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寬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廣東中山528400)
政治認同視閾中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彭曉寬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廣東中山528400)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人民共同的思想理論基礎,具有著深刻的價值屬性。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之下,大學生對國家政治理解與認同呈現出多元主義色彩,在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的進程中,將全面促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工作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有效地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政治;政治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危機
黨的十八大提出“三個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定義涵蓋了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公民個人層面,內容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十分廣泛,任務異常艱巨,既要依靠全黨全國人民上下左右,全方位聯動,也需要具備條件的地區(qū)有擔當、有奉獻,先行先上,示范引領。更需要作為未來國家棟梁的大學生在價值引導、政治認同以及文化建設方面凝聚力量。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程中將國家、集體、個人利益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政治認同。社會成員的政治觀念植根于世界觀、價值觀和價值觀教育之中,政治教育歸根結底就是針對社會成員的價值觀教育,在階級和國家出現以后社會價值觀和價值觀教育始終和階級、國家的發(fā)展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因此,當代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建設離不開一定政治和政治觀,否則,當代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只能是空中樓閣。
作為將國家、民族、政黨、政治建設融合在一起的政治認同,是一個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動力,是政治發(fā)展的核心?!八^政治認同,即社會成員在一定的政治生活和政治發(fā)展中所產生的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具體體現為政黨認同、國家認同、制度認同、體制認同、理想認同、政策認同、宗教認同,等等?!盵1]在形成一致的政治認同的基礎上激勵和促進社會成員為著共同的政治目標而努力奮斗,使之成為社會成員共同遵循的價值目標和理想歸宿。中外學者較一致地認為,政治認同是圍繞國家機構和社會這一聯動軸展開的,強調研究社會運動所處的政治環(huán)境以及運動參與者所能獲得的外部資源以及人們的政治觀點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的認可、接受和融入。政治認同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涉及國家、政黨、制度、意識形態(tài)領域等,但歸根結底是對價值取向、思維模式、行為模式等方面有著共同的觀念,認可或者信仰這種政治觀、價值觀。自從出現階級和國家以來,政治觀和價值觀就成為人們政治認同的基礎,雖然對于政治認同的定義在不同時期有一定的差異,但公眾的政治思想、公眾政治參與、價值和價值觀這幾個方面是公認的始終被認為蘊含在政治認同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一個社會在發(fā)展中所倡導的主流的世界觀、價值觀,都離不開政治因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任何社會群體都有該群體成員共同信奉的政治觀、價值觀,相同或相似的政治觀價值觀構成了一個社會的政治認同。社會成員價值觀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都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緊密相聯,因而社會成員價值觀、政治觀的形成與發(fā)展離不開當時、當地的政治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價值觀教育其實就是人們對政治文化觀念認同的教育,也就是說政治認同就是通過價值認同而體現出來。所謂的價值認同,是指“個體或社會共同體(民族、國家等)通過社會相互交往而在觀念上對某一或某類價值的認可和共享,是人們對自身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定位和定向,并表現共同價值觀的形成”[2]。有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它不僅是通常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實踐活動,在更高層次上是弘揚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實踐活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整個我國當前社會政治文明系統中居于核心和領導地位。在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為核心,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為根本指導思想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展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中國特色和民族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體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和發(fā)展的堅實基礎。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人們內在的自覺的政治理念和政治追求,最重要的是讓大學生加強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主義的認知并全心身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他們對共產黨執(zhí)政、人民民主專政制度、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程度,決定了他們是否認同和接受以至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而,要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中的普遍認同,必須基于大學生對現行的世界政治、西方國家政治的充分認識,以及對我國社會主義特色政治的理解與認知的基礎上實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培育。
