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普世價值*

    2016-04-04 01:21:25師為公
    關鍵詞:普世價值和而不同核心價值

    師為公

    (蘇州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普世價值*

    師為公

    (蘇州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12個詞匯,具有歷時的恒久性和共時的“普世”性,屬于人類公認的道德理念?!吧鐣髁x”是其在祖國大陸的階段性特色,是只有借助于中西傳統(tǒng)文化的兩翼才可得以翱翔的。目前學界對傳統(tǒng)文化價值的認知漸趨一致,而對西方文化尚存戒備之心,排斥之音略強。否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普適性,一方面源于極左時期“社會主義”定義的舊思維,另一方面源于對人類文明共有價值缺乏認知,不諳公理與道義是人類文明核心價值的基因,此公理具有“天不變,道亦不變”的恒久性。所以,在清末古今中西之爭中出現了“學無中西”則圣哲所見略同、“學無新舊”則道冠古今的觀點。在十八大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思想理論界本應走在前列,除舊布新,然而現實卻不盡人意。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只有揭示其普世價值,才能與時因革,參與文明進步,成為世界一體化的文化正能量。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普世價值;和而不同;道

    一、“核心價值”研究的焦點與難點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中,核心價值與普世價值的關系是一個有爭議的焦點。主流輿論近年常見批判普世價值的觀念,直到2015年9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聯(lián)大講話中指出“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后,情況才有所改變?!豆饷魅請蟆?015年10月28日刊發(fā)戴木才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章,距習近平主席在聯(lián)大講話正好一個月。但是,要把全人類“共同價值”說清楚,則需要從破、立兩方面深入挖掘。

    從詞匯學角度看,“社會主義”是“核心價值”的定語,而“核心價值”是中心語。核心價值觀的12個詞匯是人類文明共有的優(yōu)良品德,具有歷時的恒久性和共時的“普世”性。從根本上說,這些道德理念源于天道,故老子曰,“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西方文明稱為“自然法則”。十八大前后黨中央提出和強調核心價值觀,是因為從解放后到文革結束,在“徹底決裂”主流觀念的影響下,核心價值觀在祖國大陸一直被視為與“階級斗爭”不相容的負面概念,故當下強調核心價值觀也是極左災難遺留問題“倒逼”而來,有重鑄國魂的意義。根據當代中國的實踐經驗,鄧小平認為,我們對“社會主義”并沒有完全搞清楚,故有“摸著石頭過河”的前進方式。他從宏觀上認為,“社會主義”就是解放生產力,與馬克思主義“人類解放”的思路相連接。然而,由于輿論界對“社會主義”的認知仍處在極左時期定義的陰影之中,形成主流輿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不具有普世性的謬誤。我們認為,“社會主義”雖是祖國大陸“核心價值”的階段性特色,其秉持的“共產”理念卻與老子“天之道損有余以補不足”相關,具有永恒和普世性,但需準確理解并借助中西傳統(tǒng)文化的兩翼使其得以翱翔。社會主義追求共同富裕、自由平等,與儒學“不患寡而患不均”“匹夫不可奪志”的理念鏈接,可增強核心價值觀的深度;與西方空想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鏈接,可增強核心價值觀的厚度。否則,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而兩翼的重建是一個從“文革”結束以來逐步深化的漫長過程。目前學界對傳統(tǒng)文化價值的認知漸趨一致,對西方文化尚存戒備之心,排斥之音略強,必須轉換思想,深入解析。在清末古今中西的學術之爭中,王國維曰:“學無新舊也,無中西也,無有用無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學之徒,即學焉而未嘗知學者也?!盵1]1自然科學是探求宇宙奧秘的“求真”學問,社會科學是探求社會奧秘的“求善”“求美”的學問,古今中西殊途同歸,故王國維又曰:“中國今日,實無學之患,而非中學西學偏重之患?!盵1]42

