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實踐美學”的蘇聯(lián)緣起與本土變異——李澤厚“客觀社會說”與蘇聯(lián)“社會派”美學的比較閱讀

      2016-04-06 00:04:57李圣傳
      關(guān)鍵詞:價值論蘇聯(lián)

      李圣傳

      ?

      “實踐美學”的蘇聯(lián)緣起與本土變異
      ——李澤厚“客觀社會說”與蘇聯(lián)“社會派”美學的比較閱讀

      李圣傳

      摘要:以李澤厚為代表的“實踐美學”發(fā)端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學大討論”時期所倡導的“客觀社會說”,它既是在本土語境中對黃藥眠“生活實踐論”美學以及革命文藝傳統(tǒng)中毛澤東“實踐論”思想的繼承發(fā)揚,更是在“以蘇聯(lián)為師”的外部語境下對“社會派”美學的話語移植。但在萌發(fā)后的理論發(fā)展走向上,卻發(fā)生了偏離與變異:與蘇聯(lián)“社會派”美學逐漸沖破認識論防線而縱深走向價值論不同——中國“實踐美學”受本土意識形態(tài)鉗制始終無法擺脫認識論模式,還在“客觀存在”的路線上裹足不前,這種路徑偏離所致的“主體性”缺失,直至“新啟蒙”語境下通過對西方美學的補接、吸納與改造才得以彌補。這也正意味著“實踐美學”除原點上受“蘇聯(lián)模式”滲透影響外,其理論發(fā)展與建構(gòu)方向上的不同格局與本土追求。

      關(guān)鍵詞:“美學大討論”;“客觀社會說”;蘇聯(lián)“社會派”;實踐美學;價值論

      在“實踐美學”問題上,當前學界似乎仍傾心于對“實踐”本體的發(fā)展、修繕或革命、超越,卻忽視對理論自身的廓清厘析。尤其是作為“實踐美學”的原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學大討論”中李澤厚所倡行的“客觀社會說”至今仍未得到有效重視。事實上,“實踐美學”的緣起與“蘇聯(lián)美學模式”存在著一脈相承的歷史關(guān)聯(lián),只因本土意識形態(tài)鉗制,才導致中國美學在美學討論后期未能像蘇聯(lián)“社會派”一樣將美學縱深引向價值論,還始終停留于“主客二分”的哲學認識論模式中。這種“主體性”的殘缺直至“新啟蒙”語境中通過對康德與馬克思的互補改造才得以彌補,但其理論基因中的思想殘余并未根除,因而才遭致“后實踐美學”至今仍不絕于耳的批判與超越。為此,將“客觀社會說”與蘇聯(lián)“社會派”美學加以對位性閱讀,不僅能夠從思想原點上爬梳“實踐美學”的邏輯緣起與形成路徑,更能在歷史的流變發(fā)展脈絡中正視并反思其理論的功過得失。

      一、蘇聯(lián)“社會派”美學的挪用與“自然人化”的引入

      李澤厚在“美學大討論”中最為卓越的貢獻無疑就是提出了“美感二重性”并率先引入“自然人化”的觀點,進而在客觀社會的人類歷史實踐活動中找到了一條新的建立在“客觀社會”基石上的美的本質(zhì)和意義的尋思之路。①詳參李圣傳:《從“生活實踐論”到“實踐美學”——論李澤厚美學中“社會性”與“實踐性”的思想來源》,《文藝爭鳴》2013年第4期。盡管學理論說中仍有較多缺點,但因“找到了正確的方向”,②蔣孔陽:《關(guān)于當前美學問題的討論》,《文匯報》1959年11月15日。李澤厚在討論中瞬即獲得眾多響應者。

      然而,李氏最先引入馬克思“自然人化”的觀點,除因《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于1956年9月在大陸首次出版,從而得以提及并引入“自然人化說”外,*早在美學大討論前,周揚、蔡儀、黃藥眠及馮契等人就對馬克思《巴黎手稿》加以了引用,如周揚的《我們需要新的美學》(《認識月刊》1937年6月15日)、蔡儀的《新美學》(群益出版社,1947年,第20-21頁)、黃藥眠的《論美與藝術(shù)》(《文藝報》1950年3月10日);尤其是馮契1956年4月14日在《文匯報》發(fā)表的《談美》一文,更是反復多次引用了馬克思關(guān)于“社會生活實踐”以及勞動“對象化”等“手稿”內(nèi)容。只因時代閾限,他們均未注明出處,也不可能提及《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原因在于:發(fā)現(xiàn)“手稿”并以“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明確“命名”在蘇聯(lián)和中國都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過程。蘇聯(lián)“1932年才正式發(fā)表《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而直到1956年《手稿》和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早期著作一起匯成《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一卷并首次在蘇聯(lián)出版時才引起學界的注意和興趣;中國大陸同樣到1956年9月才由何思敬翻譯且第一次以書名為《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正式出版。參見泰·伊·奧伊則爾曼:《馬克思的〈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及其解釋》,劉丕坤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7頁。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學理性因素在于廣泛的蘇聯(lián)學術(shù)譯介浪潮中對蘇聯(lián)“社會派”美學的話語挪用。*從當時報刊資料上發(fā)表的各類美學討論文章看,盡管學界已經(jīng)翻譯出版了何思敬譯、宗白華校的《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文譯本,但當時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美學尤其是其“自然人化”思想的關(guān)注,更多地是受到同時期蘇聯(lián)“社會派”美學文獻的譯介影響。因?qū)︸R克思“巴黎手稿”的重新發(fā)現(xiàn),蘇聯(lián)學界對之產(chǎn)生了極大興趣。尤其是萬斯洛夫與斯托洛維奇等人,積極引用《手稿》中關(guān)于自然在人的社會勞動中被“人化”的觀點來重新解釋“美的本質(zhì)”,進而形成了與傳統(tǒng)“自然派”針鋒相對的意見。與德米特里耶娃等“自然派”學者將美視為客觀事物屬性不同,他們從人類社會歷史關(guān)系入手,主張“美不能脫離人和社會而存在”,強調(diào)社會歷史實踐的重要性,由此獲得“社會派”的稱謂。蘇聯(lián)美學界的這些論爭通過《學習譯叢》《譯文》《哲學譯叢》《新建設(shè)》《哲學研究》等雜志源源不斷地即時翻譯到國內(nèi),從而對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學術(shù)思想界產(chǎn)生了廣泛深刻的美學影響。*尤其是《學習譯叢》雜志,更專辟“問題討論”“書刊評介”“答讀者問”等欄目,將蘇聯(lián)《哲學問題》《黨的生活》《文學問題》等雜志上的美學討論文章源源不斷地即時翻譯到國內(nèi)。如阿·列別杰夫的《評“哲學問題”雜志美學欄》(1955年第3期)、伏·茲的《對“馬克思主義美學問題”一書的討論》(1955年第6期)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社會派”美學綱領(lǐng)性人物萬斯洛夫在蘇聯(lián)《哲學問題》1955年第2期發(fā)表的《客觀上存在著美嗎?》一文,它同樣由林牧生翻譯刊載在《學習譯叢》1955年第7期上。該文開篇即對美學史上的“客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和“直觀唯物主義”進行了批評,據(jù)此在承不承認“美的客觀性”以及脫離不脫離“社會實踐”兩個基點上得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美學承認美的客觀性,估計到社會實踐在人們的美感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方面的作用”這一結(jié)論。很顯然,在承認“客觀性”的同時,萬斯洛夫更想強調(diào)“社會歷史實踐”的重要性。為此,他還以車爾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為例,在“客觀性”與“社會實踐”的雙重視域內(nèi),既肯定其唯物主義的立場以及“主觀能動性”,又從人本主義的角度批評其“不能完全揭示社會實踐對美感發(fā)生的作用,不能揭示人們的勞動對人們的審美標準形成的意義”。為表明美的“客觀性”之外人的“社會歷史實踐”的重要性,萬斯洛夫通過援引馬克思“自然人化”觀進一步指出:“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在勞動中進行著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對象化’?!匀唤缰挥谐蔀槿说纳罨顒拥膱鏊蜅l件,成為人的自然生活環(huán)境,即人所掌握了的世界的時候,自然界對人才是美的?!离m然也是客觀上存在的,即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的,但美只對于人才存在,因為感受、理解和評價美的能力,是只有人才有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在人們的社會歷史實踐中發(fā)生和發(fā)展的?!?引文參見伏·萬斯洛夫:《客觀上存在著美嗎?》,林牧生譯,《學習譯叢》1955年第7期。

