分別為綠洲和沙漠,夏季受熱狀況不同,造成二者之間氣壓差異,形成從甲地吹向乙地的西北風。第(2)題,從甲地向東和向西海拔增高,因此該地為谷地,呈西北—東南走向(與盛行風的走向一致);該地處于我國西北地區(qū),靠近冬季風源地,西北風強勁,加之狹管效應的影響,風速在谷地加快,導致此地多大風。
【參考答案】(1)甲地以綠洲分布為主,乙地以沙漠分布為主,由于沙漠的熱容量較綠洲小,夏季增溫較綠洲快,在乙地附近形成熱低壓;甲地(海平面)氣壓高于乙地,風從甲地吹向乙地,多盛行西北風。
(2)甲地位于兩山之間的谷地,且谷地為西北—東南走向;盛行的西(北)風(或“與谷地走向一致的氣流”)受狹管效應的影響,速度在谷地加快,導致風大。
【特別提醒】解決此類問題,一定要關注設問角度的關鍵詞,分析原因必須從限定詞的角度展開思維,調(diào)用設問關鍵詞的地理知識、地理原理進行思考、遷移應用,最終得到高分。
【易錯題訓練】
讀世界某處山脈景觀圖,完成第1題。
1.在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過程中,該山體巖石在地球表層可轉化為( )
A.噴出巖 B.侵入巖
C.沉積巖 D.變質巖
圖1中甲地年降水量約為10 0 0mm,乙地年降水量約為5 0 0mm。圖2示意四地氣溫年內(nèi)變化。據(jù)此完成2~4題。
2.造成甲、乙兩地降水量差異顯著的主導因素是( )
A.地形 B.緯度位置
C.洋流 D.大氣環(huán)流
3.圖2中與甲地氣溫年內(nèi)變化相符的曲線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乙地位于亞熱帶的( )
A.常綠闊葉林帶B.草原帶
C.常綠硬葉林帶D.荒漠帶
下圖為某地區(qū)的衛(wèi)星云圖。讀圖完成5,6題。
5.該地區(qū)位于( )
A.南半球高緯地區(qū)B.北半球高緯地區(qū)
C.南半球低緯地區(qū)D.北半球低緯地區(qū)
6.圖示天氣系統(tǒng)在該地區(qū)的多發(fā)月份是( )
A.1—3月 B.5—7月
C.6—8月 D.9—11月
下圖為我國亞熱帶某旅游名山景觀照片。該山山頂海拔3 0 9 9米,屬山地針葉林帶。讀圖回答第7題。
7.該山山頂能夠出現(xiàn)可供游客欣賞的景觀是( )
A.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B.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C.層層梯田疊交錯,猶如海上泛碧波
D.春蠶作繭桑園綠,睡起日斜聞竹雞
【參考答案與解析】
1.C 該景觀為火山,說明構成山體的巖石主要是噴出巖,噴出巖在地表,經(jīng)過外力作用,能形成沉積巖,而變質巖需要在高溫高壓環(huán)境中才能形成。
2.A 甲乙兩地緯度相當,大氣環(huán)流影響下差異較??;洋流中暖流即使增溫增濕,但是不會導致降水差異如此之大;甲、乙兩地距離16 0 k m(比較近),但是降水量差5 0 0mm,只有地形能導致如此明顯的結果。
3.B 該區(qū)域為南半球,7月均溫最低,排除①③;④地夏季最高氣溫15℃左右(偏低),只能是高緯度或高海拔地區(qū),而該地緯度為3 3°S,屬亞熱帶,故②正確。
4.B 此題對世界地圖的空間判斷要求高,由圖判斷該地為大洋洲,甲乙之間為大分水嶺,調(diào)用大洋洲自然帶可得出答案。
5.C 該衛(wèi)星云圖為臺風(氣旋),水平氣流為順時針符合,判定為南半球臺風。臺風的本質是熱帶氣旋,只能形成于熱帶、亞熱帶的洋面。
6.A 臺風一般形成于夏秋季節(jié),北半球為6—9月最多,南半球為12月—次年3月最多。若第5題錯誤,本題一定會出現(xiàn)錯誤。
7.B 地理老師幾乎都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來講解隨海拔上升氣溫下降的原理。學生思維定式嚴重,忽略題干中“該山山頂海拔3 0 9 9米,屬山地針葉葉林帶”這一關鍵信息,而桃樹落葉屬溫帶落葉闊葉林范疇。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魯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