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梅玲 馬文進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衛(wèi)市人民醫(yī)院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衛(wèi)市 755000
D-二聚體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診斷中的臨床意義
麥梅玲 馬文進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衛(wèi)市人民醫(yī)院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衛(wèi)市 755000
目的:探究D-二聚體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診斷中的臨床意義。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近年收治的42例下肢DVT患者的D-二聚體水平的臨床資料,分析DVT發(fā)生者(觀察組)和未發(fā)生者(對照組)手術前后D-二聚體水平變化。結果:觀察組術后3d的D-二聚體為(785.6±67.3)ng/ml,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87.6±64.8)ng/ml,組間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D-二聚體對早期診斷下肢DVT有重要的臨床價值,但需結合其他檢測指標進一步明確診斷。
D-二聚體;下肢深靜脈血栓;診斷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一種血栓性疾病,該癥發(fā)病急驟,且病情嚴重,可誘發(fā)肺動脈栓塞癥等多種危癥。因此,早期診斷DVT,對改善臨床預后有重要的臨床價值。近年來,有研究報道,當凝血、血栓相關疾病發(fā)生時,D-二聚體(D-D)水平會明顯升高,為此本文將對近年收治的42例下肢DVT患者的D-D水平檢測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宗旨為評估D-D在下肢DVT的診斷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間我院下肢骨折術后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DVT)者42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35~87歲,平均(52.3±2.4)歲;術后至血栓形成時間3~27d,平均(10.5±0.7)d;均經彩色多普勒超聲及靜脈造影確診。另取同期到院行下肢骨折手術未發(fā)生下肢DVT者42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39~84歲,平均(51.8±2.7)歲。排除標凝血障礙、下肢靜脈曲張病史、合并惡性腫瘤、高血壓、糖尿病、心肝腎嚴重功能障礙及近期服用抗凝止血藥物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測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術前及術后3d清晨空腹抽取1.8ml靜脈血,用3.8%枸櫞酸鉀0.2ml抗凝,以3000r/min離心10min,分離血清置于冰箱-20℃保存。應用美國貝克曼-庫爾特ACL TOP全自動凝血分析儀,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D-D水平,檢測試劑均由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提供,所有操作均嚴格按照操作說明書處理。血漿D-D濃度>500ul/L為陽性。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術前、術后3d的D-二聚體水平。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觀察組術前D-D為(368.5±54.8)ng/ ml,術后3d為(785.6±67.3)ng/ml;對照組術前D-D為(376.5±51.7)ng/ml,術后3d為(387.6±64.8)ng/ml。結果顯示,相較于術前,觀察組術后D-D水平明顯升高,而對照組無明顯改變,兩組術后3d的D-D水平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
下肢DVT是下肢骨折術后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分析是由于骨折創(chuàng)傷和手術對靜脈造成損傷、或靜脈血流緩慢、血液高凝狀態(tài)等原因造成。因此,如何預測骨折術后下肢DVT的發(fā)生是目前臨床重點研究課題。
既往臨床常采用靜脈造影或彩色多普勒超聲進行診斷,但靜脈造影是一種有創(chuàng)檢查,臨床應用有一定限制;彩色多普勒超聲無法預測DVT的發(fā)生。據(jù)國內外相關前沿報道[1],骨折術后患者DVT發(fā)生的風險度與血漿D-D水平呈正相關。D-D是交聯(lián)纖維蛋白經纖溶酶水解后的特異降解產物之一,其水平增高可反映患者體內繼發(fā)性纖溶活性增強,是唯一可直接反應凝血酶生成的理想指標。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術前術后的D-D水平無明顯改變,而觀察組術后3d的D-D水平明顯高于術前,兩組術后3d的D-D水平比較有顯著差異。結果提示,當術后D-D水平明顯增高時,需高度懷疑DVT發(fā)生的可能,應及早重點防治。據(jù)侍冬成等研究[2],在下肢骨折、骨盆骨折術后根據(jù)血D-D篩查DVT的研究中,術后第7d的血D-D水平>1000ug/L,對DVT預測有重要價值。該研究與本研究結果一致,但據(jù)其他研究表示[3],目前對D-D檢測DVT陰性預測有一定爭議,有研究報道,對創(chuàng)傷患者,傷后早期血漿D-D水平正常,并不能排除DVT的可能,如老年骨折患者既往已存在血液高凝狀態(tài),創(chuàng)傷后即使血D-D呈陰性,也不能排除發(fā)生DVT的風險,故此,臨床需進一步結合其他檢查手段排查。
綜上所述,D-二聚體可作為下肢DVT重要的篩查指標,對早期診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但需結合其他檢測指標進一步明確診斷。
[1]吳昊,汪永新,李全才,等.D-二聚體動態(tài)監(jiān)測對預測神經脊柱修復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意義[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6,20(26):3863-3869.
[2]侍冬成,吳蔚,趙鋼,等.D-二聚體峰值變化與下肢骨折、骨盆骨折患者深靜脈血栓的關系研究[J].重慶醫(yī)學,2011,40(13):1291-1293,1299.
[3]白雪,張凱,王毅,等.D-二聚體對骨折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價值[J].天津醫(yī)藥,2010,38(10):896-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