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月林
伊犁河谷鮮花遍野,平川里開一骨朵兒牡丹。
荒灘里開墾出大片耕地,原野里織出成匹的錦緞。
……
風風雨雨數(shù)百年,基業(yè)創(chuàng)了個艱難。
萬畝良田翻綠浪,好風景賽過江南。
……
這里是我的家鄉(xiāng)——新疆伊犁州伊寧縣愉群翁回族鄉(xiāng)皇宮村。每當晨曦微露,在悠揚的邦克聲中,塞外皇宮村又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不知是籠鳥留戀舊林,池魚思念故淵,還是樹葉對根的眷戀,游子對慈母的掛念,2001年大學畢業(yè)的我,放棄優(yōu)厚的待遇,告別繁華的都市,響應生我養(yǎng)我的母親土地的深情呼喚,回到我闊別已久的故鄉(xiāng)——皇宮村。
皇宮村位于鄉(xiāng)政府駐地愉群翁村以東約九公里處。北靠皇渠,西依218國道。關于皇宮村村名的來歷,有兩種說法:
其一,這里原是清朝的綠營“屯兵”之地,為皇帝種地納糧,故名皇工,后人誤將“工”寫作“宮”。在皇宮村東西向的大道邊有一塊耕地,據(jù)說這塊耕地原來是一座規(guī)模不大的“城盤”,也就是清朝駐扎綠營兵的軍營,前輩們稱它為“城盤”或“營盤”。這座“營盤”據(jù)說在清軍最后離開時賣給了幾家回族農(nóng)民,這幾戶回族農(nóng)民在后來的耕地過程中,一點一點地把這座古城給拆了,最終變成了現(xiàn)在的耕地。后來有人用土打墻的過程中,挖出了一件銅香爐,遺憾的是他把這件能考證皇宮歷史的文物賣了五十元錢。還有人在蓋房的過程中,挖出了一個枕著枕頭的完好的尸骨,但為了尊重逝者,又被大家埋了。甚至就在十多年前,皇宮村的一位農(nóng)民蓋房子,又挖出了一個陶罐。當時伊犁州電視臺的《晚間報道》節(jié)目還進行了專門的報道??上У氖?,沒有人研究這個陶罐,所以皇宮村再次錯失發(fā)掘自己村史的機會。這種現(xiàn)象不只有皇宮村存在,清代在新疆有很多類似的駐扎綠營軍的駐地都被稱作工,甚至也稱作皇工。
其二,清代伊犁“回屯”、“阿奇木伯克”(“阿奇木”突厥語的正確發(fā)音是“阿肯木”,意思是縣長或市長之意,“伯克”是突厥語“王”之意)為了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曾組織大量勞力挖掘一條從喀什河到各個屯田點的灌溉渠,這條渠被命名為“湟渠”,地處皇(湟)渠邊且是挖渠大本營的地方就被命名為“皇工”。后來群眾覺得“皇宮”比“皇工”更顯得大氣,叫起來氣派,聽起來好聽,而且朗朗上口,于是就把村名改為“皇宮”,一直流傳至今?;是腔蕦m人的母親渠,沒有皇渠的滋潤,也就沒有皇宮的富庶,皇渠和皇宮的關系就顯得特別親密。
皇宮村回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四十余年前的陜甘回民起義。清朝同治年間,清朝外有列強侵略,內(nèi)有風起云涌、波瀾壯闊的農(nóng)民起義。在起義后期,陜甘回民義軍組成以白彥虎、禹德彥等十八人為首的十八大營,在左宗棠指揮的清軍進剿下,起義軍組織了著名的董志塬戰(zhàn)略大撤退,其中的一支起義軍在著名回民起義領袖白彥虎大帥的指揮下西撤。
陜甘回民義軍經(jīng)過新疆吐魯番、阜康和米泉,在古牧地戰(zhàn)役后,經(jīng)過達坂城戰(zhàn)略撤退至南疆庫爾勒、焉耆一帶,清軍尾隨追殺,回民義軍又退至喀什。經(jīng)過十幾年的戰(zhàn)爭,回民義軍已經(jīng)成了襤褸之師,面對數(shù)倍于自己且裝備著洋槍洋炮的清軍已無還手之力。清軍背信棄義,肅州(甘肅酒泉)馬文祿部起義群眾全部被殺死。那么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最后回民義軍統(tǒng)帥痛苦地作出決定——經(jīng)伊犁,走沙俄。