      與“自然派”提倡“美在客觀自然”不同,萬斯洛夫通過引入馬克思“自然人化”觀,有力地闡明了人與對象間的審美實踐關(guān)系:自然只有在“人化”之后成為人的審美對象,才有美丑之分,否則無任何意義,因為“美只對于人才存在”;美也必然依賴于一定的社會歷史關(guān)系,它是在“自然人化”的勞動活動中,在人類社會歷史實踐中實現(xiàn)生成。

      回到中國學術(shù)語境中,原本以批判朱光潛“資產(chǎn)階級唯心主義美學”為起點的“思想改造”運動因“批判方”內(nèi)部蔡儀與黃藥眠觀點發(fā)生分歧進而不得不延伸到學術(shù)層面作進一步研討。*可參閱李圣傳:《美學大討論始末與六條“編者按”》,《清華大學學報》(哲社版)2015年第6期。因此,在各行各業(yè)“向蘇聯(lián)學習”的時代浪潮中,向蘇聯(lián)美學界尋找理論批評的話語資源,成為眾人參與討論的不二選擇。因蘇聯(lián)學術(shù)著作的廣泛譯介及本土《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出版的影響,蘇聯(lián)“社會派”從馬克思“自然人化”角度重新闡發(fā)“美的本質(zhì)”的思想對李澤厚同樣形成了重要的理論啟發(fā)。加上此時蔡儀類似于蘇聯(lián)“自然派”主張“美在客觀”思想的巨大影響,李澤厚也遵循著萬斯洛夫的美學理路從“客觀性”與“社會性”入手,批判朱光潛的唯心主義和蔡儀的機械唯物主義,并得出“美不是物的自然屬性,而是物的社會屬性”這一初步結(jié)論。

      受“社會派”美學影響,李澤厚也從“社會實踐”和“自然人化”角度對車爾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與蔡儀“客觀自然說”進行了批評。李氏認為車氏美學的不足在于“它比較抽象、空洞”,并且“沒能完全擺脫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的影響”,因為“社會生活,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就是生產(chǎn)斗爭和階級斗爭的社會實踐”。很明顯,與萬斯洛夫相似:李澤厚同樣在“客觀性”與“社會實踐”兩個維度對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美學進行了批評,既肯定其“唯物主義”的路向,又批判其脫離“社會實踐”的“人本主義”傾向。面對本土“舊唯物主義”代表的蔡儀“客觀自然說”,李澤厚同樣從社會生活出發(fā),批判他“把人類社會中活生生的極為復雜豐富的現(xiàn)實的美抽象出來僵死為某種脫離人類而能存在的簡單不變的自然物質(zhì)的屬性、規(guī)律”,*引文參見李澤厚:《論美感、美和藝術(shù)——兼論朱光潛的唯心主義美學思想》,《哲學研究》1956年第5期。并援引馬克思“人化的自然”觀念從社會歷史關(guān)系層面予以了批評:“自然在人類社會中是作為人的對象而存在著的。自然這時是存在在一種具體社會關(guān)系之中,它與人類生活已休戚相關(guān)地存在著一種具體的客觀的社會關(guān)系。所以這時它本身就已大大不同于人類社會產(chǎn)生前的自然,而已具有了一種社會性質(zhì)。它本身已包含了人的本質(zhì)的‘異化’(對象化),它已是一種‘人化的自然’了?!?李澤厚:《美的客觀性和社會性——評朱光潛、蔡儀的美學觀》,《人民日報》1957年1月9日。

      應該看到,李澤厚倡導的“人化的自然說”在諸多層面上均與蘇聯(lián)“社會派”美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聯(lián)。甚至可以說,李氏正是受蘇聯(lián)美學話語的啟發(fā)影響才得以從“社會性”的角度援引馬克思“自然人化”觀對“美的本質(zhì)”加以重新論說。

