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普魯弗洛克的情歌》中的“重大的問題”

      2016-04-13 10:42:41
      關(guān)鍵詞:生存狀況艾略特互文性

      王 琪

      (內(nèi)江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四川 內(nèi)江 641100)

      ?

      論《普魯弗洛克的情歌》中的“重大的問題”

      王琪

      (內(nèi)江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四川 內(nèi)江 641100)

      摘要:理解普魯弗洛克的“重大的問題”是理解《J·阿爾弗瑞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主題的關(guān)鍵。在《J·阿爾弗瑞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中,艾略特通過對普魯弗洛克心路歷程的描寫、互文性和“非個性化”理論的運用,將一個表面看來滑稽可笑的個人情愛問題轉(zhuǎn)化為對現(xiàn)代人類生存狀況——“生存還是毀滅”這一“重大的問題”的嚴肅思考。在一首貌似無情的“情歌”里,體現(xiàn)出詩人對人類命運的深切關(guān)懷。

      關(guān)鍵詞:艾略特;《普魯弗洛克的情歌》;心路歷程;互文性;“非個性化”;生存狀況

      《阿爾弗瑞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被認為是艾略特成為具有影響力的詩人的重要開端。對于這首聞名于世的《情歌》,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做出了許許多多不同的解讀。例如,“幾年前,美國有學者考證了近一個世紀的《情歌》討論,歸納出學界曾從婚姻主題、人物性格、意識流手法、宗教內(nèi)涵等四個方面進行解讀和爭論,但均未達成共識”[1]。在國內(nèi),《情歌》通常被解讀為有欲無愛的呻吟,一曲“有心無膽”的“愛無能”的中年男人的悲歌[2-5];也有論者認為“情歌”是普魯弗洛克的一夜情之歌[6]。從20世紀末至21世紀,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詩歌進行了持續(xù)不斷的、積極而有益的研究和探討。就主題而言,論者主要探討了詩歌的荒原意識[7-11]。就人物形象而言,評論者集中研究了詩歌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指出普魯弗洛克的反英雄形象和哈姆雷特般的怯懦、猶疑的性格生動地刻劃了現(xiàn)代人的精神空虛和信仰缺乏[12-15]。有的評論者從精神分析和心理學的角度對普魯弗洛克這一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進行分析,認為《情歌》是對現(xiàn)代“焦慮”的生活狀態(tài)的表述,作者借此揭示了現(xiàn)代社會人們具有的一種普遍的心理狀態(tài),焦慮的根源在于精神家園與生態(tài)家園的廢弛[16-20]。也有學者在艾略特詩學思想觀照下,對詩歌中的去個性化、“客觀對應(yīng)物”、與歐洲文學傳統(tǒng)的互文性等進行探討[21-23]。還有學者對詩歌的象征、意象等進行深入剖析[24-26]。但是,對詩歌中普魯弗洛克欲向女士們提出的“重大的問題”(overwhelming question)本身,學者們卻很少深入探究,大多認為那只是普魯弗洛克一時心血來潮的求愛沖動,似乎他的問題只是關(guān)乎他有沒有勇氣求愛的問題,因而將《情歌》中這一至關(guān)重要的“問題”輕易忽視或一筆帶過。

      實際上,理解普魯弗洛克的“重大的問題”是理解全詩主題的關(guān)鍵。本文擬從普魯弗洛克的心路歷程、互文性以及“非個性化”理論的運用等三個方面,對詩歌中普魯弗洛克試圖提出的“重大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而論證在一首貌似滑稽、無情的“情歌”的表象下,《阿爾弗瑞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實際蘊藏的是艾略特對現(xiàn)代人類生存狀況的嚴肅思考,普魯弗洛克的“重大的問題”就是人類“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

      一普魯弗洛克的心路歷程

      有的論者認為,“情歌”用意識流的寫作手法寫成,缺乏明顯的邏輯性[23]。但實際上,《情歌》以戲劇獨白的形式寫成,圍繞“重大的問題”的提出,采用漸降法(anti-climax或bathos),線性展開。面對那個“重大的問題”,普魯弗洛克經(jīng)歷了一系列復雜的思想矛盾和焦慮,同時采用了一系列的心理防御機制,從而最終解除現(xiàn)實的焦慮。這種矛盾、焦慮和一系列的心理防御機制襯托出提出該“問題”的艱難與“問題”的非同小可。

      除去開頭的題詞,詩歌正文大致分為五個部分。每個部分展現(xiàn)普魯弗洛克心路歷程的一個片段,層層遞進。普魯弗洛克的心路歷程與詩歌的互文性緊密結(jié)合,展現(xiàn)普魯弗洛克的心理邏輯。

      詩歌開頭的題詞來自但丁的《神曲》“地獄篇”(Inferno)第二十七章①。吉多·蒙泰菲爾德羅伯爵因幫助陰險的教皇博尼法斯三世而被打入地獄第八層。身處烈火中的吉多在回答但丁關(guān)于作偽證而被譴責的詢問時說到:

      假如我認為,我是回答

      一個能轉(zhuǎn)回陽世間的人,

      那么,這火焰就不會再搖閃。

      但既然,如我聽到的果真,

      沒有人能活著離開這深淵。

      我回答你就不必害怕流言。[27]538-539

      吉多認為但丁也是被打入地獄的陰魂,也不能“活著離開這深淵”,所以也就沒有了后顧之憂,開始對但丁講述自己卑劣的過去。題詞暗示普魯弗洛克無所顧忌,對傾聽者完全敞開了自己的心扉,強化了《情歌》的真實感和客觀性,同時也引入了生與死的“重大的問題”。

