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娟(泰安市公安消防支隊,山東 泰安 271000)
?
泰山古建筑群火災防控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曹娟
(泰安市公安消防支隊,山東泰安271000)
摘要:對泰山古建筑群消防安全現(xiàn)狀進行了分析,并結合工作實際,從消防水源、香火管理、用火用電消防器材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針對泰山古建筑群的防火及滅火對策,可最大限度降低火災對古建筑造成的危害。
關鍵詞:古建筑,火災,消防安全
文物古建筑是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是國家文明的重要標志,不僅是城市的歷史符號和文明印記,也是城市的形象和特色。泰山素有中國文化的歷史縮影,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泰山古建筑是成就泰山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泰山榮譽及歷史信息。我國的《憲法》《文物保護法》《古建筑消防管理規(guī)則》等法律法規(guī)里明確規(guī)定了相關保護古建筑的條文。由于泰山古建筑群多為木結構或磚木結構,一旦發(fā)生火災,更是極易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我們要深入分析古建筑自身的特性,全面掌握古建筑存在的消防安全隱患,采取切實可行的處置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火災對古建筑所造成的危險和損害。
1)木質(zhì)材料為主,耐火等級低。泰山古建筑多以木材為主要材料,且在構造上多為高翅的飛檐和高深的屋頂,其支承結構與內(nèi)外裝飾采用了大量木材,耐火等級低,火災荷載大,木材絕大部分集中于屋頂,且空間大,通風條件好,具有良好的燃燒條件。泰山古建筑群多數(shù)建筑物更是建在高山之巔,發(fā)生火災后火勢蔓延快,燃燒猛烈。因而火災是泰山古建筑的最大“殺手”。
2)防火間距不足,林建合一。泰山古建筑多依山勢而建,由于地勢所限,古建筑群布局比較緊湊,建筑物多彼此相連,單體建筑之間沒有足夠的防火間距,失火時極易蔓延擴大,往往大面積被燒毀,甚至整組建筑蕩然無存。且泰山古建筑大多處于泰山林場范圍內(nèi),山林與古建筑群融于一體,考慮到自然景觀的因素,之間沒有必要的防火分隔,山林與古建筑防火要齊抓共管,為古建筑的消防安全保護工作帶來了新的問題和困難。
3)火災隱患多。殿內(nèi)香案神臺帷幔等多為可燃物,極易著火并引火上梁釀成大火;香客焚香燒紙趨盛,火源控制難度增大;生產(chǎn)生活用火用電用汽用油頻繁,存在著潛在著火隱患;游客游覽人數(shù)日增,失火不確定因素增多;與古建筑毗鄰,建筑多為生活經(jīng)營用房,多屬于“九小場所”或“三合一”場所,極易起火并蔓延至古建筑;古建筑大多處于山上,極易遭受雷擊起火。
4)救援困難重重。泰山古建筑絕大部分處于崇山峻嶺,因山就勢而建,通道多為臺階或游覽路,市政消火栓管道無法敷設,專用消防車無法上山施救,城市消防力量鞭長莫及。失火建筑周圍如無消防水池和必要設施,駐山消防隊伍也望塵莫及。
5)消防設施不配套。有的古建筑沒有消防水池或水池儲量少,不能滿足一次消防用水需求;有的古建筑有水池、機動泵和水帶,但均老化,且未進行有機整合和進行配套建設,機動泵與水池不在一處,發(fā)現(xiàn)火情需3人~4人將水泵抬至水池旁后再拉水帶至古建筑處滅火,應急準備時間長、反應速度慢(約25 min),如遇火災很難達到打早打小打了的目的。
6)電氣線路陳舊老化,用電不規(guī)范。用電主要是電器及照明之用,大部分古建筑電氣線路敷設的年代很早,有的是建廟以來從未更換過,線路陳舊老化現(xiàn)象比較嚴重,還有雖然主要線路都進行了穿管保護,但是仍然存在電線私拉亂接的現(xiàn)象,特別是冬天,部分單位還使用電暖器、電褥子等大功率電器,大大加大了用電負荷,存在較大的火災隱患,極易引發(fā)火災事故。
泰山古建筑,是泰山歷史文化的重要見證,也是成就泰山成為“國山”的主要支撐。為此,保護、傳承泰山古建筑是歷史賦予泰山人的重要責任。消除泰山古建筑隱患,加強古建筑使用管理,搞好古建筑火災預防和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成為泰山管理者不斷思索的問題。
1)消防水源問題。增建消防水池。無消防水池或水池容量較小的古建筑周圍要建設消防水池(三官廟、無極廟等)。根據(jù)景區(qū)地形實際,在有條件的地方盡量建設高位水池,鋪設消防栓供水系統(tǒng)。其中普照寺院外雖有一個較大的水池,但因是露天敞開式,雨季存滿水后易蒸發(fā),旱季僅靠水井補充水源,基本得不到保障,建議在院內(nèi)原將軍梅南側空地建設大型地下水池。保障補水源。景區(qū)內(nèi)大部分消防水源補充靠河道,建議萬仙壩等重要補水源要維修好,盡量多存水,以保障旱季補水。
2)香火管理問題。嚴格香爐、火池設置標準。經(jīng)營業(yè)戶私自搭建的臨時火池一律取締。每個單體建筑前只允許擺放一個香爐,多余香爐一律封存停用。香爐應設置在古建筑檐下5 m以外的空曠場地,達不到要求的不得安放大型香爐(香的規(guī)格限定在40 cm以下)。香爐應設置防護網(wǎng),達到不發(fā)生香灰外飛的要求。
嚴格香火管理。一是遵循“逢四停用”的硬性規(guī)定,不得在超過四級風以上天氣燒紙焚香。二是香必須在香爐內(nèi)焚燒,嚴禁露天焚燒。三是香爐旁的明火盆、柴油桶必須取締。四是晚上下班后香灰必須澆水滅透,溫度降至常溫。五是嚴格監(jiān)督管理。管理人員必須監(jiān)督經(jīng)營人員做好香火處理工作,履行換班簽字認定手續(xù),杜絕管理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3)用電用火問題。