而皇宮村的創(chuàng)建者之一——哈氏家族就是跟隨白彥虎西撤的眾多家族中的一個。哈氏家族進入新疆的第一代是清代同治年間陜西潼關守將哈連金家族。哈氏家族在中原是一個龐大的家族,由于崇文重武,在清代哈氏家族出現(xiàn)了幾位有名的將軍和官員,如:哈攀龍、哈元生等。清乾隆曾贊曰:“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將種?!痹谏来嫱龅木o要關頭,哈氏家族毅然決然地加入到西撤的隊伍中。就在西撤途中,哈氏家族的哈古拜爾鄉(xiāng)約的父親在哈密陣亡,他成了遺腹子,就在父親陣亡的當天晚上出生。孤兒寡母隨義軍到阿克蘇后再也走不動了,就在那里停留下來。后來聽說伊犁是個好地方,他們和被稱作“掉娃子”的其他幸存者們翻越橫亙在南疆和伊犁之間的雪山,最終來到了和他們老家陜西關中自然環(huán)境相似的伊犁河谷。當時和哈古拜爾鄉(xiāng)約母子一起到伊犁的一共有十八戶,他們都在皇宮村住了下來,成為這個新的村莊的開拓者。
皇宮村的首批開拓者定居下來以后,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辛勤的汗水,以及中原人的智慧與先進的耕作技術,使這片曾經(jīng)灌木叢生、荒草遍地的處女地變成了肥沃的良田,使這塊亙古的荒蕪地帶煥發(fā)出勃勃生機。更主要的是他們向伊犁河谷原住兄弟民族學習借鑒,取長補短,創(chuàng)造出富有伊犁地域特色的回族地域文化。
在皇宮村東邊的斗渠邊,有一個叫作“柯爾克墳”的墳院。這兒長眠著許多英雄瑪納斯的子孫,被稱作“殺也殺不完”的柯爾克孜族人。放眼望去,累累荒墳野冢,使人頓生凄涼之情??删褪窃谝话俣嗄昵?,皇宮村正是柯爾克孜族人的牧場。有一年,從遙遠的陜甘來了一群東干人,柯爾克孜族人熱情地接納了遠道而來的客人。
從此,回族在此生根發(fā)芽,生息繁衍。適應能力很強的哈氏先人們很快就學會了突厥語,給土著民族扛起了長工,放起了羊群。有些人成了柯爾克孜族、哈薩克族的女婿,幾個民族成了親戚,也就沒有了主仆之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幾個民族的血最終融到了一起,成了一家人。??
我的一位爺爺就是典型一例,老奶奶在世時經(jīng)常講過去的歷史。她說她父親在年輕時給她的哈薩克族外公做工,過了幾年,主人覺得小伙子優(yōu)秀,就決定把姑娘嫁給他,他則以自己的工錢作聘金。
從表面上看來,柯爾克孜族等當?shù)赝林褡迦谌牖刈宓幕A是幾個民族擁有共同的信仰,實則不盡然。從黃河流域遷來的回族,帶來了中原先進的耕作技術和生產(chǎn)關系,促進了本地經(jīng)濟和社會的發(fā)展。璀璨奪目的中原文明,對周邊的其他民族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吸引力。崇尚文明,學習先進的驅(qū)動力,促成了幾個民族的姻緣。
就這樣,回族人把牧馬變成了耕馬,把荒灘開墾成良田,把帳篷換成了房屋,用哨子面代替了納仁飯。伴隨著庫木孜琴聲和牧歌,回族人又在三弦子的樂音中唱著彈著。
正是有著這種先天的民族親和力,有著高超的交際能力,回族不但在皇宮村與附近土著建立了親情和友情,并且使回族人基因里固有的學習語言的能力顯現(xiàn)出來。遠道而來的陜甘籍回族移民為了生存和與兄弟民族交往交際,很快掌握了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柯爾克孜語等兄弟民族語言和俄語。這一能力的發(fā)揮使伊犁回族成為公認的翻譯民族,伊犁回族中涌現(xiàn)出許多通曉多種民族語言文字的翻譯大師,以致民國和解放后伊犁很多單位都有回族翻譯的身影,并且很多人因此走上了領導崗位。直到現(xiàn)在,伊犁回族說維吾爾語、哈薩克語、俄語、漢語的傳統(tǒng)依然存在,有的人家甚至把子女送去維吾爾語、哈薩克語的學校。學會了各兄弟民族語言的皇宮回族人,仍然保留著陜西方言的土語鄉(xiāng)音。這是一種在中國漢語語法結構下,以陜西方言為語音,以陜西方言詞匯為主,夾雜了大量的阿拉伯語、波斯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俄語等語言詞匯的復合體語言。比如:把昨天叫“夜來個”,把撒謊叫“造怪”……
