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安市第二實驗幼兒園 施麗云
?
小組探究:抓住契機引導幼兒開展科學活動
福建省福安市第二實驗幼兒園施麗云
“科學始于好奇”,幼兒天生是好奇的,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周圍物質世界產生興趣,從而表現出探索世界、認識世界的強烈愿望。幼兒科學探究活動是幼兒科學教育的新形式,它提倡以幼兒為中心,提供豐富的物質材料支持幼兒的探究,引導幼兒親身經歷科學發(fā)現的過程,獲得科學概念。當幼兒自己具體地和自發(fā)地參與各種活動時,怎樣才能獲得真實的知識,才能形成他們自己的假設或否定?因此,教師的適時指導是很重要的。在一次科學小組探究活動中,我發(fā)現幼兒對“鴿子”的探究特別感興趣,因此我就抓住這個契機進行指導。下面談談如何引導抓住契機指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究。
《幼兒科學知識的建構——鴿子》一書中,皮亞杰把幼兒比喻為“科學家”,強調孩子們跟成人一樣,是個孤立、動態(tài)發(fā)展的個體;認為孩子天生就是科學家,對世界充滿好奇,喜歡提問,會主動擺弄物體,觀察物體變化的情況,所以老師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引發(fā)孩子的好奇心,盡量給孩子提供擺弄的物體、觀察物體變化的活動,同時提出一些爭論點,造成孩子某種程度的認知沖突,促使孩子的思考層次逐步提升。從整個“鴿子”課程發(fā)展過程來看,“鴿子”主題是孩子引發(fā)的,問題是孩子提出的,問題的逐步推演過程也是孩子自然發(fā)展出來的,連研究方法的設計與運用也都是孩子們主動策劃、動手制作的成果。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體現著一種新的教育理念:以幼兒發(fā)展為本。這就意味著教師在開展幼兒科學活動中,作為兒童發(fā)展的“支援者”,由單純的知識“傳授人”轉變?yōu)橛變簩W習的“引路人”,與孩子們一起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是主動的學習者,而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器。第一次喂鴿子,原本只是孩子的好奇心使然,老師并沒有設計特別的學習目標。但是,在現場的觀察與事后的分享中,孩子們的話題始終圍繞著“鴿子喜不喜歡自己帶的食物”,于是大家有了共同關心的問題。孩子們根據觀察的經驗,推論出是食物的大小影響了鴿子的選擇,而不是鴿子真的不想吃饅頭和面包。因此老師順勢拋出了一個具體問題:“如何知道鴿子最喜歡吃什么?”這讓第二次戶外教學有了具體的目標。而這一次老師帶著孩子事先計劃、準備、仔細的討論每一個步驟,確定大家都清楚了,才到戶外教學。像這樣事先有詳細的計劃、事后有分享討論的過程,會讓戶外教學更有深度,才能真正體現到戶外教學的意義,而非只是走馬觀花而已。
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老師將討論的內容一一記錄在紙上。一個簡單的動作,卻讓孩子們看到自己說的話如何變成文字,看到口頭語言如何轉換成書面語言,同時,讓整個討論變得有條有理,而討論的結果也能明確地展現在孩子的眼前。這時老師給孩子們示范了記錄的方法,并幫助他們將討論的結果組織起來。接著老師進一步請孩子將紙上的文字記錄變成圖畫。書寫語言不只有一種形式,文字只是其中的一種符號,而孩子畫的圖則是更重要、更有意義的圖像符號。由孩子畫給孩子看,更能達到符號語言傳達訊息的目的,也讓孩子清楚地體會口頭語言、書畫文字與圖像符號之間的關系。更重要的是將主控權交給孩子,由孩子自己動手,用自己的方式表達,這比老師寫的要更直接且有意義。