a.加強用電管理。古建場所用電必須履行審批手續(xù)。要按照高于國家普通建筑防火規(guī)范的標準敷設用電線路,嚴禁私拉亂扯電線,嚴禁超標準使用大功率用電器。
b.加強用火管理。在古建場所的主體建筑及毗鄰建筑內(nèi)不得設置生活用火設施,不得作為住宿場所使用。宗教場所的長明燈必須嚴格專人管理,燈具周圍及底部必須采取阻燃材料保護。神龕、袍布必須做好阻燃處理。生活區(qū)的用火也必須嚴格控制,倉儲、住宿、廚房嚴格區(qū)分,杜絕“二合一”“多合一”現(xiàn)象。古建場所的明火作業(yè)必須辦理審批手續(xù),嚴禁私自動火。
4)消防器材管理問題。因受地形、地勢制約和古建筑本身結構因素影響,一旦發(fā)生火災,撲救極為困難。所以在撲救初起火災上必須加大力度,才能力保安全。一是干粉滅火器必須按照增量配置基準核定數(shù)量。二是按照國家規(guī)范合理確定存放地點。三是按照每兩年換粉加壓要求定期維修保養(yǎng)。
對消防器材嚴格使用管理。一是各單位要建立消防器材管理檔案,繪制消防器材、設施設備布置平面圖,嚴禁私自挪用。二是要加強使用保養(yǎng)。干粉滅火器嚴禁露天放置和在陽光下暴曬,切實做好防潮、防銹蝕等工作。消防水泵要專人管理,定期保養(yǎng),提高使用壽命。潛水電泵要使用專用線路供電,確保供電安全。
5)技防裝備問題。由文物宗教局統(tǒng)籌規(guī)劃,編制文物古建場所技防設施建設規(guī)劃,經(jīng)充分論證后并入“數(shù)字泰山”項目統(tǒng)一實施。建議重點解決煙感報警、漏電火災報警、遠程紅外監(jiān)控報警等現(xiàn)代技防設施,提高整體防范水平。
6)管理問題。
a.消防安全教育。一是實行消防安保上崗制度,實現(xiàn)消防設施操作人員及消防管理人員經(jīng)省級消防部門培訓合格并持證上崗。二是建立全員培訓制度。各崗位工作人員及臨時用工人員必須掌握“四個能力”的要求。新上崗和調(diào)整工作崗位的人員必須執(zhí)行先培訓、后上崗的制度,確保一線員工素質(zhì)。
b.火災隱患整改。嚴格各級工作人員責任,切實做到隱患的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治理、徹底消除。要嚴格執(zhí)法管理,實現(xiàn)隱患的法制化治理,對拒不整改安全隱患和整改后有反彈的,堅決采取行政處罰措施,直至停業(yè)整頓,維護法律、法規(guī)的嚴肅性,切實提高治理效果。
c.加強實戰(zhàn)演練。景區(qū)各級的預案體系非常完善,但一旦出現(xiàn)突發(fā)情況,還是會出現(xiàn)一定的混亂局面,貽誤戰(zhàn)機,影響處置效果。建議文物宗教局牽頭,從實戰(zhàn)角度加大預案演練工作,提高處置水平。
歷史不能倒退,文物不能再生,古建筑的安全關系到我國的精神文明和物質(zhì)文明建設,因此,做好古建筑防火滅火工作刻不容緩,需要我們投入大量的工作,深入研究古建筑群的火災現(xiàn)狀、火災特點以及處置對策,逐步探索出一套古建筑火災撲救的戰(zhàn)術和方法,為今后有效撲救古建筑火災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夏強華.古建筑火災原因分析與防治探討[J].中國西部科技,2007(4):19-20.
[2]王艷.古建筑火災危險性分析及預防對策[J].武警學院學報,2014(6):36-37.
[3]王德民.淺談文物古建筑火災特點與消防安全措施[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0(1):42-43.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aishan ancient architectural group of fir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ao Juan
(Tai’an Public Security Fire Control Team,Tai’an 271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ire safety status of Taishan ancient architectural group,and combining with the working practice,from the fire water supply,family management,fire and electricity use,fire equipment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proposed the fire prevention and extinguishing measures according to Taishan ancient architectural group,could minimize the dangers of fire damage to buildings.
Key words:ancient architectural group,fire,fire control safety
中圖分類號:TU8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6825(2016)06-0247-02
收稿日期:2015-12-18
作者簡介:曹娟(1986-),女,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