回族的歷史就是一本血淚史、抗爭史、革命史,住在皇渠邊的皇宮回族的不幸,就猶如皇渠里流的水一樣訴說不盡。剛剛擦去眼淚,忍住失去關中老家親人和家園的痛苦的先人們,又遭遇了不幸。
1933年受馬仲英入新疆事件的影響,蘇俄軍隊應盛世才之邀,從霍爾果斯入境攻擊與馬仲英結盟的伊犁屯墾使張培元,在新疆境內(nèi)兩次燃起戰(zhàn)火。前文提到的哈氏家族的哈古拜爾鄉(xiāng)約和他的女婿以及兩個外孫,就在這次事件中不幸遇難。
據(jù)說僅皇宮村就有二十余人遇難。老人們回憶說,有許多皇宮人為了逃命,一直逃到今天的伊寧縣薩木于孜鄉(xiāng)撒拉村隱居下來,直到事態(tài)平靜了才回到皇宮村。當時在撒拉村許多人由于驚嚇、疾病和饑餓無常并埋在了那里。至今每年都會有許多皇宮人到撒拉村去游墳。
我的外祖父母也在其中,她健在時談起當初逃亡的情形,仍然驚恐不已。她說在過了喀什河后,突然發(fā)現(xiàn)由她撫養(yǎng)成少年的孤兒小叔子(我的二外公)不見了。她趕緊喊我外祖父說:“白娃不見了,你趕快找去?!蓖庾娓岗s緊騎著馬過河,發(fā)現(xiàn)弟弟由于走累后掉隊在草地上睡著了。外祖母說那時他們逃到撒拉村子時,沒有吃的,只買來了一些豌豆,就把豌豆用石磨磨成面粉。但是用豌豆面粉做成的面條有股豆腥味,難以下咽。怎么辦?最終她想了個辦法,把搟好的豌豆面撲在黃土上拔一下豆腥味,然后再下在鍋里,果然感覺好多了。
自強不息的皇宮村回族前輩沒有被恐怖和困難嚇倒,幸存者們發(fā)揚越挫越勇的蜘蛛精神,在廢墟上重建家園。后來,他們又積極投身于新民主主義革命——三區(qū)革命。在三區(qū)革命軍東干團中就有許多皇宮籍的士兵,他們作戰(zhàn)勇敢,屢立功勛,一時東干團在三區(qū)民族軍各團中聲名大振。我的二外公就是東干團里的一名戰(zhàn)士,他曾經(jīng)參加過多次戰(zhàn)斗,解放后直到去世他還在領著國家發(fā)的退伍軍人津貼。
隨著新疆的和平解放,皇宮人也和全國人民一起獲得了新生。老皇渠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灌溉用水需求,于是政府決定組織群眾挖一條新皇渠。
在開挖皇渠的工地上,到處可以看到皇宮人的身影,他們勤勞樸實、吃苦耐勞,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在這次開挖皇渠時,垮塌的土方奪去了哈氏家族一位青年的生命。皇渠里流的不正是他的血液嗎?順著支渠流向一片片農(nóng)田,惠及著子子孫孫。
聽長輩們講,在原先的老皇渠正對著皇宮村的地方架有一座木結構的橋,據(jù)說那還是我的曾祖父哈古拜爾鄉(xiāng)約捐資并帶領大家修建的,可惜后來被拆掉了。新皇渠挖好后,就要架新橋,于是,一個建橋董事會很快就成立了,我的父親是成員之一,經(jīng)過董事會全體成員的努力,籌齊了建橋所需的費用。在我的朋友胡賽和其他兩位焊工的共同設計和焊接下,一座長二十一米、寬一米四的鐵拱橋終于焊好了。把拱橋往皇渠上吊裝時,在一無工程技術人員、二無起重設備的情況下,皇宮人集思廣益、群策群力,依靠群眾的智慧和力量,硬是靠人拉肩扛把幾噸重的鐵拱橋架在了皇渠上。為了表揚和肯定董事會成員與焊工們的工作和貢獻,村民們給他們披紅掛彩。來采訪的記者聽完我的講解后,更覺得這件事情值得報道了。外地人通過新聞知道這件事情后,又增添了幾分對皇宮人的欽佩,當他們向皇宮人打聽這件事或來皇宮參觀鐵拱橋時,皇宮人更覺得揚眉吐氣了。
夏天的皇渠是一個游泳的好地方,住在皇渠邊的皇宮人都能在渠里浮上兩圈。冬天的皇渠又成了一個天然的溜冰場,閑時在上面溜溜冰,打打陀螺,別提有多愜意了??墒峭纯嗫偸桥c歡樂相伴,皇渠每年都要淹死一二十人,這其中也有皇宮人。
直到現(xiàn)在,皇渠邊仍然是我閑時最喜歡去的地方。心煩時在皇渠邊高歌幾曲,頓覺心情舒暢;高興時在皇渠邊拾起石塊打幾個水漂,讓它也來分享我的快樂。
清晨,我在籠罩著一層薄霧的皇渠邊散步,在漫步中我完成了許多文章的構思。黃昏時,我坐在夕陽映照下的皇渠邊,捕捉到許多靈感,文如泉涌,筆不能盡。
