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新蕾
?
基于實踐與研究并舉的英美文學課程教學
戴新蕾
內容摘要:高校英美文學課程的最高目標在于培養(yǎng)學生深厚的人文關懷、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義。然而,針對目前文學課程普遍不理想的現(xiàn)狀,主張英美文學課既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又要開發(fā)學生研究能力。只有實踐與研究并舉的文學課堂,才能真正讓文學深入人心,提高師生的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英美文學課教學實踐
高校英美文學課程歷來是英語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程。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英美文學是英語專業(yè)支撐性課程。但是,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步伐的日益加快,外向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改變了傳統(tǒng)的就業(yè)方式,大學生們不得不進入市場,接受各種挑戰(zhàn)。此種壓力下,英美文學課程也逐漸被邊緣化,課時日益縮小,讓位給一些實用性的課程,如商務英語、外貿英語、旅游英語、法律英語等。
程愛民等在《關于我國高校英美文學教學現(xiàn)狀的調查報告》中指出目前各大高校英美文學課程在認識觀念、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師資培訓等方面存在各種問題。文學課程在地方本科院校邊緣化現(xiàn)象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學生對文學課程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文學課是一門非實用性課程,對就業(yè)并沒有直接幫助。第二,課時量普遍偏少。文學課一般要涉及到文學史、英國文學選讀、美國文學選讀和文學批評理論。這么龐雜的知識至少需要三到四個學期才能講解清楚。然而,不少高校分配給該課程的課時遠遠低于實際教學所需課時。第三,由于課時嚴重縮水,教師只能采用“一言堂”的方式給學生提綱挈領地灌輸一些基本文學知識,難于真正賞析文學作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更無從談起。第四,課程選用的教材較多沿用按照文學史、文學選讀和文史結合的方式編寫的教材,沒有將文論或者文學批評涵蓋進去。如此一來,學習的順序必須從語言上最難把握的文本開始。這種做法無疑加大了學生的畏難情緒,從而導致教師教學難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亦感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五,師資力量匱乏也是不爭的事實。
2000年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教學大綱》明確提出:“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和文化的了解。授課內容可包括:文學導論;英國文學概況;美國文學概況;文學批評?!?/p>
范誼和芮渝萍將文學課程的目標內涵分為五個大塊:第一是英美文學原著的閱讀體驗。第二是英美文學的基礎知識。第三是英美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第四是通過英美文學的學習,認識英美文化和英美國家的國民性格。第五是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義,培養(yǎng)人文情懷,張揚人文主義精神。
由此可見,文學課程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師生人文主義情懷,使學習者成為自己人生的舵手。而人文精神也是教育的標準、目標和使命。而當今教育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而文學課則可成為醫(yī)治該病癥的一劑良藥。同時,“從宏觀教育哲學角度來思考,教育的功能除了適應和滿足社會需要的功能之外,還有就是教育本身的特點,它還應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激發(fā)學生既要腳踏實際,又要仰望星空?!币虼耍鳛橛⒚牢膶W課程的老師則更加應該懷揣責任心、信心和使命感,認真上好每一堂文學課,爭取實現(xiàn)文學課程的各項目標。同時,由于客觀上文學課課時相對較少,教師應探索文學課程的全新教學模式。在地方本科院校,更加關注人才的動手實踐操作能力,人才培養(yǎng)更加趨于服務地方經濟。因此,文學課程也需因地制宜,加入一些實踐元素,采用研究與實踐并舉的方式,既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又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從而從根本上實現(xiàn)大綱規(guī)定的教學目標和內涵。
