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璋文,尹可麗(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彝族兒童眼里的族際交往:從情感故事說起*1
舒璋文,尹可麗
(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族際交往是指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群體間或個體間的交流和溝通,在交往中會產(chǎn)生不同的情感。作為族際交往中的一個群體,少數(shù)民族兒童在族際交往中產(chǎn)生著各種情感。本研究發(fā)現(xiàn)彝族兒童認為友情、愛情的故事場景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而民族情里夾雜著的負面消極情感的故事發(fā)生場景是虛構(gòu)的。彝族兒童覺知的族際交往是以和諧為主,總體呈現(xiàn)“和同為一家”的狀況。
族際交往;彝族兒童;群際接觸;情感;敘事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都或多或少的和其他民族有著不同層次的交往。族際交往是民族 (集團)之間的交往和往來,包括民族之間接觸、交際、來往、聯(lián)絡(luò)、協(xié)作等,是一種社會關(guān)系的整合過程。[1]
群際接觸是減少群際偏見、促進群際關(guān)系的最有效策略之一。在群際接觸中,情感至關(guān)重要,首先,群際首次接觸會使人產(chǎn)生焦慮引起負面反應(yīng),人們可能把這種不快體驗解釋為該群體接觸的結(jié)果,進而對該群體產(chǎn)生偏見,而持續(xù)接觸通常會降低焦慮 (當然,接觸經(jīng)歷不佳的話增加焦慮);其次,最佳接觸喚起的積極情緒也能調(diào)節(jié)群際接觸效果,如一人對受到指責的一個外群體成員產(chǎn)生同感,能改善他對整個外群體的態(tài)度;再次,由群際友誼喚起的積極情感也很重要。[2]隨著社會快速發(fā)展和轉(zhuǎn)型進程的加快,各民族在日益頻繁的接觸中會產(chǎn)生不同的情感。少數(shù)民族兒童作為族際交往中的一個群體,同其他民族互動中有著自己交往情感,這些情感是在怎樣的接觸中發(fā)展起來的?如何創(chuàng)造最佳的接觸條件?對這些群體心理現(xiàn)象的研究,能夠為建構(gòu)“多元一體”的和諧的民族關(guān)系,促進族際交往提供心理學的依據(jù)。
(一)研究方法的選擇
敘事研究:是一種研究人類體驗世界的方式,它從講述者的故事開始,以對故事進行詮釋為其主要任務(wù),重在對敘事材料及意義的研究。[3]本文采取Lieb1ich的敘事研究理論,以彝族兒童在族際交往中所涉及的情感故事為主線,著力理清不同情感主題的發(fā)展脈絡(luò),對故事來源的虛實進行探討,以此分析這些情感是在怎樣的接觸中發(fā)展起來的,如何創(chuàng)造最佳的接觸條件,從而促進族際交往。
(二)研究對象的選擇
