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石
(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服務外包職業(yè)學院,江蘇蘇州215123)
從茶道角度分析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魯石
(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服務外包職業(yè)學院,江蘇蘇州215123)
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領域中瑰寶,不僅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形式更是璀璨多樣,其順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進行自我完善和創(chuàng)新,直至今天,仍然是中國待客之道的根本。茶文化不斷被傳承和發(fā)展的重要意義不僅在于其自身的獨特魅力,更是其所蘊含的茶文化思想對后現代的人們產生一定的心理疏導作用?,F階段我國高校心理教育體制不斷完善和發(fā)展,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有待解決,我國茶道文化中所蘊含的哲理,對加強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诖?,本文從茶道角度出發(fā),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展開進行論述分析,以期能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開起到一定指導作用。
茶文化;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展開,我國教育改革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提出了新的發(fā)展要求。高校大學生作為即將走向社會的群體,其心理健康教育順利的展開,成為了高校在教育中最為看重的教育目標。雖然我國高校心理教育已經取得了顯著的發(fā)展,但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還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改進。為了能夠讓教育的展開與新教改所提出的目標對接,就要對現有的教育模式進行革新。茶文化在歷經千年的發(fā)展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思想,對現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加快“茶文化”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成為現階段促進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形式。
中國茶文化具有悠久的發(fā)展歷史。我國古代的農業(yè)文明較為發(fā)達,其中茶文化作為農業(yè)文明的產物之一,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思想。古往今來,中國人對茶的品味已經不是單純的飲用,而是,將“茶”當成一種精神,當成一種文化來對待。在飲用的過程中更注重的是“品味”。所以,茶是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融為一體的一種文化。經過了漫長的歷史傳承,茶文化不斷與各個時代的文化背景相融合,進而出現了很多“茶文化”的衍生物。例如:茶藝、茶畫、茶器具等[1]。茶文化在精神層面的影響可謂是最為深遠,我國茶文化不僅注重外在形式,更注重茶文化中所蘊含的精神道理,這些精神層面包含著個人的情操、審美觀、道德素養(yǎng)等。這些都是茶道于各個歷史時期的背景進行融合形成的,人們在品茶的過程中,能夠產生精神層面的聯想,將“茶精神”與哲學相結合,進而不斷提高個人的品味和精神境界。這是茶文化的核心所在,更是茶文化得以千百年的傳承與發(fā)展的原因所在。
綜上所述,茶文化的發(fā)展是結合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重因素,其中所蘊含的茶文化精髓是歷代文化背景的滲透。
我國的茶文化歷史發(fā)展悠久,從我國古代文明誕生以來,茶文化的記載與發(fā)展一直延續(xù)至今。“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頁解之”,這是我國追溯到最早的茶文化的記錄。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茶文化得以大范圍傳承,金城公主出嫁隨茶入國、茶藝傳入日本等。每一次的傳播都為茶文化的發(fā)展帶來了更大的改變。
我國的各個民族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進而導致茶文化在不同民族之間所呈現出來的形式存在一定差異。每一種文化都代表著該民族的精神形態(tài)。不同茶品與不同民族文化形式亦會存在一定的文化偏差,例如,四川地區(qū)主要喝磚沱茶,而云南傣族人民更青睞于熬茶。所以說,不同的人文環(huán)境造就不同的茶文化。
我國的茶文化主要由制度、物質與行為共同組成,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先是古人對茶的發(fā)現,并通過選取優(yōu)良的種子進行播種,最終收獲、運輸、出售、飲用等流程。這都是我國茶文化形成的物質基礎,在其不斷進行革新發(fā)展中,茶文化受到了歷代帝王的喜愛。因此,在茶產品的出口和銷售中出現了一定的法律限制,在一定歷史時期還出現過專賣制度。另外,茶文化的完整形成主要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參與的結果。在漫長的歷史中,各民族不斷向茶文化中滲透本民族的精神理念,進而使“茶”逐漸形成了一種精神文化。因此,茶文化實質上是人的思想文化,在其發(fā)展中融合了中華民族的思想精髓,在國人的青睞下得以不斷完善和傳承。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展開,我國教育改革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提出了新的發(fā)展要求,高校大學生作為即將走向社會的群體,其心理健康教育順利的展開成為了高校在教育中的重點。
2.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不清晰
這里所指的目標不清晰要與行動不清晰進行嚴格的劃分,我國高校教育中愈來愈重視對學生心理健康的輔導。然而,現階段部分高校仍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缺乏明確的教育目標。教師與學校明確該項科目教育是有意義的,卻不明確其真正的重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導致很多教師在進行心理健康教學時照本宣科,學生被動地進行學習,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心理健康教育的預期成果受到了嚴重影響。
2.2 教育方式過于空洞