多年以來,西方敵對勢力一直在對我實施“西化”、“分化”策略,除了經濟上封鎖、思想文化滲透之外,更是將政治上干預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近些年更是大肆利用現代傳媒蠱惑人心,通過網絡和其他媒體傳播資本主義政治思想觀念和政治生活方式,大力推行其新自由主義,妄圖西化、分化甚至在中國實現和平演變。近一個時期,黨內外也確實有一批人打著改革開放和與國際對接的幌子,“以西方措辭為措辭,以西方視角為視角,大肆宣揚西方的“普世價值”,鼓吹西化、美國化。”[3]這些人甚至不擇手段地攻擊丑化社會主義制度,丑化共產黨的領導以圖改變人們的政治認同。另外,中國政治制度與西方社會政治觀念的碰撞也使一部分大學生對西方政治盲目認同。使得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大學生政治認同危機。
2.1 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理論不扎實,導致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出現偏差
一個人的價值觀、政治觀念有一個沉淀積累的過程,大學生由于年齡、生活經歷、成長背景因素所限,在學習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體系時,往往不能很好地將其與社會制度、當前的社會發(fā)展狀況,政治環(huán)境有效的結合起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停留在字面意義上,沒有深刻的認知。當今世界的經濟全球化是大學生形成這種政治觀念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全球化使得整個世界成為了地球村,使得世界所有國家緊密聯系在一起,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所有國家都加入到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但由于,國家之間、地區(qū)之間發(fā)展不平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憑借發(fā)展優(yōu)勢而肆無忌憚地推行霸權主義,謀圖經濟全球化的主導權,西方各種思潮及政治政治思想紛紛涌入中國并迅速蔓延,沖擊著中國人民頭腦中固有的政治觀。西方的思潮和政治觀具有很大欺騙性,大學生在接觸西方政治思想的過程中被西方的政治制度所蒙蔽。進而對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政治觀念不信任甚至走到了社會主義的對立面。另一方面,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及生態(tài)環(huán)境領域所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對世界政治的觀感,再加上當前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各種矛盾集中涌現也一定程度地造成一部分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前景的迷茫。必須承認,在西方政治觀念沖擊下,不少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未來的發(fā)展在認知和認同方面出現了偏差,一部分迷失甚至走上反社會主義的道路。
2.2 大學生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感缺乏
任何政治思想、政治觀念,都具有明顯的時代性,并始終處于不斷變遷發(fā)展和相互交流融匯之中。當代社會,政治觀念傳播的便捷史無前例,交流交融更是空前活躍,不同政治理論、政治思想從未像今天這樣相互交織在一起。這種世界范圍的交流交融,必然導致政治領域的碰撞和斗爭更為頻繁,滲透和交鋒更加復雜。西方的政治思想、社會思潮的入,使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權威在大學生中正經歷著嚴重的挑戰(zhàn)。近些年來,西方一些網絡大國的傳媒機器高速運轉,對別國的政治建設、經濟發(fā)展和人權狀況等大肆抨擊,四處推行其“民主自由”的價值觀念,收買并形成骨干隊伍,培養(yǎng)和扶植反對派,肆無忌憚地進行“顏色革命”。在這種環(huán)境下,一部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制度下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持懷疑態(tài)度,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感不強,甚至有部分大學生完全受方的新自由主義及價值觀蠱惑,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發(fā)展前景,持懷疑、批判甚至反對的態(tài)度。
2.3 大學生價值取向多元化,面臨價值選擇的困難和迷惑
我國市場經濟向縱深方向發(fā)展,改革進入深水區(qū),改革進程中容易改的都已經改成功,剩下的是改革進程中難啃的“硬骨頭”。在機會與挑戰(zhàn)以及面臨的威脅面前,各種社會矛盾凸顯,人們價值取向也有了很大的差異性。“大學生是社會上思想最為活躍的群體,他們的價值觀也日益呈現多元化的特征。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取代一元化,是價值觀內容的豐富和拓展,是社會更加進步、開放的標志,但多元化及差異性帶來的價值取向沖突、價值選擇困惑等問題日益凸顯。”[4]大學生在價值取向方面出現浮躁、迷惑以及一定程度上上的迷茫。這是正常的現象,這個階段的一切意識形態(tài)都將會成為新的價值觀確定的鋪墊,當代大學生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將面臨著更大的考驗。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大學生本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大學生的政治觀念緊密聯系在一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相對應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培育和建設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當前我國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在理論上顯現出非常充分,但是在的實踐中存在政治手段“缺場”現象。“很多所謂的‘價值觀教育’只是為了培養(yǎng)價值理性而培養(yǎng)價值理性,或者為了教導某些價值觀而教導某些價值觀,只是一堆沒有形成整體的、沒有有機聯系的‘價值觀教育行為’,缺乏作為這些行為的‘靈魂’的政治意識”[4]。因此,我們應該保持清醒地頭腦,針對政治認同與價值觀教育的不可分離的緊密聯系,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大學生從當前政治認同危機的困境中走出來。
3.1 增強政治認同要做到思想認識提升先行
