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盛珺, 崔 晉, 陳曼姣, 陸智輝
(浙江大學 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 浙江杭州 310058)
欠發(fā)達地區(qū)青少年體驗式學習公益項目的實踐與探索
——以浙江大學“求是圓夢”貴州學生訪學浙大為例
葉盛珺, 崔 晉, 陳曼姣, 陸智輝
(浙江大學 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 浙江杭州 310058)
隨著西部地區(qū)進城務工人數增加,留守兒童的現狀引起社會關注。資料顯示,大多數留守兒童存在缺乏關愛、家庭教育缺失、性格孤僻、夢想教育缺乏等特點。近年來,欠發(fā)達地區(qū)青少年體驗城市類公益項目逐漸興起,通過體驗式學習的方式讓欠發(fā)達地區(qū)青少年體驗城市的生活和學習,開拓視野,加強與同齡人的交流溝通,進行夢想教育。通過浙江大學研究生支教團開展的“求是圓夢”湄潭學生訪學浙大案例,總結分析了該類公益項目施行的困境,并提出解決的辦法。
體驗式學習; 公益; 留守兒童
(一)體驗城市類公益項目相關背景
隨著農業(yè)產業(yè)結構的調整以及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人多地少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由此產生的農村勞動力富余的現象也愈發(fā)凸顯。大批農村人口涌向城市進城務工,而這種人口的大規(guī)模流動也打破了穩(wěn)定的家庭結構,導致父母和子女分離,在欠發(fā)達地區(qū)產生了大量的留守兒童[2]。這些留守兒童普遍存在親情關懷缺失、心理問題驟增、學習興趣減低、道德意識淡漠、安全問題頻出等共性問題,如何保障他們的教育質量和生活水平也成為了亟待解決的重中之重。
本文從留守兒童自身出發(fā),通過城市體驗類公益項目與現有教育管理模式相結合,幫助留守兒童建立積極的人生觀,健全的世界觀,為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提供一條出路。
(二)體驗城市類公益項目分類
根據目標和內容的不同,體驗城市類公益項目也可以大致分為以下三類:
1、“小候鳥”類公益項目
“小候鳥”類公益項目通常以寒暑假與父母進城團聚為主要目的,幫助留守兒童在寒暑假期間能夠與父母團聚,以填補其親情方面的空白。但此類公益項目目的相對單一,主辦方在留守兒童與其父母團聚后,對活動的掌控能力有限,因此在親情關懷以外能夠達成的效果有限。
2、“圓夢”類公益項目
“圓夢”類公益項目通常以感受城市增長見聞為主要目的,通過引領留守兒童參訪人文景觀、歷史古跡、博物館、科技館等方式實現校外教育,進而實現開闊視野的目的。此外,“圓夢”類公益項目也會采取城市青少年與欠發(fā)達地區(qū)青少年結對的方式作為進行活動的延續(xù)。
3、“主題探索”類公益項目
“主題探索類”公益項目通常在特定的時間節(jié)點以城市所在地正在舉辦或開展的活動為契機,幫助留守兒童進一步學習和認識體驗城市。本文以浙江大學十六屆研究生支教團湄潭分團舉辦的“求是圓夢”項目為例,開展了高中生體驗大學的公益項目,幫助欠發(fā)達地區(qū)青少年感受浙大,樹立理想。
(一)項目背景
本項目的組織方為浙江大學研究生支教團,針對縣城高中學生缺少交流、夢想缺失等現象,希望通過真人體驗式的活動,增強切身感受,樹立學習目標,延續(xù)浙大與湄潭的淵源。
1、縣城學生多為留守兒童,缺乏交流溝通
經遵義市有關部門初步測算,2012年底遵義市常年在外務工的158萬勞務大軍[3],2013年末遵義市常住人口總數614.25萬[4],估算在外務工人數占總人數的25.72%。隨之帶來的是農村、縣城的留守兒童人數增加。這些留守兒童除在校時間外,多利用網絡消磨課余時間,很少與父母、師長溝通,性格多偏內向。
2、縣城高中生對于夢想的理解較為狹隘,缺少奮斗的目標
支教團對湄潭縣某高中高一學生的職業(yè)理想調查,調查總量為50人。有32%的學生夢想是成為教師,22%希望成為老師,14%為經商,6%希望從政。此調查結果說明縣城學生對職業(yè)選擇的多樣性缺乏了解。在西部縣城城鎮(zhèn)建設發(fā)展較快的時代,學生對現實物質需求的滿足感超過了對更高目標追求的動力,大多學生缺少自己的奮斗目標,產生明顯的懈怠心理。
3、浙江大學與湄潭縣有深厚歷史淵源,當地學生渴望進一步了解浙江大學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浙江大學西遷貴州省遵義、湄潭辦學7年。在對當地普通高中學生的調查中發(fā)現,有98%的學生知道浙江大學,74%的學生希望有機會去浙江大學看一看,5%的同學認為自己有希望并有意愿考浙江大學。
