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瑩
摘要:《竇娥冤》又叫《感天動地竇娥冤》,是元代作曲家關漢卿的雜劇代表作,也是元代雜劇悲劇的重要典范,該劇情取材于東漢時期《列女傳》中《東海孝婦》。但是關漢卿并沒有將故事局限于這個傳統(tǒng)故事里,去歌頌東海孝婦平反冤獄的于公的陰德;而是緊緊抓住當時社會的現(xiàn)實,從《竇娥冤》這件故事中真實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統(tǒng)治下中國社會的極度黑暗,極度殘酷,極度混亂的時代性悲劇。《竇娥冤》是關漢卿雜劇中最出色的代表作。本文擬從作品的人物形象和關漢卿對原型的創(chuàng)造兩方面剖析作品主題,從而揭示《竇娥冤》的悲劇實質。
關鍵詞:竇娥;性格;社會;悲劇
本劇四折為一楔子,而第三折可以說是劇中最精彩的一折。本折將故事中竇娥的人物性格的轉變與心里的變化描繪到盡善盡美!
故事的起因是很明確的,與其說是竇娥的命苦,不如說是當時處在元蒙統(tǒng)治下的黑暗社會背景,所引起的悲劇發(fā)生。當時漢族文人的地位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元代統(tǒng)治者本是游牧民族,重武輕文,歧視漢人,更賤視儒者。當時社會人的地位分為十等,有所謂“七匠、八倡、九儒、十丐”之說,文人被貶到社會最底層。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社會,元代的文人卻遭到前所未有的輕視。曾有人感嘆道“嗟乎卑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作為世人,他們唯一能躋身廟堂的捷徑就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可現(xiàn)實并沒有給他們提供一條進身入士的坦途。在他們入士的旅途中到處叢生著荊棘,他們經受著四面楚歌、進退無路的理想幻滅的嚴重打擊。這就引入了竇天章賣女的故事。
竇娥3歲無娘,7歲被父親賣入蔡婆婆家,17歲守寡,20歲被斬。從小就面臨著一次又一次的打擊的她,即使深受命運的百般折磨,可依然勇敢、樂觀的面對生活,期盼著與父親的早日團聚,與丈夫夢中團圓。并且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婆婆,是一位知性、善良、賢良淑德的好媳婦。竇娥所遭受守寡的苦楚本以為是最壞的結局,可老天依舊不做美,要讓她背負下毒藥死公公的死罪!逼得竇娥喪失了善良的本性。在這一折的開頭寫到“怎不將天地也生埋怨”由此已經可以看出竇娥的心理已經在產生變化。當時的社會是不允許指天罵地的,人們認為天與地都是靈魂的象征,是可以替人主持公道的,更是不可罵。而在這一折的開頭就出現(xiàn)竇娥指天罵地的一番話,就更能體現(xiàn)出她心中的冤屈,從這里就已經能反映出竇娥的性格一直在產生量的變化。下一段更是罵天地罵的厲害,在人們心中神一樣的天地,已經在竇娥心中變成了怕硬欺軟、部分好歹的小人。作為封建社會的一普通女子,竇娥受到神權思想的影響,認為“青天大老爺”能主持正義,揚善除惡。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她覺醒過來了,她猛烈的指責天地黑白不分,混淆是非,致使惡人橫行,良善銜冤。竇娥對鬼神大膽的譴責和對天地的斥罵,實質上是對現(xiàn)實黑暗社會強烈控訴和根本否定。
在去刑場之前,劊子手詢問竇娥有沒有親人要見的時候,卻能反映出竇娥的本性善良與對婆婆的孝道。她求劊子手帶她走后街,只是害怕婆婆看見她披枷帶鎖的樣子心疼。雖然當時竇娥恨透了天地,但是內心還是無比單純善良,臨死前還能夠估計婆婆的感受,真是一名孝子。自己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還是如何不使年邁孤寂的婆婆傷心,這是何等的善良?。∪欢?,劇作家越是刻畫她的善良,也就越發(fā)能體現(xiàn)出竇娥的冤屈,她的反抗精神也就越發(fā)令人同情。試想一個平時心地善良的女子竟然被昏官斷為殺人的兇手,可見當時的官府是多么的腐朽。當竇娥見到婆婆之時,提到了那碗下了毒藥的羊肚湯其實是張驢兒想要藥死婆婆,而在得手后想要霸占她為妻,婆婆卻將那碗湯給了公公喝,不慎藥死了公公。在這里,能從竇娥說的這一番話中讀出更深一層的含義,其實竇娥是有些埋怨婆婆的,怨她再嫁,卻不顧及她的感受。可是內心對養(yǎng)育她多年的婆婆心存感激,對她無比敬重,更是有養(yǎng)育之恩謹記在心,才有了下一句“我怕連累婆婆,屈招藥死公公”。這時候竇娥的心里可以說是百般委屈與無奈無處訴說。想怨不能怨,對她來說婆婆的養(yǎng)育之恩勝過一切。
其實,竇娥這個角色很是吸引人,她有一些西方人的思想在里面,竇娥在臨死前還在勸慰婆婆,不要怨氣沖天了,都怪自己時運不佳,才會背負這樣的冤屈。在這里竇娥是相信命運的,而當時的社會,只有西方人才會有相信命運的說法,所以說竇娥雖然經歷的都是些大事,卻還是會懷著一顆少女之心來看待這個世界,這樣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才越發(fā)顯得珍貴,更加豐滿動人,也使劇作對封建社會的批判更為有力和深刻。
就在劊子手喊到,時辰到時,竇娥的性格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在此許下三樁誓愿。第一樁誓愿:血濺白練,她希望到了刑場,人們能夠立刻看到她的冤屈,這一誓愿反映了她不屈服的性格。第二樁:六月飛雪,他希望自己的冤屈會在上天得到反映,對于她的冤屈老天能看得到都能替她喊冤,反映出她堅強不屈、寧折不彎的性格。這第三樁誓愿:大旱三年。這樁誓愿表明她不僅希望個人的冤屈得到伸張,而且希望上天能夠懲治邪惡,為她平反。從這一樁誓愿可以看出竇娥勇于反抗的堅強性格。一個素來性格溫順的女子最終也作出了強烈的反抗,可見當時的社會對勞動人民,特別是勞動婦女的壓迫是何等的深重。竇娥許下的這三樁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強烈,層層深入,深入人心。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竇娥許下的三樁誓愿都不可能實現(xiàn),而卻在作者筆下都一一應驗了,難道真的是天從人愿,來證明竇娥的冤情么?其實不然,作者運用了超現(xiàn)實的浪漫手法,顯示了正義抗爭的強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鮮明的愛憎分明,反映了人民伸張正義、懲惡揚善的愿望。這既是本折的高潮部分,更是全劇的高潮,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體現(xiàn),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從一個善良的女子轉變?yōu)榫哂蟹纯咕竦膵D女形象,從竇娥的性格上我們可以看的清清楚楚。
“這都是官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劇作的這一主題思想,揭示了封建壓迫人民、貪贓枉法、草菅人命的腐朽黑暗本質。這句話是有概括性的語句,是主人公認識的結晶,更是劇本的點睛之筆,一語道破了形成竇娥冤情的社會根源。作者表明,竇娥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
【參考文獻】
[1]趙宗來.竇娥冤》三題[J].丹東師專學報,1997(02).
[2]楊慧林.西方文論概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54.
[3]亞里士多德.陳中梅譯注《詩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