      此外,在“人類社會歷史關(guān)系”這一邏輯起點與理論展開的思維進路上,李澤厚也與萬斯洛夫存在著頗多相似處?!叭嘶淖匀弧睆娬{(diào)“人”在審美活動中的重要作用,重視社會歷史關(guān)系的現(xiàn)實基礎(chǔ)。萬斯洛夫認為“只有始終受到社會制約的人的意識,才能感到美”,而這種能力是在“社會歷史實踐中發(fā)生和發(fā)展的”,因而自然界也只有成為“人所掌握了的世界的時候”,即成為人的“對象化”之后,自然界對人才是美的。*伏·萬斯洛夫:《客觀上存在著美嗎?》,林牧生譯,《學習譯叢》1955年第7期。與萬斯洛夫一樣,李澤厚同樣指出自然客觀條件本身并不是美,它“只有處在一定的人類社會中才能作為美的條件”,因為“自然在人類社會中是作為人的對象而存在著的”,與人類生活構(gòu)成一種具體的社會關(guān)系,它已是一種“人化的自然”了。*李澤厚:《美的客觀性和社會性——評朱光潛、蔡儀的美學觀》,《人民日報》1957年1月9日。

      可以說,在美學討論中,年輕的李澤厚正是發(fā)現(xiàn)了蘇聯(lián)“社會派”美學的理論長處,并對之加以了借鑒吸收,進而在批判朱光潛“唯心論美學”過程中將美的闡釋視角從蔡儀的“客觀自然說”延伸到社會歷史關(guān)系層面,并在“自然人化”的哲學地基上搭建起了“客觀社會說”的美學框架。也正是對蘇聯(lián)“社會派”美學的話語挪借,李澤厚在《美的客觀性與社會性》一文中才得以依循萬斯洛夫《客觀上存在著美嗎?》一文的行文思路,漸次從“美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和“美能脫離人類社會而存在嗎”兩個方面進行申說,并最終在馬克思“自然人化”的哲學基礎(chǔ)上提出“美的客觀性與社會性統(tǒng)一”這一核心論點。當然,除萬斯洛夫《客觀上存在著美嗎?》一文產(chǎn)生較早理論影響外,斯托洛維奇《論現(xiàn)實的審美特性》、布羅夫《美學應該是美學》以及特羅菲莫夫等人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美學的原則》等論文,也均對以李澤厚為代表的美學學人產(chǎn)生了深刻的理論影響。

      從上述分析可知:李澤厚“客觀社會說”及其“自然人化”美學思想的形成除受“本土美學資源”的誘導刺激外,更是對蘇聯(lián)“社會派”美學的話語挪用。應該承認,不僅李澤厚美學思想受到“蘇聯(lián)美學模式”的啟發(fā),甚至整個“美學大討論”均是在對蘇聯(lián)理論話語的“前置性”閱讀下展開的。中蘇美學界在同一時間域內(nèi)關(guān)于“美的本質(zhì)”問題的討論既是“馬克思—列寧—斯大林”主義在“主觀—客觀”思維框架內(nèi)的一場同步共振的哲學論辯,又同是一場以“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作為唯一合法性原則的美學批判。如果說蔡儀的“客觀典型說”與德米特里耶娃、波斯彼洛夫為代表的蘇聯(lián)“自然派”主張相似,體現(xiàn)著斯大林時期唯物主義反映論的美學要求,那么李澤厚的“客觀社會說”則與萬斯洛夫、斯托洛維奇為代表的蘇聯(lián)“社會派”美學理念近似,體現(xiàn)著后斯大林時期美學試圖超越機械唯物主義哲學認識論的初步嘗試。

      二、蘇聯(lián)“社會派”美學的影響與“實踐美學”的萌芽

      “實踐美學”萌芽于“美學大討論”中,其理論形成的歷史語境是:蔡儀1949年前在《新美學》中既已形成的“客觀典型說”與朱光潛由“心物關(guān)系論”發(fā)展而來的“物甲物乙說”在1949年后再次形成了雙峰對峙的美學局面。李澤厚“實踐美學”的萌發(fā)正是建立在對兩者的批判與調(diào)和上。與蔡儀、朱光潛不同,李澤厚通過引入馬克思“自然人化”的思想,主張用“生活、實踐的觀點”去解釋“美的本質(zhì)”,認為“美的客觀性依據(jù),就在于美在社會實踐過程當中產(chǎn)生,是‘自然人化’的產(chǎn)物”。*參見王柯平主編:《跨世紀的論辯——實踐美學的反思與展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9頁。李氏批判中所持的“實踐”觀念以及“自然人化”的理論依據(jù),除本土學術(shù)語境中黃藥眠早前反復闡明的“生活實踐論”美學觀以及革命文藝語境中反復宣傳的毛澤東“實踐論”思想外,另一個重要的思想來源同樣是外部語境中對蘇聯(lián)“社會派”美學的話語移植。

      與中國學界類似,蘇聯(lián)1956年也爆發(fā)了一場持續(xù)多年的美學爭辯,形成了“社會派”與“自然派”分庭抗禮的局面。尤其是布羅夫《藝術(shù)的審美本質(zhì)》(1956)一書提出的“審美”問題,更直接扭轉(zhuǎn)了蘇聯(lián)美學的傳統(tǒng)思維模式,為“社會派”對“現(xiàn)實審美關(guān)系”以及“主觀能動性”闡發(fā)奠定了方向。針對德米特里耶娃為代表的主張“美是客觀地存在著的”*H·德米特里耶娃:《美的美學范疇》,見《論蘇維埃藝術(shù)中美的問題》,楊成寅等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57年,第50頁。傳統(tǒng)美學觀,萬斯洛夫等“社會派”美學家積極從馬克思《手稿》中汲取理論營養(yǎng),尤其是通過援引“人化自然”的概念從而將對象納入到“社會—歷史—實踐”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正是依據(jù)“社會歷史實踐”的思維路徑,“社會派”美學家得以證明美僅僅屬于在實踐過程中被“人化了的”現(xiàn)象。*參見凌繼堯:《蘇聯(lián)當代美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0-41頁。萬斯洛夫認為,只有“借助人們改造世界的社會歷史實踐”,才能在“客觀世界紛紜萬狀的外在物質(zhì)屬性中反映出一個社會人的本質(zhì)”,因為“美只有在實踐過程,‘人化的’現(xiàn)象所固有的,也就是被導向?qū)嵺`領(lǐng)域里被改造的和未被改造的形態(tài)中”。*萬斯洛夫:《美的問題》,雷成德、胡日家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6、78、48、61頁?!懊离m然也是客觀上存在的”,但是只對于人才存在,因為只有人具有“感受、理解和評價美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又是在“人們的社會歷史實踐中發(fā)生和發(fā)展的”。*伏·萬斯洛夫:《客觀上存在著美嗎?》,《學習譯叢》1955年第7期。斯托洛維奇也指出審美關(guān)系的能力是由“社會關(guān)系的具體體系”所決定,而其“社會歷史實踐進程中客觀形成的社會意義、社會涵義則是審美屬性的內(nèi)容”。*斯托洛維奇:《現(xiàn)實中和藝術(shù)中的審美》,凌繼堯、金亞娜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5年,第32-33頁。

