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蘭
(湖南信息學院,湖南 長沙 410151)
合作式研究性學習模式在高校公共課教學中的運用
陳蘭
(湖南信息學院,湖南長沙410151)
教育目的的根本問題是培養(yǎng)什么樣人的問題,在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是學習的主體,其主觀能動性不容忽視.文章以什么是合作式研究性學習入手,闡述了合作式研究性學習模式的理論基礎,繼而提出了從合理教學設計、設置任務目標、實行有效分組、科學引導、多元評價等方面在高校公共課教學中運用合作式研究性學習模式.
合作式研究性學習;高校;公共課教學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長期以來,大學教學重視教師的教,不重視學生的學,更不關注對大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傳授.特別是隨著高等教育精英化邁入大眾化,高校過度強調人才培養(yǎng)數(shù)量,而忽視了人才培養(yǎng)質量,一度出現(xiàn)了企事業(yè)單位求才若渴與畢業(yè)生就業(yè)難的矛盾.《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教高[2005]1號)中明確提出,高等學校應“積極推進討論式教學、案例教學等教學方法和合作式學習方式,引導大學生了解多種學術觀點并開展討論、追蹤本學科領域最新進展,提高自主學習和獨立研究的能力”.因此,為提高教學有效性,高校教師應努力探索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改革,不斷提升教學質量.本文試從什么是合作式研究性學習出發(fā),重點探討合作式研究性學習模式在高校公共課教學中的運用.
1.1研究性學習的提出
世界研究性學習的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德國現(xiàn)代教育制度奠基人洪堡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是發(fā)展科學的合作關系.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批判了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即以教師單純傳授學生知識和理論的“填鴨式”教育方法.到了20世紀中期,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了發(fā)現(xiàn)教學理論.他們的這些積極的教育理論觀點,可以作為研究性學習的思想雛形.
我國的研究性學習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其主要以孔子為代表,他們主張實踐出真知,并提倡運用啟發(fā)誘導的教學方式.我國最早實行研究性學習是在中小學階段,之后慢慢借鑒到大學研究生學習中,并作為研究生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
關于研究性學習,國內外眾多學者進行了大量研究,其有效推動了我國的教學改革,但從具體實踐情況來看,研究性學習這一學習模式在高校尚屬于起步階段,各方面還不成熟,尤其是在高校本科生推行研究性學習少之甚少.因此,對研究性學習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推動當前本科教學改革.
1.2研究性學習的定義
研究性學習既是一種學習方法,也是一種學習理念和策略.研究性學習就是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探索知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能力的一種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1].研究性學習對師生來說都大有裨益,一方面,它可以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知識;另一方面,它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科研水平.研究性學習一般可分為個人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式研究性學習兩種形式.作為研究性學習的主要形式之一,倡導團隊合作的合作式學習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學生團隊合作能力,通過團隊合作培養(yǎng)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榮譽感.
1.3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現(xiàn)代學習方法,它與傳統(tǒng)的學習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為開放性、自主性和實踐性等方面.開放性主要表現(xiàn)在教學內容、教學空間、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收集信息的渠道以及師生關系等方面.自主性是指在這種學習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通過自身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的一種自主學習過程.實踐性則體現(xiàn)在其強調理論聯(lián)系實際,要求學生關注現(xiàn)實生活,積極參與社會實踐.
合作式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比較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其可以從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等視角尋找到理論依據(jù).
2.1在哲學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其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者強調知識的動態(tài)性、學生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和差異性、學習的主動建構性.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幫助學生自主建構活動.他們認為,學習是通過某種社會文化的參與而內化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掌握有關的工具的過程.而完成這一過程需要通過一個學習共同體的合作互助來完成.合作式研究性學習強調團隊合作,強調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其觀點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不謀而合.
2.2在心理學上: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為其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人的內心世界的重要性,強調學習是發(fā)展人的潛能和人格,是充分發(fā)展自我.由此可以看出,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學習是一個有意義的心理過程,重視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此外,他們還主張要讓學生學會學習,教學工作的著眼點應放在促進學習過程和促進學生的人格充分發(fā)展上.
2.3在教育學上:后現(xiàn)代主義課程與教學論為其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后現(xiàn)代主義課程與教學論者非常重視人在親身經驗和體驗中主動建構現(xiàn)實生活世界的意義和價值.后現(xiàn)代課程與教學,就是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組織和再組織知識經驗的能力.在這種方式的教學中,允許學生和教師對現(xiàn)有課程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重構,以達到更好的教與學的效果.因此,他們認為,要建構開放性的后現(xiàn)代課程與教學,讓人們探索并尊重彼此的思想和存在感,認可并尊重他人的他性.
