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江
以文化建設引領學校內涵發(fā)展
■方江
研究學校文化可以豐富學校管理理論,提高管理者理論意識和水平;可以促進學校管理模式的轉變,由經驗型、行政型向科學型轉變,充分發(fā)揮非理性、情感因素的作用,強調管理方式的倫理化、柔性化、藝術化轉變?yōu)槲幕凸芾砟J?;可以提高學校效能。
文化內涵發(fā)展
學校文化是經過長期發(fā)展歷史積淀而形成的全校師生員工的教育實踐活動方式及其所創(chuàng)造的成果的總和。這里面包含了物質層面(校園建設)、制度層面(各種規(guī)章制度)、精神層面和行為層面(師生的行為舉止等)。其核心是精神層面中的價值觀念、辦學思想、教育理念、群體的心理意識等;實質是重視全體的人,依靠全體師生員工,使學校與師生員工在精神意識上高度認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研究學校文化可以豐富學校管理理論,提高管理者理論意識和水平;可以促進學校管理模式的轉變,由經驗型、行政型向科學型轉變,充分發(fā)揮非理性、情感因素的作用,強調管理方式的倫理化、柔性化、藝術化轉變?yōu)槲幕凸芾砟J剑豢梢蕴岣邔W校效能。
學校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分為顯性和隱性兩種。顯性文化包括學校實物(建筑、設備等硬環(huán)境)、學校行為(辦學行為,校長、中層干部及教師行為)、學校語言(書面和口頭)。隱性文化包括學校的價值觀念、學校的行為規(guī)范、學校與環(huán)境的關系、學校對人性的體現(xiàn)及學校精神的創(chuàng)立。隱性文化起著最根本的決定作用。
多年來,經過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我校大力加強學校文化建設,在引領學校內涵發(fā)展方面做了一些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1.建筑物名稱文化。
“仁”是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我國古代思想家孔子把它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诖?,我校的辦公樓取名為“致仁樓”,希望我校的全體師生做一個心中有仁愛,做事講仁義的仁人志士。自古儉與德共存,儉,約也,就是節(jié)約不浪費,故我校的食堂取名“致儉樓”,希望廣大師生要愛惜糧食,克勤克儉,以儉為美,以儉養(yǎng)性。我校的學生宿舍取名“致馨樓”,唐朝詩人劉禹錫所著《陋室銘》中有一名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意思是我所處的是一間簡陋狹小的房屋,但我高尚的道德品格同樣可以四處傳播,以此激勵學生雖處陋室,不忘立德。陋室雖陋,若是君子所住,也覺陋室環(huán)境之雅,同樣可以陶冶情操。健有強壯之意,希望師生勇于鍛煉,擁有健美的身體,健全的人格,穩(wěn)健的性格,我校體育中心取名“致健樓”。另外,我校會議中心取名“致尚樓”,三幢教學樓分別以“真、善、美”命名,以及其他樓宇的名字都與“德”密切相關。讓學生從建筑物的名稱上就能感覺到文化的氛圍。
2.樓道文化。
每一幢樓的樓道是宣傳學校文化的窗口。為此,我校精心打造學校樓道文化,不同功能、不同樓層都有不同的設計理念。其中“致真、致善、致美”三幢教學樓樓道文化氣息最為濃厚。
我校三幢教學樓樓道文化的設計理念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相結合。一層樓道兩側一部分選取廣為流傳的孔子、荀子、老子的名言,并輔以一定的注釋,如“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爸卟换?,仁者不憂”“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等。還選取了我國國畫中的一些精品,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唐伯虎的《山路松聲》,徐悲鴻的《奔馬圖》等。另一部分采用現(xiàn)代語言從不同方面為學生提出不同層面的要求,如“謙”“誠”“禮”“孝”“智”“學”“書”“行”等共16塊宣傳牌。同時,還選取了一些西方油畫作品,如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蒙娜麗莎》,米勒的《拾穗》,列維坦的《金色的秋天》等。兩部分作品間隔出現(xiàn)、錯落有致,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互相映襯、彼此呼應,避免學生審美疲勞。
3.其他物質文化。
我校在精心打造建筑物名稱文化、樓道文化的同時,還積極建設功能教室的室內文化、班級文化、車棚文化、食堂文化、寢室文化、草坪文化等。
讓每個面墻壁都說話,每個角落都育人。物質文化的建設使學校各部分“動”了起來,“活”了起來,學生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校園文化的魅力,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學校的各項管理制度,既是廣大師生的行為準則,又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科學合理的制度能夠引領人、培育人。建立規(guī)范有序的管理機制,是維系學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是搞好學校文化建設、實現(xiàn)教育目標的必要保證。近年來,學校不斷調整和完善校內逐級聘任制、班主任競聘上崗制、績效工資制(師德、榮譽、教科研、學歷、管理、教學常規(guī)、工作量、工作質)、職稱晉級考核制、教學效果集體會診制等各項制度,各項制度的制定和調整,學校一直遵循“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廣泛征求廣大教師的意見,并通過教代會表決通過。用制度嚴格約束、引導、修正教師行為,最終變規(guī)章制度為職業(yè)自覺。