      很顯然,與“自然派”將“審美特性”或“美”僅歸結(jié)為“客觀存在的”*格·尼·波斯彼洛夫:《論美和藝術(shù)》,劉賓雁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年,第90頁。自然屬性不同,蘇聯(lián)“社會派”美學家更強調(diào)對象事物“在社會歷史實踐進程中客觀地形成的社會意義”*列·斯特洛維奇:《論現(xiàn)實的審美特性》,《美學與文藝問題論文集》,“學習譯叢”編輯部編譯,1957年,第53頁。及其所蘊含的審美內(nèi)容。正是在“社會實踐”的維度上,“自然派”與“社會派”形成了理論上的鮮明對峙。蘇聯(lián)美學家羅馬年柯一針見血地指出:

      實質(zhì)上,這一切都歸結(jié)為一個乍然看來是簡簡單單的問題:美是否客觀地存在于自然之中,亦即是否不依賴于人類而存在;或者美從來只是由于人類的社會實踐而產(chǎn)生,離開人類的社會實踐,離開人的“心理”,離開藝術(shù),美就絕對不能存在呢?*B·羅馬年柯:《自然美的現(xiàn)實性》,《現(xiàn)代美學問題譯叢》(1960—1962),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年,第61頁。

      正如羅馬年柯所說,“社會派”美學家在“自然人化”基礎(chǔ)上著力強調(diào)“人類的社會實踐”,主張美是“在勞動活動中,在基于社會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的社會歷史實踐中實現(xiàn)的”。*斯托洛維奇:《現(xiàn)實中和藝術(shù)中的審美》,第29頁。因為事物只有處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它們的具體可感的形式才能在人的社會關(guān)系中表征出審美的意義?!吧鐣伞泵缹W關(guān)于“實踐性”的理論思想得到了蘇聯(lián)學界的廣泛支持,并在后來的“審美派”及“生產(chǎn)派”美學家中得到進一步的修正和發(fā)展。

      蘇聯(lián)“社會派”在基于“自然人化”的“社會實踐”路徑上對“自然派”強有力的理論反駁,不僅扭轉(zhuǎn)了傳統(tǒng)機械唯物論的美學視角,還漸趨將“審美特性”及人的主體性的“審美評價”引入到美學研究中,為此后蘇聯(lián)美學從單一的哲學認識論中剝離,縱深引向價值論打下了基礎(chǔ)。正如美學家卡崗所言,20世紀50年代下半葉的蘇聯(lián)美學界“不僅以認識論為依據(jù)、而且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的其他部分為依據(jù)、去更加廣泛、更加全面地把握問題的途徑”,并將美學的興趣“日漸轉(zhuǎn)移到人的方面,人與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方面”。*M·C·卡崗主編:《馬克思主義美學史》,湯俠生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144頁。蘇聯(lián)“社會派”美學家在不改變唯物主義立場的前提下,以“社會歷史實踐和個人的實踐”為基礎(chǔ)論證了“美以及整個審美的本質(zhì)是社會和人的,是由人的社會實踐和個人的實踐產(chǎn)生的”,*亞·伊·布羅夫:《美學:問題和爭論——美學論爭的方法論原則》,張捷譯,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88年,第25頁。這不但是對斯大林時期機械反映論思想的一次美學反駁,而且在“中蘇文化交流”學術(shù)氣候下,對以李澤厚為代表的“實踐美學”的萌芽形成了無可回避的直接理論影響。

      受蘇聯(lián)美學啟發(fā),李氏也將“美的本質(zhì)”置于社會歷史關(guān)系中加以考察,且同樣通過引入馬克思“自然人化”觀,將“美”上升到人類社會歷史實踐中進行解答。與蔡儀“物的形象的美是不依賴于鑒賞的人而存在”*蔡儀:《評“論食利者的美學”》,《美學問題討論集》(2),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第9頁。及朱光潛“物的形象”是“自然物的客觀條件加上人的主觀條件的影響”*朱光潛:《美學怎樣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辯證的——評蔡儀同志的美學觀點》,《美學問題討論集》(2),第21頁。視域不同,李氏認為“自然對象只有成為‘人化的自然’,只有在自然對象上‘客觀地揭開了人的本質(zhì)的豐富性’的時候,它才成為美”,而人之所以能夠“在自然對象里直覺地認識自己本質(zhì)力量的異化,認識美的社會性”,這卻是“一個長期的人類歷史的過程”。*李澤厚:《論美感、美和藝術(shù)——兼論朱光潛的唯心主義美學思想》,《哲學研究》1956年第5期。李澤厚指出:“一個自然事物美不美,對一個自然物能不能產(chǎn)生美感,能不能欣賞它,這決不偶然,它首先并不被決定于人們的社會意識,而首先被決定于這個自然物在一定社會時代中的客觀社會性質(zhì)?!ㄓ扇祟悓嵺`來改造自然,使自然在客觀上人化,社會性,從而具有美的性質(zhì)?!?李澤厚:《關(guān)于當前美學問題的爭論——試再論美的客觀性和社會性》,《美學問題討論集》(3),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年,第168、172-173頁。

