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紅
聾校律動課是根據聾生特點專設的特殊課程,它包括音樂感受、舞蹈、游戲、語言訓練等基本知識與技能,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主要學科,而舞蹈則是教學的主要部分。
舞蹈是一種形體美的藝術,要求的人體動作不是自然形態(tài)或單純生理狀態(tài)的,而是具有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經過美化及富于感情色彩的動作,舞蹈具有三大要素:“動作”,即舞蹈的骨架;“節(jié)奏”,即舞蹈的脈搏;“情感”即舞蹈的血肉,這三大要素與舞蹈感在舞蹈的表現(xiàn)中是相溶的統(tǒng)一,是舞蹈形與神的集中體現(xiàn)。
在聾校律動課的舞蹈教學中,上述要素并不是獨立能夠完成的,而是相互滲透、相互輔助、相互包涵的。但是,對生活在無聲世界的聾生來說,通過律動教學來完成對聾生的舞蹈教學卻是很困難的,要想讓聾生在演出中隨著美妙的音樂,合著節(jié)奏,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舞蹈的感情,根據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我在律動教學中是從以下幾點著手訓練:
一、節(jié)奏—舞蹈的脈搏
舞蹈藝術是依靠人體動作來表現(xiàn)的,而舞蹈藝術本身就包含著音樂的節(jié)奏和旋律性,舞蹈動作的仰俯屈伸、輕重緩急、起伏跌宕,都是和組織起來的節(jié)奏規(guī)則和旋律進行相一致的,舞蹈就是要把音樂中的每一個細微的、帶有感情色彩的變化,通過形體動作,形象地、生動地體現(xiàn)出來,由此可見,舞蹈和音樂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有人說:“音樂是舞蹈的靈魂?!倍?jié)奏是構成音樂的基本要素,也是構成舞蹈動作的基礎。一個健全的學生,如果節(jié)奏感不強,都很難體現(xiàn)舞蹈的韻味,如何讓一個聽不到任何聲音的聾人去感受節(jié)奏的韻味,并能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賦予舞蹈動作變化中特定的美感,這就要求老師在舞蹈教學中,首先應該讓聾生認識到音樂節(jié)奏的重要性,讓學生領悟音樂中的節(jié)奏,進而體會節(jié)奏賦予給舞蹈的美呢?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訓練聾生節(jié)奏感的:
聾生聽不見音樂的節(jié)奏,卻可以看到形象化的空間節(jié)奏。如:快慢強弱、輕重緩急、力度大小對比變化。因此,我上課的時候就運用面對面拍手、擊打學生身體不同部位、輕踏猛跺等方式,注意用力輕重、速度快慢和時值長短等有規(guī)律的變化,幫助學生建立節(jié)奏的概念。另外,聾生振動覺比較敏銳,他們能感覺到鼓的振動,因此,教師可讓學生轉身,用鼓或別的打擊樂器擊出不同的節(jié)奏,讓他們完全憑“聽”和感覺來判斷,然后再讓學生模仿出來。此外,打擊樂節(jié)奏練習、音樂游戲、拍手游戲等都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節(jié)奏感。通過多方面綜合的訓練之后,節(jié)奏感問題就可以基本解決了。
二、情感—舞蹈的血肉
芭蕾舞劇的奠基人諾維爾說:“人類的感情到達語言不足于表達的程度,舞蹈就會大大奏效,一個舞步,一個動作,能夠說出任何其它手段所不能表達的東西,要描繪的感情越強烈,就難用語言來表達它,作為人類感情頂峰的喊叫,也已顯得不夠,于是喊叫被動作所取代?!?/p>
