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有玉/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蘭州獸醫(yī)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農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責任公司閆鴻斌/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蘭州獸醫(yī)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細粒棘球絳蟲在非洲的流行現(xiàn)狀
劉有玉/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蘭州獸醫(yī)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農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責任公司
閆鴻斌/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蘭州獸醫(yī)研究所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棘球蚴病俗稱包蟲?。╤ydatidosis; hydatid disease),是由棘球屬絳蟲的幼蟲——棘球蚴(hydatid cyst)寄生于人和動物的肝、肺等組織器官而引起的一類重要的人獸共患寄生蟲病,廣泛分布于全球以牧業(yè)生產為主的地區(qū)。細粒棘球絳蟲呈全球性分布,幾乎在所有大洲都有病例報道,對人體健康和畜牧業(yè)發(fā)展產生很大的危害,僅中亞地區(qū)就有2.7億人遭受本病的威脅,估計全球患者達300萬之多,每年診斷出的新增病例達20萬人。家畜感染數(shù)目達數(shù)千萬,每年造成的直接經(jīng)濟損失高達19億美元。本文對細粒棘球絳蟲在非洲國家的流行分布、動物宿主、流行現(xiàn)狀等進行簡要綜述。
非洲大多數(shù)國家都有細粒棘球絳蟲發(fā)生的記錄,早在1995年和1997年就有多篇關于該病流行病學方面的綜述發(fā)表,近年來有更多的綜述和病例研究的報道。
1.地理范圍。根據(jù)以前和最近的報道,在北非地中海沿岸國家,細粒棘球絳蟲在犬、家畜和人類呈地方性流行,其中包括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利比亞和埃及等國家。
2.動物宿主、傳播周期和細粒棘球絳蟲流行株。該寄生蟲主要是在一個與人類關聯(lián)的循環(huán)型傳播,循環(huán)中主要涉及犬(包括大量飼養(yǎng)犬群和流浪犬)和各種家畜(包括綿羊、山羊、牛和駱駝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細粒棘球絳蟲在犬群和一種或多種家畜中具有較高的感染率。在已報道駱駝作為中間宿主的所有國家,駱駝在維持細粒棘球絳蟲生活史循環(huán)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野生食肉動物是主要的終末宿主,例如阿爾及利亞的金豺犬(Canis aureus)和埃及的狐貍(Vulpes rueppelli)。在非洲的北部地區(qū)流行的基因型主要是細粒棘球絳蟲G1和加拿大棘球絳蟲G6。2014年,在突尼斯開展了一項全面調查研究,并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對所采集的174份棘球絳蟲樣品進行了變異分析,結果表明,所有待檢測的宿主動物檢測到了細粒棘球絳蟲狹義種,從1頭駱駝檢測到了G6基因型,第一次從馬屬動物(驢)、野豬和山羊檢測到了細粒棘球絳蟲和馬棘球絳蟲(E.equinus)。
3.具體流行情況。主要包括突尼斯和摩洛哥兩個國家。