      詩歌第一部分(1—22行)“重大的問題”登場,其出場背景給人一種不祥的預感。

      “艾略特曾在一次采訪中說,普魯弗羅克是一位大約40歲的人,通過這位灰暗的人物表現(xiàn)了他自己的某種心情”[28]。普魯弗洛克(Prufrock)原文意義為“a ‘prude’ in a ‘frock’”,即“裙子中的正人君子”或者“裙子中的謹小慎微的人”。J.是Junior的縮寫,意為年輕人的、地位較低的、晚輩的等。當父子倆的名相同時,該詞用于表示兒子的名字,以區(qū)別于父親。詩歌最早有一個副標題《女人中的普魯弗洛克》(Prufrock among the Women)[29]?,F(xiàn)在的題目和最早加上的副標題兩者均暗示普魯弗洛克的欲望,同時暗示其柔弱或陰柔的小男人氣質(zhì)。在一個溫柔的十月的黃昏,普魯弗洛克邀請“你”——沉默的聽眾(the silent listener)、讀者抑或詩人的另一個自我——與他一道穿過現(xiàn)代都市破舊的街區(qū)或貧民窟,前去參加一個社交聚會。普魯弗洛克的行程通過想象在其頭腦中展開。

      普魯弗洛克首先描述了沿途“要把你引向一個重大的問題”的街景以及聚會場所外黃色的霧和煙。他以鳥瞰的方式描述沿途的景像:黃昏的天際“好似病人麻醉在手術(shù)桌上”,地上的街道有些冷清:

      那兒休憩的場所正人聲喋喋;

      有夜夜不寧的下等歇夜旅店

      和滿地蚌殼的鋪鋸末的飯館;

      街連著街,好像一場討厭的爭議

      帶有陰險的意圖

      要把你引向一個重大的問題……[27]539

      他以降格(debasement)的手法,由高及低、由遠及近、由大到小地將傾聽者的視線從天際拉向街道,再從街道拉向旅店、“滿地蚌殼的鋪鋸末的飯館”以及客廳里來回地走著,談?wù)撝组_朗基羅的女士們?!昂盟撇∪寺樽碓谑中g(shù)桌上”的黃昏的天際,暗示世界的病態(tài)和了無生氣,它或許還暗示普魯弗洛克精神的癱瘓與行動的無能。接下來,普魯弗洛克描述了聚會場所外黃色的、睡貓似的霧和煙。黃色的煙霧是現(xiàn)代工業(yè)城市的典型特征。睡貓的形象影射普魯弗洛克世界的慵懶、曖昧和漫無目的。籠罩在黃色煙霧中的都市是一個難以言喻的半明半暗的世界,一個介于生與死之間的模糊不清的世界。這樣的世界使普魯弗洛克的內(nèi)心充滿厭惡,迫使他不得不去認真面對和思考那個“重大的問題”。

      在第二部分(23—36行)中,普魯弗洛克反復強調(diào)還有大把的時間,可以做許許多多的事情,包括提出那個“重大的問題”,這使得他有了拖延的理由:

      總會有時間,總會有時間

      裝一副面容去會見你去見的臉;

      總會有時間去暗殺和創(chuàng)新,

      去一天天從事于手的巨大業(yè)績,

      在你的茶盤上拿起或放下一個問題;

      有的是時間,無論你,無論我,

      還有的是時間猶豫一百遍,

      或看到一百種幻景再完全改過,

      在吃一片烤面包和飲茶以前。[27]540

      “裝一副面容去會見你去見的臉”,暗示著社交場合中各式各樣人物的虛假面具和偽裝。普魯弗洛克的疊句“總會有時間”取自《圣經(jīng)》:“對每一件事情都有一個季節(jié),天底下每個日都有一個時間:有時間去生、有時間去死。有時間去挖掘……”(《新約·傳道書》3:1-8)。此句也暗指玄學派詩人安德魯·馬維爾(Andrew Marvell, 1621-1678)的《致嬌羞的情人》(To His Coy Mistress)(“只要我們有足夠的余地和時光”):詩中青年催促戀人加快戀愛的步伐,盡快與其交合,以期與無情的歲月和死亡抗衡。與此相反,普魯弗洛克卻在為自己尋找借口,告訴自己總會有時間采取行動,而他反復、遲疑的性格卻令人不得不對此產(chǎn)生懷疑。“讓舉起問題又丟進你盤里”,暗指施洗者約翰和莎樂美的故事。先知約翰的頭顱被希律王托在盤中交給莎樂美,作為對其優(yōu)美舞姿的獎勵?!吨聥尚叩那槿恕泛蜕瘶访赖墓适戮哂忻黠@的愛欲的暗示?!半p手完成勞作與度過時日”中的“勞作與時日”(works and days)暗指古希臘訓諭詩之父赫西奧德(Hesiod,公元前8-公元前7世紀)所寫的“Works and Days”(《工作與時日》):這是一部以現(xiàn)實生活為題材的長詩,鼓勵人們熱忱地工作和生活,反對閑散和不公正。長詩的主張與普魯弗洛克碌碌無為的生活狀況形成對照。這一部分也令讀者聯(lián)想到哈姆雷特的父親的被暗殺與哈姆雷特復仇行動的拖延與猶豫。如果說父親尸骨未寒,母親即改嫁殺父仇人,女友奧菲利婭為仇敵充當眼線對付自己,令哈姆雷特不再相信女人,那么,莎樂美則暗示著女人情欲的可怕和普魯弗洛克認為女人不可信任。這種對女人的了悟和愛戀女人的欲望糾纏在一起,使他痛苦,手足無措。

      在第三部分(37—86行),普魯弗洛克急于知道自己是否敢于提出那個“重大的問題”,但他不得不遺憾地承認自己沒有膽量。

      普魯弗洛克問自己:“可有勇氣/攪亂這個宇宙”[2]540?可“有魄力把這一刻推到緊要的關(guān)頭”[2]542?他對社交活動,尤其是與女人交往,感到恐懼和焦慮,擔心她們會怎么看自己。他想到那些“帶著鐲子,又袒露又白凈/(可是在燈光下,顯得淡褐色毛茸茸!)”[2]541的胳膊,女士們衣裙散發(fā)的香氣可能使他話離本題。他穿過街道,看見孤獨的男子倚在窗口,抽著煙,而他自己是那些孤獨者中的一份子。時間一分一秒過去,而他卻不能鼓起勇氣采取行動,他承認自己“有點害怕”。