選取云南省楚雄州、紅河州的161名彝族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回收有效問卷141份,有效率為88.12%。男生65人,女生76人。初一82人,初二59人。來自縣 (市)中學的學生為79人,鄉(xiāng) (鎮(zhèn))中學的學生為62人。有114人來自楚雄州,27人來自紅河州。彝族是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民族,同各族建設(shè)和開發(fā)了中國西南這片土地,第六次人口普查約有871萬人,為中國第六大少數(shù)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其余散居于中國其他省份及中國境外??傮w呈現(xiàn)大分散小聚居。彝族兒童作為彝族中重要群體,肩負著傳承民族歷史文化的任務(wù),同時在族際交往日益緊密的背景下,在與不同民族互動中有著自己的感受。
(三)研究步驟
1.數(shù)據(jù)的搜集
為使被試盡情說出自己的想法,采用故事完成法 (該方法屬于投射法),請被試完成《請你編故事》問卷。指導語是:“請在給你提供的圖片中選擇2種及以上的民族,然后為你選擇的人物按以下要求編小故事,(1)故事要有時間、地點、人物;(2)講明事件:發(fā)生何事,為何發(fā)生,結(jié)果怎樣;(3)字數(shù)不少于兩百字?!眻D片來源于《新華字典》附錄,摘取了云南省26個民族的圖片供被試選擇。之后,請被試填寫基本信息 (包括年級、編故事選擇的民族等)。最后為“我編寫的故事”部分,供被試編寫故事。
2.對有效問卷的選擇
首先,被試必須選擇至少兩個民族來進行編寫故事,若僅選擇了一個民族或者根本沒有選擇民族,則不進入分析。其次,所編寫的故事與選擇的民族無關(guān)或者是對每一個民族來分開編寫,編寫的民族間沒有必然邏輯上的聯(lián)系的,不進入分析;最后,字跡混亂,邏輯表達混亂的故事不進行分析。經(jīng)篩選,得141份有效問卷,即有141個故事。
3.數(shù)據(jù)的分析
采用Lieb1ich的敘事分析,以“整體——內(nèi)容”,聚焦于所收集到的故事呈現(xiàn)出幾種主要的情感主題,不同的情感主題是怎么書寫表達的,所呈現(xiàn)的情感對于族際交往有何影響?!罢w——式”,分析故事的劇情發(fā)展和完整結(jié)構(gòu)。[3](P56)著重分析故事來源是真實還是虛構(gòu)?故事開始時族際交往是怎么樣的?中間發(fā)生了什么?結(jié)尾怎樣?
故事里,我們看到了彝族兒童在族際交往中主要涉及的情感主題,通過對故事來源的真實與否,得到了不同的故事的情感訴求。故事里主要涉及的情感主題是友情、愛情、民族情,而有一部分的負面情感 (如妒忌,仇恨等)貫穿在以上三種情感里。
(一)友情故事
1.我們都是好朋友
友情是很多彝族兒童都編寫到的情感主題,友誼的發(fā)生場景多發(fā)生在節(jié)慶活動中。廣場上,彝族哥哥正準備潑妹妹,卻遭遇背后“襲擊”,妹妹也被一位小女孩潑濕了。原來是兩個傣族兄妹潑的。他們便成為了好朋友,開心的玩耍著 (30號①“30號”指引用的文字來自本研究收集到的故事序號,后文均以此類推。)。友情故事也會發(fā)生在校園里:有一天,我們班來了一個男生,他自我介紹,最后他說他是彝族,不久我們便和他成為了好朋友。這些都是來自真實的生活經(jīng)歷,彝族兒童在講故事時選擇其作為故事發(fā)生的場景,說明在現(xiàn)實交往中,友誼有其適宜生長的土壤。近年來出現(xiàn)的接觸理論認為,在民族接觸與沖突之間存在著某種負相關(guān),即個人接觸越多,沖突就越少 (偏見、歧視、敵意等)。[4]可見,參與節(jié)慶活動,和睦的校園生活,為族際友誼的建立提供了直接接觸的條件,通過積極的接觸,接觸者彼此相互了解,偏見、刻板印象等逐漸減少,從而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除了有適宜的直接接觸的條件,相互的欣賞,彼此的相似,得到族人親人的認同是很重要的“友誼肥料”。