政治認同也可以歸結為一種價值認同。“就是思想上高度重視、認識上高度統一、行動上高度自覺,真正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以及黨保持高度一致?!盵5]思想認識,是行為的先導。人們無論做什么事,都是先有思想引導、后有行動自覺,先有正確的思想,后有正確的行動,進而到達目的地。而人類的任何成果都是在實踐中所得出來的。毛澤東曾經說過:“無數客觀外界的現象反映到人的頭腦中,開始是感性認識,這種感性認識的材料積累多了,就會產生一個飛躍,變成了理性認識,這就是思想?!盵6]思想認識的高度決定人的行為高度,思想認識的深度決定人的行為強度,對于個人而言,積極的思想認識產生積極的行動,對于群體,只有統一的思想認識才可能有統一的行動,才有行為的自覺與成功。
3.2 以培育為出發(fā)點,以踐行為落腳點
加快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進程,首先應該從作為主體的大學生入手,各項工作必須圍繞將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的精神展開。任何觀念,都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對事物的總體認識,它一方面反應客觀事物的屬性,同時又體現個人主觀上的不同理解。培育的結果僅僅只能作為價值主體的認識前提而存在,更為關鍵的是如何將內在的科學認知轉化為外在的具體行動,最終通過實踐達到知與行的統一。增強大學生的政治認同不僅需要靠國家、社會、學校一起聯動引導,更需要大學生自身不斷提升對世界政治格局的分布和認識。因此,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對社會主義制度對比資本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有一個直觀的清晰的認識,否則就會成為無根之基、無水之萍。
3.3 加強大學政治建設和人文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
大學是國家人才培養(yǎng)的基地,大學政治在大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一種特殊的“政治場”,它所包含的政治資源可以給大學生提供全面而深刻的政治熏陶。”[7]引導大學生樹立起相同的政治觀念,使大學生不僅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產生認同,而且在政治理想、政治觀念方面產生認同。使得社會核心價值觀真正在大學生頭腦中積淀下來,真正理解和認識社會主義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自覺地去接受和擁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大學生的政治認識,進而促進大學生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使大學生真正認識到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道路的不可替代性。另外大學本身的功能以及政治環(huán)境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大學生政治認同。大學生政治認識、政治觀念、政治價值、政治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形成之外,還在于大學課堂中的常規(guī)學習。相對自由的政治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擴大了大學生的視野,使得他們的政治理解能力、政治選擇能力和政治創(chuàng)造能力有了極大的提升。作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傳授的過程中應該將當前的政治現實與人文活力實現有效的結合,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課程相結合,真正擁有獨特的生命力。
3.4 以人為本,建立完善的政治認同培育體系
“以人為本”,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要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深刻揭示,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價值和最高目標,在于“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自由發(fā)展的條件”。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就必然要求把“以人為本”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靶向,充分認識和把握人的主體地位;必須依靠和發(fā)揮人的能動作用,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必須注重以人的精神力量推動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進程,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新精神。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應堅持以國家、政府、學校為龍頭,以各級組織為導向,在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基礎上,清除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片面和錯誤的認識,從而達成一致的政治認同基礎。在這個進程中必須緊緊抓住學校的學生教育培養(yǎng)這個重點。要把不折不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放在首位,始終堅持堅定的政治方向;要從學校辦學理念、教育經費投入、教師隊伍建設、教學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轉變等全方位入手,實行動筋動骨的改革;要根據大學生身心特點和成長規(guī)律,構建大學生政治認同建設體系;要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把“入腦入心”作為工作目標;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充分體現政治認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進程中的強大動力。
[1]包心鑒.如何看待當代中國政治認同[J].光明日報,2014.05-28.
[2]汪信硯.全球化中的價值認同與價值沖突[J].哲學研究,2002(11).
[3]劉韻獻.中國共產黨面臨的十大執(zhí)政風險[J].上海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2(02).
[4]孫多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認同機制研究[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3(6).
[5]楊柳新.大學的價值觀教育與文化認同[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10).
[6]毛澤東.《實踐論》毛澤東選集第一卷:208.
[7]楊泰波.更好發(fā)揮地方組織的作用[J].新湘評論,2013,05.
D64
A
2095-7327(2016)-12-0120-03
彭曉寬(1973.11—),男,江西吉安人,碩士研究生,就職于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