我經(jīng)常喜歡在茶余飯后到皇渠邊走一走,聽著潺潺的流水聲,望著流向遠方的水,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我回憶著祖先的血淚史,思考著民族的現(xiàn)狀,暢想著民族的未來。我的思緒也在沉思中隨著逝去的流水飄向了遠方。
皇宮村的開拓者全是虔誠的信徒,先輩們在此扎下腳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修建清真寺。后來人口增長了,又分成上、下皇宮清真寺。一代宗師馬良駿阿訇曾在此開過學,并參與修建現(xiàn)在的皇宮下坊寺,有修寺牌匾收藏于下坊寺。
在清朝末年,回族被歧視地稱作回子,社會地位低下,甚至外出活動都受到限制,學堂里一般不接受回族兒童學習。除了個別富農(nóng)外,回族家庭一般比較貧窮,即使允許回族上學也上不起。皇宮回族除了宗教經(jīng)堂教育外,沒有世俗學堂教育,所以老一輩基本上是文盲。民國初期,提倡五族共和,民族平等,伊寧城里的學校也招收回族學生,這給回族帶來了接受教育的機會,個別富裕回族人家的孩子可以入學識字了。但由于種種原因,過去的皇宮回族不太重視文化教育。
三區(qū)革命時期,皇宮村有學校,但教的是維吾爾文,教師也是維吾爾族。雖然回族學習維吾爾語有一定天賦,但畢竟?jié)h語和維吾爾語相差較大,這給皇宮回族兒童接受教育帶來了一定障礙,影響了皇宮回族教育的發(fā)展。所以,這一時期入學接受教育的回族學齡兒童和青少年并不多。但是這一時期培養(yǎng)出的一部分回族人由于維吾爾語、漢語雙通,在解放后都受到了政府的重用,有的人甚至走上了領導崗位。
解放后,黨和政府實行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發(fā)展的政策,皇宮村開始設立了真正意義上的漢語學校。但是由于當時條件的限制,接受小學教育的人相對而言雖然比較多,但大部分沒能堅持完,能到縣上上初中的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人。改革開放以后,皇宮回族的教育才有了很大的變化。這時候不但上初中的人多了起來,上高中的人也不少,現(xiàn)在每年都有許多人考上大學,2015年還有一位考上了清華大學。甚至個別人還留學海外,如馬永成曾在伊朗留學,現(xiàn)在伊朗駐華大使館工作。
最近幾年,國家在疆內(nèi)幾個城市設立疆內(nèi)初中班,在內(nèi)地發(fā)達省市設立內(nèi)高班。為了解決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就業(yè)問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優(yōu)惠政策,把未就業(yè)的大學生送到內(nèi)地省市培訓,回來后由政府安排就業(yè)。加上這幾年的教師招聘和公務員招聘中,許多回族大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被錄用,成為新時代有文化、高素質(zhì)的建設者?;蕦m村的許多回族青少年也受益于此。
?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許多人開始養(yǎng)牛、養(yǎng)羊。一時間皇宮村成了一個養(yǎng)殖專業(yè)村,家家戶戶都有塑料暖圈,圈里那毛亮膘肥的牛群以及堆積如山的飼料是皇宮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目前,皇宮村在愉群翁回族鄉(xiāng)黨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下,育肥牛年出圈三萬五千余頭、羊五萬余只。