    普世價值是人類文明的精髓,在國學復興的大潮中,思想文化的認祖歸宗群體日益壯大。但是,認識和理解中華文化的特殊性,絕不是要否認其核心價值的普適性。當下有片面強調傳統(tǒng)文化中“三綱”等理念優(yōu)點的看法,這些并非儒學真諦,而是漢代后“陽儒陰法”思想背景下儒學被扭曲的神經,需要借助近現代科學來作矯正,它們在歷史上基本上屬于負能量,因而不具備普世價值。有比較才有鑒別。正像清末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引起中國教育文化的突變一樣,歐洲的近代人文思想也是國人“反專制,求共和”政治革命的主要思想資源。時至今日,我們不能重蹈“閉關鎖國”的覆轍,相反,要在文化比較中達成共識,提高核心價值觀的普世通約能力,從而適應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新形勢,參股創(chuàng)建全球文化核心價值的潮流中。在世界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的大潮正在形成,這就是所謂“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信息時代。

    目前,從學術界到社會生活的各層面都面臨著“與世界接軌”同“中國特色”的話題,常見以我為中心“予取予求”的實用主義陋習、 “輿論一律”等過時認識,思想自由、學術自由每為其窒息或掣肘。筆者認為,核心價值觀的12個詞匯是人類文明的“共識”,有其跨時空的內涵,不能因細枝末節(jié)的差異而錯解、歪曲其本質。同在地球村,客體大同小異,人類的認知必然所見略同。這就有維系人類文明的“天理”“公德”“世道人心”,無視或蔑視、歪曲它們,是一條危險的不歸路。害怕批評、拒絕學術交流,猶如溫室里的花草在自然環(huán)境中缺乏生命力;顧影自憐、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自戀缺乏公信力而屬于病態(tài)思維。故《大學》說:“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p>

    二、普世價值的哲學思考

    孔子的“和而不同”之“和”,是矛盾雙方或多方達成共識后的相對平衡,必有普適性的公認價值,是“對立統(tǒng)一”之“統(tǒng)一”部分;“不同”則是差異性、對立的部分??鬃拥倪@句話實際上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具體應用,太極圖的陰陽魚是其形象展現。黑白對立、陰陽分明,即“不同”,而陽中有陰(少陰)、陰中有陽(少陽),以及陰陽相抱持同處一個圓內則是“和”。目前對“和而不同”認識已較深入,但孔子的“無適無莫,義之與比”的表述卻不為學界所關注,而它恰可以看作對“和而不同”觀念的深入理解和補充,即“無適無莫”是“不同”的選項;“義”是解決矛盾的原則,是普世、普適性之“和”。

    《左傳·昭公二十年》晏子之言及《國語·鄭語》史伯之語對“和”“同”的辨析,旨在說明“異類相從謂之和”,即在“不同”的前提下取得的共識為“和”。猶如周代確立的同姓不婚制度,不僅要求男女雙方性別不同,還須要求男女雙方血緣的差異性,否則不能“和合”,此即摩爾根《古代社會》所說的“外婚制”。這也像交響樂要求有眾多不同種類和規(guī)格的樂器,來合成紛繁的壯美音響效果一樣,否則即是“聲一無聽”。這些可以看作對“和而不同”觀念的第一層次的理解。如果進一步思考,還有“和”的準則問題,即“異類”為大前提,是可能性;準則則是小前提,是現實性。男女成家在古代要以“禮儀”作小前提,現代社會則以愛情為基礎,同時要遵紀守法,古今共同的地方是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交響樂要求遵守共同的旋律,服從統(tǒng)一的指揮??鬃拥摹盁o適無莫,義之與比”的表述就是講君子參與社會事務的準則,“義”即準則,也就是《禮記·中庸》中的“發(fā)而皆中節(jié)”之“節(jié)”。當面對是非、善惡、可否而需作“何去何從,孰吉孰兇”的“不同”選擇時,“義”的準則也就凸現出來了,并必須以它來作出決定,化解矛盾實現“和”?!睹献印す珜O丑上》在提到養(yǎng)“浩然之氣”時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也,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也?!惫沧R之“道義”為“和”,必然就有普適性。縱向的普適性是歷史文化的恒久性部分,此即孔子所謂“雖百世可知矣”的歷時思想價值;橫向的普適性是普世性,此即孔子所謂“雖蠻貊可行”的人類共識,與俗語所謂“有理走遍天下”的空間超越性也相一致。