學校要確立切實可行的課程目標,對承載學生發(fā)展的課程進行多元建構,并設計完善、科學的評價機制,從而使學校的課程成為育人的真正載體。學校只有從課程理念的理解、課程目標的把握、課程體系的構建、強勢學科的建設、課程資源的開發(fā)等方面全新理解并實踐,才能真正體現(xiàn)學校辦學特色,實現(xiàn)學校的育人目標。課程建設,一定要適合學生。適合學生的興趣、特長、能力、需求,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發(fā)展的課程,是課程建設的最高追求。課程建設重要的是對學生的尊重,對課堂的研究,對課程的開發(fā)。其核心在于建立一個載體,提供給學生更多的體驗與實踐的平臺。近年來,我校在國家課程校本化和校本課程多元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實踐研究。
1.國家課程校本化。
新一輪課程改革所頒布的“課程標準”本身所具有的“剛性與彈性的結合”,就給學校實現(xiàn)“國家課程校本化”留下了可能性。國家課程校本化的過程,就是將統(tǒng)一的課程轉化成學校特色課程的過程。
從2009年開始,我校根據(jù)校情,確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建立適合自己的課堂教學模式。基于新課程“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理念,我們建構了“三段七步”為主要結構的“活力-探究型”課堂教學模式。
“活力-探究型”課堂教學模式的核心是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中心、書本中心和教師中心為學生中心、活動中心和經驗中心。重點是以學生為中心,著力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給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膽質疑,營造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加強師生互動,構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
2.校本課程多元化。
為了提高學生道德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身心素養(yǎng)、藝術素養(yǎng)、實踐素養(yǎng)等,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創(chuàng)新能力,滿足學生差異發(fā)展的需要,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我校積極實施校本課程多元化,全方位開發(fā)和實施綜合實踐課程。
實施步驟:第一階段即行政推動。一是根據(jù)我校綜合實踐課程開發(fā)所確定的基本原則,公布校行政會討論通過的綜合實踐課程科目,推出開設科目菜單供學生咨詢和選擇。二是加強綜合實踐課程的計劃性。開學初各教研組認真制訂活動計劃,確定教學內容的框架。日常的教學工作必須根據(jù)教學計劃展開,做到認真?zhèn)湔n、上課、考核,充分發(fā)揮綜合實踐課程的育人功能。三是選擇有特長、有事業(yè)心、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教師,擔任綜合實踐課程的教學工作,定期組織他們學習課程理論,掌握綜合實踐課程的管理原則和實施方法,逐步提高他們的實踐水平。四是重視教師和學生的參與過程,給教師和學生一個客觀評價、以激勵性評價為主評價機制。第二階段即全員參與。一是抓緊抓實校本培訓,利用教師講壇的平臺,向廣大教師介紹綜合實踐課程的概念、內容,特別是對學生成長過程的影響。更新教師理念,幫助教師徹底摒棄過去那種“死教書、教死書”的傳統(tǒng)觀念和做法,樹立新的質量觀、人才觀。二是通過各種活動的開展,引導教師積極參與綜合實踐課程的開發(fā)、開設和管理。每學期開學初在全校教職工中開展有獎征集學生綜合實踐課程方案,收到了很多有價值的課程實施方案,發(fā)現(xiàn)了教師的潛能。
綜合上述,學校內涵發(fā)展,核心是要塑造學校的靈魂,就是要建設具有獨特魅力的學校文化,和諧的學校文化是學校發(fā)展的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面對高度開放的、多元文化并存的當今社會,學校內涵將成為學校競爭力強弱的關鍵,我們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使命感,以學校文化建設為突破口,努力營造既有豐厚文化底蘊,又有現(xiàn)代青春氣息的活力校園氛圍,使學校成為師生的精神家園。
(作者為江蘇省儀征市第四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