相互欣賞:彝族兒童在與其他民族交往時,會由衷的稱贊對方。如:傣族小阿丹吹奏著“竹林深處”,吸引了到西雙版納旅游的白族小姑娘樂詩。真好聽!是你吹奏的嗎?樂詩問道。小阿丹笑著點頭。樂詩對傣族小姑娘很佩服。此刻,她們成為了好朋友,看!兩只小手不知不覺已拉得緊緊的 (23號)。在相互的欣賞中友誼得以朝著良好的方向發(fā)展。社會認知技能的發(fā)展,如多元文化移情的能力,能夠增加不同民族間的互動。[5]具有高水平社會技能的兒童,可能在與他人建立友誼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更少的歧視,也就是說,具有諸如善于交際一類社會認知能力的孩子更傾向于從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來欣賞其同輩群體。
彼此的相似,指在交往互動中,交往雙方的語言、飲食、生活習性等文化因素是否相似,若相似則利于建立友誼。學校有不同民族的孩子,苗族、獨龍族和回族之間的語言、食物、生活習性等許多都不相同,所以很難相處。只有彝族和漢族兩種種族之間關(guān)系密切,生活習性、語言都很相似,所以在這所學校里漢族和彝族這兩種種族之間相處得最好,彼此之間友誼深厚 (80號)。友誼不僅僅是兩個人的事情,如果友誼能得到族人親人的認同,那么會更加牢固。兩個女孩拉起手游遍了村莊,村人都夸;真是倆活寶?。∷齻z樂得咯咯笑,后來麗麗要走了,便對娜娜說:你來我們村玩吧!于是征得媽媽的同意和麗麗踏上了回家的路,到了麗麗家里,麗麗的家人熱情地款待她,在娜娜心中有了親切可及的感受 (41號)。親密性是衡量友誼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親密表現(xiàn)為能夠向朋友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心中的秘密;對自己的朋友充分信任,確信其自我表露能為朋友所尊重,不會被輕易泄漏等。朋友間的相互欣賞、彼此的相似、友誼得到族人親人的認同,這些都增加了友誼的親密性。朋友關(guān)系是人際關(guān)系中質(zhì)量較高的一種社會關(guān)系,當這種關(guān)系發(fā)生在不同民族的個體成員之間時,說明族際交往的程度較深。[6]
友情發(fā)生的場景主要是節(jié)慶活動和校園生活,這些接觸的場景和彝族兒童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是其身邊發(fā)生的真實故事。但有一些小矛盾阻礙著族際友誼的建立。
2.友誼中遇到的摩擦及解決方法
阻礙族際友誼建立的因素,一個是不尊重對方的民族禁忌?;貪h的習俗不同,他們就各自點餐,吃飯時,漢族小明忘不了他的調(diào)皮本性,趁小林不注意的時候,把一塊豬肉放到小林的碗里,而小林吃了那塊肉才發(fā)現(xiàn),生氣地對小明說:還是朋友嗎?你知道我不吃豬肉的。然后就生氣的走了 (37號)。以及校園生活里交往摩擦:彝族小花打著傘,見小明都濕透了,就去為他遮雨,小明扭捏了半天,才肯和小花一起躲雨。他們邊走邊聊,小花知道了小明是漢族,嘆了口氣說:哎,還是彝族好。小明爭辯彝族有什么好,還是漢族好。他們就一直爭。最后各走各的,各自都懷著不滿 (73號)。這些摩擦的發(fā)生主要來自于學校生活和日常交往,是來自彝族兒童與其他民族的學生交往過程中的真實故事。
