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
思想品德教育在素質(zhì)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視。加強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讓小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這將使得他們終身受益。在小學階段,學校該怎樣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重視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能直接反映出一個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精神風貌,必須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學校應該建立德育工作小組,由校長任組長,組織全體教師學習有關理論和文件,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
教師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覷。教師必須清楚,學生的心靈就像一張白紙,而思想品德教育就是教師手中的彩筆,我們要不斷地去呵護、教育學生,這樣才能讓他們在心靈的白紙上涂上繽紛的色彩。教師應該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并用自己的人格去感染每一個學生。
二、優(yōu)化教學工作
所謂優(yōu)化,是指教師在思想品德課上要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達到知行合一的教學目的。因此,教師要從實際出發(fā),緊扣《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為學生設計專項練習,讓學生開展社會調(diào)查,進行專項訓練。如學習了《熱愛科學,勤奮學習》一課后,我讓學生進行有關方面的調(diào)查,了解校園里勤奮學習、在知識競賽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學生的事例;學習了《助人為樂》一課后,我讓學生調(diào)查發(fā)生在身邊的好人好事。
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學生會被先進人物的事跡感染,受到啟迪,其效果往往比教師的說教要好得多。
三、在其他學科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思想,應充分挖掘和利用其他學科的德育素材,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輔以一定的教學藝術,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思想的前提。
教師除了教書之外,還肩負著“育人”的使命,“育人”是教師的天職。這就要求教師在系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及社會主義思想。例如,在自然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接觸大自然,了解自然現(xiàn)象,這樣可以間接地培養(yǎng)他們的環(huán)保意識。
很多數(shù)學老師都抱有這樣一種想法:在教學數(shù)學的過程中,很難滲透德育思想。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認識。我國的數(shù)學界中,有不少著名的數(shù)學家,比如華羅庚、陳景潤等,他們都有著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如果我們能夠讓學生了解這些數(shù)學家思想品德方面的閃光點,同樣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zhì)、頑強的意志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由此可以看出,問題的關鍵在于,作為教師的我們,是否能想方設法地去挖掘教材中那些具有德育性質(zhì)的內(nèi)容,是否能有意識地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教師能夠做到這些,就能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開展課外活動
小學德育工作的重點是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實踐證明,學校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會讓學生受益匪淺。
我校經(jīng)常組織學生進行義務勞動,并開展各種文體活動。比如,每逢元旦,我們都會舉行一臺精彩的文藝晚會。各班的學生都投入到緊張的排練中,校園里歌聲四起,余音繞梁,充滿了生機與活力。這樣做,既陶冶了學生的情操,豐富了學生的情感生活,又增強了學生的集體觀念,培養(yǎng)了他們的集體榮譽感。
此外,每年清明節(jié),我校還組織學生為烈士掃墓,并給學生講述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以此培養(yǎng)學生為國爭光、報效祖國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fā)他們的斗志,使他們從小就樹立遠大的理想。
總之,小學思想品德教育要體現(xiàn)以兒童為本的教育思想,使社會道德在學生身上迅速內(nèi)化,使他們自身的道德行為能力得到提高,使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