    《論語·子張》曰:“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敝祆渥⒃唬骸按蟮隆⑿〉?,猶言大節(jié)、小節(jié)。言人能先立乎其大者,則小節(jié)雖未盡合理,亦無害也?!贝笮≈妫q如古人“同歸與殊途”、今人所謂“整體與局部”,亦可視為“普適性”與特殊性的關系,今人有“大道理管小道理”的說法?!睹献印るx婁上》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斯二者天也,順天者存,逆天者亡。齊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絕物也?!槌龆秴?。”全句是說天下有道,以德服人,有局部服從整體、小道理服從大道理的意思。天下無道則缺“德”,而是以力服人。社會或心悅誠服于仁政,或迫不得已屈服于暴政?!褒R景公”例中,吳國跨境擊齊本來是伍子胥竭力反對的,但吳王一意孤行,曾一度占上風,齊王嫁女以求妥協(xié)。齊王雖愛女,但為大局不得不忍痛割愛,屬“弱役強”之無奈?,F蘇州古城北部有平門、齊門,平門全稱“平齊門”,反映了吳王的野心;齊門全稱“望齊門”,是齊女嫁入吳國之后思念故國、眺望齊國的意思。當今世界有無大小之辨呢?筆者認為,二戰(zhàn)后屬于天下有道,70年來未發(fā)生世界性大戰(zhàn),聯(lián)合國憲章、國際公約就是“大德”,即“普世價值”;各國的國情、特色就是“小德”,是局部的差異性。為了世界和平,應該遵循“小德役大德”的原則,避免“小役大,弱役強”的強權政治。習近平“超越時空、跨越國度”的學術期盼,就有探求“小德役大德”的“普世價值”的意義,是維護世界和平的理念。習近平2014年5月4日在北大師生座談會上說:“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比A夏文明的大德與當今世界“大德”是否合轍?如相合,那就是“普世價值”,不能因局部“小德”而否定。