舞蹈的是以音樂的情感基調為基礎,通過恰當的舞蹈動作,利用肢體語言來再現(xiàn)音樂情感,音樂是通過有聲旋律來實現(xiàn)的情感表達的,然而聾生恰恰喪失了聽覺功能,在舞蹈教學中無法通過聲音旋律來準確感知音樂情感,而影響到了聾生對舞蹈所要表現(xiàn)出的情感,也為教師在舞蹈教學中引導學生領悟舞蹈情感設下了障礙。現(xiàn)在就舞蹈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聾生的舞蹈情感談一些我的認識。
在聾生舞蹈教學中,只有讓學生深刻感知到舞蹈所蘊涵的思想感情,并讓學生把舞蹈的情感和舞蹈動作融合在一起,舞蹈才能在教學中應該把引導學生準確把握舞蹈情感作為教學重點來對待,并用有效的方法來達到教學目標。在實踐中我是這樣指導聾生努力做到這一點的。
因為舞蹈是一種受情感支配的人體藝術,聾生同樣需要藝術,他們生活在無聲世界里沒有優(yōu)美的旋律,而內心卻有豐富的感情,有對人生價值的呼喚與追求,對未來生活的憧憬與渴望,對仁愛精神的感激與贊揚……藝術還是他們內在情感形象外化的一種表現(xiàn),在舞蹈教學中,如何使聾生能體會到舞蹈的“情”,這是一個關鍵的問題。通過豐富的教學手段,讓聾生去感知,去品味舞蹈的情感,在此基礎上在學生感知節(jié)奏之后,教師將舞蹈所反映的思想主題講解一遍,再盡量用自己準確、優(yōu)美的形象表現(xiàn)出來,給學生留有想象體會的時間,然后教師再把一個動作表達什么意思,用什么情感去體現(xiàn),逐步講解給學生。如:我校排練的舞蹈《黃河九十九道彎》,舞曲的主題很簡單、明了,就是表現(xiàn)反映生活在黃河兩岸的人們的幸福生活,經過老師一遍遍地講解歌詞及一字一句的講解樂曲所要表達的意境的感知情感訓練,以及句與句之間的感情轉換,再聯(lián)系生活中的一些相關感情表達方式,學生很容易就找到思想的共鳴,因此對每一個動作所表達的感情心領神會,每一次的演出,演員都能全身心地投入,使《黃河九十九道彎》的演出收到了良好的演出效果。
三、感覺—舞蹈表演者心理的反映
舞自心出,舞才會傳“神”, 舞蹈情感是舞蹈的生命力所在,沒有情感參與的舞蹈只能是沒有生命的。舞蹈是情感高度升華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和手段。就一個優(yōu)秀的舞蹈作品而言,神形兼具是最基本的。只有這樣,舞蹈才能傳情,表達所要表達的一切。然而,要讓失聰的孩子們的舞蹈神形兼具是非常困難的。
“舞蹈感”,即舞蹈感覺,屬于演員自身的表演心理范疇?!拔璧父小笔侵秆輪T對舞蹈感知和領悟的心理動作和外部動作的一致性,學生演出時的“舞蹈感”是通過形象的塑造而表現(xiàn)出來的,沒有心理動作和外部動作的一致性,很難被認為是有“舞蹈感”的。
多年的教學實踐我體會到,學生盡管掌握了舞蹈的節(jié)奏,且舞姿優(yōu)美,并能明確每個動作所代表的感情,也不能就確認為學生做舞蹈動作就會表達出舞蹈的所有內涵。即使正常人對舞蹈所要表達的感情分析得頭頭是道,但做為舞蹈動作,也很難達到完善的境界,這里就有一個找到舞蹈“感覺”的問題,也就是找到“舞蹈感”,我們也經常聽到舞蹈老師評價自己學生有無“舞蹈感”,
這里所講的“舞蹈感”,雖然包括學生對具體動作的感知,但又絕不止于此。因此,我們的任務是在舞臺上塑造人物形象,感知對象是人物,這是深層次的感知對象。除了具體動作感知外,還有:動作與動作之間的語言感覺;人物的心理動作與外在動作一致性的感覺;人物與人物之間的感覺。在教學中我是這樣來引導、訓練學生的:
首先,把構思好的整個舞蹈分解成單個機械動作,讓聾啞孩子們模仿和下意識地動作。這一步的訓練主要是模仿為主,只求動作的嫻熟。