教育模式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外在因素。良好的教育方式能夠充分帶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良好的教育方式亦是構成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核心部分。高校學生的心理已經趨向成人,心理健康問題屬于隱性問題,不能被他人直觀的發(fā)現。所以,在教育的過程中要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進行挖掘,并非是件易事。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將學生整體劃分成統(tǒng)一類別進行心理健康輔導。但是,每個學生之間所呈現的問題卻迥然不同[3]。教育無法有針對性的實施,不僅無法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更難以讓教育工作得到良好的預期效果。
2.3 對教學質量的評估不明確
心理健康教育亦是一門課程,任何課程的教學效果如何都要通過高質量的教學評估來進行分析,若缺乏周密的評估分析,那教學的質量如何便會給學生或老師以模糊的概念。我國現階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沒有形成完善的、科學的、合理的教學質量評估機制。在教育工作不斷展開的過程中,缺乏對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挖掘。僅一味追求學生的學習狀況如何,然后,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根本無法對教學效果進行反饋。所以,若以這樣的方式來作為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質量評估準則,實有缺陷。這樣的教育評估方式不僅對學生造成一定的傷害,更讓教師的教學觀出現了一定的錯位,進而無法倒逼教師去強化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對如何通過茶文化來推動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穩(wěn)健發(fā)展,主要遵從以下幾方面:
3.1 教師要深入了解茶文化理念
教師通過茶文化的思想精髓來推動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要對我國傳統(tǒng)茶文化有透徹的了解。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明確如何將茶文化與心理健康課程進行融合,正如前文所述,我國茶文化不僅反映在人的精神層面,更反映了一定的社會文化。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將茶文化在社會文化和精神層面的內涵灌輸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茶文化中的靜、思和雅的內涵。長期的文化滲透,會讓現代我國高校學生中普遍存在的浮躁之風得到良好抑制。至于如何才能保證教學質量,筆者認為,這便要求施教者做充足的備課了[4]。
3.2 注重對學生的引導
引起學生對茶文化的關注需要調動學生對茶文化的興趣,這便需要建立良好的導向機制,讓學生在課上自主形成對茶文化的“好奇心”。進而促使其主動的對茶文化進行探究。筆者認為,提高學生的興趣要從課堂模式著手。第一,革新教學模式,活躍課堂氣氛。在充分將茶文化所蘊含的道理進行講解時,還要通過古詩詞等方式對茶文化進行歸納總結;第二,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結合典型案例,最好是結合學生一知半解的事件,借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理;第三,要以討論的形式作為課堂主線,一個好的課堂氛圍是教學質量的根本,通過激發(fā)學生的積極討論和互動來加強學生對茶文化的感悟。
3.3 發(fā)揮茶文化的“啟示性”功能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切記采用傳統(tǒng)的“照本宣科”式教學,在授課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問學生,而不是讓學生問老師,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學生加強溝通與互動。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茶文化的啟示性作用。讓相關的茶文化問題形成一種討論形式,讓學生圍繞著問題進行討論分析,并提出一定的意見。最后,教師通過對茶文化的深入講解,來讓學生從茶文化中獲得啟示。
3.4 建立校園茶文化組織
茶文化的思想精華需要通過日常的生活滲透才能真正讓一個人的“三觀”得到“凈化”,為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亦需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來進行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這就要充分發(fā)揮高校的社團組織力量,高校社團是學生的聚集“圣地”。為此,要建立以茶文化為主題的社團組織,在社團中不僅對傳統(tǒng)茶文化進行詳細的介紹,更要通過舉辦茶文化為主題的社團活動讓學生積極地參與進來,在集體共同活動中對茶文化的精髓進行領悟[5],這樣不僅能夠促使學生在品嘗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更能通過茶文化來增進同學之間的感情。
茶文化不斷被傳承和發(fā)展的重要意義不僅在于其自身的獨特魅力,更是其所蘊含的茶文化思想對后現代的人們產生一定的心理疏導作用。我國茶道文化中所蘊含的哲理對加強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因此,加快“茶文化”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成為現階段提高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形式。逐漸建立以茶文化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對我國高校學生的心理疏導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1]王海濱,謝小英.茶文化對體育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福建茶葉,2016(11):256-257.
[2]齊良男.茶文化對高校體育生心理健康的指導作用分析[J].福建茶葉,2016(9):227-228.
[3]李鵬偉,林阿利.論衛(wèi)校體育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改革策略[J].中國西部科技,2011(2):87-88.
[4]徐雋.文化回歸: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取向[J].寧波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4):48-52.
[5]朱小備,韋耀陽.論文化沖突視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5):29-32.
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項課題“基于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高職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與實踐”(編號:2013JSJG390)與“高職院校融合型創(chuàng)業(yè)實踐體系建設”(編號:2015JSJG540)研究項目資助
魯石(1983-),男,河南鄭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學、中國文化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