4、浙江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多年來開展帶湄潭教師赴杭學習項目,成效顯著
浙江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在湄潭支教九年,開展策劃“求是強師”項目7次,組織139名湄潭優(yōu)秀教師赴杭州知名初高中培訓學習,提高湄潭當地教學水平,有效提升湄潭教師素質。為學生赴浙大的參訪搭建了平臺和基礎。
(二)參訪對象的選撥
由于項目經費、資源有限,把參訪名額作為優(yōu)秀學生的激勵,對參訪學生的選撥尤為必要。此項目的目的是感受大學學習生活環(huán)境,激發(fā)學習熱情,樹立奮斗目標。在選拔上,以學習成績排名作為參考,重點面試考察學生對就讀重點大學的意愿、行為品德方面,選擇成績上有希望考上重點大學,性格稍靦腆且家庭情況困難學生作為重點對象。
(三)參訪日程安排
本項目開展周期為4天。主要安排內容如下:
1、求是圓夢·學習交流
(1)邀請浙大湄潭籍優(yōu)秀學長學姐代表給同學們帶來一場分享學習經驗、大學生活。
(2)參觀實驗室,參與實驗操作體驗,體驗大學專業(yè)學習氛圍。
但是,商業(yè)銀行金融產品單一,而且創(chuàng)新效果并不理想,產品同質化比較嚴重,這些都是商業(yè)銀行需要進行金融產品創(chuàng)新的重要原因。
(3)自行選擇感興趣的大學課程進行旁聽學習,初步了解所感興趣的專業(yè)和方向。
(4)在圖書館進行一晚的看書、自習,感受名校學生自律、自覺、認真的學習氛圍。
(5)參與大學學生會、社團組織的戶外大型學生活動,與大學生們一起社團活動的快樂。
2、求是圓夢·西遷情懷
(1)參觀浙大校園,尋找西遷足跡,了解求是文化內涵。
3、求是圓夢·素質拓展
(1)游覽孤山、斷橋等景點,分組使用規(guī)定的金額完成午餐,鍛煉理財規(guī)劃能力。
(2)組織團體輔導素拓項目,增強學生交流合作能力。
(四)項目反饋
項目結束后,組織方繼續(xù)對參訪的10名學生進行反饋調查以及跟蹤調查,了解參訪者對本項目的態(tài)度以及項目對參訪者本身帶來的影響。
1、“求是圓夢”各項目受參訪學生歡迎程度
請參訪者根據自己的喜好為“求是圓夢”過程中主要的九個項目進行以9—1分進行打分,印象最深刻的為9分。調查結果顯示,圖書館自習項目以及參觀大學校園的受歡迎程度最高,大部分同學反映喜歡浙江大學名校的學習氛圍,很受打動。參加校學生會組織的戶外集體活動“color run”是第三受歡迎的項目,可以從集體活動中感受到大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
2、“求是圓夢”項目對參訪學生及其同學的影響
通過對“求是圓夢”10名參訪學生的跟蹤調查,了解其學習成績和心理狀態(tài)。所有的參訪學生都表示在赴浙江大學參訪后更加希望能考上浙江大學,在心理上增加了學習的動力。通過參訪學生對其同學、朋友的二次傳播,整體學習動力上升。通過對參訪者的學習成績進行了解,10名參訪者中9名學生的期末成績與參訪前期中考試成績年級排名浮動在30名以內,基本保持平穩(wěn)(全年級2000名左右學生);有1名學生從之前的年級61名上升到年級第6名,成績上升明顯。
(一)多途徑籌集公益項目活動經費
在經費籌集方面,在由當地政府職能部門提供經費的基礎上,可以從市場經濟的要求出發(f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探索城市體驗類公益項目的新途徑,從而多角度多方面地尋找到全新的籌集經費渠道,努力整合社會資源,尋求社會力量從經費和物質上對欠發(fā)達地區(qū)青少年體驗城市類公益項目的支持。比如與知名的企業(yè)和商家聯合,讓他們?yōu)楣骓椖刻峁┮欢ǖ馁澲M用和物品資助等等。
(二)多渠道加強參訪學生安全管理
安全問題是整個項目的首要考慮因素,這直接關系到每個青少年以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也是有效開展體驗城市類公益項目的基本前提。要全方位保障項目實行中參訪學生的安全,必須從多個渠道做好安全管理[4]。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幾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包括行前做好項目前期的安全常識知識講解和訓練工作;培訓志愿者為學生出行和餐飲安全提供良好服務;做好出訪點的安全布置及應急工作;加強學生安全意識以及相關知識的學習;行前召開家長會取得家長的支持等。
(三)多角度發(fā)揮活動過程教育意義