      普魯弗洛克的社交無能,尤其是與異性交往的無能,在此部分得到凸顯。他“用咖啡匙子量走了[他]的生命”以及其他瑣碎生活片段的描寫,暗示其生命的單調(diào)乏味和毫無意義。他的“禿頂”具有特殊的意味。性的壓抑會減緩頭發(fā)的生長,性機能障礙常常引起頭發(fā)稀疏?!岸d頂”是男性性能力下降的體征之一。他“已經(jīng)熟悉了她們,熟悉了她們所有的人——”,他感受到女士們的目光死盯著他,深入骨髓:

      那些眼睛能用一句成語的公式把你盯住,

      當我被公式化了,在別針下趴伏,

      當我被釘著在墻壁上掙扎,

      那我怎么能開始吐出

      我的生活和習慣的全部剩煙頭?

      我又怎么敢開口?[27]541

      像昆蟲標本一樣,普魯弗洛克被釘在墻上進行研究。此處采用的正是玄學派詩人慣常使用的奇喻(metaphysical conceit),與黃昏“好似病人麻醉在手術(shù)桌上”的比喻有異曲同工之妙。艾略特對玄學派詩人頗有研究,他于1921年發(fā)表的論文《玄學派詩人》,使玄學派在20世紀成為熱門的追捧對象?!坝靡痪涑烧Z的公式把你盯住”和“我被公式化”,揭示社會和他人對普魯弗洛克的定義和認知,同時反映出社會對個體的壓抑?!按嬖谥髁x者加繆認為,有一個看來完全合乎情理的明顯事實,那就是一個人永遠處在已定現(xiàn)實的控制之下。而一旦認識到這點,他就無法從中脫離出來。就要為之付出一些代價?!盵11]盡管他曾“哭泣和齋戒,哭泣和祈禱”,但神圣的宗教儀式并未給他帶來行動的勇氣和膽量?!翱奁妄S戒”“暗示了最偉大齋戒者耶穌基督。耶穌接受約翰的洗禮儀式后,曾到荒野齋戒四十日,戰(zhàn)勝了魔王撒旦的三大誘惑。在圣經(jīng)詮釋傳統(tǒng)中,耶穌通常被認為是新律法時代的摩西”[30]。普魯弗洛克認定自己不是施洗者約翰一樣的先知?!斑@也不值得大驚小怪;/我曾看到我偉大的時刻一晃”[27]542,暗示他曾經(jīng)有過的雄心壯志如今正漸漸熄滅。普魯弗洛克的“害怕”反映出弗洛伊德所謂的神經(jīng)性焦慮(neurotic anxiety)——因擔心自己因為表達本能欲望而受到懲罰時產(chǎn)生的焦慮。

      在第四部分(87—110行),普魯弗洛克思忖著提出該問題可能將導致女士們的拒絕,那樣是否值得。他意識到自己不可能提出想要提出的問題。

      普魯弗洛克猶豫著。在一系列的社交儀式之后,“把整個宇宙壓縮成一個球,/使它滾向某個重大的問題”[2]542,他想象著一位女士“把枕墊放在頭下一倚,/說道:‘唉,我意思不是要談這些;/不,我不是要談這些?!盵2]542如果那樣,是否值得?“‘我是拉撒路,從死人那里/來報一個信,我要告訴你們一切?!盵27]542拉撒路的故事源自《圣經(jīng)·新約》,象征著普魯弗洛克“從死里復活”,從渾渾噩噩、毫無意義的生存狀態(tài)中覺醒。但即使“從死里復活”的普魯弗洛克提出那“重大的問題”,告訴女士們可怕的真相,他的告誡也只會招來斷然拒絕,受到女士們的厭惡和鄙棄。在此,普魯弗洛克采用弗洛伊德所謂的“投射”的心理防御機制,把自己內(nèi)心的不為社會所接受的欲望沖動和行為歸咎于他人。

      在第五部分(111—131行),亦即最后一個部分,普魯弗洛克為自己免除了提出那個“重大的問題”的責任,在本能沖動和欲望不能在現(xiàn)實的女性身上得到滿足的情況下,采用弗洛伊德所謂的“移置”的心理防御機制,開始沉溺于海妖的美妙幻想之中。正如艾略特的朋友評論艾略特那樣,普魯弗洛克“用夢幻之藥醫(yī)治現(xiàn)實之痛”,想要提出的“重大的問題”終歸不了了之。

      普魯弗洛克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并非哈姆雷特王子,當也當不成”,自己

      ……無非是順手的工具,

      服服帖帖,巴不得有點用途,

      細致,周詳,處處小心翼翼;

      滿口高談闊論,但有點愚魯;

      有時候,老實說,顯得近乎可笑,

      有時候,幾乎是個丑角。[27]543

      很大程度上,這正是女士們,抑或整個社會,對普魯弗洛克一類知識分子的定義和認知。如此一來,自己也就沒有悲天憫人,提出那個“重大的問題”的責任與擔當?shù)谋匾?。在此,普魯弗洛克采用了另外一種心理防御機制,即弗洛伊德所謂的“合理化”,用一種自己能接受的理由代替原來的理由。他為自己正在走向衰老而深感沮喪。他問自己:“我可敢吃桃子?”“桃子”的意象非常重要:

      艾略特的主要目的在于使普魯弗洛克的焦慮瑣碎化,只一片小小的水果就讓他感到張惶。……桃子就其形狀和質(zhì)地而言,一直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普魯弗洛克吃桃子的焦慮與他的性機能障礙(sexual inadequacy),與他擔心自己的禿頭和單薄的體格使得女性對他不屑一顧有著密切關(guān)系。[31]

      弗洛伊德認為:人由兩種主要的、相互沖突的欲望驅(qū)動,即生命本能(libido,力比多或性欲)和死亡本能(mortido/destrudo),也稱生命驅(qū)動力(the life drive)和死亡驅(qū)動力(the death drive)。生命本能指向生命的生長和增進,它用于自我保存;死亡本能則是毀滅和侵略的本能,是衰退和促使人類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狀態(tài)的力量,引導生命趨向死亡[32]31。榮格認為,“在極端情況下,又好象在某些精神病狀態(tài)當中,力比多完全不能夠找到一條出路,于是生命的退縮便由此產(chǎn)生;這是一種病理學意義上的后退,與作為生命的一種必然性的后退不是一回事?!Ρ榷嗍且环N天生的能量,為生命服務(wù)是它先于一切的目的”[33]5。普魯弗洛克的性機能障礙和敢否“吃桃子”的擔憂暗示著他心靈能量的不足及其精神和欲望的壓抑。在普魯弗洛克身上,讀者不僅見不到多少進取的力量,也見不到任何毀滅和侵略的本能沖動,所能見到的只是“生命的退縮”。在黃昏般半明半暗的世界里,他半生不死地游蕩著。

      普魯弗洛克幻想著自己漫步在海灘,欣賞水妖(美人魚)歌唱和游泳,“停留于大海的宮室,/被海妖以紅的和棕的海草裝飾”[27]544。在此,他的情欲再次得到展現(xiàn),但他清楚地知道,她們不會為他而歌唱。在希臘神話中,美人魚是坐在巖石上用歌聲誘惑船員,使其船只觸礁沉沒的海妖。她們一身兼具誘惑、虛榮、美麗、殘忍和絕望的愛情等多種特性,通常被描繪為虛華和妖艷的象征。美人魚本無性別,她們的美艷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殺戮。人一旦聽見海妖的歌聲,必死無疑,唯一生還者是奧德修斯(Odysseus)。詩中的女士們正是海妖般充滿危險的誘惑,是欲望的象征。對普魯弗洛克而言,她們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美人魚。美人魚的活潑、青春活力和妖艷與正在走向衰老的普魯弗洛克的疲軟無力和性無能形成鮮明的對比,也暗示著他的求愛企圖或提出那個“重大的問題”的企圖終將歸于失敗。他意識到,一旦夢幻被人聲喚醒,他將被迫回到現(xiàn)實,被大海淹死,走向毀滅。

      普魯弗洛克的心路歷程展現(xiàn)了理智與情感的矛盾沖突。他的心路歷程再次印證了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在第三幕第一場中的著名論斷:

      重重的顧慮使我們?nèi)兂闪伺撤?,決心的赤熱的光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偉大的事業(yè)在這一種考慮之下也會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動的意義。[34]341-342

      對詩歌表層的解讀很有可能引向《情歌》是一曲“有心無膽”的“愛無能”的中年男人的悲歌的結(jié)論。將詩歌的表層設(shè)計為一位中年男子的求愛之舉,為詩人在同一空間同時展現(xiàn)男人和女人提供了可能,獨具匠心。正如李麗程指出的那樣:“在這首無愛的情歌里,男人自卑、怯懦、優(yōu)柔寡斷,女人虛榮、冷漠、裝腔作勢,男人和女人都處于異化的狀態(tài),甜美和諧的兩性關(guān)系在現(xiàn)實中無處可尋,只剩下空虛和孤獨?!盵9]

      艾略特在《哈姆雷特和他的問題》(1919)一文中提出:“用藝術(shù)形式表現(xiàn)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尋找一個‘客觀對應(yīng)物’。換句話說,是用一系列實物、場景,一連串事件來表現(xiàn)某種特定的情感,要做到最終形式必然是感覺經(jīng)驗的外部事實一旦出現(xiàn),便能立刻喚起那種情感?!盵35]13艾略特的“客觀對應(yīng)物”可以理解為一定的場景、事件、意象、掌故、引語,一種通過意象表達情感、思想的方法或手段?!翱陀^對應(yīng)物”具有普遍的共性,當“客觀對應(yīng)物”一旦出現(xiàn),便能立刻喚起同樣或相似的情感?!翱陀^對應(yīng)物”的功能是為詩人的情感提供載體,并將其轉(zhuǎn)化為一種象征,把個人情緒轉(zhuǎn)化為普遍情感。當然,這種象征的具體意義受到上下文,亦即環(huán)境的規(guī)定和制約。在普魯弗洛克求愛心路歷程描寫的表層之下,一系列“客觀對應(yīng)物”——普魯弗洛克世界中的一系列貌似不相關(guān)的實物、場景、事件、意象、陰郁的氣氛——得以呈現(xiàn),其思想情感得以感性化和具象化,其個體經(jīng)驗得以普遍化。借助一系列“客觀對應(yīng)物”,艾略特生動地刻畫了混亂的、碎片化的、死氣沉沉的現(xiàn)代世界中人的生存狀況。在這樣的世界里,人們沉溺于物質(zhì)和情欲的享樂,醉生夢死。

      二互文性

      詩歌的題目《情歌》以及最先加上的副標題《女人中的普魯弗洛克》、閑聊著米開朗基羅的性感的女士、《致嬌羞的情人》、莎樂美、普魯弗洛克的性焦慮、結(jié)尾處海妖的幻想等可能指向性,指向他將向那些女士當中的一位求愛,這個問題無論對普魯弗洛克還是對那位女士都十分重大(overwhelming,原意為“壓倒一切的”),如此強烈,令人不知所措。但普魯弗洛克擔心自己的問題可能“攪亂這個宇宙”,暗示他的問題的分量和重要性遠遠超越了個人情愛問題?!皩ζ蒸敻ヂ蹇藖碚f,那不僅是涉及個人關(guān)系的問題,而且是涉及世界及生活的意義”[36]547,甚至整個宇宙。

