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平
我省水利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
王彥平
三晉大地是華夏民族的發(fā)祥地,承載著5 000年的農耕文明脈絡。盡管古往今來,水旱災害頻繁。但勤勞智慧的三晉兒女,致力于防洪治旱、除害興利,在這塊延綿起伏的黃土地上,繁衍生息。從大禹至黎民,三晉治水人物輩出,遠古傳說中水官昧的兒子臺駘,被譽為“汾神”;三過家門而不入,治理黃河水患而載德千秋的大禹;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竇犨,率領民眾壘堰導水、筑壩開渠、引汾灌溉;原籍山西解州主持修建傳世杰作都江堰工程的李冰父子;撰寫《資治通鑒》、為北宋神宗撰寫治河方案的司馬光;提出“六政三事,水利為首”,創(chuàng)建水文測站,規(guī)劃汾河、黃河水利開發(fā)方案,主持修建水力發(fā)電站,繪就近代山西水利藍圖的閻錫山;新中國首任水利部長傅作義等等。水利工程遍及三晉大地,文化底蘊源遠流長,水利業(yè)績碩果累累。
盡管山西省早在1987年和2005年先后出臺或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使我省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得到了提升。但在實際工作中,對水利文化遺產保護,還存在重視不足的問題。因此,如何進一步弘揚水文化精神,加強對水利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fā)和利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課題。
近年來,水利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社會普遍認同。位于四川省的都江堰,在2000年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在南水北調這一舉世矚目、遠距離大跨度生態(tài)調水工程緊鑼密鼓建設運行中,我國依然不忘籌備京杭大運河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工作,表明國家對水利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十分重視。
當然,在一些經濟欠發(fā)達省份,受工業(yè)布局、經濟開發(fā)、河流演變、泉源干枯等因素影響,存在著對水利文化遺產重視不夠,甚至出現踐踏破壞水利文化遺跡等問題。事實證明,保護開發(fā)利用好水利文化遺產,已迫在眉睫。2007年《文物保護法》修改再頒布,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推動了水利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山西是全國知名的歷史文化大省,地面文物占全國的70%,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在我省延綿965 km,是黃河流經最長的省份之一。從老牛灣到禹門口,是黃河九曲十八盤最具神韻、雄奇幽長的峽谷,如:人民幣封面廣告的壺口瀑布;蕩氣回腸誘發(fā)毛澤東靈感而創(chuàng)作著名詩篇“沁園春《雪》”的石樓縣黃河第一灣;被傳為千古美談“鯉魚跳龍門”的禹門口;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渡傳奇典故等。河流是大地的脈搏,全省流域面積1萬km2以上的河流有5條,分別是汾河、沁河、桑干河、漳河、滹沱河;有48條流域面積在1萬~0.1萬km2之間的河流,灌溉滋養(yǎng)著三晉大地。據史籍記載,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劉徹率領群臣視察汾河,行至汾陽縣祭祀后土途中,正巧傳來南征捷報,便就地將縣名賜為“聞喜”,還即興泛舟汾河,飲宴中流,觸景生情寫下了千古絕唱“秋風辭”。歷史上山西被譽為“表里山河,千泉之省”。泉水總流量為100m3/s,是同時期地表水流量的一半以上,如:晉祠泉,號稱三晉第一泉。始建于春秋戰(zhàn)國之交三家分晉時期,智伯為引水淹晉陽城克敵制勝而興建的渠首,酈道元作的《水經注》記載了唐叔虞祠和魚沼飛梁等勝跡;谷堆泉是隋開皇十六年內衛(wèi)將軍臨汾令梁軌主持開發(fā)的;霍泉因唐武德年間,洪洞、趙城兩縣水事糾紛而聞名于世;有北宋名相文彥博告老還鄉(xiāng)后,率領當地人民開發(fā)興修了洪山泉;金代的龍祠泉,以及沸泉、利民泉、溫泉、三泉、馬跑泉等,自唐以來山西水法規(guī)透明完備,用水管理非常自律,是中國水法規(guī)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跡。
人們崇拜泉水,更崇尚率領人們開發(fā)利用泉流的英雄,大多泉源處都立有銘碑祠廟。如:谷堆泉的梁令祠、太原烈石寒泉的竇大夫祠、洪山泉源神廟、好漢墓等等。人們開發(fā)、利用泉水,保護水能,崇拜泉水,謳歌河流??梢哉f,一股泉水,就是一首詩;一條河流,就是一部樂章;一洼湖泊,就是一幅畫卷;一座座水庫,就是點亮山河的璀璨明珠。每一處水利工程都能演繹出一段甘甜動聽的神話故事,沙里淘金積淀成一部頁巖古書,流淌成千古風流的山西水文化寶藏。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省被確定為全國能源基地,大量的礦產資源開采,長期一煤獨大的產業(yè)結構,對自然環(huán)境造成極大的創(chuàng)傷,導致水源枯竭、地面沉陷、建筑物坍塌、河流污染以及文物古跡毀壞,尤其是地下泉源枯竭斷流、水系滲漏流失等一系列水生態(tài)劫難。給全省人民的生存環(huán)境造成極大的隱患。近40年來,山西的煤和電等能源的過度開采與輸出,留下難以彌補的生態(tài)文化災難。要想修整、保護、恢復這批千古遺存,和奄奄一息的水生態(tài),絕非十年八載之役。