    三、人性與階級性的考量

    極左時期對人性論的否定,是目前反對“普世價值”的認識根據。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有沒有人性這種東西?當然有的。但是只有具體的人性,沒有抽象的人性。在階級社會里就是只有帶著階級性的人性,而沒有什么超階級的人性”。后來,劉少奇的《人的階級性》短文認為,階級性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質。所以,文革期間曾大力批判“資產階級人性論”。然而,人的階級性對人性只能產生局部、暫時的影響,因為人類的歷史很長,階級社會的歷史很短,短期的特征不能取代永久的人性。同時,人的階級地位是變動不居的,人的階級性與共同的人性可以兼容,所以孟子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边@就是人類遺傳的“良知良能”道德基因。所謂的“性相近”,以此發(fā)展出華夏文明的“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社會人群據此而有君子、小人、凡人的切分,這種切分是超階級的。故君主有仁暴,朝臣分忠奸;士有君子小人,商有儒奸;為富不仁與樂善好施同在,安貧樂道與放僻邪侈共處?!皭烹[之心”,即現代人所謂的“憐憫心”“同情心”。盧梭認為,“人類在開始運用頭腦思考以前就有憐憫心了;它是那樣的合乎自然,甚至動物有時候也有明顯的憐憫之心的表現”[2]。叔本華說:“每個人對他人的基本傾向,在品性上被設定為要么是妒忌要么是同情,正是由此出發(fā)導致了最初的人類道德的善與惡的分道揚鑣。這兩種截然相反的對立性質存在于每個人身上,因為它們源于某種不可避免的對照,即每個人都會從他自己的處境與其他人的處境中各汲取一部分。因而,此種對照的結果將會影響個人的品性,并使得這些道德性質的此一部分與彼一部分成為他的一切行為的根源和原則。妒忌在你與我之間構筑了一道愈加厚實和牢固的高墻。而同情卻使得這道高墻變得脆弱而透明,甚至有時候它還會徹底摧毀這道高墻,那時,自我與非我之間的差別亦將消失殆盡。”[3]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階級階層只是“群分”中的一種思路,差別就是矛盾,一般會根據上下階層的處境引發(fā)妒忌、同情的復雜心理變化,如果僅看到其對立性質并以此作為人類本質則是以偏概全。所以孟子又曰:“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孟子·告子上》)誠哉斯言!人們熟知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其中“恕”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最精煉的概括,是可以終身行之的,它與耶穌的以下說法高度一致,被視為中西文化通約性的基礎。耶穌說:“你們希望人怎樣待你們,就先要怎樣待人;這是律法和先知的教訓。”[4]14在此基礎上,中西文化就有許多共識,如《圣經》以“誠實”“和睦”“溫和謙讓”“善心仁慈”“慕義若渴”“心靈純潔”“孝敬父母”為美德,以“殺機”“淫念”“邪念”“貪心”“謊言”“毀謗”為污穢惡念,與儒學“舉相似也”高度一致。正是在這些大德上,整個人類可以尋繹出“超越時空、跨越國度”的普世價值。西塞羅說:“人類的相似性清楚地表現在人類的善良傾向上,也表現在邪惡的傾向上?!心囊粋€民族不喜歡禮貌、和藹、感激和不忘恩惠呢?什么民族不痛恨和蔑視傲慢者、邪惡者、殘忍者和不知感恩者呢?僅僅這些思考就向我們證明,整個人類是聯(lián)結一體的,最后,由此得到的結論就是,了解正確生活的原則能使人類變得更好?!盵5]俗語說:“人心都是肉長的”,力圖從生理構成的角度思考人心的一致性,也是“性相近”的通俗表達?!靶韵嘟敝赋隽巳诵缘钠帐捞攸c,“習相遠”則是對人性向善惡兩途發(fā)展的理解與思考。

    耶穌論愛心時又說:“你們也聽過‘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話。我卻要告訴你們,受了惡人欺負,也不要報復。若有人掌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給他打吧?!盵4]12這些觀念與老子的“以德報怨”、佛教的“不殺生”“舉相似也”,屬于圣哲之頂級愛心,不具有普適性,故與儒學“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不同,這就是差異性和多樣性。以個性否認共性,是“自我中心的錯覺”。