(1)突尼斯。2003-2010年,Lahmar等在突尼斯共檢測了境內10 818頭屠宰的反芻動物(包括3 913頭牛、2 722只綿羊、3 779只山羊和404頭單峰駱駝),結果發(fā)現(xiàn),這些家畜對細粒棘球蚴的感染率分別為:綿羊16.42%、牛8.56%、單峰駝5.94%、山羊2.88%。
(2)摩洛哥。在摩洛哥,為了掌握新的不同動物囊型包蟲病的流行現(xiàn)狀,Azlaf和Dakkak在2001-2004年收集了大量包囊的原頭蚴和生發(fā)層組織,并進行了遺傳學分析。共檢查了2 948只綿羊、2 337只山羊、618頭牛、482頭駱駝和455頭馬科動物(包括325匹馬、60頭騾子和70頭驢),這些剖檢動物來自5個不同的地區(qū):里夫(地中海沿岸和里夫的高山地區(qū))、Loukkos(大西洋西北部平原地區(qū))、中部(拉巴特和卡薩布蘭卡地區(qū))、中東阿特拉斯山脈和南部地區(qū)(為干旱和半沙漠地區(qū))。由此得到的全國范圍的平均囊型包蟲病的患病率分別為:牛22.98%、羊10.58%、駱駝12.03%、馬科動物17.80%和山羊1.88%。其中,阿特拉斯(Atlas)中部地區(qū)牛的囊型包蟲病的患病率最高,達到48.72%,其次是Loukkos地區(qū)牛羊的患病率相對也很高,分別達到37.61%和31.65%。而這些動物的囊型包蟲病的感染率分別為:牛56%、綿羊40%、駱駝20%、馬科動物17.80%和山羊7%,其中Loukkos(牛85%和羊59%)和阿特拉斯(牛68%和綿羊45%)感染率比其他地區(qū)都高。
4.人類囊型包蟲病。最新的數(shù)據(jù)表明,人類包蟲病持續(xù)存在于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和利比亞,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而埃及的感染程度較輕,其住院病例的年發(fā)病率為每10萬人口中小于1例。以社區(qū)為基礎的超聲檢查顯示,人類囊型包蟲病在突尼斯和利比亞均具有驚人的高患病率,高達1%~2%。在利比亞開展的一項大范圍(共檢測了20 220人)的調查研究揭示了人CE的患病率為1.7%,相當于每100 000人中有1 676例病例。
1.地理范圍。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多數(shù)非洲國家均有細粒棘球絳蟲的相關記錄,從薩赫勒地帶(Sahel zone)一直延伸到南部非洲的國家和地區(qū)。
2.動物宿主、傳播類型和流行的蟲株。以前和最近的報道表明,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之間,細粒棘球絳蟲在終末宿主(犬)和/或家畜中的流行率有很大的差別,其中非洲東部屬于高流行地區(qū),包括蘇丹、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和烏干達。非洲西部、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區(qū)細粒棘球蚴病的流行率明顯較低,但也呈散發(fā)。
(1)流行的基因型。在非洲各地已經(jīng)確定了多個細粒棘球絳蟲蟲株,即羊、牛、馬、駱駝和獅子株。另外,在毛里塔尼亞還確定了加拿大棘球絳蟲(G6/G7),在蘇丹,流行的主要為加拿大棘球絳蟲(G6),占98%,也存在少量E.ortleppi,約占2%。
(2)傳播類型。涉及犬和家畜的生態(tài)上與人類關聯(lián)的傳播類型是最重要的方式,但也存在涉及多個野生食肉動物(豺種、鬣犬、獅子等)和野生反芻動物及豬的野生動物循環(huán)型。
3.具體流行情況。主要包括蘇丹、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烏干達和毛里塔尼亞五國。