彝族兒童的友誼在遇到摩擦時,會提出如何去解決摩擦:一是自身反省要尊重彼此;二是其他同學來調(diào)解矛盾;三是老師出面調(diào)解教育要團結(jié)。漢族孩子心想:有個別民族的人要打我們的朋友了,我們?nèi)兔Π?!于是漢族孩子就去告訴老師,這件事情才沒有想象中的那樣發(fā)展。今后,這個學校里充滿了歡聲笑語 (80號)。正當吵得厲害時,一個苗族女生又說了一句:學校里苗族最多。彝族女孩和漢族女孩反駁,她們吵得厲害了,這時老師站出來說:在這個學校里各族是平等的 (11號)。編故事者提出了解決摩擦的辦法,這說明彝族兒童是傾向于與不同的民族結(jié)交友誼,提出的解決方法具有可操作性,來源是真實的。
(二)愛情故事
1.我們的愛情模樣是:一見鐘情,結(jié)婚生子
愛情是另一個情感主題,愛情多發(fā)生于一見鐘情,主角遇到了就彼此喜歡??煽闯?,編故事的兒童已經(jīng)對愛情有了模糊認識,情竇初開了。有一天,傣族中一位美麗的姑娘在河邊打水,但她一不小心掉進了河里,被一位漢族小伙子救了,兩人一見鐘情 (5號)。在一見鐘情之后,感情會隨著交往的深入而不斷加深:從那天起,兩人互相愛慕上了,隨著時間流逝,培養(yǎng)了兩人的感情,讓他倆再也不分開了 (10號)。他們相互表達自己的愛意,漸漸地他們的感情越來越深 (56號)。“一見鐘情”四個字簡潔痛快,用不著編故事者去想太多自己沒有經(jīng)歷過的情境,而一見鐘情后感情該怎么維持?編故事者人生閱歷尚淺,所以選擇以“時間”的推移,情感加深。
愛情的結(jié)局往往是結(jié)婚生子,落腳點是促進了民族交往,這反映了他們的情感觀。如:他們戀愛了,父母同意了,成為第一對異族戀,生活過得那么的甜滿。幾年后,生了一個寶寶,此后出現(xiàn)了更多異族戀,促進了民族的交流 (68號)。因一見鐘情而結(jié)婚生子,也就是族際通婚是可以接受的。周圍環(huán)境里存在不同民族間婚戀的,或者受宗教影響較小,民族之間交流較為頻繁,融合度較高的,以及家人思緒開放的,族際婚戀的可能性較大。大量族際通婚的出現(xiàn),促進了通婚者婚后雙方家庭成員間相互往來,增進了民族之間的了解,成為促進當?shù)孛褡尻P(guān)系進一步融洽的重要因素。[7]經(jīng)由族際通婚已經(jīng)結(jié)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關(guān)系,由此成為現(xiàn)當代中華民族共同體得以形成與維系的深厚基礎(chǔ)和重要支撐力量之一。[8]
2.阻礙愛情的因素
彝族的傳統(tǒng)文化觀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彝族人的族際通婚,當愛情發(fā)展到談婚論嫁時,若結(jié)婚對象來自不同民族,這種婚姻關(guān)系的締結(jié)受到社會經(jīng)濟文化及家庭所屬群體特征的影響,交往不順暢的民族要受到較多的阻礙。一是兩族間由來已久的矛盾:苗族青年到中游開辟新家。下游彝族小姑娘到中游找草藥,倆人都被對方的外貌和內(nèi)心所征服,并且有了結(jié)晶。一年后,他們的孩子出生了,可是由于兩族自古以來有著矛盾,族規(guī)不允許兩族通婚。終于,族長知道了就把他們浸豬籠,一死三命 (94號)。二是同族人和親人對族際通婚的不認可:女兒對父母說要和小伙結(jié)婚,父母對女兒說我們彝族不能和傣族結(jié)為夫妻,兩個人的父母都不同意結(jié)婚 (58號)。這歸根到底是族際交往的不暢所致,族際通婚一直以來成為學者衡量民族關(guān)系好壞的重要標志,說明彝族兒童認為當前的族際關(guān)系存在一定的不和諧。
3.愛情 (通婚訴求)受到阻礙后的行為