      普魯弗洛克擬提“問題”的重大性和震撼性通過詩歌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進一步得到強化?;ノ男浴爸敢粋€特定文本與其他文本之間可能存在的各種關(guān)系。這些互文性關(guān)系包括易位構(gòu)詞、用典、改寫、翻譯、戲謔模仿、混雜拼貼、模擬以及其他種類的變形”[37]112?;ノ男缘倪\用表明普魯弗洛克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學識淵博的知識分子。更為重要的是,互文性與艾略特所倡導的詩人的“歷史意識”緊密結(jié)合,使得普魯弗洛克的“重大的問題”和整首詩歌超越了個人情愛的狹小范疇,呈示出極其豐富而又復雜的文化內(nèi)蘊和深廣的社會歷史內(nèi)涵。

      《情歌》的互文性最為突出地表現(xiàn)為用典。艾略特所引用的典故代表著他在《傳統(tǒng)與個人才能》(Tradition and Individual Talent,1917)中所謂的“傳統(tǒng)”或“歐洲的心靈”。詩中最為重要的用典是女士們談?wù)撝奈乃噺团d后三杰之一,被羅曼·羅蘭譽為“文藝復興時期崇高的山峰”[38]109-110的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米開朗基羅的藝術(shù)含有英雄主義的崇高美,其創(chuàng)作以人物健美著稱。他最著名的繪畫作品是梵蒂岡西斯廷大教堂的天頂畫《創(chuàng)世記》和壁畫《最后的審判》;其最重要的雕塑作品有以《圣經(jīng)》中古代以色列最智慧的國王、勇士、音樂家和詩人大衛(wèi)為題材的《大衛(wèi)》,以《圣經(jīng)》中率領(lǐng)被奴役的以色列人逃離埃及的宗教領(lǐng)袖、先知摩西為題材的《摩西》等?!洞笮l(wèi)》、《摩西》和《創(chuàng)世記》中的世界第一個男人亞當均具有強健有力的體魄?!洞笮l(wèi)》充滿青春的活力和健美,《摩西》有著先知的智慧,亞當正處于“覺醒”狀態(tài),即將獲得造物主賦予的生命、力量和解放[38]95-110。《大衛(wèi)》、《摩西》和亞當?shù)男劢『湍行粤α颗c普魯弗洛克其貌不揚、中年禿頂、細胳膊細腿,衣著簡樸而別扭的柔弱和猥瑣形成鮮明的對照?!芭藗冋?wù)撁组_朗琪羅并不是出于宗教情感,而是一種打發(fā)無聊時間的消遣方式。詩中多次敘述‘有的是時間’,表明時間構(gòu)成了生存之重,如何消磨時間成為了這群人的生存方式……消磨時間的聚會場合自然消解了米開朗琪羅作品的嚴肅宗教主題”[30],暗示著普魯弗洛克所生活的現(xiàn)代世界中尼采所謂的“上帝之死”,即宗教信仰及其神圣性的消亡。

      拉撒路(Lazarus)是《圣經(jīng)·新約》中的兩個人物的名字?!袄雎贰钡囊馑际恰耙腿A是我的幫助者”。第一個拉撒路因病亡故,入土四天后耶酥使其復生(《約翰福音》11:28-44),證明了耶穌的神跡。另一個拉撒路是耶穌所講述的一個寓言中的乞丐(《路加福音》16:19-31)。拉撒路在世時渾身長瘡,被人放在財主門口,靠撿拾財主筵席掉下的零碎充饑。拉撒路死后進了天堂,而財主死后則下了地獄。財主見拉撒路在享福,就請求亞伯拉罕讓拉撒路用指尖蘸點水,涼涼他的舌頭,因其正在烈焰中飽受煎熬,痛苦不堪。亞伯拉罕不肯這樣做,說到:“兒啊,你該回想你生前享過福,拉撒路也受過苦;如今他在這里得安慰,你倒受痛苦?!?《路加福音》16:25)財主又請求至少讓拉撒路去告誡他的五個兄弟多行善事,以免日后遭受地獄之苦?!皝啿闭f:‘他們有摩西和先知的話可以聽從。’他[財主]說:‘我祖亞伯拉罕哪,不是的,若有一個從死里復活的,到他們那里去的,他們必要悔改。’亞伯拉罕說:‘若不聽從摩西和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從死里復活的,他們也是不聽勸。’”(《路加福音》16:27-31)對普魯弗洛克而言,“從死里復活”象征著他從渾渾噩噩、毫無意義的生存狀態(tài)中覺醒。但即使普魯弗洛克提出那“重大的問題”,告訴女士們可怕的真相,他的告誡也將有如乞丐拉撒路之于財主的兄弟,不會為女士們所重視,她們也不會理解。提出那個“重大的問題”無異于對牛彈琴,只會招來鄙視和嘲笑,想要說出自己想說的話絕不可能,因為那個“重大的問題”已經(jīng)超越了女士們?nèi)粘jP(guān)注和思考的范圍。拉撒路的故事暗示普魯弗洛克所代表的理性的聲音不會為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甚至淪為笑柄。