首先,城市的迅猛拓展,吞噬了水利文化遺存。自古以來,宜居的選擇都是依山而建,傍水而存。從我省大中型城市布局和人口聚集來看,無一例外。如今,處于日新月異的城市化快速發(fā)展的進程中。水利文化遺產的保護受到了威脅,大量的現代化建筑群、交通道路擴展、城市美化亮化、河流整治及增大城市排水容量;以及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和旅游設施侵占毀壞了水利文化遺跡。特別是前些年,各種開發(fā)性項目遍地開花,不按程序強拆搶建現象屢見不鮮。一些寶貴的水利歷史文化遺產被強行拆掉。各級政府以發(fā)展經濟為生命線,文物保護意識不強、法規(guī)執(zhí)行不力,制度不健全,受眼前利益和經濟指標的驅使,使一些古近代的水利建筑物遺址被掠奪性開發(fā)。一些古老水利設施未經鑒定評估便被新工程取代。人為隔斷了古近代水系河流脈搏,毀壞了難以挽回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其次,水利文化遺產保護處于盲點。水利文化遺產保護,在我省幾乎是一個生僻詞匯,既不屬于文物部門保護對象,也不在水利政策呵護范疇。一些水利古河道遺址、泉源祠廟、古建筑、橋涵閘壩、水窖湖泊、石刻、壁畫等不在歷史文化名錄范圍,散落在高山峽谷,邊野村落,缺乏文明的流通死角,也沒有明文規(guī)定對水利文物的保護。處于文物保護的盲點,長期得不到文物應有的倫理眷顧和保護,以至造成水利文化遺產極易損毀或被偷盜流失的狀況。被譽為三晉母親河的汾河源頭,《山海經》記載“管涔之山,汾水出焉”,石壁雕琢龍頭噴出清泉,刻有“汾源靈沼”,長期被糟踐的滿目瘡痍,可喜的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省委號召治理母親河,這里得到了有效的修葺管理和保護,目前這里已被當地政府辟為生態(tài)旅游的一張靚麗的名片。
其三,水利部門沒有相應的國家政策支撐。水利部門,是水利基礎設施行業(yè)管理單位,不具有寬泛的社會管理職能,但水利設施星羅棋布,就灌溉體系而言,干、支、斗、農、毛渠遍及城市鄉(xiāng)村,水流連接千家萬戶,灌溉到地塄畦塊兒。水利部門對古老的水利文物(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力所不能及,水利文化遺產得不到評估保護。有些千秋萬代的水利設施,甚至不如一棵古樹受到法律的眷顧和老百姓的尊敬與愛惜。水利部門苦于無政策法律依據和明確的職能手段,只能任其被踐踏而束手無策。在水利自身建設或城鄉(xiāng)建設中,水利文化遺產輕易地被侵占、更新或毀壞。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工作作了一系列指示。他指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yǎng)。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統(tǒng)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fā)展,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绷暱倳浀闹甘荆蔑@了對歷史文化的崇敬與敬仰,也為如何弘揚水文化、保護水文化遺產指明了方向,為增強水文化意識、促進對水利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了機遇。近幾年,國家對水利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高度重視。省水利廳也成立了省水利文化藝術協(xié)會,開啟了對水文化的搜集探討工作。為此,對我省水利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保護水利文化遺產,從水利部門自身做起。河南鄭州市在黃河花園口段,開辟了花園口遺址公園,供游人瞻仰。2009年水利部在杭州蕭山建成了中國水利博物館。黃河水利委員會在鄭州黃河古岸,修建了黃河博物館。這些都是水利部門主動抓水文化遺產保護的有力舉措,充分體現了水利部門對文化遺產的歷史責任感和敬畏精神,也說明水利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成為一項時不我待的工作。我省應學習借鑒增強保護意識,建議把水利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登記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列入議事日程,下大力氣一抓到底,抓出成效。盡快制定我省水利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著手籌建一座《山西水文化博物館》,將散失的水利文物收攏回來,統(tǒng)一珍藏保存,傳承下去。
其次,建議各級政府重視水利文化遺產的保護。長期以來,所有文化遺產基本上是由文物部門保護和管理,而忽略了水利文化遺產。其原因固有對水利工程專業(yè)性不內行的緣故,或者以為水利工程屬于防洪興利工程,涉及一方安瀾,有產權所有人自然擔當遺產保護的特殊性,所以未列入文化遺產保護范疇。為此建議,省文物和水利部門聯(lián)手展開水利文化遺產核定評價工作,聯(lián)合實施保護和管理。
第三,建設水利文化遺產保護法規(guī)。根據《文物保護法》規(guī)定,“有價值的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實物、代表性建筑”也屬于不可移動的物質文化遺產。由于這些近現代的水工建筑物,大多是正在發(fā)揮功能的文化遺產,它和已失去功能的古代水文化遺產相比,必然存在著保護管護方式上的差異。建議由省水利部門與文物部門共同評估定級。通過省人大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防洪法》和《文物保護法》等地方性法規(guī)條例,通過立法形式使水利歷史文化遺產扎實有效得以保護。
第四,河流生態(tài)修復治理應融入水文化內涵。河流是見證水利文明的載體,對于千古流芳惠澤萬民的長河古道,應在注重景觀環(huán)境修葺的同時,注重其歷史文明價值,如古堤防和護岸、護灘、河渠建筑等都具有人文價值。目前省委省政府號召開展的汾河流域生態(tài)修復與保護工程,以及各市級正在展開的中小流域生態(tài)修復與保護工程,都應研究調查河流的治理史。有意識地汲取古代河工技術的精華,統(tǒng)籌兼顧現代化與自然生態(tài)的元素,使所有工程都能真正成為經得起歷史檢驗、镕古鑄今的千秋大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