      美的本質(zhì)是“人化的自然”,因此,“人”就不僅僅是自然的鑒賞者、認識者,同時還應作為實踐者、改造者而存在。李澤厚批評蔡儀指出:“脫離人類社會生活、實踐的根本觀點的機械唯物主義是不能回答的。它不能解決具有深刻社會性質(zhì)的美的問題”,而“只有從生活、實踐的觀點才能回答這問題”。*李澤厚:《〈新美學〉的根本問題在哪里?》,《美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第143頁??梢砸姵?,在反復的批判論辯中,李澤厚逐步將自己的美學支撐點落實到了“實踐”的根基上,強調(diào)自然事物在人類實踐中具有了社會意義和美的性質(zhì)。通過將美學建立在“實踐論”基礎(chǔ)上,李澤厚也對“美的本質(zhì)”作出重新釋義:“美的本質(zhì)就是現(xiàn)實對實踐的肯定;反過來丑就是現(xiàn)實對實踐的否定。美或丑存在的多少取決于人類實踐的狀況、人類社會生活發(fā)展的狀況,取決于現(xiàn)實對實踐的關(guān)系?!?李澤厚:《〈新美學〉的根本問題在哪里?》,《美學論集》,第147頁。李氏認為,“美的本質(zhì)”源于社會實踐,自然的美丑取決于“自然向人生成”的程度,只有藝術(shù)地掌握了客觀規(guī)律的實踐才是創(chuàng)造美的實踐。

      除李澤厚將“客觀社會說”的理論內(nèi)核日漸挪向“實踐論”,進而正式意味著“實踐論美學”在中國的萌發(fā)外,朱光潛也在美學討論后期將“直覺論”美學發(fā)展而來的“審美認識論”上升到“美學的實踐觀點”*朱光潛:《生產(chǎn)勞動與人對世界的藝術(shù)掌握——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實踐觀點》,《美學問題討論集》(6),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年,第208頁。的維度上。當然,在中國“實踐美學”的理論起點上,李澤厚與朱光潛也存在分歧。針對朱光潛強調(diào)“用藝術(shù)方式掌握世界”的美學實踐觀點,李澤厚批評說,“人類的實踐活動,主要的和基本的是指人類的生產(chǎn)實踐”,因為“生產(chǎn)實踐才真正起著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動作用,藝術(shù)實踐卻只是通過它所創(chuàng)造的作品能動地作用于人的主觀世界(思想、意識)”,但從整個社會因來看,“實踐是認識(意識)的前提”,所以“生產(chǎn)實踐是藝術(shù)實踐的前提,又是藝術(shù)實踐的歸宿”。*李澤厚:《美學三題議——與朱光潛同志繼續(xù)論辯》,《美學論集》,第158-159頁??梢?,李澤厚從“物質(zhì)世界”與“勞動實踐”角度提出的“社會實踐論”美學與朱光潛發(fā)揚“主觀能動性”與“精神創(chuàng)造性”提出的“藝術(shù)實踐論”美學在馬克思主義“實踐美學”的觀點上再次發(fā)生了爭執(zhí)與分歧。

      這種分歧一方面體現(xiàn)了“美學大討論”前期李澤厚“客觀社會說”與朱光潛“主客觀統(tǒng)一說”在學理上的分歧殘留;另一方面也表明李澤厚前期“客觀社會說”中“客觀性”與“社會實踐性”兩個重要理論維度在后期“實踐美學”發(fā)展建構(gòu)中仍然延續(xù)。李氏對此也有說明:“我們認為,美的本質(zhì)必然地來自社會實踐,作用于客觀現(xiàn)實(美是客觀的),經(jīng)過審美和藝術(shù)的集中和典型化(反映論),又服務于生活、實踐(實踐觀點)。”*李澤厚:《美學三題議——與朱光潛同志繼續(xù)論辯》,《美學論集》,第167頁。然而,無論是李澤厚的“社會實踐論”還是朱光潛的“藝術(shù)實踐論”:從理論原則上看,都是對馬克思“實踐論”以及“自然人化”思想的美學展開,只是其路徑方向不同;從理論的緣起上看,則都是在“蘇聯(lián)模式”美學話語,尤其是“社會派”美學影響下的學習、借鑒與闡發(fā)。對此,從“美學大討論”后期朱光潛先生的美學呼吁中可見一斑:

      我們現(xiàn)在建設(shè)美學,必須從馬列主義哲學的基礎(chǔ)出發(fā);而從馬列主義哲學基礎(chǔ)出發(fā),必須以蘇聯(lián)為師。我們參加美學討論的人還不是每個人對此都已有足夠的認識。我們要向前進,就須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認識到不足在哪里?!傊呌懻?,邊學習,邊建立,這是我們今后美學工作的道路。*朱光潛:《把美學建設(shè)得更美!》,《文匯報》1959年10月1日。

      不可否認,在“實踐美學”的理論緣起上,蘇聯(lián)“社會派”美學從馬克思“自然人化”思想出發(fā)進而在“社會歷史實踐”關(guān)系上闡釋“美”的社會性意義的思想對中國學術(shù)語境中“實踐美學”的萌發(fā)與轉(zhuǎn)向起到了直接而重要的外部影響。甚至可以說,相較于本土學術(shù)語境中黃藥眠早年倡導的“生活實踐論”美學觀以及革命文藝傳統(tǒng)中廣泛宣傳的毛澤東“實踐論”*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央報刊均“頭版頭條”發(fā)表學習毛主席《實踐論》的文章,要求清除“資產(chǎn)階級唯心主義” “主觀主義”“經(jīng)驗主義”等錯誤思想,以利于社會主義建設(shè)。為此旋起了一股學習和討論“現(xiàn)實主義”及“實踐論”的理論熱潮。的思想資源,蘇聯(lián)“社會派”美學的理論影響更加直接,也更為深刻。

