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雨
【摘 要】古箏是我國一種歷史悠久的樂器。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古箏除了弦制有改革、演奏技巧有創(chuàng)新外,其演奏形式更是多種多樣,除了獨奏、領(lǐng)奏、重奏,還有彈唱的箏歌和即興彈唱、相和歌中的弦樂合奏等。本文試圖以歷史的演奏形式與當今的演奏形式做一個對比,從中看當今古箏演奏形式的創(chuàng)新。
【關(guān)鍵詞】古箏;演奏形式;歷史;當今
中圖分類號:J63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3-0063-01
一、彈唱形式
歷史上古箏曲的彈唱形式分為兩類:第一種是即興彈唱,例如目前已知記載最早的古箏曲《陌上?!罚瑩?jù)《樂府詩集》卷二十八引崔豹《古今注》記載“《陌上桑者》,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鄲人,有女名羅敷,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為趙王家令,羅敷出采桑于陌上,趙王登臺,見而悅之,因置酒欲奪焉。羅敷巧彈箏,乃作《陌上?!分枰宰悦鳎w王乃止。”[1]第二種是根據(jù)詩詞創(chuàng)作彈唱,例如東漢曹丕《短歌行·瞻仰》,史料《古今樂錄》引王僧虔《技錄》記載“《短歌行·瞻仰》一曲,魏氏遺令,使節(jié)朔奏樂。魏文帝制此辭,自撫箏和歌。歌者云:‘貴官(魏文帝)彈箏”[2]。
建國后繼承這種傳統(tǒng)形式進行演奏的古箏曲子也有很多,例如常靜根據(jù)古詩詞創(chuàng)作的《落花飛》、何占豪的《孔雀東南飛》等。2009年星光大道人氣冠軍古箏彈唱第一人張曉棠,將流行歌曲演唱古箏彈奏進行結(jié)合,這種創(chuàng)新的演奏形式受到了觀眾的高度評價??v觀改革開放以來的古箏創(chuàng)作,以獨奏為主,自己創(chuàng)作古箏曲的演奏家不在少數(shù),大多很重視技巧,但是根據(jù)一定的情節(jié)加入詞,配合歌曲彈唱的不多。彈唱形式的古箏曲,除了對古箏演奏技巧有很高的要求,還對歌唱和即興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所以難度系數(shù)很高。有些演奏家或者歌唱家嘗試將彈與唱分開,例如童麗的《月滿西樓》,但是將彈和唱分開后,箏很容易就成了伴奏樂器,而不再是箏與歌并行。另外,如果兩人對作品理解不一,或者歌唱水平與彈奏水平不一致,也很難做到恰當?shù)匕l(fā)揮即興彈唱。在即興彈唱的傳承上面,目前已知的很少。日本大學開設(shè)有古箏彈唱課程,并授有博士學位,但在中國高校的古箏教學仍是以技巧型獨奏以及合奏、協(xié)奏為主,彈唱這種形式并沒有受到重視。
二、獨奏形式
歷史上獨奏形式的古箏曲有唐代的《魔女弄》《升天樂》《廣陵散》《湘水曲》等,有宋代教坊中的《會群仙》《聚仙歡》《出墻花慢》《月中仙慢》等。演奏注重技巧,著名的獨奏箏曲有《雍門調(diào)》,演奏《雍門調(diào)》的雍門周能夠同曲轉(zhuǎn)調(diào)演奏,產(chǎn)生一悲一喜兩種完全相反的藝術(shù)效果,可見其演奏技巧之高超。另外,歷史上還有古箏獨奏演奏其他器樂作品的形式。
當今古箏獨奏形式的作品又分為兩種,一種是繼承傳統(tǒng)演奏手法——“右手司彈,左手司按”的傳統(tǒng)型箏曲,例如《出水蓮》《漢江韻》等,一種是開拓新的彈奏技巧的箏曲,加入拍古箏琴盒、琴弦、琴板,來回抹琴弦等手法,例如王建民引進西方的作曲理論創(chuàng)作的《幻想曲》《西域隨想》等,讓我們看到了古箏獨奏技巧有更大的提升空間。另外,還有改編演奏的其他器樂的作品,例如《春到湘江》《彝族舞曲》等。獨奏類的箏曲,風格鮮明、技巧高超,獨奏形式從古到今都是最常見的古箏演奏形式。
三、領(lǐng)奏、合奏、重奏、協(xié)奏形式
歷史上古箏合奏曲有很多?!端问贰分尽肪硪欢涊d“箏、瑟、筑三色合奏,疊為一曲”。宋代教坊中古箏與琵琶或方響合奏的有《雙雙燕》《纏令》《喜新春曲犯》《老人星曲破》《降黃龍曲破》等;還有漢魏時期的相和歌“絲竹更相和、執(zhí)節(jié)者歌”;明清時期的“弦索”等[3],都用箏和其他民樂進行合奏。
當今古箏的合奏形式很多繼承了傳統(tǒng),與民族器樂進行合奏,如琵琶、二胡、簫、大鼓等,典型的作品有古箏與大鼓《夜深沉》、女子十二樂坊的《茉莉花》等。除此之外還創(chuàng)新出與西洋樂器的合奏,例如與鋼琴、大提琴、樂隊等的合奏、協(xié)奏形式。比較知名的有古箏與大提琴協(xié)奏曲《秋望》、古箏與鋼琴協(xié)奏曲《秋望》、古箏與樂隊《孔雀東南飛》等等,另外還出現(xiàn)了古箏與電子音樂、古箏與B-BOX的結(jié)合。越是反差大的樂器,搭配起來的效果越是新穎,古箏的演奏形式在這方面的突破最為重大。
四、結(jié)語
古箏因其豐富的音色和演奏技巧衍生出了多種多樣的演奏形式,同時,古箏作為中華民族古老的樂器以其獨特的魅力,在音樂領(lǐng)域備受關(guān)注。綜上所述,古箏在獨奏和合奏方面有很好的傳承并且有新的發(fā)展,但是因彈唱形式的演奏難度較高,再加上專業(yè)高校對這方面的重視不夠,還有待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青.從漢魏輿服官制的變化看《陌上桑》的創(chuàng)作年代[J].文學遺產(chǎn),2007(02).
[2]王英睿.箏——中國國粹藝術(shù)讀本[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8.
[3]張小娟.中國弦樂史研究六十年[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0.
作者簡介:
連 雨(1990-),女,河南大學藝術(shù)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中國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