由于養(yǎng)殖業(yè)的興旺發(fā)達,帶動了相關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村里每天前來推銷飼料、收購肉牛、收購雞蛋的商家絡繹不絕,以至于在靠近皇宮的218國道旁興起了一個很大的集貿(mào)市場——皇宮巴扎。據(jù)說皇宮巴扎是伊犁地區(qū)最大的巴扎,現(xiàn)在每逢星期三巴扎日,方圓幾里的人前來這里進行交易。近幾年來,伊寧縣集中優(yōu)勢資源,把皇宮巴扎建成了占地二萬七千平方米的集防疫、托畜、屠宰多項功能于一體的活畜交易市場。市場功能的完善促進了交易流通,現(xiàn)在皇宮活畜交易市場每個巴扎日活畜交易量達到五千頭(只)以上,年交易量達二十萬頭(只)以上。同時,伊寧縣進一步加大對皇宮市場資源整合開發(f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通過多種途徑吸納資金,提升市場功能,使皇宮市場從集散型市場轉(zhuǎn)變?yōu)閷I(yè)型市場,創(chuàng)出了品牌,成為伊犁河谷第一大活畜交易市場,年活畜交易額達到三億元左右。
在皇宮市場交易的牛羊被運到烏魯木齊等地,經(jīng)屠宰后批發(fā)到烏魯木齊各大市場?,F(xiàn)在的皇宮回族主要從事種植業(yè)、養(yǎng)殖業(yè)、加工業(yè)、餐飲業(yè)、運輸業(yè)、地產(chǎn)業(yè)等,可以說農(nóng)工商貿(mào)齊頭并進,民族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
皇宮回族飲食文化是陜西關中回族飲食文化的延伸和發(fā)展,但是又有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蕦m回族群體日常生活以面食為主,平時吃的主要是被稱為“捋面”的拌面,或是各種被稱為“湯飯”的湯面,或是過生日時關中人最愛的“長面”——哨子面。
在舉辦宴席時,原來做的席菜是被稱作“九碗三行子,吃了跑趟子”的面子席。現(xiàn)在宴席流行的是“八個菜”、“十三個菜”等現(xiàn)代菜式。此類菜是由新鮮的肉類和蔬菜做成,葷素搭配得當,看起來好看,吃起來也香。當然了,具有關中回族特色的“蒸肉”一般是必上的菜。菜的多少看主人的社會地位以及經(jīng)濟實力而定。一般在上席之前要上“十三碟”、“九碟”等的干貨。此類干貨一般用小瓷碟裝起來,品種多樣、顏色不一??腿丝蛇咃嫴柽叧愿韶涍吜奶?,等著熱菜上來時干貨不用“打下去”,而是要一位抓干貨特別公道的人來把干貨分給大家。
皇宮回族人飲食風俗習慣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如生日必吃被稱作“長面”的哨子面,新生嬰兒十天時必吃的“十面”的“長壽哨子面”,新娘第二天起床后必吃由娘家做好送來的“睜眼包子”。在入席時按輩分和年齡排座位,長上幼下。如果是表兄弟同席,必須由舅表兄弟上座,因為他們是上姑舅。如果是結婚場所,必須讓新娘的家人或朋友上座,因為他們是“娘家人”,以表示對他們的尊重。
皇宮回族群體節(jié)日上點心類主要有馓子、麻花、馕馕爾、油馃子、糖稀擰擰子、糖饃饃、薩其馬爾等。由于這些是油炸成的,被稱作油貨。有的人家還會準備一些俄式點心類,如酸餃子、百里西,并輔以俄式的果醬供客人食用。
皇宮回族人過“乜貼”、干爾麥里時席上所上的具有宗教神圣意義的食品主要是油香,油香也分為起面油香和凈面油香。此外還有油炸的包爾扎克以及雞腦殼等。
當然了,沒有學習就沒有進步,沒有創(chuàng)新就沒有發(fā)展?;蕦m回族利用伊犁的“蒸包子葫蘆”(突厥語叫卡瓦),推陳出新創(chuàng)造出葫蘆包子。皇宮回族在與兄弟民族的交往中也學會了做抓飯,并且創(chuàng)新地把陜西回族“甜盤子”(八寶飯)制作方式用在做抓飯上,做出了具有回族特色的甜抓飯。
皇宮——皇帝的宮殿。也許是為你的名字感到自豪吧!叫起來雄偉、響亮,聽起來氣派、好聽。只有皇帝有權住在里面,只有佳人才配在此度過一生。身為皇宮人的我,頓覺身價百倍,風光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