在具體施教過程中,對英美文學類課程進行了多層面多維度初步探索,一改往昔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和一卷定成績的考核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改革課程設置,拓寬思路
既然文學課旨在提高學生英語水平、增加審美情趣、熟悉西方文化、提高人文修養(yǎng),并能夠洞悉人生、指導自己的生活,如果能讓盡量多的人從中受益,讓大家一起來熱愛文學,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比起就提高英語專業(yè)寥寥一兩百人的修養(yǎng)來得更加有意義。因此,在課程設置時,需同時關注本專業(yè)學生的文學課的安排與教學法,也關注非英語專業(yè)對文學有興趣的學生的訴求。所以,英美文學課程既包括英語專業(yè)的英美文學簡史、英美文學選讀,相關教師也開設了文學類選修課程和公選課程,為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機會,同時也促進教師在各自擅長的領域里更好地發(fā)揮和不斷精進。在專業(yè)課教學的過程中,除了強調基本的文本閱讀和體驗,還引入基本的文學批評理論,輔助學生對文本進行理性批評;在非英語專業(yè)的文學類課程中,重心則以文本的解讀為主。
2)改革教材,遵循認知規(guī)律
目前國內所用的英美文學教材絕大部分都是按照文學史、文學選讀和文史結合的模式來編寫的。在編寫的過程中往往依從時間這個主軸,從最早的文學史和文學文本開始到近現(xiàn)代作品,從早期的詩歌、散文到后期的小說和戲劇。但是,筆者發(fā)現(xiàn),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此種方式往往存在一些不妥。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教師按照時間順序,一開始就讓學生接觸古英語和各種晦澀的詞匯,往往會加重學生的畏難心理。原本學生對文學課就已經抱著“不實用”的心態(tài),如果再從最艱澀難懂的部分開始,可想而知,將很難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基于上述教學實踐并通過集體討論,教師在學生中進行了廣泛的調研。在第二輪教學過程中,嘗試從最接近學生目前認知水平的文本開始教學。從近現(xiàn)代作品開始,在文類上從短篇小說作為切入點。在選取文本的時候,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比如學生的詞匯量以及知識儲備。在講解的過程中先從小說文本閱讀體驗入手牽引出文學思潮文學史,再引入批評方法等。采用倒推的方式講解文學史,并注重文學史之間的關聯(lián),同時注重不同時期文本之間風格主題等各方面的比較。實踐證明,這種新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學生普遍認為,這樣倒推的方式易于接受,并能更好地厘清文學發(fā)展的脈絡。
3)改革教學方法,實踐與研究相結合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改變原本教師滿堂灌的方式,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啟發(fā)為輔,力求實踐與研究相結合。由于課時有限,也嘗試利用第二課堂進行拓展教學。
學期開始之前,提前告知學生下學期所要學習的作家作品,提供第一個月閱讀書目。要求學生在假期里以小組為單位,讀完近現(xiàn)代英美作家作品(約2-3個文本)并做好閱讀筆記,筆記包括章節(jié)的摘要、優(yōu)美詞句和心得體會。開學后第一星期,要求學生讀完現(xiàn)當代部分作家作品(約2個文本),以此類推。
講授小說時,要求學生根據所準備的材料以及讀書心得,重新結成小組,進行討論,討論的重點主要涉及人物形象分析、文本主題、作品象征意象、敘事風格、與文學史之間的關系等話題。每個小組委派代表抽取該小組討論話題。討論完畢,每個小組推選一位代表,就上述某個話題做5分鐘左右的陳述。比如在陳述人物形象這個話題時,既要分析人物性格,同時要指出人物之間的關系,進而對人物進行對比,從而得出自己贊賞的人物性格。在陳述過程中,要求學生在黑板上畫出簡單明了的人物關系圖。同時,每次討論前,教師也將隨機抽取8名學生評委,對陳述人的表現(xiàn)評分。評分標準需課前公布,主要包括內容占40%,表達20%,板書20%,回答問題20%。去掉最高和最低分,取平均分。觀眾需對陳述學生提出問題,一般1-3個問題為宜。以此類推。教師也給出自己的分數,教師的打分占最終分數的60%,學生打分占40%。小組討論不但培養(yǎng)學生搜集、整合資料的能力,也讓學生體會自由交流的快樂,增強了學生團隊意識。通過交流思想,加深對文本各個方面的理解。通過甄別人物性格,學生明白什么樣的性格是趨近完美的,從而在自己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鍛造完善人格。同時,盡量去理解人物性格缺陷,從而培養(yǎng)了同理心和寬容的胸襟。而教師只是輔助作用,對于個別較有難度的話題,教師可以從旁啟發(fā)學生。每個話題陳述完畢,教師必須對該話題進行總結,歸納學生陳述的重點和亮點。同時,指出學生忽視的難點,并解釋。如果時間允許,教師可讓學生進行適當的關聯(lián)練習,比如,就人物性格和人物關系這一話題,教師可以請學生對比中國文學史上相似人物,探討他們的異同,并分析產生異同的原因。