      三、“實踐美學”對蘇聯(lián)“社會派”美學的偏離及其歷史根源

      受本土學術(shù)語境的制約影響,“實踐美學”在萌發(fā)后的論辯發(fā)展中,又蘊含著迥異于蘇聯(lián)“社會派”美學的本土特點。盡管李澤厚的“客觀社會說”在理論緣起上與蘇聯(lián)“社會派”美學具有一脈相承的歷史關(guān)聯(lián),并且在“客觀性”/“社會實踐性”的理論向度以及“人化”/“對象化”的闡釋視野上契合一致,但因李氏在對蘇聯(lián)美學的挪用接受中有著本土問題的現(xiàn)實考慮以及理論甄別的自我選擇,因而在話語建構(gòu)與發(fā)展中又呈現(xiàn)出與蘇聯(lián)“社會派”美學的巨大偏離與差異,由此也象征著中蘇美學各自走上不同的發(fā)展道路。

      蘇聯(lián)美學界在討論之后轉(zhuǎn)向到對人的審美意識以及勞動美學、技術(shù)美學、價值論美學的探究。尤其是圖加林諾夫《論生活和文化的價值》(1960)、《馬克思主義中的價值論》(1968)、斯托洛維奇《審美價值的本質(zhì)》(1972)以及布羅夫《美學:問題與論爭》(1975)的出版,預示著蘇聯(lián)美學從哲學認識論的美學圈套中走出而縱深轉(zhuǎn)入到價值美學的探索中。對藝術(shù)活動和審美價值的多層次探討也使得蘇聯(lián)美學在認識論方法之外延伸到對心理學、價值學、社會學、符號學等研究方法的運用。這不僅極大地拓寬了美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chǔ),還為蘇聯(lián)美學界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帶來了極高的國際聲譽。*1960—1984年,蘇聯(lián)美學家先后參加了在希臘雅典、荷蘭阿姆斯特丹、瑞典烏普薩拉、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西德達姆斯塔特、南斯拉夫杜布羅夫尼克以及加拿大蒙特利爾召開的四年一度的第四至十屆國際美學大會,成為國際美學論壇中最為活躍的一股美學力量。其中僅1972年在羅馬尼亞第七屆美學會議上,蘇聯(lián)就有38位學者參加,僅次于美國和德國。相關(guān)史料參見凌繼堯:《蘇聯(lián)當代美學》,第28-29頁。而中國大陸的“美學大討論”雖與蘇聯(lián)美學討論呈現(xiàn)“同步共振”關(guān)聯(lián),且有著“相同的理論來源”“相似的意識形態(tài)背景”和共同遵循的“理論指導原則”,*參見章輝:《蘇聯(lián)影響與實踐美學的緣起》,《俄羅斯文藝》2003年第6期。但終因各自的文化氣候及現(xiàn)實問題不同,在討論后期的理論走向上呈現(xiàn)出根本的學理差異。僅以李澤厚“客觀社會說”為例,盡管在邏輯起點上吸納了蘇聯(lián)“社會派”關(guān)于“自然人化觀”與“社會實踐觀”等理論資源,但在后期理論的建構(gòu)發(fā)展中卻與斯托洛維奇、圖加林諾夫等“社會派”美學家倡導的“美是一種價值”這一堅持“美的價值本性”的觀點存在著巨大的理論偏離。這種差異性尤為集中地體現(xiàn)在如下諸方面:

      其一,在美的“認識關(guān)系”與“審美關(guān)系”上的思維差異。盡管李澤厚“客觀社會說”與蘇聯(lián)“社會派”美學均將“美—美感”問題置于“社會歷史實踐”層面加以考察,但與李澤厚長期深陷美的認識論關(guān)系中,強調(diào)美只是“客觀生活的美的反映”,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反映論”*李澤厚:《論美是生活及其他——兼答蔡儀先生》,《新建設(shè)》1958年5月號。不同——萬斯洛夫、斯托洛維奇、布羅夫、塔薩洛夫、別里克等人則進一步將美延伸到“人與現(xiàn)實的審美關(guān)系”上加以探討,注意到認識關(guān)系之外的“功利實踐關(guān)系、倫理關(guān)系、政治關(guān)系和宗教關(guān)系”,*斯托洛維奇:《現(xiàn)實中和藝術(shù)中的審美》,第131頁。重視“美所包含的人的內(nèi)容和主觀的因素”,進而關(guān)注人的“審美的感受、體驗、趣味、理想和范疇”*列·斯特洛維奇:《審美關(guān)系的客體問題》,《現(xiàn)代文藝理論譯叢》第三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第96頁。以及社會教育過程中養(yǎng)成的“社會的評價”*A·別里克:《為什么可以爭論趣味》,《現(xiàn)代文藝理論譯叢》第三輯,第213頁。等人對“現(xiàn)實審美關(guān)系的多樣性”。*賈澤林等編:《蘇聯(lián)當代哲學(1945—198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85頁。

      其二,對美的“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理解在“客觀實體性”和“價值特性”這一闡發(fā)路線上也極為不同。蘇聯(lián)“社會派”美學盡管也主張審美特性的“客觀性”,但主要從“社會歷史關(guān)系”及“審美價值特性”所表現(xiàn)的“具體社會內(nèi)容”而言。受布羅夫“藝術(shù)審美特性”/“審美特征”*阿·布羅夫:《藝術(shù)的審美本質(zhì)》,高叔眉、馮申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第199-205頁。等思想影響,他們強調(diào)審美主體的情感感受,并試圖“把人的思想、意志和感情結(jié)合起來”,*列·斯特洛維奇:《論現(xiàn)實的審美特性》,《美學與文藝問題論文集》,第54頁。重視人在審美活動中的價值需要。尤其是萬斯洛夫、塔薩洛夫等人還辯證地指出“社會實踐產(chǎn)生美的過程不是一個純客觀的過程,而是有人的審美意識參與其間的過程”,*賈澤林等編:《蘇聯(lián)當代哲學(1945—1982)》,第385頁。它與科學認識用抽象公式表達事物的規(guī)律、本質(zhì)不同,“現(xiàn)實現(xiàn)象的審美屬性是具體感性的”,它呈現(xiàn)的是“現(xiàn)實審美關(guān)系”中人對事物的“審美評價”。*萬斯洛夫:《美的問題》,第48頁。斯托洛維奇更指出:“事物的審美特性就是它們的社會性。馬克思把事物的審美特性和一定的社會的、人的需要聯(lián)系起來,把事物的審美功能稱為使用價值?!?列·斯特洛維奇:《論現(xiàn)實的審美特性》,《美學與文藝問題論文集》,第53-54頁。與“社會派”美學不斷突破哲學認識論防線進而延伸到價值論路線不同——李澤厚等美學家則仍然謹守“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方法論原則,將“美”視為一種“實體化”的“客觀存在”,甚至還將“紅旗”的美作出“客觀的(不依存于人類主觀意識、情趣的)社會存在”*李澤厚:《美的客觀性和社會性——評朱光潛、蔡儀的美學觀》,《人民日報》1957年1月9日。的解釋,混淆了象征符號與實體物的美學差別,顯示出深刻的時代意識形態(tài)局限。