      根據(jù)《路加福音》第1章的記載,施洗約翰是耶穌基督的表兄?!凹s翰”的原意為“耶和華所喜愛的”。施洗約翰在耶穌基督開始傳播福音之前在曠野勸勉猶太人悔改,并為耶穌基督施洗,是耶穌的開路先鋒,同樣他也是猶太教的先知(《馬太福音》3:1-17)。施洗約翰與莎樂美的典故源自《圣經(jīng)·馬太福音》,但在《圣經(jīng)》中莎樂美這個人物并沒有名字,其名字來源于猶太歷史學家的著作。施洗約翰因指責以色列希律王娶他兄弟的妻子希羅底違背摩西律法而被關(guān)進了監(jiān)獄。希律想要殺了他,但是害怕百姓,因為百姓以約翰為先知。到了希律王生日那天,希羅底的女兒(希律王的繼女)在眾人面前跳舞,其優(yōu)美的舞姿使希律王大為歡喜。希律因此起誓給她任何想要的東西。女子受其母親唆使,就說:“請把施洗約翰的頭放在盤子里,拿來給我?!边@使希律王犯了愁,但因為自己發(fā)過誓,又礙于同席的人,只好命人去監(jiān)獄將約翰斬首,將其頭顱放在盤子里,拿來給了繼女,女子拿去給她母親(《馬太福音》14:3-11)。這個故事后被英國戲劇家、唯美主義的代表人物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1854-1900)改編成戲劇《莎樂美》(Salomé,1893)。王爾德戲劇中的莎樂美是朱迪亞的領(lǐng)主希律·安提帕的繼女。希律領(lǐng)主十分迷戀繼女的麗質(zhì),對其寵愛無度。為讓莎樂美為其跳舞,希律以先知喬卡南的頭為許諾。莎樂美由于先前向喬卡南求愛被拒,由愛生恨,便讓希律殺了喬卡南。莎樂美把先知的頭顱捧在手中親吻,以殘忍而血腥的方式擁有了先知,莎樂美也因此被視為愛欲的象征。施洗約翰與莎樂美的典故暗示在一個邪惡、黑暗的世界中情欲極度擴張的危險;同時也暗示在這樣的世界上作為先知和勸勉者的可能的悲劇結(jié)局。這部分地解釋了普魯弗洛克為何不愿或者不敢提出那個“重大的問題”,擔當先知的角色,勸誡人們放棄和改變目前醉生夢死的生活狀態(tài)。

      詩中其他許多重要的用典和暗指,如耶穌基督、摩西、赫西奧德(除《工作與時日》外,赫西奧德另一部重要著作為描寫宇宙和神的誕生的《神譜》,Theogony)、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都關(guān)涉到人類的生存與命運這一重大問題,此處無需贅述。盡管普魯弗洛克堅稱自己不是哈姆雷特,但他的顧慮重重、躊躇遲疑、缺乏沖動行事的能力,尤其是他對人類生存狀態(tài)的關(guān)注都表明他是一個哈姆雷特式的人物,一個先知先覺者。恰如哈姆雷特之于莎士比亞,普魯弗洛克無疑是艾略特的傳聲筒。普魯弗洛克和他的問題就是“哈姆雷特和他的問題”,即“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亦即“默然忍受命運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無涯的苦難,通過斗爭把它們掃清”[34]341的選擇問題。與其前輩哈姆雷特相比,普魯弗洛克更為空虛,更耽于幻想,更為怯懦,更為壓抑。從某種意義上說,普魯弗洛克是一個現(xiàn)代悲劇英雄,換句話說,他是一個戲擬英雄(mock-hero)或者反英雄。他的關(guān)切如此的笨拙可憐,卻又如此的真實。正如哈姆雷特最后手刃仇敵,但自己也歸于毀滅,無力拯救丹麥,普魯弗洛克更無力拯救整個世界。

      《情歌》的互文性也表現(xiàn)在對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勃朗寧的《我已故的公爵夫人》等作品形式上的模擬和對多恩的《歌》以及馬韋爾的《致嬌羞的情人》等作品的巧妙化用上[23]。

      在《傳統(tǒng)與個人才能》中,艾略特提出:詩人必須具有一種融會過去和現(xiàn)在的歷史感,既“歷史意識”?!皻v史的意識又含有一種領(lǐng)悟,不但要理解過去的過去性,而且還要理解過去的現(xiàn)存性,歷史的意識不但使人寫作時有他自己那一代的背景,而且還要感到從荷馬以來歐洲整個的文學及其本國整個的文學有一個同時的存在,組成一個同時的局面。這個歷史的意識是對于永久的意識,也是對于暫時的意識,也是對于永久和暫時的合起來的意識”[35]2,“他必須明了歐洲的心靈,本國的心靈……”[35]3?;ノ男缘倪\用將普魯弗洛克和他的“重大的問題”與歷史聯(lián)系起來,使現(xiàn)實和傳統(tǒng)、歷時性與共時性、個體的經(jīng)驗與“歐洲的心靈,本國的心靈”有機整合,融為一體。普魯弗洛克的世界成為現(xiàn)代世界的縮影,現(xiàn)代世界又構(gòu)成整個人類歷史的一部分。藉此,普魯弗洛克的個人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獲得一種普遍的現(xiàn)存性意義和歷史的永久性意義,他的“重大的問題”也就成為對現(xiàn)實和歷史的詰問。

      三“非個性化”

      詩歌遵循了詩人倡導的“非個性化”(depersonalization)理論原則。在《傳統(tǒng)與個人才能》中,艾略特寫到:“藝術(shù)的感情是非個人的”[35]8;“詩人沒有什么個性可以表現(xiàn),只是一個特殊的工具,只是工具,不是個性,使種種印象和經(jīng)驗在這個工具里用種種特別的意想不到的方式來相互結(jié)合”[35]6。他提出:“詩不是放縱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現(xiàn)個性,而是逃避個性?!盵35]8艾略特的“非個性化”理論并不是要詩人放棄感情和個性。實際上,現(xiàn)實中的個體都承繼了歷史和文化的傳統(tǒng)與既往的經(jīng)驗而存在于當下的語境之中?!胺莻€性化”即是要求詩人將個人經(jīng)驗融化在整個文學傳統(tǒng)之中,把個性熔鑄為超越個性之上的共性,將一己的情感提升到普遍的、全人類的共同感受的高度,即關(guān)注人性中普遍的個性。

