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 / 商春芳
薩珊波斯與印度佛教風格的融合 洛陽伊川唐墓出土四曲雙魚紋長杯
文 圖 / 商春芳
四曲雙魚紋長杯,口徑8~13.8、高3.3、圈足高0.75厘米
1991年,考古工作者在洛陽南部的伊川縣鴉嶺鄉(xiāng)杜溝村發(fā)掘了一座唐墓,從出土墓志可知,墓主為唐齊國太夫人吳氏,即中唐著名藩鎮(zhèn)豪士王士真的夫人。這座墓出土器物達1659件,其中金銀器21件,是迄今洛陽地區(qū)唐墓中出土器物最多的一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該墓出土了一件銀質鎏金四曲雙魚紋長杯,整體呈橢圓形,口部四曲呈花瓣形,內壁凸起四條棱,腹部較淺,底部以雙魚圍繞中心寶珠作為裝飾圖案。
多曲的工藝造型常見于薩珊波斯式器物。這種器物在3~8世紀流行于伊朗高原及周邊,在西方文獻中被稱為Lobde dish,意思是口沿曲回的盤,也叫做Oblong cup、Oval dish或者Shallowcup;日本學者將其稱為“長杯”,并以曲瓣的多少細分為“八曲長杯”或“十二曲長杯”,或籠統叫作“多曲長杯”。它們與對稱、平整、規(guī)矩的中國工藝傳統形成鮮明對比。
在絲綢之路沿線,這種多曲長杯多有發(fā)現:塔吉克斯坦片治肯特遺址壁畫中有比較明確的長杯和多曲長杯的圖像,新疆庫車克孜爾第38窟主室窟頂4世紀的壁畫上有多曲長杯的圖像,山西大同北魏墓、陜西耀縣柳林等地的唐墓中也發(fā)現了這類多曲長杯的身影。
從現已發(fā)現的唐代多曲長杯的形態(tài)上看,其造型的整體趨向是:由最初多曲的器口分瓣明顯到逐漸不甚明顯,只具有彎曲的輪廓。伊川齊國太夫人墓這件四曲雙魚紋長杯,器型口沿進一步趨向規(guī)整,向內凸出的四條棱都不及底,裝飾意味十分明顯。
無獨有偶,在洛陽偃師杏園唐代墓葬中曾出土了一件銀質四曲長杯(編號M5013:38),其口部四曲,底附橢圓形圈足,素面無紋飾,造型與齊國太夫人墓四曲雙魚長杯極其相似。
片治肯特壁畫中的多曲長杯
庫車克孜爾第38窟主室窟頂4世紀壁畫中多曲長杯圖像
杏園唐墓M5013:25瓷質四曲長杯及其底部的摩羯紋,口徑14.4、底徑6.2、高4.3厘米
關林鋼廠M109出土金銀平脫花鳥鏡,直徑20.5厘米
白元村唐墓出土三彩多曲碗,口徑18、足徑9、高7厘米
在以往洛陽地區(qū)發(fā)掘的唐墓中,多曲的造型在陶瓷器以及銅鏡中屢見不鮮。
如偃師杏園唐墓M5013出土的瓷質四曲長杯,與同墓出土的銀質四曲長杯如出一轍,唯圈足稍矮。關林鋼廠天寶九年墓(M109)出土的金銀平脫花鳥紋銅鏡,外形作八曲形。1984年,伊川白元村一座盛唐時期墓中出土了2件三彩碗,碗口作八瓣多曲造型,外壁滿布魚子樣紋飾,圈足無釉,這件三彩碗的多曲造型無疑也是這一藝術元素的延伸與創(chuàng)造。
在以往的考古報告中,此種造型的器物多被稱為“葵花口”或“花瓣口”。究其源頭,都是來自中西亞金銀器中的多曲造型,它們在進入中原以后被改造,從而形成了一種流行的裝飾樣式。
西安太乙路出土摩羯紋金杯,長徑13.1、短徑7、高3.5厘米
喀喇沁旗出土雙摩羯紋銀盤,直徑47.8、沿寬7.4厘米
丁卯橋出土唐代摩竭紋銀盤,口徑34.5、高7.3厘米
摩羯魚 (梵文makara)是印度神話中的一種長鼻、利齒、魚身的巨型動物,多裝飾于寺廟門口的臺階兩旁或有裝飾畫面的各個場所。這種紋飾在公元4世紀末傳入中國,從東晉到唐代的文獻記載上看,摩羯魚多為長鼻上卷,張口,獠牙外露的模式化形象,其中魚身、魚尾的刻畫基本定型。
伊川齊國太夫人墓四曲長杯杯底的圖案是“雙魚火焰珠”,中間為一顆帶有山字火焰紋的寶珠,外圍為兩條在波濤之上嬉戲的魚,中間填充以水波紋。這幅生動的“雙魚戲珠圖”,題材來源于印度佛教文化中的摩尼珠和摩羯魚。
在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原的過程中,摩羯魚的形態(tài)逐步發(fā)生變化。莫高窟北周時期296窟西王母圖中的摩羯魚以及陜西三原隋開皇二年(582年)李和墓石槨頂蓋上刻繪的摩羯魚形象,與佛經最初所喻的威猛而令人生懼的原生態(tài)造型無異。從唐代開始,摩羯魚開始大量出現于生活器物的裝飾性畫面中,形象刻畫上融入了“龍”和“魚”的部分特征。唐代詩人錢起《送僧歸日本》詩中,即有“魚龍聽梵聲”的詩句。這一時期的摩羯有著魚龍合體的形象特點。
考古發(fā)現反映出唐代摩羯魚形象的具體轉變。如陜西西安太乙路出土的摩羯紋金杯、摩羯紋荷葉銀杯,杯底為雙摩羯環(huán)繞一隆起的火焰寶珠嬉戲場景。摩羯為龍首,魚身附帶雙翼。1976年4月在內蒙古喀喇沁旗哈達門溝出土的一件唐代鎏金雙摩羯紋銀盤,盤底的雙摩羯相向圍繞中心的火焰珠。這時的摩羯呈龍首,鼓目、卷鼻、張口、齜牙,身似鯉魚,呈搖頭、側身、擺尾的姿態(tài),鱗甲片片,魚鰭扇開,極富動感。江蘇鎮(zhèn)江丹徒丁卯橋所出的鎏金銀盤上鏨刻一對翹尾展翅、睜目張口的摩羯魚,嘴前各有一顆火焰寶珠,此摩羯口頜大張,獠牙外露,長鼻上卷,但是其頭部近似龍形,身體遍布鱗片,雙翅開合。
由此可見,唐晚期已基本形成這種龍首、魚身、帶翼的摩羯樣式。雙魚中間的“火焰珠”,是佛教文化中代表堅不可摧之義的摩尼寶珠,為佛教七寶之一,梵語稱之為 cinta-mani。據《雜寶藏經》卷六載,如意寶珠出自摩竭魚腦中。另據《大智度論》卷五九云,如意寶珠或由龍王之腦中而出,或為帝釋天所持之金剛。伊川齊國太夫人墓四曲長杯圖案造型與喀剌沁旗摩羯紋盤相似,但更偏向于魚的形象,魚身雙鰭緊貼腹部,游戲于波濤之上。
伊川齊國太夫人墓四曲長杯造型具有波斯薩珊藝術風格,裝飾圖案取自印度佛教題材,而將二者結合在一件器物的設計上,表明了唐代社會對外來文化接受、應用之廣泛,是唐代社會開放、包容的體現。
(作者為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