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鑫(信陽農林學院,河南信陽464000)
?
論茶文化在音樂教育中的運用
何鑫
(信陽農林學院,河南信陽464000)
摘要: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人飲茶的歷史十分悠久,茶文化作為一種包含內容廣泛的文化,人們要想理解茶文化所蘊含的內在精神需要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和鑒賞能力。而音樂作為一種同樣被人們所廣泛接受的藝術形式,對于培養(yǎng)人們的藝術欣賞和鑒賞力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將音樂教育和茶文化有機的結合起來,能夠使二者相得益彰。共同促進,可以說,音樂賦予茶藝以靈魂,茶藝賦予音樂以形象。通過加強音樂的教育和學習,有助于深入理解茶藝內涵。
關鍵詞:茶文化;音樂教育
茶藝是一種關注茶道全過程和各方面相協(xié)調的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從茶室的環(huán)境設計、茶具的選擇、茶葉的挑選、茶道表演等方方面面,都要求使表演的動作、音樂和茶具與整體的環(huán)境相搭配。因此,茶藝對有關的創(chuàng)作者、設計者和表演者有著較高的藝術審美、創(chuàng)作要求,以及整體的文化素養(yǎng)。茶道作為一種內涵豐富的文化藝術活動,其中所包含的精神韻味,是人們在日常普通生活中所無法體會和理解的,也是無法通過具體的語言向人們進行解釋和傳達的。而通過學習和欣賞音樂,能夠有效的提高人們對美的欣賞和鑒賞能力,提升人們的審美能力,提高人們的藝術想象力,進而開闊我們的視野,加深對抽象藝術的理解能力。由于音樂教育對人們藝術的熏陶和培養(yǎng),使人們對于茶藝的欣賞能夠超越對茶葉、茶具、泡茶技術等具體方面的限制,進一步加深對茶藝的理解和體會。因此,我們在了解、學習和掌握茶藝的過程中,不僅要加強對茶藝有關知識和泡茶技能的學習,更加要注重藝術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升自身的藝術感受力,從而能夠更進一步的提升自己的茶道境界。
茶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飲品,從神農氏時代開始,在唐朝得到了發(fā)展,唐朝的陸羽就對茶文化進行了系統(tǒng)的總結,在宋代飲茶更是得到推崇,明清之時在民間也開始普及,直到今天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古老的組成部分,與我國的音樂文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通過對我國大量的古代詩詞進行研究就能發(fā)現(xiàn),茶和音樂自古以來就有著無法分割的關系。例如,唐代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這首詩中不僅提到了盛茶柜,還提到了樂器琵琶,可見是飲茶與琵琶聲相唱和的。再比如吳文英《望江南·茶》中的“瓷碗試新湯。笙歌斷,情與絮悠揚”,我們也能夠看到作者在寫茶的同時,還加入了對笙的描寫。從中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飲茶和音樂從來就是不分彼此的,以至于人們在提及茶時,總是會發(fā)出“茶宜凈室,宜古曲”的感嘆。明人許次紓在《茶疏》中就提出了二十來個適合于飲茶的環(huán)境和事宜,例如,在清凈幽遠的古寺,在清雅的竹林,在欣賞琴曲時,在觀摩名家字畫時等等,不一而足。
我國音樂起源也同樣非常久遠,可以追溯到遠古的炎黃時期。根據(jù)古老的民間傳說,我們能夠知道我國許多的民族傳統(tǒng)樂器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jīng)被人們制作和使用了,先民在音樂上早就有了很高的造詣。例如,據(jù)說古琴就是伏羲氏制作的,炎帝則會編制樂曲,黃帝則會彈奏古琴,上古時期的首領們通過使用音樂來教化地區(qū)的人民。茶葉的發(fā)現(xiàn)與利用,也同樣是開始于這一時期,《茶經(jīng)》就提到我國將茶作為飲品就是從神農氏開始的。因此,兩者同樣古老的歷史為兩者的融合提供了歷史條件。音樂與茶的融合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其相融合的程度是不同的。在最開始的階段,音樂主要是飲茶的背景,人們在飲茶的同時佐以音樂,提升人們的精神享受,更好的品味茶文化的精神內涵。隨著茶文化的發(fā)展普及,與音樂的融合更加的緊密,逐漸出現(xiàn)了更高形式的采茶歌和采茶戲。不僅古代有著諸多的采茶名曲,到了現(xiàn)代,人們也根據(jù)時代的發(fā)展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的現(xiàn)代茶歌,例如,現(xiàn)代的茶歌《挑擔茶葉上北京》就被人們廣泛傳唱和熟悉,可以說是現(xiàn)代音樂與茶文化的一次全新碰撞和融合,給音樂和茶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全新的方向。不僅如此,人們在進行茶藝表演時,針對茶藝中的不同動作可以巧妙的配合不同的音樂,借用音樂的形式,讓普通的茶藝動作煥發(fā)出無限的美感。
2.1在信息傳達的方式上
音樂作為一種以聲音為載體的藝術表達方式,能夠不受地域、文化、語言差異等方面的影響而被廣大的人群所接受,音樂可以說是超越國界的藝術。音樂家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到音樂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去,廣大的聽眾通常也能夠理解聲音中所表達的情感。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世界名曲中發(fā)現(xiàn)。例如,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不僅能夠被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的人們所理解,在我國、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的人們也同樣能從中獲得感官的享受。我國的《梁?!冯m然講述的是我國的傳統(tǒng)愛情悲劇故事,卻同樣能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人們的共鳴。
