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安然
(青海民族大學 法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7)
?
論我國犯罪報道的分析與規(guī)制
許安然
(青海民族大學 法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7)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犯罪的報道數(shù)量不斷增多,由于缺乏專門的規(guī)制,刑事司法報道失范的情況愈來愈多,其已經(jīng)嚴重威脅到司法的權威。自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對保障司法公正及提高司法的公信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結合新聞學的相關知識和犯罪報道法理去分析造成報道失范的情況,并試圖找出應對之策,旨在達到既規(guī)范媒體在刑事犯罪報道中行為,又確保媒介得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擬態(tài)公眾”的職業(yè)優(yōu)勢,在保障民眾的知情權的同時兼顧司法公正,實現(xiàn)司法和媒體的共贏。
犯罪報道;犯罪報道失范;司法公正;隱私權
關于“新聞”二字的界定,眾說紛紜,不一而足。業(yè)界通說為:“新聞的定義,就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報道”[1]187,可以使我們對新聞有較為直觀的理解和感受?,F(xiàn)代社會各式媒體的興起,以報紙、網(wǎng)絡等多種傳播介質為主,新聞行業(yè)也逐漸迎來新的發(fā)展的春天。所謂的“犯罪報道”可以理解為,媒體進行報道關于刑事案件的犯罪新聞。媒體將最近發(fā)生的、觸犯我國刑法的犯罪案件進行報道的行為。近年來逐漸出現(xiàn)媒體報道失當?shù)那樾?,關于進行犯罪報道的問題層出不窮,所以,深入了解犯罪報道的原因及探討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對提出合理的解釋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犯罪報道存在的現(xiàn)實依據(jù)
公眾的言論自由是新聞媒介的權利來源,或者說二者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價值契合,對犯罪的報道也因其能體現(xiàn)言論自由的價值而在現(xiàn)代社會得以生存和發(fā)展。言論自由權被認為是公民的“第一權利”,美國“建國之父”杰斐遜說,“如果我來決定,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沒有政府的報紙,而不是要一個沒有報紙的政府”[2]1325。無獨有偶,在中國,張文顯教授認為:“言論自由是其他自由與權利的源泉和基礎”[3]555。因此,保障其對犯罪進行報道的權利也是維護民眾言論自由的重要途徑。
記者報道刑事案件我國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相關理論來看待這個問題。首次提出公眾知情權概念的是肯特·庫柏,在這位美籍編輯眼中,受眾獲知報道當權者的狀況是一種法定權利(源于媒體作為“擬態(tài)公眾”對政府的“知的權利”)。美國有的新聞法學專家認為,法律并未給予新聞工作者任何不同于普通民眾的特權,而是說二者有相同的權利,“公眾檔案法規(guī)授予包括記者在內的任何人的接近權……記者也沒有任何特權去接近政府部門召開的會議”[4]396。根據(jù)我國的民法理論,所謂“法無禁止即自由”。因此,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記者作為職業(yè)化的團體行使采訪權,在合法的界限內去報道刑事犯罪案件,不侵犯其他的權利客體便是合法的。
(二)犯罪報道存在的現(xiàn)實依據(jù)
首先,通過媒體對犯罪案件的報道和評論,使民眾了解刑事案件,規(guī)范民眾行為?!白鳛榫S護社會秩序的一種手段,在報紙上曝光對于那些有犯罪傾向的人來說,一直像條鞭子高懸在他們的頭頂”[5]181。其次,充分發(fā)揮媒體“擬態(tài)公眾”的作用,讓受眾也能享受記者職業(yè)化權利帶來的廣泛信息資源,保障正義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xiàn)。最后,對犯罪的曝光有利于伸張社會正義,維護法律的尊嚴。
犯罪的報道對我國近年來的法治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在實踐中由于相關的立法并不健全且相關從業(yè)人員的價值出現(xiàn)偏差,導致出現(xiàn)種種侵權和相對混亂、令人堪憂的情況。