      在艾略特看來,要實現(xiàn)詩學創(chuàng)作上的非個性化,詩人就要首先犧牲自我或放棄自己,從而將自己納入更為寬闊的歷史語境中,使個人成為歷史的、傳統(tǒng)的當下載體,但同時個人又不是被動消極的,而是以“活的歷史”而存在,去實現(xiàn)與傳統(tǒng)的溝通與對話。詩人自身既是現(xiàn)實的,又是歷史的,也是通向未來的橋梁。[39]

      事實上,在創(chuàng)作中實現(xiàn)歷史與現(xiàn)實的統(tǒng)一,架構(gòu)起融合歷史與現(xiàn)實的橋梁,關(guān)注人類的生活方式,這是艾略特一生不懈追求的目標。無論是《情歌》,還是更具代表性的《荒原》以及艾略特以后的其他作品,都反映出詩人對人類歷史的深刻反思、對人類生存狀況的強烈關(guān)注、對人類命運的深切憂慮。在《情歌》中,艾略特“非個性化”理論原則主要通過三種方式得以實現(xiàn)。

      一是“客觀對應(yīng)物”。如前所述,通過普魯弗洛克心路歷程的描寫,一系列“客觀對應(yīng)物”——普魯弗洛克世界中的一系列貌似不相關(guān)的實物、場景、事件、意象、陰郁的氣氛——得以呈現(xiàn),其思想情感得以感性化和具象化,其個體經(jīng)驗得以普遍化。

      二是互文性。在《阿爾弗瑞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中,詩人大量用典。典故本身通常具有很強的文化承載性。通過用典及其它互文性手段,避免了感情的直接抒發(fā),同時又將詩人自己的個人情感隱匿、融匯于一個共同的文化傳統(tǒng)之中,使其“歸附更有價值的東西”。

      三是復數(shù)人稱代詞的使用。復數(shù)人稱代詞“us”(“我們”)、“you”(“你們”)(“‘我是拉撒路,從冥界/來報一個信,我要告訴你們一切?!?、“they”(“她們”)(因為我已經(jīng)熟悉了她們,熟悉了她們所有的人——)以及“we”(“我們”)(“我們是停留于大海的宮室,/……一旦被人聲喚醒,我們就淹死。”)的使用表明:普魯弗洛克作為詩人的傳聲筒,他欲向女士們提出的“重大的問題”,已遠遠超越個人的情感,他在替整個人類反思和憂慮。

      《阿爾弗瑞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成功地塑造了以普魯弗洛克為代表的軟弱的人文主義思想者的形象。未老先衰的普魯弗洛克是具有人文主義思想情懷的現(xiàn)代西方知識分子的代表。他內(nèi)心敏感,悲天憫人,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對日益冷漠的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感到不滿,但又無力掙脫。在憤怒和痛苦的同時,最終只能選擇自我癱瘓,怯懦地忍受現(xiàn)實。在這個幾近瘋狂、荒誕的世界里,少數(shù)如普魯弗洛克般具有理性良知的知識分子被徹底地邊緣化、矮化和丑角化,理性的聲音變得極其微弱,最后被徹底壓抑?!栋柛ト鸬隆て蒸敻ヂ蹇说那楦琛氛乾F(xiàn)代西方知識分子生存狀況的真實寫照,《情歌》無疑是一曲軟弱的人文主義思想者的悲歌。作為社會良心的知識分子的精神和生存狀況折射出整個社會的精神和生存狀況,《情歌》生動地揭示了人文主義理想的失落,反映了現(xiàn)代西方社會的精神危機。

      在《阿爾弗瑞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中,通過對普魯弗洛克心路歷程的描寫、互文性和“非個性化”理論的運用,艾略特將一個表面看來滑稽可笑的個人情愛問題轉(zhuǎn)化為對現(xiàn)代人類“生存還是毀滅”這一“重大的問題”的嚴肅思考。在一首貌似無情的“情歌”里,體現(xiàn)出詩人對人類命運的深切關(guān)懷。詩歌給人以深刻的啟示:在物質(zhì)財富相對富足的現(xiàn)代世界,如果人類繼續(xù)醉生夢死,理性的聲音被徹底壓抑,人類終將走向毀滅。

      注釋:

      ①參見:艾略特《阿爾弗瑞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查良錚譯本注釋:“此段引文原為意大利文,為但丁《神曲·地獄篇》第27章61-66行?!薄栋柛ト鸬隆て蒸敻ヂ蹇说那楦琛?,查良錚譯,載王佐良主編《英國詩選》,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版。

      參考文獻:

      [1]BELLIS G. Will the Real Prufrock Please Stand Up?[J]. Yeats Eliot Review, 2001,(1).

      [2]祁洪彬.一支沒有愛的情歌——艾略特的《普魯弗洛克的情歌》解讀[J].國際關(guān)系學院學報,2002,(6).

      [3]黃麟斐.無愛的情歌——析艾略特詩學理論在《普魯弗洛克的情歌》中的體現(xiàn)[J].安徽文學(文教研究),2007,(4).

      [4]黃遵洸.無情的情歌,獨特的意匠——讀T.S.艾略特《普魯弗洛克的情歌》[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30(6).

      [5]張碧竹.怯懦者的吟唱——淺析《阿爾弗雷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J].國際關(guān)系學院學報,2004,(4).

      [6]蒲度戎,周維貴.阿爾弗瑞德·普魯弗洛克的一夜情之歌[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3(4).

      [7]王湘云.客觀關(guān)聯(lián)物的詮釋與整體意義的構(gòu)筑——論《普魯夫洛克的情歌》中意象的疊加及其背后的荒原意識[J].外語教學,2001,(2).