3.1合理教學設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在對待公共課方面是一個矛盾體,一方面,學生認為公共課沒有專業(yè)課重要,存在敷衍應付的動機,但另一方面,學生也希望通過公共課程的學習,獲得一定的基礎知識和綜合素養(yǎng).因此,教師在進行公共課教學設計時,一定要考慮學生具體情況來進行合理教學設計.首先要學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這也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關鍵所在.研究性學習模式必須要求在師生良好互動的氛圍中進行,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身先士卒把探索的精神和求知的欲望展現(xiàn)出來,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熱情.
3.2設置任務目標,提升學生能力
在研究性學習中,如何設置任務目標非常重要.在設置研究性學習任務目標時,第一,應該考慮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任務目標,并且對學生自身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幫助.第二,要充分考慮任務目標的難易程度和可操作性,確保任務目標既有一定的挑戰(zhàn)且在能力范圍之內.第三,教師設計任務目標時不能過多從形式上嚴格要求,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形成研究思路,會分析問題.要充分認識到小組合作研究性學習的實質是充分發(fā)揮每位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尊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在研究過程中不應該限制過死,要給學生提供發(fā)揮的空間,讓他們自由發(fā)揮.換言之,任務目標既要體現(xiàn)一定的內涵且可操作性強,同時又不能規(guī)定過死而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任務目標設置完畢后,任課教師應能清晰地布置研究性學習任務,說明具體的操作要求.其具體要求應涵蓋研究性學習任務的各時間節(jié)點、研究小組的成員及其具體分工、需上交的各類資料等.各研究小組成員應充分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完成相關任務,并在其他小組同學面前進行展示,充分感受完成任務的成就感.
3.3實行有效分組,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合作式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它不僅會促進學生的學業(yè)成就,更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2].由此可見,研究性學習小組的成員構成將直接影響研究性學習活動能否有效開展,以及能否達到其理想效果.因此,任課教師應充分考慮小組分組問題,考慮小組成員在性別、成績、能力等方面的差異.眾所周知,在大多數(shù)高校,學生上課都是流動教室,沒有固定的座位,課余時間學生大多以宿舍為單位開展活動,但當前微時代的到來,給同學們提供了更加廣闊的交流空間,微信群、QQ群等各種交流方式給學習提供了便捷.考慮以上因素,研究性學習實行差異化分組是可行的.每組挑選一名有責任心的同學擔任組長,負責與小組內成員的交流和與任課教師的溝通.這種差異化的有效分組方式,一方面加強了學生間的交流與溝通,促進了組內合作,達到了一定的效果.有合作也要有競爭,在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在任務分配上,要求兩組選用同一個主題,通過兩組學生做同一個任務,一定程度上開拓思路,形成組間競爭,同時也可以做到優(yōu)勢互補,資源共享.
3.4科學引導,有效推動學習過程
由于學生慣有的對公共課的不重視,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不能過分依賴學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任課教師應采取一定的引導手段和措施,有效推動研究性學習進程.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通常會出現(xiàn)這類情況:小組整體積極性不高,通常只有一兩個活躍分子,學習任務基本上由一兩個學生包攬,其他學生坐享其成.在這一過程中,任課教師如果不能進行過程監(jiān)控,最終考核時也只能用單個學生的成績來考核整個小組.此外,研究性學習的一部分任務需要學生充分利用好課外時間來收集相關資料,對小組合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避免這種現(xiàn)象的有效手段,就是任務目標分解,注重過程考核[3].如何進行過程考核?即是要學會任務分解,設置好各任務完成的時間節(jié)點以及任務完成的相關材料等,并要求各小組分階段匯報小組任務進展情況.這種過程考核方式不僅有助于調動各成員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有助于任課教師督導檢查任務進程,便于任課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和遇到的困難,適時引導學生尋找解決辦法,引導學生向有效學習發(fā)展.
3.5多元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合作式研究性學習重在研究過程,重在培養(yǎng)學生團隊意識,其評價不能單純只看最終結果,應做到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因此,課程最終評價中,我們應適當加大過程考核的比重,尤其是各小組合作學習的表現(xiàn)應作為考核的重要指標,從而體現(xiàn)肯定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的評價導向.對于評價方式的側重點,任課教師應提前告知,便于學生了解并注重團隊合作.此外,學生合作學習的成果也是豐富的教學資源,任課教師可以進行多方面的開發(fā)利用,如可以把學習成果整合進課程的教學資源中,作為后續(xù)課程的支撐,供學生分享借鑒.還可以指導學生對成果進行修改完善,以其他形式展示推廣出去,如參加學科競賽等.
〔1〕張利榮.大學研究型學習理念及其實現(xiàn)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
〔2〕李亞玲,王東杰.本科生導師制研究性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研究[J].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08(4):24-27.
〔3〕王麗.自主-合作學習模式的教學策略——以高校公共選修課為例的研究[J].浙江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12):103-106.
G642
A
1673-260X(2016)09-0218-02
2016-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