其次,在動作嫻熟的基礎上,把舞蹈從有形向有“神”過渡,使一個眼神、一個舉手投足、一個表情都具有語言的性質,達到傳情傳神的目的。因此,這一步是著重訓練聾啞孩子的音樂舞蹈的理解力和表現(xiàn)力。這主要通過對聾啞孩子詳細講解整個舞蹈的意蘊,搜集大量的與這個舞蹈相關的影像資料并指導他們去直觀的觀賞并理解和體驗,充實和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等手段來提高他們對舞蹈的理解力和表現(xiàn)力。由于舞蹈取材原本來自生活,故聾啞孩子們最終都會有所“心靈感應”,這也為他們理解舞蹈和表現(xiàn)舞蹈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最后,對舞蹈精雕細琢,使形神有機結合,賦予舞蹈生命力。實踐證明,我的方法還是可行的。例如,我排練的有17人參加的蒙族舞蹈《蒙古人》,舞蹈中采用了騎馬、聳肩、硬肩、碎抖肩、提壓腕等動作,并有所發(fā)展延伸。首先,在我準備排這個舞蹈前,就把舞蹈中的動作分解開在平時的基訓課上每天教一點,并在教每一個動作時都要找一些相關動作視頻資料讓學生反復地看,通過“看”我對動作的講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去模仿去找感覺并理會動作的內涵,然后再去做動作,直到真正能用心把這個動作完成為止。這樣,把這支舞蹈中關鍵性的動作全部在基訓課中教完差不多就用了一個學期的時間。在第二學期,我要正式排練這支舞的時候,我再一遍遍、一個一個地重復教這些動作,當然這一次的主要任務是一句句甚至一字字地講解《蒙古人》這首歌曲涵義及舞曲中溶在一起的馬頭琴曲《萬馬奔騰》所表達意境。就這樣一句句一字字一遍又一遍地講,理解的基礎上再一遍又一遍地練習動作,歷時一個半月早晚的苦練,孩子們終于把這支舞拿下了,在全市中小學生藝術節(jié)上與普校學生同臺竟技時,當騰格爾那倉勁有力、豪邁而充滿草原“野性”的一聲 “蒙—古—人…”拉開舞蹈的序幕,學生們投入地用他們嫻熟的肢體時而群雄奔放,時而柔美無比地把萬馬奔騰的磅礴氣勢與草原遼闊靜美的安逸;把蒙古民族強悍、矯健和桀驁不馴與勇往直前;把蒙古人豪放與自信的天驕之子的氣概,以及這支舞蹈所要表現(xiàn)的熱情奔放、穩(wěn)健有力、節(jié)奏歡快,洋溢著來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機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讓現(xiàn)聲所有領導與觀眾都無不驚嘆、無不稱奇,《蒙古人》在比賽中榮獲“一等獎”;后來我又把它改編成獨舞,帶學生去廣東比賽榮獲“特等獎”、“最佳表演獎”和“指導獎”,每次演出觀眾無不贊嘆,之后又無不驚奇—表演者竟是一群聾啞孩子!可見,聾啞孩子們確實把這支舞跳“活”了,跳“神”了。這也證明了一點,舞自心出,有形更要有“神”,舞才會具有無窮的魅力。
生動地表現(xiàn)了再加之舞臺燈光營造的特種氛圍,給大家?guī)砹艘淮螛O為美好的享受。每一次演出的節(jié)目主持人都一致贊譽,他們說“這些聾生的演出,不是一般的文藝節(jié)目,而是一次美的藝術享受?!彼哉f舞蹈對聾人來說,是抒發(fā)內心情感,進行美的教育的最好形式之一,又是培養(yǎng)學生節(jié)奏感、韻律感、舞蹈感的主要途徑。
所以,要想讓聾生真正跳好一支舞,首先,要讓聾生掌握好舞蹈的節(jié)奏,感知節(jié)奏,通過多次的感知節(jié)奏后,學生才能漸漸領悟到舞蹈是有音樂的,隨著美妙的音樂,合著節(jié)奏,才能表現(xiàn)出舞蹈的韻味和節(jié)奏美,再從節(jié)奏中領悟到舞蹈的藝術魅力,進而明確節(jié)奏是舞蹈的脈搏,溶入舞曲的感情,這樣才能通過生動的動作直觀形象地把一支舞蹈有血有內地、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給觀眾。
(作者單位: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