      其三,蘇聯(lián)“社會派”美學突破認識論防線后不斷擴展豐富美學的價值論體系,而中國“實踐美學”萌發(fā)后卻始終停留于“主客二分”的哲學認識論模式而裹足不前。蘇聯(lián)“美學大討論”后期,美學的價值論路線成為一大主流。1960年列寧格勒大學出版了圖加林諾夫的《論生活和文化的價值》,該書集中就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學說和美學的價值論進行了闡發(fā),提出了美的各種現(xiàn)象是一種“價值的綜合”,“美的價值不僅在于感覺,在于美所給予人的快樂,而且還在于它在人的意識中所引起的高尚的和崇高的思想”。*圖加林諾夫:《論生活和文化的價值》(內(nèi)部發(fā)行),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64年,第161-162頁。盡管在立論和觀點上稍顯粗略甚至不足,但卻引出了美學的價值路線。而到1972年斯托洛維奇《審美價值的本質(zhì)》的出版,則意味著蘇聯(lián)美學討論后其學科發(fā)展不僅有良好勢頭,還走入了國際美學的前沿。該書開門見山地提出不能“把美學本身歸結(jié)為認識論”,*斯托洛維奇:《審美價值的本質(zhì)》,凌繼堯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第15頁。并就審美價值的標準、結(jié)構(gòu)、特征范圍和形式以及審美關(guān)系和評價多個層面進行了系統(tǒng)建構(gòu),在中國1980年代的“美學熱”中產(chǎn)生深遠影響——而中國“美學大討論”后期,無論是李澤厚還是朱光潛,盡管走上了“美學的實踐論”路線,卻始終“沒有擺脫傳統(tǒng)的認識論的模式,即主客二分的模式”,因而既沒有像蘇聯(lián)“社會派”一樣將美學上升到哲學的價值論層面,也無法“從古典哲學的視野徹底轉(zhuǎn)移到以人生存于世界之中并與世界相融合”這一現(xiàn)代哲學視野內(nèi)。*參見葉朗:《從朱光潛“接著講”》,葉朗主編:《美學的雙峰——朱光潛、宗白華與中國現(xiàn)代美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8-19頁。

      造成中蘇美學以上諸種分離與差異的根源是極為復雜的,其癥結(jié):一方面源于論爭原點上對朱光潛西方“直覺唯心論”美學傳統(tǒng)的批判,因而極為排斥“主觀性”審美因素;另一方面在于本土政治語境中對“認識論”的提倡,因而將馬克思主義美學問題僅僅窄化為單一的“認識論”。這其中尤為關(guān)鍵的是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qū)γ珴蓶|“實踐論”思想的學習與解讀。出于思想改造破“舊”立“新”的意識形態(tài)要求,1950年代的《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建設(shè)》等多家中央刊物均“頭版頭條”發(fā)表學習毛主席《實踐論》的理論文章及“座談記錄”,并認為這是“馬列主義認識論”的中國發(fā)展,對于清除“資產(chǎn)階級唯心主義”“修正主義和經(jīng)驗主義”等錯誤思想以及提高“我們理論水平”極富指導意義。為此旋起了一股學習、討論和運用“實踐論”的理論熱潮?!督夥湃請蟆贰侗本┐髮W??返榷喾N雜志還專門列出了“學習‘實踐論’參考文獻”。受此影響,李澤厚在美學處女作《論美感、美和藝術(shù)》一文中,在闡釋美感直覺的“實踐性”基礎(chǔ)及其認識論關(guān)系時,正是引用了毛澤東的《實踐論》。但當時人們將毛主席的“實踐論”僅僅理解為“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王思華:《學習“實踐論”,克服經(jīng)驗主義!》,《新建設(shè)》第四卷第二期(1951年5月1日)。并從“階級斗爭經(jīng)驗”的角度認為“實踐論”是“充實了發(fā)展了的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人民日報》“社論”:《學習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1951年1月29日。受此影響,李澤厚雖然提出了“美感二重性”,但對于“主觀直覺性”方面幾乎不敢涉及,在闡釋“美感直覺”思想時,也只能從認識論出發(fā)加以闡發(fā):“毛澤東同志告訴我們:‘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這一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原理,對于藝術(shù)創(chuàng)作、藝術(shù)欣賞就具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李澤厚:《論美感、美和藝術(shù)——兼論朱光潛的唯心主義美學思想》,《哲學研究》1956年第5期。對“美感二重性”的“主觀直覺性”維度僅僅作出認識論的理解,顯然是不夠的,正是這種“本土問題”與“方法原則”的捆綁束縛,不僅造成李澤厚美學與蘇聯(lián)“社會派”的分離,還鐫刻著鮮明的理論不足。

      當然,我們不能完全抹除李澤厚早期美學在“主體性”上的努力,從“美感二重性”命題的提出以及對朱光潛心理學美學的合理肯定中都可見其良苦用心。但在“主觀”即“唯心”“反動”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語境內(nèi),作為新中國培養(yǎng)的知識分子,李澤厚顯然只可能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反映論”預置的學術(shù)框架內(nèi)甚或“文藝戰(zhàn)線上嚴重激烈的思想斗爭”*李澤厚:《美學——在戰(zhàn)斗中成長》,《文匯報》1959年9月21日。這一階級領(lǐng)域內(nèi)上下掙扎,而無法掙脫時代的思想藩籬。我們評價李澤厚及其所處時代美學應該持有“了解之同情”的基本態(tài)度。