    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剖析“對歷史統(tǒng)一性的誤解”時,除指出“西方文明主流”的錯誤認識外,還“追溯到三個來源:自我中心的錯覺,‘東方不變’的錯覺,進步是直線運動的錯覺?!晕抑行恼摰淖詈美C也許是中國賢明的皇帝乾隆在1793年讓一個英國使臣轉交給英王喬治三世的信件”[6]39。自我中心的錯覺就是“夜郎自大”的寓言,至今左右著很多人的思維。因此,湯因比提出了“天性一致的原則”,并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方面予以證明。他說:“弗里曼在1873年寫道:‘幾乎不可能懷疑,在不同的國家抵達了特定的發(fā)展階段而需要某些發(fā)明的時候,文明生活中的許多最基本的發(fā)明就在遙遠的時代和遙遠的國度,被一而再、再而三地發(fā)明出來?!覀儫o需懷疑許多最簡單、最基本的文明生活的技藝——磨的使用,弓的利用,馬的馴化,獨木舟的挖制——在距離遙遠的時代和不同的地方被一再發(fā)現……政治制度亦如此。相同的制度經常在彼此相距很遠的地方出現,僅僅是因為在距離很遠的時代和地方出現了需要這些制度的形勢?!晃滑F代人類學家表達了同樣的想法:‘人類思想和實踐具有共性的原因在于各地人腦結構的相似性,由此也造成人類思想具有共性。在所有已知人類史的各個階段中,由于生理器官在構造和神經活動方面基本相同,所以思想人的心理也具有某些普遍的特征、動力和行動的方法……說明為什么在地球上分隔遙遠的民族和地方都會出現諸如圖騰崇拜習俗、族外婚制與許多滌罪凈化的儀式?!覀兊慕獯鹗牵弘m然每個事實如同每個人一樣,是獨一無二的,因而在某些方面是無法比較的;但在其他方面,它卻可以是它所處的類別的一個成員,因而可以與該類別所涵蓋的其他成員進行比較。沒有兩個生命個體,無論是動物和植物,可以達到紋絲不差的地步,但這并不能說生理學、生物學、植物學、動物學和人種學失去了效用。人的心理變化甚至更是難以捉摸,但我們也承認,無論我們對心理學迄今取得的成果評價上存在多大的分歧,心理學卻有權存在并具有發(fā)揮自己職能的權利?!盵6]43-46“天性一致的原則”形成了人類共同的核心價值觀。

    湯一介先生說:“只有承認在不同思想文化傳統(tǒng)中都有其對人類社會有積極貢獻的部分,這樣在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才可以‘共存’‘共榮’。吸收和消化不同文化傳統(tǒng)中的優(yōu)長以達到‘會通’,是人類文化發(fā)展的必由之路,正如羅素所說:‘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過去已經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里程碑。’”[7]當代學者余秋雨在文革前后遍讀世界名著后感嘆地說:“一句接一句,一篇接一篇,一位大師接著一位大師,一個國家接著一個國家,我每時每刻都在驚慌地注視著。驚慌于人類曾經有過那么高明的思維,那么精彩的表述;驚慌于天各一方的大師們如何在一些基本課題上不謀而合、殊途同歸;當然,更驚慌于自己以前居然對此近乎無知,而周圍學術界的朋友也大同小異?!盵8]他在《何謂文化》中又說:“幾萬里歷險告訴我,‘文明’之所以稱為‘文明’,互相之間一定有共同的前提、共同的默契、共同的底線、共同的防范、共同的災難、共同的敵人。這么多‘共同’,是人類存活至今的基本保證。如果有誰熱衷于文明族群之間的挑唆,那就勢必會淡化乃至放棄這么多‘共同’,最后只能導致全人類的生存危機。”[9]可惜的是,許多所謂當紅的學者、“教授”沒有出現過余先生的讀書“驚慌”,卻謬言文化,放言中西學。就在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當下,仍有人秉持過時的極左舊理念,片面強調“沖突”與“對抗”。葛兆光先生接受采訪時批評指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絕不是‘對抗’西方文化的東西,相反,應該是和西方(歐洲)文化和諧共存的東西。所謂‘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絕對不能作為凌駕于其他文化之上的文化,我很反感那種‘唯我獨尊’的態(tài)度和觀念,其實,漢族中國文化只是漢族中國得以保持傳統(tǒng)中國性的東西,中國人應當承認,自己只是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在保護自己文化的同時,必須接受學會接受普遍文明,就是在現代國際秩序中,通過普遍文明規(guī)則,成為世界大家庭中的一員”[10]。