在教學中,教師的提問能使幼兒的觀察與表述更為精確,同樣的情境提出不同的問題,幼兒探究的主動性深度和廣度是完全不一樣的。提問是教師引導幼兒主動探究的技術之一,它能激勵幼兒專注于探究活動和內部心理活動,真正實現幼兒的學習和發(fā)展。第二次的戶外教學,除了食物的議題外,孩子還注意到鴿子的叫聲、降落的樣子、翅膀的變化、尾巴的變化等,與第一次看的內容已有很大的不同。此時老師除了仔細聆聽孩子的分享外,也利用孩子的興趣,適時地提出問題,引導孩子進一步仔細觀察更多的細節(jié)。提問式教學是指教師對幼兒提出與操作任務相關的各種問題,引發(fā)幼兒對自己的操作行為與操作材料的變化關系的積極思考和反思。在教學中教師提問的方式,分為三種:
1.質疑。幫助教師了解幼兒當前的想法及其背后的原因。例如,幼兒在喂鴿子時,我發(fā)現有的在給面包、饅頭剝成小塊,有的在給面包、饅頭分類,老師就問“你在做什么?”“你為什么這么做?”讓幼兒說清楚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鴿子更喜歡吃自己帶來的食物。
2.追問。激發(fā)幼兒積極思考自己行為的意義并明確下一步的目的。例如,紅紅小朋友注意到鴿子降落時動作的變化,老師即提出問題:“這樣平平地站著??!你這樣做是想干什么?”老師的進一步追問,使紅紅有機會進一步解釋得更為精確:“剛落地時身體是直直地站著,肚子在前面,它的背在后面……然后它就平平地站著,肚子在下面,背變成在上面?!奔t紅把姿勢、位置、鴿子肚子、背等部位都描述得相當清楚。
3.反問。幫助幼兒預設自己行為的結果并促使教師進一步思考如何引導幼兒下一步的行為。例如,幼兒在喂鴿子時,發(fā)現自己帶來的食物鴿子不愛吃,而且鴿子一吃,饅頭就彈掉了?老師就直接問:“你認為怎樣做才能使鴿子愛吃饅頭呢?”“你覺得這樣做行嗎?”“如果不可以還有別的辦法讓鴿子愛吃饅頭嗎?”讓孩子真正成為問題的發(fā)現與探究者。在幼兒科學活動中教師要設計具有啟發(fā)性和針對性的問題,幼兒的探索愿望常常是靠教師富有啟發(fā)性、針對性的問題而誘發(fā)的,也就是說教師設置的問題要能激發(fā)幼兒的探索興趣,使他們急于設法解決疑問,同時也使幼兒的觀察與表述更為精確。
科學教育活動中應為幼兒創(chuàng)造一個平等交流的機會,讓幼兒在交談中表達自己并分享同伴在科學活動中的發(fā)現、探索方法和過程。第三次戶外教學回來時,研究小組分享戶外教學研究心得時,提出“鴿子什么都吃,但最喜歡吃豆子,它先把豆子吃光”的結論??〗軈s回應:“鴿子一定最討厭吃豆子,才會最先把豆子吃光。最喜歡吃的應該是留在最后才吃。”顯然他是以個人的經驗來詮釋同一現象,并不認同研究小組的結論,而老師也沒有進一步澄清??〗艿脑忈屛幢夭粚Γ绻窃隍炞C“書上所說,鴿子最喜歡吃豆子”的前提下,就未必合適。我的解讀是,由于俊杰并非研究小組成員,沒有參與先前研究小組查書、討論、驗證“書上所說,鴿子最喜歡吃豆子”的過程,自然不會因為自己的想法和研究小組不同而產生認知沖突。這個例子,代表了班上其他孩子與研究小組成員之間的經驗段層,因此,造成孩子們科學知識建構層次的不同。這時老師及時反思,適時介入,引導孩子相互澄清,就可以提升非研究小組成員的認知思考層次。就在討論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孩子在各方面的能力或概念,其實有很大的個別差異。如:有的孩子不知如何用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擅長用畫畫的方式表達;有的能說,能以肢體表達,也能以畫畫的方式來表達;有的能讀,也能寫部分拼音符號等。從中體現了教師扮演的是“學習引導者”的角色——催化孩子深入地討論互動,帶領孩子相互學習,與孩子共同發(fā)展課程。喂鴿子、研究鴿子,并非老師預定的課程,如果不是老師抱著坦誠開放、愿意傾聽、響應孩子需求的態(tài)度,那么探究是無法進一步展開的。而老師先為孩子搭建框架,孩子才能整合知識與經驗,延伸、應用在探索鴿子的問題上。