茶文化在信息傳達的方式上,可以說和音樂有著許多相通的地方。茶文化講究給飲茶者帶來精神享受,講究飲茶用具、飲茶用水和煮茶的藝術,通過茶葉的色、香、味帶給人們不同的精神體驗,利用茶來進行交流,也同樣超越了語言、地域、信仰等方面的限制,為世界上的各個國家所接受。由于茶文化所蘊含的豐富內涵和多樣的茶道藝術,茶藝早已走出國門為各國所接受,不僅如此,許多國家還根據(jù)本國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造出了本國特有的茶道文化,使茶文化風靡世界。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對茶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喜好,在茶葉的選擇上、茶具的選擇上和泡茶技藝上都發(fā)展出自己的特色。例如,在英國,盡管最早開始飲茶是受我國的影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飲茶已經(jīng)逐漸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為了英國人表現(xiàn)紳士風度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形成了他們獨特的茶文化。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音樂和茶藝在向人們傳達信息上有著相同的屬性,都能夠打破地域、民族、信仰的限制,直達人們的內心,帶給人們精神上的享受。由于音樂和茶文化在理解上能夠進行遷移,因此,在學習的方法上也能夠相互借鑒,在提高音樂理解能力的同時也提升對茶文化的理解能力。
2.2韻律內在的共性
音樂是講究時間韻律的藝術,聲音在時間的流動中利用各種技巧和表達方式有機的組合成各種樂曲。音樂表演中的聲音是有著其內在的規(guī)律的,符合人類感官的要求,因而能夠使人們在時間的流動中自然的體會到精神上的愉悅。同樣的,茶藝表演也有著其內在的韻律,通過一系列有組織的優(yōu)美動作,完成整個的茶藝表演,人們在整個過程中接受藝術的熏陶。由于音樂和茶藝在韻律上有著內在的共性,我們可以通過對音樂韻律的學習而更好的感知到茶藝表演內在的韻律美。
2.3精神層面的共性
音樂和茶文化都強調帶給人們精神層面的享受。精神享受是人們在主觀上的體驗,所以每個人都會產(chǎn)生自己獨特的感受。人們在音樂的欣賞上會產(chǎn)生不同的講解,同樣的,在欣賞茶藝表演時,不同的人也會產(chǎn)生不一樣的想法,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茶藝表演會因為環(huán)境、茶具和茶藝師等方面的不同,而使人們在欣賞過程中產(chǎn)生不同的體驗。由于音樂和茶藝對追求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洗禮,因此將音樂和茶藝相結合能夠更大程度的給人們帶來精神層面的升華。
3.1音樂欣賞
由于音樂和茶藝在許多方面都有著相通之處,因此,提高對音樂的欣賞能力有助于人們學會欣賞茶藝表演中表達出來的獨特美感。在對音樂作品的選擇上,我們應當以一些名家的經(jīng)典作品為主。當然,我們在音樂欣賞的作品選擇上還是應當以中國的音樂為主,像是中國古典名曲、民歌、戲曲等,尤其應當注意對采茶戲曲的學習。在進行音樂欣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盡量的弱化一些不必要的音樂專業(yè)知識,而盡可能的拓展學生對音樂的想象,通過音樂的欣賞,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從而促進學生能夠更快的從茶藝表演的物質層面進入精神層面。
3.2學唱民歌
民歌是我國音樂世界的一顆耀眼的明星,是我國文化的瑰寶。民歌是我國廣大勞動人民在生活中進行的藝術創(chuàng)造,體現(xiàn)了廣大人民的智慧,它來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卻又高于生活。由于民歌往往與人們的生活相貼近,因此我們可以很容易的接受和理解。在茶文化的長期發(fā)展中,人們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茶歌。學生可以在學唱茶歌的過程中,更好的理解茶文化,借助音樂來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例如,宋祖英所演唱的《古丈茶歌》就是一首極為經(jīng)典的茶歌。古丈是盛產(chǎn)茶葉的地方,當?shù)氐牟柁r在采茶的過程中往往會即興創(chuàng)作,利用唱茶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適當?shù)慕Y合茶歌的背景向學生講解茶知識,更好的促進學生對茶文化的理解。
3.3音樂實踐
音樂教學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能夠在實際的生活中進行應用。音樂欣賞和學唱民歌是整個學習過程的前兩步,為音樂實踐打下基礎。音樂實踐是一個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學生在音樂的實踐中投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自己的方式來進行表達,使學生能夠突破原有的水平,超越具體事物的限制,達到精神層面的升華。學生在音樂實踐中所感受到的體驗和審美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茶藝表演中所承載的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從而加深對茶文化的理解。
音樂和茶文化相融合有著悠久的歷史,音樂和茶文化能夠相互促進而共同發(fā)展。音樂與茶文化相融合,使人們能夠獲得全方位的感官體驗,推動人們精神層面的洗禮和升華。因此,我們有必要采取適當?shù)拇胧訌娨魳吩诓栉幕l(fā)展中的作用,使音樂和茶文化能夠共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蔡榮章.茶道入門一篇—制茶篇、識茶篇、泡茶篇[M].中華書局,2010(7).
[2]蔡榮章.無我茶會180條[M].陸羽茶藝股份有限公司,2010(9).
作者簡介:何鑫(1978-),男,河南信陽人,講師,研究方向:西方音樂史學和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