雖然媒體可能會考慮社會公眾的道德情感,以社會公共道德捍衛(wèi)者自居以對司法行為進行披露,對司法過程予以評價。首先,犯罪報道是對司法要隱蔽性的制約,但是報道行為,雖有益于司法透明,但由于傳媒可能出現(xiàn)偏激報道、立場傾斜、盲目追求“眼球效應”,使得民眾獲知的消息多是不利于犯罪嫌疑人。曾經(jīng)轟動一時的“東北黑老大”劉涌案,被二審法院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zhí)行。此判決一公布便使遼寧省高院置于眾矢之的。最終,最高法院開始在公眾輿論的壓力下通過審判監(jiān)督程序,改判為死刑立即執(zhí)行。使得法院判決變成了“道德審判”。公正的司法何以保障?“公正裁決是法院得以存在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是司法程序的心臟”[6]236。司法權威構建需要裁判的正確性和說理性,司法程序可以維護司法公正和得到公眾認同感。
其次,它還會對犯罪嫌疑人本人構成隱私權的侵犯。我國的法學家張新寶則認為,“隱私權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等的一種人格權”[7]21。
我國民法通則并沒有將隱私權規(guī)定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司法實踐中對其保護,需要相關司法解釋或借助于名譽權、公序良俗的原則。王利明教授認為隱私權是不愿他人知曉且無關公共、群體利益的私人信息或領域。隱私,是每個人最私密的東西理應得到重視和保護。2010年施行的《侵權責任法》將隱私權納入保護。至此,公民的隱私權才真正有了立法層面上的支持。
(一)規(guī)范新聞管理體制加強媒體自律
新聞媒體行業(yè)自身制定一套切實有效的行業(yè)規(guī)范,有助于解決目前犯罪報道失當?shù)那樾?。第一,應當積極發(fā)揮機構自身自我監(jiān)控的作用,制定有關犯罪報道行業(yè)規(guī)范,并且我們可以借鑒歐洲版面審查委員會等專門機構對出版內容進行更為嚴格的審查,防止出現(xiàn)違法侵權等的失范行為。第二,新聞自由是言論自由權的延伸和具體化,是國民行使政治自由的應有之義。司法的獨立與公正的實現(xiàn)不能通過限制新聞自由即言論自由來實現(xiàn)。國家權力不應因此而過度地操縱代表人民喉舌的大眾媒體,而應當退居為最后的防線。新聞機構應當更多地承擔起社會責任,加強行業(yè)自制力,避免不必要的逾界侵權的報道。因此,媒體在報道時要恪守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拒絕經(jīng)濟誘惑,保持追求新聞自由的正確方向。
(二)發(fā)揮司法外部介入與監(jiān)督作用
首先,出臺專門的新聞法,使得新聞行業(yè)的報道更加規(guī)范,防止輿論對司法的侵蝕,維護司法正義,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的精神。其次,專門的司法監(jiān)督犯罪報道的機構給予媒體人以正確的引導和監(jiān)督,防止報道偏離正確的方向而侵犯他人權利,同時保證輿論環(huán)境的健康,更好地維護民眾的知情權。再次,明確對違法司法工作人員的追責機制。無救濟無權利。對于刑訴過程中,因司法機關工作人員泄露案件信息,導致輿論失控的情況,便需要一定的懲戒措施,以杜絕不文明的行為阻礙司法公平正義的實現(xiàn)。此外,應當統(tǒng)一口徑,由專門的人員代表司法機關對媒體公布新聞,而不應由工作人員個人散布消息。
(三)關于規(guī)制具體刑事案件報道的建議
第一,報道不公開的審理案件應當匿名化。目前,我國明確不公開審理案件類型的,應當予以匿名化處理。 第二,明確報道的時間。由于輿論力量的強大,在偵查、起訴、審判的過程中極易造成司法的壓力和司法天平的傾斜。應當明確可以報道的時間以減輕司法工作的壓力。第三,處理傾向性報道。司法實踐中并不能完全杜絕報道不堅守道德和法律的界限。西方國家多是法院利用法律賦予的職權來行使矯正的功能??死舜蠓ü僬J為,由于媒介造成的偏見的輿論極易造成陪審員對案情的辨識,對于已然成為“第四種權力”的媒體,法院無權限制或剝奪這種權利。因此,我們可以借鑒英國模式,由法官自由裁量推遲案件發(fā)布的時間。
(四)法官提高抵御輿論的能力
英國的丹寧勛爵曾經(jīng)指出:“法官應當是意志堅強能在逆境中前進的人,能比常人更有能力承受輿論的批評和壓力?!毙枰鞔_的是審理案件的是消極中立法庭,而非記者。法官自身素質的狀況直接影響司法最后一道防線的功能的發(fā)揮。防止法官受到犯罪報道的影響,維持司法公正,需要法官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成為一名合格的法官不僅需要過硬的專業(yè)知識,還需要超強的抵御輿論的理性、冷靜的自持,必須保證唯一臣服的是法律而不是外界的壓力。
(五)提升公民自身法律素養(yǎng)
犯罪報道會有威脅司法公正的威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煽動的民眾的非理性的憤怒形成強大的輿論。如果面對大眾媒體一些虛妄、夸張的報道能辨識虛偽、理智分析案件,便不會被媒體控制情緒,便不會任由媒體左右而成為媒體審判的主力。由此可見,普及法律知識,提升民眾的法律素養(yǎng)是解決媒體審判的關鍵。但是,提高民眾法律素養(yǎng)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黨和政府長期的、不懈的努力。