      盡管早期受意識形態(tài)鉗制而將“自然人化”觀僅僅作出“客觀的(不依存于人類主觀意識的、情趣的)社會的(不脫離社會生活)”解釋,*然而,“情趣意識”與“主觀能動性”等方面,恰恰是“美學大討論”后期朱光潛美學集中用力且可供發(fā)掘并與李澤厚“實踐美學”互補之處。通過不斷論辯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理論的反復研讀,朱光潛于1960發(fā)表《生產(chǎn)勞動與人對世界的藝術(shù)掌握——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實踐觀點》,正式宣告美學的“實踐論”轉(zhuǎn)型。但朱光潛“實踐美學”內(nèi)核中仍合理延續(xù)著其早期心理學美學的因素,極為重視對“人”的“主觀因素”(“主觀條件”)和“主觀能動性”的維護與延續(xù),強調(diào)美的“意識形態(tài)性”特征,維護個體審美能力以及美學的現(xiàn)代性主體意涵。為此,尤西林先生甚至認為朱光潛美學實際開辟了中國美學的“心體”方向??蓞㈤営任髁郑骸吨旃鉂搶嵺`觀中的心體——重建中國實踐哲學—美學的一個關(guān)節(jié)點》,《學術(shù)月刊》1997年第7期。但這種“主體性”的不足到1970年代末,在啟蒙現(xiàn)代性背景下通過對康德“主體性”美學與馬克思“實踐論”美學的雙重整合與改造,進而由“工藝—社會結(jié)構(gòu)”到“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的轉(zhuǎn)型而得以彌補。*參見李澤厚:《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12頁。后期李澤厚在前期美學基礎(chǔ)上通過對中西方傳統(tǒng)美學資源的批判改造,從“工藝—社會本體”和“文化—心理本體”的雙向“自然人化”中不僅完成了由“理性、社會、歷史”到“感性、個體、心理”的轉(zhuǎn)化,還在人類本體論美學、美感發(fā)生學、審美形態(tài)學等諸多層面上極大地拓展了自己的美學體系。*參見李圣傳:《從“積累說”到“積淀說”——李澤厚對黃藥眠文藝美學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文學評論》2013年第6期。李澤厚建立在早期“客觀社會說”基礎(chǔ)上的“主體性實踐美學”不僅在80年代再次引發(fā)“美學熱”,還為中國美學真正走向世界開啟了理論之門。從某種層面看,這也正說明以李澤厚為代表的“實踐論美學”除理論緣起上受蘇聯(lián)“社會派”美學滲透影響外,在理論發(fā)展與學理建構(gòu)方向上的美學差異,也鮮明體現(xiàn)了不同歷史文化與學術(shù)語境中的理論格局與美學追求。

      總之,以李澤厚為代表的“實踐美學”萌發(fā)于上世紀“美學大討論”時期的“客觀社會說”中,它既是本土語境中對蔡儀“客觀典型說”與朱光潛“主客觀統(tǒng)一說”美學的批判與縫補,又是對黃藥眠早期“生活實踐論”的社會學美學以及毛澤東“實踐論”思想的理論繼承與發(fā)揚,更是外部語境中對蘇聯(lián)“社會派”美學話語的借鑒與挪用,可謂是“內(nèi)部誘發(fā)”與“外部緣起”的美學“結(jié)合體”。但在萌發(fā)后的理論發(fā)展與建構(gòu)中,它卻因本土思想鉗制而開始發(fā)生偏離變異,尤其是70年代末及80年代啟蒙現(xiàn)代性語境中通過對中國古典美學的補接繼承以及西方美學尤其是康德“主體性”美學的批判改造,更形成了既迥異于蘇聯(lián)“社會派”美學又不同于西方馬克思主義實踐美學的中國特色的“實踐論美學”理論體系,至今仍對中國美學的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

      (責任編輯:龐礴)

      The Soviet Cause and Local Variation of the “Practical Aesthetics”——A Comparative Reading between Li Zehou and the Soviet Social School

      Li Shengchuan

      Abstract:Li Zehou's “practical aesthetics” originated from the theory of objective society in the big discussion of aesthetics in the 1950s; it is not only a development of Huang Yaomian's theory of living practice and Mao Zedong's theory of practice, but also a transplantation from the Soviet social school. However, they turned theoretical deviation after germination. Different from the Soviet social school which broke the epistemological defense and headed towards the theory of value, Chinese practical aesthetics was unable to get rid of the mode of epistemology all along and was still stuck to the path of objective existence. This defect has to be balanced based on absorbing and transforming the western aesthetic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nlightenment”. This also means that, except for the its Soviet origin, Chinese practical aesthetics has represented a different pattern and a different pursuit.

      Key words:the Big Discussion of Aesthetics, theory of objective society, the Soviet Social School, practical aesthetics, axiology

      中圖分類號:B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0766(2016)02-0037-09

      基金項目:人社部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一等資助項目“新啟蒙視域下的意識形態(tài)論爭”(2015M580175)、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0世紀中國美學史”(12&ZD111)

      作者簡介:李圣傳,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理論室國資博士后、助理研究員(北京100732)

      §文藝理論研究§

      猜你喜歡
      價值論蘇聯(lián)
      論防衛(wèi)限度一一基于結(jié)果無價值論角度
      被害人承諾表示之反思——以行為無價值論為基礎(chǔ)
      《回疆通志》史學價值論析
      蘇聯(lián)出版節(jié)的由來及其變遷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9
      中華傳統(tǒng)文化視角下的教育價值論
      陳洪音樂教育思想及當代價值論評
      我國征收遺產(chǎn)稅的正義價值論——以代際公平理論為視角
      蘇聯(lián)克格勃第五局
      揮之不去蘇聯(lián)人心態(tài)
      關(guān)于蘇聯(lián)解體: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錯的
      红原县| 南充市| 清徐县| 六枝特区| 寻乌县| 济阳县| 泽普县| 嵊泗县| 嘉义县| 肇州县| 米易县| 泸西县| 峨边| 万山特区| 焉耆| 益阳市| 城步| 德钦县| 富裕县| 宜君县| 大同县| 娄底市| 伽师县| 章丘市| 康保县| 古丈县| 广东省| 宁波市| 天津市| 兴化市| 巨鹿县| 南乐县| 芜湖县| 株洲市| 永泰县| 成都市| 墨玉县| 阜城县| 铁岭市| 禄丰县| 营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