另外,老師經常示范虛心學習的態(tài)度與方法,并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才介入,也是造就“鴿子”課程成功的重要因素。舉例來說,師生討論“鴿子在飛時,腳是什么樣的問題”時,俊涵結結巴巴,想表達但不會表達,老師立即拿起“黑色琶鷺手套偶”,試著利用手套偶來擺出俊涵的想法,俊涵連忙把手套偶接過去,自己操作手套偶,并說:“不是,是這樣,向后伸,直直入,像超人一樣?!边@樣讓幼兒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自由討論交流,質疑問難,選擇核心問題進行實驗觀察,從中表達自己并分享同伴在科學活動中的發(fā)現、探索方法和過程。
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我發(fā)現引導幼兒與同伴討論、交流自己在操作過程使用的方法、利用表征等手段將幼兒探究發(fā)現的結果告知同伴是十分常重要的,它能使幼兒理清思路,較為清晰地理解有關科學概念。
介入保證幼兒在求知中享受樂趣《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的科學領域要求:“重視幼兒合作、表達與交流能力的發(fā)展,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探索和討論,學習用語言、體態(tài)、繪畫、塑造等方式真實地表達與交流科學探索活動的過程和發(fā)現,尊重別人的觀點”。主題活動進行了三周,孩子們的興趣落差愈來愈大,老師也面臨著該不該繼續(xù)進行下去的問題,這時,老師用了一個很棒的教學策略,試探孩子們的想法,即通過孩子的圖畫了解孩子的想法,也讓孩子說清看法。令人驚奇的是,孩子們居然能設計檢核表,為自己的推測事先畫出預備求證的細節(jié),還設計了勾選的框框,用勾選的方式來記錄檢核的結果。這時,老師也表揚了幼兒的這種創(chuàng)新精神,敢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研究的成果,然后提出進一步的要求:把你所知道的都用繪畫的方式表現出來,讓大家都明白你的研究成果,那你就是一個小小科學家了,孩子們一聽到能成為小小的科學家,個個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這時,老師帶著孩子們“閱讀”書面文字、示范如何將說的話寫成書面記錄,還鼓勵孩子們動手畫出來——不論是戶外教學所見、研究方法討論內容、表演情節(jié)、查書結果……所有知道的、想到的關于鴿子的事都可以畫下來。實際觀察時,孩子們發(fā)現鴿子降落的動作幾乎是同時而連續(xù)的,到底要勾選哪一個呢?這和當初討論、推測的情形不太一樣,怎么辦?經過長時間的觀察、討論、再觀察、再討論,孩子們決定不用勾來表示,而用數字來表示前后順序。孩子們利用數字有順序的特點來表現發(fā)生時間的先后,用到了數字、數的序列與時間概念,這樣幼兒在教師的精神鼓舞下,完成了自己的實驗結果,從中享受到探究的樂趣。
因此,教師必須有引、有問、有退、有參與才能引導幼兒用主動探索的方式來探究,才能使幼兒成為一個細心的觀察者。最后,通過觀察、實驗、查書的方式來收集資料,并把收集到的資料用謹慎的態(tài)度評估。整個過程孩子們通過“提出問題與理論—求證—提出問題與理論—再求證—提出問題與理論—進一步求證”這種循環(huán)的研究過程,一步步接近事實。在整個過程中,孩子們學習到了科學的方法,無形中培養(yǎng)了科學的態(tài)度。換句話說,孩子們正是秉持著科學的態(tài)度,在教師的引導、提問、參與、精神鼓舞等的指導下,運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他們感興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