      [8]苗福光.“客觀對應(yīng)物”理論與荒原意象的解讀——評《阿爾弗勒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J].名作欣賞,2005,(1).

      [9]李麗程.人魚的意象荒原的主題——艾略特的《普魯弗洛克的情歌》解讀[J].株洲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6).

      [10]李金奎,田喜民.試析《普魯弗洛克情歌》的荒原意象[J].長城,2011,(3).

      [11]周敏.《阿爾弗萊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的存在主義解讀[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9).

      [12]羅利群.艾略特筆下的普魯夫洛克[J].保山師專學報(綜合版),1996,(2).

      [13]劉春芳.時代的鏡子——哈姆雷特與普魯弗洛克人物形象淺析[J].張家口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2).

      [14]蔣花.扭曲的自我可笑的反英雄——“J·阿爾弗瑞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中的人物分析[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8).

      [15]應(yīng)瓔.從詩歌主體外理解普魯弗洛克的性格特點[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5).

      [16]馬漢廣.普魯弗洛克的焦慮與現(xiàn)代人的世紀病[J].齊齊哈爾師范學院學報,1995,(6).

      [17]黃麗娟.困惑與焦慮的知識分子——普魯弗洛克與羅金比較[J].科教文匯,2007,(03S).

      [18]陸冬梅,崔冬梅.普魯弗洛克的情感變化歷程[J].成功(教育版),2007,(7).

      [19]王洪寧,等.對普魯弗洛克的心理分析[J].大家,2010,(22).

      [20]于元元.精神分析視角下普魯弗洛克的焦慮[J].世界文學評論(高教版),2013,(1).

      [21]陳惠良.非個人化理論在《阿爾弗瑞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中的運用[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22]譚堅鋒.艾略特詩學思想觀照下的《J·阿爾弗瑞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J].今日科苑,2010,(12).

      [23]夏金.去個性化和風格創(chuàng)新——《J·阿爾弗瑞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與歐洲文學傳統(tǒng)的互文研究[J].國外文學,2014,(3).

      [24]羅長斌.意象 寓意 諷刺——評T·S·艾略特的《普魯弗洛克的情歌》[J].佛山科學技術(sh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5).

      [25]梁瑾.《J.阿爾弗雷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中的象征意象分析[J].青年作家:中外文藝,2011,(3).

      [26]劉海承.象征主義視角下對《情歌》的解讀[J].語文建設(shè),2014,(7).

      [27]艾略特.阿爾弗瑞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M]//王佐良.英國詩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28]ANON, ELIOT T S. An Interview[J].Granite Review, 1962,24(3).

      [29]ELIOT T S. Inventions of the March Hare: poems 1909-1917[M].RICKS C B(e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96.

      [30]劉立輝,吳毅.荒野、先知與十字路口——艾略特“情歌”的新英格蘭敘事圖景[J].外國文學研究,2011,(2).

      [31]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Lines 87-131[EB/OL].[2015-07-18].http://www.gradesaver.com/the-love-song-of-j-alfred-prufrock/study-guide/summary-lines-87-131.

      [32]S.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學[M].楊韶剛等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33]F·弗爾達姆.榮格心理學導論[M].劉韻涵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34]莎士比亞.哈姆萊特[M]//莎士比亞全集:第五卷.朱生豪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35]艾略特.艾略特詩學文集[M].王恩衷編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

      [36]王佐良.英國詩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37]BALDICK C. 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K].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8]遲柯.西方美術(shù)史話[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

      [39]馮文坤.論T·S·艾略特的“非個人化”詩學理論[J].外國文學研究,2003,(2).

      [責任編輯:唐普]

      On the Significant Issues in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WANG Q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eijiang, Sichuan 641100, China)

      Abstract:The ke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li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significant issues of J. Alfred Prufrock. In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by the description of J. Alfred Prufrock’ idea course and the employment of intertextuality and impersonal theory, T. S. Eliot turns the funny personal love affair to the serious pondering on the significant question in modern human condition, namely, “to be or not to be”. Thus, the poet’s deep concern towards human destiny is thus conveyed by this ruthless love poem.

      Key words:T. S. Eliot;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idea course; intertextuality; impersonal; human condition

      作者簡介:王琪(1963—),男,四川內(nèi)江人,文學碩士,內(nèi)江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和比較文學。

      收稿日期:2015-07-18

      中圖分類號:I712.0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5315(2016)01-0122-09

      猜你喜歡
      生存狀況艾略特互文性
      英語世界的托·斯·艾略特反猶主義研究
      民族學刊(2022年7期)2023-01-23 04:14:30
      “愛到永遠”
      ———攝影大師艾略特·厄維特拍的一組情侶照片
      北廣人物(2020年42期)2020-11-04 04:56:28
      《紅樓夢》與《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讀
      “浪子回頭”中的倫理敘事——《基列家書》與《家園》的互文性解讀
      新媒體沖擊下傳統(tǒng)報紙的生存與發(fā)展態(tài)勢思考
      國內(nèi)獨立書店生存樣本調(diào)查及建議
      環(huán)衛(wèi)工人生存狀況的調(diào)查分析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2:30:10
      大城市里的小象
      分析系統(tǒng)護理干預對ICU危重患者心理及生存狀況的影響
      “谷歌退出中國”美方新聞報道的互文性分析
      濮阳市| 盐池县| 兴文县| 门头沟区| 黔西县| 榆社县| 四川省| 阳原县| 泗水县| 平昌县| 黔东| 黑龙江省| 萝北县| 泸州市| 花垣县| 青海省| 汉阴县| 辽阳市| 喀喇沁旗| 夹江县| 安庆市| 陵水| 高碑店市| 靖州| 河曲县| 漳平市| 英山县| 灌云县| 昌乐县| 资源县| 邵武市| 安西县| 咸宁市| 兴宁市| 洛浦县| 屏山县| 拜城县| 体育| 新闻| 伊宁县| 资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