這樣的關聯(lián)學習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可幫助學生養(yǎng)成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創(chuàng)新思維。教授詩歌時也采用同樣的方法。不同的是,詩歌討論的話題側重點略有不同,學生應在詩歌韻律、敘事結構、意象、主題等方面入手。同時,也可將英美詩歌同中國詩歌進行對比,從而分析詩歌中蘊含的中西文化差異?;蛘邔⒉煌瑫r期的英美詩歌進行對比,觀察不同時期詩歌的變化。也可播放該詩歌的音頻或者動畫,要求學生模仿音頻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提高學生審美能力。教授戲劇時,也采用小組討論并陳述的方式,先鼓勵學生抓住戲劇最基本的要素,對劇本進行深入解讀。在此基礎之上,進而根據事先選取的片段,請學生現(xiàn)場表演。表演時間一般不超過20分鐘。學生不僅要背好臺詞,揣摩人物內心情感,并準備好動作,同時,還需備好道具和服裝。短短20分鐘的表演,凝聚了一個團隊無數的心血。實踐證明,學生的潛力往往出乎想象,表演惟妙惟肖。通過表演,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同時,學生需要通過不斷研討和查閱各種文獻去揣摩內容,一個動作,一個眼神都凝聚了學生無限的努力和創(chuàng)造力。一場表演下來,不亞于寫了一篇研究論文。所以,戲劇表演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研究能力。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認識到團隊合作的快樂。在合作研究中不斷提升自身修養(yǎng)。
由于隨堂學習的時間十分有限,因此,我們結合第二課堂和興趣小組,組織了戲劇社、文學研究社,另外在實踐課程環(huán)節(jié)開設了英語詩歌散文朗誦。在戲劇社,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嘗試縮寫冗長復雜的劇本。有的學生以西方某一戲劇為原型,進行了獨具匠心的再創(chuàng)作;有些學生將中西戲劇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出中西合璧的新型戲劇。戲劇社有專門熱愛戲劇和文學的教師擔任指導老師,定期召開研討會,和學生一起探討劇本。一部劇本的創(chuàng)作,一般都要經歷一個學期甚至更長時間。這些成熟的作品都將在大學生我外語文化節(jié)上亮相。文學研究社主要針對喜愛文學研究的學生所成立的興趣小組,要求學生自愿報名,并選定自己研究范圍,定期組織活動,每次活動之前教師都需明確布置任務,比如利用半個月時間找出研究話題,搜集資料。然后進行初步研討,獲得教師和團隊成員首肯后方可進入下一輪環(huán)節(jié)。一般研討班每半個月活動一次,一般分為材料搜集、確定話題、研究方案、研究框架、撰寫論文初稿、論文二稿等環(huán)節(jié)。
除此以外,根據學生需求,我院文學教師還開設了各類文學選修課和公選課,比如有英語詩歌欣賞、英美文學影視欣賞、英語小說研究等。幫助熱愛文學的師生拓寬視野,陶冶情操。
4)改革評價體系,倡導多維評價
英美文學課程一改以往“一卷定成績”的陳舊評價模式,注重師生共同參與。評價主要分為五個方面:學生課堂互動和表現(xiàn)占30%;各種文章占40%;文學基本知識測試占20%;網絡平臺互動占5%;出勤占5%。學生互動方面主要是話題討論,教師打分占60%。學生打分占40%。文章主要包括學期中和學期末兩篇小論文或者讀書報告(字數為1000字以內)。在學期中和學期末各進行一次隨堂文學基本常識測試,主要涉及作家作品、文學流派等基本常識。學生將論文上傳課程網絡平臺,相互之間就論文格式、內容、創(chuàng)新點等方面進行評價,教師根據學生互評內容打分。
英美文學課程旨在激發(fā)師生人文情懷,尋找生命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尊重他人、理性思維的能力。對于地方本科院校來說,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不僅僅需要人文精神,同時還需較強的實踐能力。因此,通過改革英美文學課程,學生充分參與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各種討論和表演鍛煉了動手能力,培養(yǎng)了團隊合作精神,提升了個人修養(yǎng)。同時,基于各種分析和討論,學生在撰寫各種論文和讀書報告,甚至改編文本的過程中,參與了整個研究過程,從而厘清了研究思路,鍛煉了寫作能力和進一步培養(yǎng)辯證思考的能力。這種基于實踐和研究想結合的英美文學課程的改革在實施過程中也受到了師生的一致肯定,為英美文學教學指明了方向。
參考文獻:
①程愛民,徐勁,柯可,唐曉忠.關于我國高校英美文學教學現(xiàn)狀的調查報告[J].外語研究:2002(1):14
②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指導委員會英語組編.《高等學校英語教學大綱》.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③范誼,芮渝萍.英美文學的教學內涵與層次定位[J].外國文學研究。2000 (3):151.
④蔣洪新.大學的理想和英美文學教學改革[J].外國文學:2005(1):106.
[課題項目:該文為常熟理工學院2014“教學內涵建設年”研究性課程項目,項目名稱:英美文學簡史項目編號:jxnh2014036]
(作者單位:常熟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