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萍
?
走進聽障孩子封閉的心靈
張學萍
聾兒因聽力障礙,語言發(fā)育遲緩,單一的情感體驗和情感交流渠道,導致他們形成了許多不良的情感表現(xiàn),如:易怒、暴躁、孤僻、膽怯、自卑等。因此,從事聽力障礙教育者的責任就是用自己的愛,為學生的主動發(fā)展和健康成長創(chuàng)設(shè)一種積極進取的和諧氛圍。努力尋求使聽障孩子和教師身心感到愉悅的教育,實現(xiàn)有“愛”無“礙”。
高爾基曾說過:“誰最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九年制寄宿制特殊教育學校,目前招收聽力障礙和智力障礙學生,90%的學生來自農(nóng)村,且全部住校。一入校(七八歲甚至五六歲)就吃住在學校,乍離開親人,又缺乏語言的交流,對這個陌生的環(huán)境充滿了恐懼。因此,老師要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補上這個“缺”——充當他們的父母、親人,關(guān)心、愛護他們,要時時處處留意他們是不是吃飽了穿暖了,晚上是不是蹬被子了,鞋襪破了給他們買新的,生病了要在第一時間送他們?nèi)メt(yī)院,操心他們吃藥……有的家長兩三個月不來學校接一次,我們的班主任就把孩子接到家里,給他們做好吃的,讓他們充分感受到家的溫暖。這樣,聾兒在獲得愛、感受愛的同時,還無意識地獲得了心理上的滿足,這種滿足不僅會讓他得到真正的愉悅,還能轉(zhuǎn)化成強烈的自信,從而產(chǎn)生“愛”的積極情感。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育者身教的力量在于他用自己的模范行動向?qū)W生證明所說道理的正確性。然而,聽力障礙兒童的社會態(tài)度中有較多的負面態(tài)度,嚴重地制約著他們情感的良性發(fā)展。如:想法簡單、固執(zhí)、敏感、多疑等。
因此,筆者認為,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xiàn)實,就要從我們自身做起,時時處處給學生做榜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感召他們,使他們走出頑固思想的束縛。有一次學校組織春季植樹,要求所有教師換好鞋子和衣服,同學生一起參加勞動,學生看到包括校長在內(nèi)的所有教師都干得熱火朝天,所有的學生,包括平時最懶惰的學生也不好意思偷懶了,那天勞動的進程特別快,質(zhì)量也很好。正如校長在總結(jié)會上說的:聾啞孩子雖然聽不到、說不出,但他們極具模仿力,老師的一言一行他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他們服誰不服誰,全在這個老師平時是不是以身作則。
經(jīng)驗告訴我們,置身于某種情感色彩的環(huán)境中,它能使人感受到一種特有的心理氣氛,對人的情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所謂“潸然淚下”正是情感體驗的感染和共鳴。因此,在對聽力障礙兒童情感教育的過程中,應(yīng)特別重視創(chuàng)設(shè)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高尚情感的情境。
有一首歌《感恩的心》這樣唱道:“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于是我靈感突發(fā),創(chuàng)編了手語舞蹈《感恩的心》。我的創(chuàng)作初衷就是想通過這個舞蹈讓更多的人內(nèi)心萌發(fā)感動,更主要的是想讓生活在無聲世界里的孩子們心靈有所觸動。在一次匯演后,我讓學生談體會,有一個學生打著手語說:臺下的觀眾看了我們的舞蹈哭了,為什么?我便抓住這次機會,告訴他們:父母養(yǎng)育了我們,老師教給我們知識,他人給予我們幫助和關(guān)懷,我們應(yīng)該感謝他們。雖然你們是聾人,聽不到音樂,可是你們能夠和健聽人同臺演出,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還能說出那么清晰的話語,并且用舞蹈和語言表達對老師的感激之情,心存感恩,人們被你們感動了,所以流淚了。雖然諸如:感動、感激、感恩這樣的詞對他們來說很難理解,但我相信,這些話語和這次演出,對他們的心靈將會是一次很深的觸動。
隨機教育就是教師在有準備、有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之外,針對聾兒隨時發(fā)生的行為和事情及時、有的放矢的進行教育的一種方法。隨機教育具體、形象、生動,有很強的說服力。如果我們教師的頭腦里樹立起了隨機教育的觀念,善于捕捉隨機教育的機會,善于利用,那么教育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教師要抓住那些稍縱即逝的教育時機,首先必須在頭腦里牢固地樹立起隨機教育的觀念。在平時的生活學習中,有很多的隨機事件:如發(fā)現(xiàn)學生沒有及時關(guān)燈、關(guān)水龍頭,教師的一個“舉手之勞”會給學生潛移默化的教育;發(fā)現(xiàn)地上有廢紙,教師的“一彎腰”會讓學生對我們肅然起敬……因此,我們教師要善于利用一日活動中偶發(fā)事件的一切有利機會,用自己的言和行在聽力障礙兒童的心田里播種下人類最真摯、美好情感的種子。
記得有一位教育家曾寫過這樣一段耐人尋味的話:“我們整天在干什么?我們?nèi)绱嗣τ趥魇谥R,如果我們沒有教給學生任何她真正需要的東西,譬如,如何快樂地生活,如何有個人價值感和自尊心,如何感恩,而單教育她如何讀書、寫作、算題,這又有什么用呢?”是啊,我們的教育能從“心”開始嗎?我在不斷地問自己,老師們也在不斷地問自己,新課程同樣在不斷地問我們。相信,有“愛”必將無“礙”!
(作者單位:寧夏石嘴山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