    人類文明之所以具有普適性的部分,歸根結底源于自然法則?!八吞幜鳌笔堑匦囊Φ淖饔茫叛塾钪婢褪侨f有引力;“人往高處走”源于人性的羞惡之心,歸宗于 “善”的引領和對“德”的追求。所以,從老子的“上善若水”具體化為《大學》的“正心誠意”,又以“格物致知”為前提,也就是認識自然和社會的普遍規(guī)律。拒絕普世價值無異于構筑思想文化領域的“柏林墻”,屬于過時的冷戰(zhàn)思維,是典型的不自信的反應。俗語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科學常識和人文公德不僅歡迎批評和質疑,而且在批判中完善和發(fā)展,這就需要社會輿論的開放和自由。在世界一體化的當下,古今中外、社會上下的互動是學術發(fā)展的前提條件,這就是“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哲理。正如老子教育孔子所說:“蟲,雄鳴于上風,雌應于下風而風化;類自為雌雄,故風化。性不可易,命不可變,時不可止,道不可壅。茍得其道,無自而不可;失焉者,無自而可?!盵11]又如羅伯斯庇爾說:“社會輿論是對個人意見的唯一有資格的判斷者,是對各種作品的唯一合法的檢查員?!銈冊趺锤襾碇浦谷巳硕加袡嗯c所有的才智之士,與整個人類進行的思想交流呢?社會輿論對于個人意見的影響是溫和的、良好的、自然的、不可阻擋的;權力和強力的影響則必然是暴君式的、仇恨的、荒謬的、駭人聽聞的?!盵12]

    參考文獻:

    [1]胡道靜.國學大師論國學:上[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

    [2]盧梭.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76.

    [3]叔本華.叔本華論說文集[M].范進,柯錦華,秦典華,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508.

    [4]馬太.馬太福音[M]∥最偉大的是愛.臺北:臺北活石出版社,1987(民國七十六年).

    [5]西塞羅.國家篇 法律篇[M].沈叔平,蘇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164-165.

    [6]湯因比.歷史研究[M].郭小凌,王皖強,杜庭廣,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7]樂黛云,錢林森.跨文化對話:第29輯[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30.

    [8]余秋雨.借我一生[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315.

    [9]余秋雨.何謂文化[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47.

    [10]葛兆光.鉆他故紙,驢年去[N].中華讀書報,2014-12-24(17).

    [11]王先謙.莊子集解[M]∥諸子集成.上海:上海書店,1987:95.

    [12]羅伯斯庇爾.革命法制和審判[M].趙涵輿,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60.

    (責任編輯:張燕)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695(2016)02-0001-05

    作者簡介:師為公,男,蘇州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漢語、國學和文化研究。

    基金項目:貴陽孔學堂2015年研究項目“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價值與民族精神家園建設研究”(kxtzd201502)

    收稿日期:2015-11-21

    猜你喜歡
    普世價值和而不同核心價值
    “和而不同”的美好婚姻
    以書之名:《島上書店》敘事中的虛構與真實
    出版廣角(2016年22期)2017-01-17 21:53:00
    “普世價值”正在失去秀場
    中華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人民論壇(2016年22期)2016-12-13 11:09:24
    儒家倫理思想的當代價值
    人民論壇(2016年31期)2016-12-06 11:29:49
    西方“普世價值”注定只是“南柯一夢”
    人民論壇(2016年31期)2016-12-06 10:54:33
    櫻花系列甜品品牌營銷戰(zhàn)略關鍵
    人間(2016年24期)2016-11-23 15:15:21
    小學語文教學中核心價值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7:36:10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學生社團建設
    中國園林文化遺產的藝術與價值
    現代園藝(2016年17期)2016-10-17 08:26:28
    湖北省| 临夏市| 武城县| 乐安县| 彭水| 阳山县| 炎陵县| 德保县| 惠东县| 伊宁市| 汾西县| 晋中市| 甘南县| 南华县| 皋兰县| 望奎县| 双辽市| 克山县| 靖西县| 洛阳市| 襄樊市| 皮山县| 固始县| 鸡西市| 太原市| 玉林市| 明光市| 深水埗区| 呈贡县| 个旧市| 宁城县| 武宁县| 府谷县| 绍兴县| 炉霍县| 思南县| 梅河口市| 怀集县| 松桃| 奇台县| 尼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