欠發(fā)達地區(qū)青少年體驗城市類公益項目是蘊含多學科豐富知識的“第二課堂”。項目組織方要明確體驗城市類公益活動的功能,在活動組織前盡可能詳細策劃活動內容、游覽路線,對游覽效果做出初步預計,以便將來用于豐富課堂教學資源。為了培養(yǎng)具有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項目組在游覽景點的設置上,可以偏重于那些集教學、科研、生產于一體的單位。
(四)全方位關注學生后續(xù)心理問題
由于西部地區(qū)青少年對未來生活具有充分的想象力,當他們走出大山,在城市中感受到精彩與刺激后再回到大山,必然會產生一定的心理落差[5]。項目組需要在項目實行前后都要密切關注參訪學生的后續(xù)心理狀態(tài),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態(tài)度和寬闊的胸懷。
(五)注重二次傳播,提高項目影響力
由于經費、安全等原因,該項目的參訪學生人數有限,因此一次傳播只可能影響到少數學生。但可由參訪學生作為傳播主題,在活動之后,在各自班級、學校進行演講,以朋輩教育的方式將體驗城市全程的所見所思告訴身邊的同學,使得該項目的教育意義得到橫向和縱向的延續(xù)及升華。
[1]蔣篤運. 以科學發(fā)展觀研究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J]. 中國教育學刊,2008(7):8—10.
[2]景林飛. 政府部門大力組織有序輸出 遵義市158萬大軍每年掙回上百億支持家鄉(xiāng)建設[N]. 貴州日報, 2012-02-06 (14).
[3]李曉敏. 沈陽市城區(qū)初中生戶外教育實踐體系構建研究[D]. 沈陽體育學院,2013.
[4]賀金蓮. 提能:高校貧困生解脫“貧困鏈”束縛的有效途徑[J]. 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9(3):173—175.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Project For Teenagers From Developing Areas To Cities——Based On the “Qiu Shi Yuan Meng” Project Organizated By Volunteer Teaching Team Of Zhejiang University
YE Sheng-jun, CUI Jin, CHEN Man-jiao, LU Zhi-hui
(College of Media and International Culture,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310058, China)
With the number of migrant workers from the Western China increasing rapidly, the situ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should be paied more attention. The data shows that these children lack of love and dreams. Recently, public welfare projects which give chances for children from developing areas to go to developed cites is becoming popular. In this way, these children experience lifestyle of cities, which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ir ability but also help them build their own dreams. Analyzing the case “Qiu Shi Yuan Meng”, this article makes a summary about the project in this category.
Experiential learning; Public Welfare; left-behind children
2015-11-01
葉盛珺(1992— ),女,浙江杭州人,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新聞傳播學研究。
G775
A
2095-7408(2016)04-0106-03
●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