(1)蘇丹。在蘇丹,1998年至2001年間,Elmahdi等對蘇丹中部地區(qū)(Omdurman、Tamboul和Wad Madani)家畜(駱駝、牛、羊等)囊型包蟲病的流行現(xiàn)狀進行了調查,以屠宰場為基礎共調查了8 205頭(只)動物,其中駱駝242頭、綿羊5 595只、牛23 698頭,結果發(fā)現(xiàn)蘇丹中部地區(qū)的感染率最高,其中駱駝的感染率最高(44.6%),其次是綿羊(6.9%)和牛(3.0%)。2002年,為了初步評估包蟲病的公共衛(wèi)生影響,Elmahdi等人使用便攜式超聲波掃描儀,對一個鄉(xiāng)村(西瓦德邁達尼)周圍60 km范圍的近300位居民進行了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只有1位村民(0.33%)被感染。另據(jù)Omer等的報道,2001年5 月-2003年7月,在蘇丹中部、西部和南部地區(qū)開展的調查發(fā)現(xiàn),細粒棘球蚴在家畜的感染率為:駱駝59%(466/779)、牛6%(299/4 893)、綿羊11%(1 180/10 422)和山羊2% (106/5 565)。
(2)埃塞俄比亞。在埃塞俄比亞,細粒棘球絳蟲呈高度的地方性流行。Sissay等于2003年5月-2005 年4月,對該國北部地區(qū)(包括Alemaya、Harar、Dire Dawa和Jijiga等地區(qū))多個屠宰場開展的一項調查發(fā)現(xiàn),細粒棘球蚴在綿羊的感染率高達68%(n=655),其中包囊寄生于肝、肺及肝肺共同寄生的比率分別是58%、27%和15%;而細粒棘球蚴在山羊的感染率也高達65%(n=632),包囊寄生于肝、肺及肝肺共同寄生的比率分別是55%、30%和15%,且四個屠宰場之間細粒棘球蚴在綿羊和山羊的感染率沒有顯著差異。此外,2008年12月-2009 年3月,在阿瓦薩(Hawassa)市政屠宰場開展的調查發(fā)現(xiàn),被檢測的632頭牛中有333頭牛感染有細粒棘球蚴,感染率高達52.69%,其中,123頭牛(36.9%)的包囊只長在肺,23(6.9%)頭牛的包囊只長在肝,12頭牛(3.6%)的包囊只長在脾,5頭牛(1.5%)的包囊長在心臟,3頭牛(0.9%)的包囊長在腎,而其他167頭牛(50.2%)的包囊存在多器官感染。近期,Koskei等對埃塞俄比亞阿塞拉(Assela)、默克萊(Makale)和德布雷賽特(Debre Zeit)地區(qū)細粒棘球絳蟲在牛羊和犬的流行現(xiàn)狀進行了評估,這3個地區(qū)代表了不同的農業(yè)生態(tài)模式。結果發(fā)現(xiàn),這3個地區(qū)牛細粒棘球蚴的感染率分別為13.4%、23.3%和10%,羊的感染率分別為4.2%、6.8% 和5.5%,犬細粒棘球絳蟲的感染率分別為50%、20%和33.3%。
(3)肯尼亞。在肯尼亞,研究囊型包蟲病有著悠久的歷史,該病呈地方性流行,但主要集中在兩個獨立的區(qū)域,圖爾卡納(Turkana)和馬賽地(Maasailand)。這2個地區(qū)是眾所周知的人類囊型包蟲病在非洲的高發(fā)區(qū)。Buishi等對肯尼亞圖爾卡納北部地區(qū)的終末宿主進行了調查,共剖檢了42只流浪犬,并利用糞抗原-ELISA方法對161只家養(yǎng)犬糞便樣品進行了檢查,結果發(fā)現(xiàn),14只流浪犬感染了細粒棘球絳蟲,感染率達33%,平均荷蟲量為540,其中最少的荷蟲量為2,最多的為4 080;41份犬糞樣品為糞抗原陽性,感染率達到26%。
2014年,Mbaya等人首次報道了肯尼亞中部到東北部地區(qū)家畜的囊型包蟲病流行現(xiàn)狀,共對7 831頭家畜尸體進行了檢查,結果發(fā)現(xiàn),囊型包蟲病感染率為:牛1.92% (n=4 595),駱駝6.94%(n=216),山羊0.37%(n=2 955)和綿羊4.62% (n=65)。并利用分子生物學方法(RFLP-PCR)對284個收集的包囊進行了種或基因型的鑒定,結果表明有258份樣品分別能鑒定到細粒棘球絳蟲狹義種(E.granulosus sensu stricto)(n=160)、E.ortleppi(n = 51)和加拿大棘球絳蟲(E.canadensis)(n = 47)3個種或基因型。2014年,Kagendo等也對肯尼亞地區(qū)棘球絳蟲在野生哺乳動物的流行現(xiàn)狀進行了調查,主要收集了肯尼亞6個不同保護區(qū)(梅魯、內羅畢、西察沃國家公園和東察沃國家公園、桑布魯國家保護區(qū)和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qū))野生食肉動物的832份糞便樣品,主要涉及獅子、豹、斑鬣犬、野犬和銀背豺等,結果表明,38份糞樣品中檢測到棘球絳蟲蟲卵,分別為E. felidis(n=27)和細粒棘球絳蟲狹義種(n=12),且有一份糞樣品中存在以上2個種或基因型。