關于犯罪報道的規(guī)制需要從多個方面去應對失范的現(xiàn)狀,要協(xié)調司法機關和媒體之間的矛盾:首先,媒體機構要在行業(yè)倫理道德規(guī)范的約束下充分發(fā)揮自控的能力;司法機關也應遵守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約束自己的行為;同時,都要遵守法律的規(guī)定以期實現(xiàn)二者的共贏。其次,在刑事訴訟中應當對處于弱勢地位且極易受到人權侵犯的被追訴人予以充分的立法和司法保護。再次,公民法律素養(yǎng)的提高關乎司法建設的進程。因此規(guī)制犯罪報道應成為十八屆四中全會后需要關注的內容。
[1] 陸定一.我們關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C]//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下卷).北京:新華出版社,1980.
[2] 彼得森.杰斐遜集:下[M]. 劉祚昌, 鄧紅鳳,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3.
[3] 張文顯.二十世紀西方法哲學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4] Ralph L.Holsinger ,Jon Paul Dilts.Media Law[M].New York: McGraw Hill,1994 .
[5] 里昂·納爾遜·弗林特.報紙的良知[M]. 蕭嚴,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6] 羅杰·科特威爾.法律社會學導論[M]. 潘大松,劉麗君,林燕萍,劉海善,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7] 張新寶.隱私權的法律保護[M].北京:群眾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樂知]
On Analysis of Crime Reports and Regulation
XU Anran
(LawSchool,Qinghai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Xining810007,China)
In the era of information explosion, the number of reported crimes continued to increase. The lack of specific regulation of criminal justice anomie reported a growing number of cases, which has been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authority of the judiciary. Since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CPC Central Committee, new requirements have been put forward to guarantee judicial justice and enhance the credibility of judicatur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aspects of crime reports from individual criminal violations discussed, aiming to achieve regulate media conducting criminal reports and to ensure the greatest degree of media to play a “mimicry public” professional advantage. The research tries to protect the public’s right to know while taking into account justice, the judiciary and the media to achieve win-win situation.
crime reports;crime reports anomie;judicial impartiality;privacy
2015-07-18
許安然(1991- ),女,山東菏澤人,青海民族大學法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訴訟法研究。
D922.291.91
A
1671-8127(2016)01-00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