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燕
摘 要: Krashen的輸入假說為外語類“微課”的設計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在微課設計中,應該按照“微而精”的原則選擇符合可理解性輸入的知識點;微課的設計還要注意相關性和趣味性。設計科學的微課有利于外語學習者自主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 輸入理論 微課設計 外語教學
微課是“微型視頻課程”的簡稱。根據(jù)《首屆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方案》的解釋,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微課是在“慕課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又是慕課重要的組成部分。微課的特點是“微”而“精”。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微課將傳統(tǒng)課堂與網(wǎng)絡相結合,可以實現(xiàn)學習的隨時性和互動性,能為新時代的學習者提供全新的學習體驗[1]。
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外語類微課猶如雨后春筍般興起。人們希望微課的引入,能為當今外語學習提供一個全新平臺和模式,進而提高外語教學和學習的效率。那么在外語類微課的設計中怎樣做到“微”而“精”,怎樣使它真正發(fā)揮輔助教學的作用呢?當我們回顧各種語言學理論,卻發(fā)現(xiàn)經(jīng)典的可理解性輸入假說給我們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
一、Krashen的輸入理論及啟示
Krashen的語言習得理論的核心部分是輸入假說(Input Hypothesis)。他認為,只有當語言習得者接觸到可理解性語言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i+1),即略高于習得者現(xiàn)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而習得者又能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意義或對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時,才能產(chǎn)生習得(Acquisition)。Krashen用i+1公式表示可理解性輸入,i代表習得者現(xiàn)有的語言水平,1代表略高于習得者現(xiàn)有水平的語言材料。Krashen認為,理想的輸入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1)可理解性(comprehensible):可理解性輸入的語言材料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2)趣味性和相關性(Interesting and relevant):要使語言輸入對語言的習得有利,必須對它的意義進行加工,輸入的語言材料趣味性越強、相關性越大,學習者就越能在不知不覺中習得語言。(3)非語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語言習得關鍵是足夠的可理解性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如果目的是“習得”而不是“學習”,就沒有必要按語法程序安排教學。(4)足夠的輸入量:要習得新的語言系統(tǒng),需要為學習者提供足夠多的語言材料[2]。
如今,Krahsen的輸入假說中的可理解性輸入的重要性已經(jīng)被廣泛認可,因此如何增加外語教學中的可理解性輸入就至關重要。傳統(tǒng)的外語課堂以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為主,主要講解語法詞匯,過分注重內容而忽視教學形式。如今大部分外語教師也能使用多媒體課件,信息輸入量雖然大,但可理解性輸入差。學生往往對于滿屏幕的信息感到眼花繚亂,很多學生課堂不再記筆記而是等課后向老師要課件。這種“滿堂灌”的信息輸入使學生被動學習,缺乏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訓練,更缺乏趣味性和可理解性的輸入。所以教師除了要研究如何調整教學內容、提高課堂輸入的有效性之外,還要注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啟發(fā)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能動性。
二、外語類微課的設計
微課教學主要包括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即“微視頻”),還包含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教師可以在課上利用微課視頻輔助授課,學生可以在課外利用微課的教學資源進行預習、復習等,實現(xiàn)自主學習。“微課”既有別于傳統(tǒng)單一資源類型的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教學資源,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與大規(guī)模免費開放的網(wǎng)絡課程“慕課”相比,微課教學設計更符合我國國情,尤其利于在網(wǎng)絡硬件條件好的高校開展。
人們往往用“移動式學習”或“泛在式學習”形容微課與傳統(tǒng)學習方式的區(qū)別[5]?!拔⒁曨l”的設計目的正是強化教學效果,同時輔助學習者課外隨時隨地自主學習。因此,在微課設計過程中,要注意將它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設計。微課的設計包括選題、視頻制作、輔助材料、上傳、反饋、評價、修改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1],用下圖簡單表示為:
首先,微課涉及的知識點要以“可理解性輸入”為原則。Krashen著名的“i+1”公式中,對于如何界定“i”,沒有統(tǒng)一標準。它其實是一個變量,需要老師自己根據(jù)學生的水平界定?!?”是略高于語言學習者的輸入,如果輸入的信息量太大、難度太高而成為“i+2”,就會影響學習者的信心;而如果輸入量不夠“1”,就會使學習者達不到學習的效果。
在微課的選題方面,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水平設計相應微課內容。要選擇難易度適中又能使學生學有所獲的知識點講解。教師應該對相關的知識點進行科學分析和處理,使其更符合教學的認知規(guī)律,使學生在利用微課自主學習時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微課的內容是“碎片化”的知識點,例如一組詞匯、一個故事或一段課文等,要集中于這個知識點或教學內容進行“精講”,做到“微而精”,使學生通過課外的網(wǎng)絡微課程的自主學習,彌補課堂里學得不精的知識點。
微課的核心資源是“微視頻”,微視頻的質量直接決定微課的建設水平和應用價值[3]。這就意味著需要教師在微課制作前進行大量準備工作?!拔ⅰ钡囊馑际切畔⑤斎肓课⑿?,因為微課視頻的時間通常只有10分鐘左右。而“精”的意思是內容要精,重點要突出。除去知識點的選取之外,微課設計的內容還要注意以下方面:(1)微課最好設計新穎的開始,要有足夠的吸引力使學習者繼續(xù)下去。當今的“九零后”甚至“零零后”的學生,成長在信息多樣化時代,對“相對單一的教學模式很容易產(chǎn)生麻木”[4],對學習的態(tài)度普遍比較浮躁。如果沒有新穎有趣的開頭,學生很快就會失去繼續(xù)學習的興趣。開頭的設計可以采用視頻、歌曲、動畫、提問等有吸引力的形式,但是切入課題要迅速,以便留出更多時間給后面的講解。新穎而迅速的開頭,是好微課的重要標志之一。(2)知識點之間的銜接也很重要。相關主題的內容可以設計連續(xù)的微課系列,不同的微課之間要有合適的過渡,但是難度跨度不宜過大,使學生能夠比較輕松地接受新內容。(3)每個微課的結尾部分要有小結,或設計一些小問題或小測題,便于學生反思和檢查學到的內容。好的微課小結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學習印象,減輕記憶的壓力。但是要注意的是,小結和開頭一樣,要簡潔明了,不宜過長。
其次,教學資料的選擇要注重相關性。Krashen的理論強調了語言“習得”比“學得”更重要。中國的外語學習者都是在非母語的環(huán)境中學習,無法真正做到“習得”外語。而當今的網(wǎng)絡資源如此豐富,學習者似乎有更多機會創(chuàng)造接近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例如大規(guī)模的MOOC開放式課程,TED等的微型演講都是很好的學習資源。可是,學生在面對豐富的信息量時卻往往不知如何選擇,網(wǎng)絡的誘惑等干擾因素也常常會使學習者在同樣的時間達不到預期的學習效果。所以需要外語教師在設計微課時注重內容與所教授主題的相關性,幫助學習者甄別相關學習資源,使學生在課外學習時有方向可循。微課制作中要注意與課堂目標的銜接。例如講到“College life”的話題時,教師可以設計一組與大學生活相關的詞匯講解微課,包括“campus facilities,major,courses,after-class activities”等分組的詞匯微課,利于學生課外預習或復習這個單元的內容,不管是參與課堂討論還是書面表達。學生從相關微課學習出發(fā),可以接觸到大量學習素材,拓寬了知識面。通過點點滴滴的知識點的輸入,學生能不斷接觸到新的語言表達和用法,把學到的知識逐漸轉化為能在寫作和表達中自主使用的語言知識。
再次,趣味性。微課不是“說課”,不需要講“Why I teach”,避免長篇大論。如果是為中小學的外語學習者設計微課,尤其要強調趣味性。對于大學生來說,趣味性不必故意強調,要更加注重相關性和教學特色。但是新穎有趣的內容同樣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過程變得輕松,不那么枯燥乏味。
最后,微課設計還要注意其他因素。包括PPT課件設計因素、教師個人的因素和視頻后期制作等客觀因素。在PPT設計中,注意PPT畫面要簡潔明了,不應出現(xiàn)與內容無關的花哨背景。微視頻的錄制中,授課教師不一定要出鏡。如果需要出鏡,則教師要著裝得體、語速適中,并有恰當?shù)闹w語言和自然的眼神交流。另外,微課視頻還需要一些專業(yè)軟件做相關的后期制作。
三、結語
Krashen的輸入假說為微課設計提供了理論支撐。Krashen的理論啟示我們在非母語的環(huán)境中,“習得”和“學得”要互相結合。微課以其“微而精”的特點,為當今“泛在式”和“碎片化”的學習方式提供了大量有效的學習資源。微課能夠推進精細化教學設計,促進教師職業(yè)發(fā)展[5]。更主要的是微課給學生提供了新型學習資源,能夠增強學生課外自主學習能力。設計科學而精彩的微課能為外語學習提供有效的幫助。但是微課在日常外語教學中的輔助作用如何發(fā)揮,如何具體操作等仍然需要外語教師認真、長期研究。
參考文獻:
[1]孟祥增,劉瑞梅,王廣新.微課設計與制作的理論與實踐[J].遠程教育雜志,2014(06):25-31.
[2]張慶宗.外語學與教的心理學原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35-36.
[3]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04):40.
[4]馬學果,周一平.90后學生的心理剖析及教育對策[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3(01):148-149.
[5]文秋芳.全國高等學校外語學科中青年骨干教師“微課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理念、原則與設計”研修班的講話,2014-10-18-19,北京.
基金項目: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4年全國高校外語教學科研項目”階段性成果,編號:GD-000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