(4)烏干達。在烏干達的莫羅托區(qū),于2007-2008年開展了細粒棘球絳蟲的流行病學調查,對327條犬(其中包括186條家養(yǎng)犬和141條流浪犬)的檢測發(fā)現(xiàn)感染率高達66.3%,且感染率與季節(jié)、犬的年齡等均有關系,流浪犬的感染率和荷蟲量相對較高。
(5)毛里塔尼亞。2011年,在毛里塔尼亞,對1 227只流浪犬進行了剖檢,結果發(fā)現(xiàn)有172只犬感染了細粒棘球絳蟲,感染率為14%。同時對6 229頭駱駝、1 657只羊、632頭牛也進行了檢測,感染率分別為30.1%、5.5%和6.5%。
4.人類囊型包蟲病。大量超聲檢查證實在一些特定地區(qū)的人群中囊型包蟲病的患病率很高,例如1985-1987年,在涉及4個國家(蘇丹、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的半沙漠地區(qū)進行了大量研究,共檢查了不同民族的18 565人,平均患病率為1.8%,不同地區(qū)和人群間的患病率介于0~5.6%。高患病率也存在于肯尼亞東北部的圖爾卡納(Turkana):1983年以前約為7.5%,在實施控制措施十年后的1992年為3.1%。Mbaya等人于2014年首次對肯尼亞中部到東北部地區(qū)的調查發(fā)現(xiàn),人囊型包蟲病的流行率較低。1996年,對埃塞俄比亞南部的3 224人進行了篩查,結果發(fā)現(xiàn)16人患有囊型包蟲病,感染率為0.5%。在毛里塔尼亞,根據(jù)在努瓦克肖特(Nouakchott)國家醫(yī)院診斷的病例數(shù),1996-1997年,囊型包蟲病的年發(fā)病率估計為每10萬人1.2例。根據(jù)最新的研究,在毛里塔尼亞的努瓦克肖特醫(yī)院,對24例人囊型包蟲病病人開展了手術治療,其中有50%的包囊存在于肺,33%的包囊存在于肝,17%的發(fā)生于其他位置,對應的發(fā)病率為每10萬人口1.2例。
已有的報道表明,棘球絳蟲在非洲大多數(shù)國家都有流行,在部分地區(qū)呈高度流行,是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隨著非洲各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政府對該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工作的不斷重視,可能有更多流行區(qū)域被發(fā)現(xiàn)。隨著全球對該包蟲病防控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該病將得到有效控制。
參考文獻(略)
鄭 重 啟 示
《獸醫(yī)導刊》的廣大讀者:
最近有不法分子冒充本刊編輯部以發(fā)表文章為由騙取 “版面費”,并且出具假冒的用稿通知。本刊在此鄭重提醒廣大讀者,《獸醫(yī)導刊(上)》未與任何代理公司合作,如需投稿請直接將稿件發(fā)送到本刊的投稿郵箱(sydk2007@263.net),由本刊編輯部進行審稿,如稿件符合本刊要求,將在三個月之內安排發(fā)表,不收取任何費用,用稿通知在定版(每月10日)后發(fā)布在中國執(zhí)業(yè)獸醫(yī)網(wǎng)(www.zgzysy.com),作者可登陸查詢。一經(jīng)錄用,本刊會向作者寄發(fā)稿費和樣刊。如收到任何以本刊名義發(fā)出的“約稿函”以及要求繳納版面費的通知請先致電本刊編輯部(010-59195153)咨詢,謹防上當受騙。
《獸醫(yī)導刊》編輯部
2015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