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毅
人如詩,課如歌
王小毅
應學員需求,國培計劃(2015)——重慶市市級教師培訓團隊脫產(chǎn)研修課程需安排一個古詩詞教學專題。我想到了才華老師,之前我聽過他執(zhí)教的《漁歌子》,感覺他應該對古詩詞教學有深入的研究。果然,他執(zhí)教《憶江南》,給我和學員們很多啟迪。
葉圣陶先生在《語文教學二十韻》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對讀者而言,閱讀理解的過程就是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體內容或形象,運用頭腦中先于閱讀的某種體裁類型,解讀、接受文本所攜帶的某種語言的、思想的或審美的信息,同時又在它的未定空白處賦予新的含義的過程。彭老師執(zhí)教《憶江南》,深諳“遵路識斯真”的道理,遵循詞的文體特征,引導學生從感受意象意境入手,在分析意象的選擇、賦形、著色中體會其中的韻味,從意象的組合、意境的營造中體會境界的高低和作者的匠心。為什么要憶江南?從意象“紅勝火”“綠如藍”入手,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體會江南的景美。為什么要憶江南?從詩眼“好”入手,引導學生品味詞語,知人論世,體會江南的情美。情深所以景美,景美更顯情深,多好的江南??!能不憶江南?教得到位,學得透徹。
特別欣賞臺灣李玉貴老師的一段話:“試著重新將自己過多的教學專業(yè)歸零,真心關注每個學生的眉目與氣息??s小教,放大學;試著讓‘學’成為課堂的前景,努力使‘教’淡化為背景。時刻聆聽與觀察、探究與理解:何謂兒童?何謂學習?何謂教育?何謂人?”彭老師執(zhí)教《憶江南》,沒有將成年人的理解強加給學生,而是基于兒童的學習起點,基于課標的年段要求,深淺有度地展開教學。比如認識詞,建立在詩的認知起點上,通過比較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詞的文體特征。比如認識對仗,建立在對對子的認知起點上,通過師生對讀讓學生感受對仗的表達效果。比如體會詩眼“好”,通過換詞比較,知人論世,落實第二學段“體會關鍵詞句表情達意作用”的年段要求。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一段經(jīng)典的話:“知識不能憑空得到,習慣不能憑空養(yǎng)成,必須有所憑借。那憑借就是國文教本。國文教本中排列著一篇篇的文章,使學生試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師給予幫助(教師不教學生先自設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講給學生聽,這并非最妥當?shù)膸椭?;從這里,學生得到了閱讀的知識。更使學生試去揣摩它們,意念要怎樣地結構和表達,才正確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師幫助;從這里,學生得到了寫作的知識?!闭Z文課上就應該在教學過程中落實自主學習,讓學生真讀、真說、真寫、真感悟、真體驗。彭老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適時進行學習方法、學習策略的指導,用有效的導和引促成學生從自學到會學,從學會到學好,提升每個學生的學習力。本節(jié)課上彭老師隨機滲透了閱讀古詩詞的一些基本方法:查工具書、借助注釋、知人論世、互文閱讀、咬文嚼字等等。這樣的學習,學一首,會一類。
彭老師的古詩詞教學給我一個極深的印象:超越單純的訓詁文字、詮釋詞語,跨入語義學與美學領域。他執(zhí)教《憶江南》一課,將“解詩題、識詩人、明詩意、入詩境、悟詩情、誦詩句”等傳統(tǒng)教學環(huán)節(jié)貫穿于師生誦讀主線之中,起承轉合,一唱三嘆,行云流水。彭老師強調“字字落實——感受詩詞的聲氣之美”,所以他在意“曾”的讀音,在乎“諳”的意思;強調“朗朗上口——品味詩詞音律之美”,所以他巧用引讀,認識對仗,對詩詞如歌的音律有“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的真切體驗;強調“歷歷在目——想象詩詞意境之美”,所以他抓住意象,展開想象,把靜止、不變的畫面活化為流動、自然的境界;強調“津津有味——體悟詩詞意蘊之美”,所以他緊扣“能不憶江南”,在津津有味的誦讀中藝術地引導學生去觸摸、去咀嚼,去把握作者想要傳達的情感、思想,以及所表現(xiàn)的時代精神和共同的文化意蘊。
好一首《憶江南》,好一個“彭才華”。人如詩,課如歌。
(廣東省東莞市莞城中心小學 511700重慶市渝中區(qū)教師進修學院 6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