相愛的兩人來自不同的民族,自身的民族身份給愛情的結(jié)合平添了阻礙,愛情隨即充滿了苦澀與無奈,原本打算白首偕老的兩人在面對無奈慘淡的現(xiàn)實時,會做出幾種行動:火狼找到了被關(guān)著的雪鷹,帶走雪鷹,從此倆人浪跡天涯,過著幸福的生活 (97號)。他們勸說各自的父母,最后,雙方父母同意了,他們結(jié)婚了,快樂的生活著 (58號)。但是族長不讓結(jié)婚,倆人便決定逃到一個誰也找不到的地方過日子,剛要走,兩族便帶族人來追他們,追到一個山崖上,兩人手牽手跳了下去 (5號)??傊欣寺实谋榻Y(jié)尾:殉情,私奔。多數(shù)彝族兒童選擇編寫的解決辦法是通過不斷的努力勸說,從而得到同族人和親人對族際通婚的認可。不同群體間通婚的比率是衡量任何一個社會中人們之間的社會距離、群體間接觸的性質(zhì)、群體認同的強度、群體相對規(guī)模、人口的異質(zhì)性以及社會整合的一個敏感指標。[9]大規(guī)模的通婚有利于消除民族間的隔閡,隔閡的消除同時促進了更多的族際通婚。當然,編故事者沒有經(jīng)歷過愛情受阻的情況,故事是一些愛情幻想,卻非漫無邊際的憑空想象,是來源于他們身邊所見所聞的,所以我們同樣可以認為是真實發(fā)生的。
(三)民族情故事
1.我們在節(jié)慶活動和互幫互助中結(jié)交了民族情
還有較多以民族情為主題的故事。彝族兒童認為,節(jié)慶活動是最能體現(xiàn)出民族情的場景。一年一度的火把節(jié)開始了,白族人,彝族人都穿著色彩鮮艷的服裝趕來聚會,也有不少的游人來到這兒,各族人們有說有笑,談到天明,那日的圓月深深地印在了人們的心中 (44號)。節(jié)慶活動為各民族展示風采,彼此欣賞接納提供了條件:你的名字為何叫阿黑?因為我們彝族小伙未結(jié)婚前都稱為阿黑哥,所以就叫阿黑。原來如此!真有特色。阿黑說:你們也一樣啊,潑水節(jié)也很有特色 (43號)。節(jié)慶活動為各民族提供了良好的接觸條件,通過展示各自的歌舞、服飾文化等促進了民族之間彼此友好交融。節(jié)慶活動同時也為民族間結(jié)交友誼,發(fā)展愛情提供了條件:唱著跳著,漸漸地彼此喜歡上了??苫鸢压?jié)過了,便各自回到家里,心里卻想著對方,到了來年火把節(jié),又碰到了一起,他們彼此更深愛 (106號)。從收集到的講述節(jié)慶活動方面的故事來看,故事結(jié)尾部分往往會升華到各民族“和同為一家”這個層面上來:傣族人民的熱情招待,讓拉米亞和雅圖感到傣族同胞的熱情,像一家人一樣。在潑水節(jié)中,彝傣兩族的關(guān)系“和同為一家” (30號)。節(jié)慶活動促進族際交往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其體現(xiàn)了各民族的需求和情感,表現(xiàn)了民族的性格和風度。各民族之間互相尊重風俗習慣,也會增強民族友誼和親切感。[10](P323)從而使得節(jié)慶故事結(jié)尾會“和同為一家”。民族情不僅在節(jié)慶活動中有體現(xiàn),在日常的相互幫助中也能促進民族情:危難中,彝族人民救了傣族,傣族為了回報彝族的幫助,特意辦了一個宴會。便成了好朋友,他們互相幫助,組成民族家園 (36號)。
2.民族情中亦暗含著族際交往不順暢的危險
這樣的危險從影響范圍來看,影響較小的是個別交往中的爭吵爭辯,較大的影響是民族間的斗爭,以至于長期矛盾。楚雄生活著三個民族,漢族最強大,漢族的強盛來源于搶奪彝族、苗族的糧食和金錢。彝族和苗族打算滅掉漢族,省得以后受到漢族首領(lǐng)的欺壓,后來計謀被漢族知道。第二天,漢族營地兩旁吹起了號角,漢族首領(lǐng)叫部下把事先準備好的兩封信分別送到了彝族和苗族首領(lǐng)手中。信中寫到:彝族 (苗族)首領(lǐng)你錯了。彝族 (苗族)首領(lǐng)把我漢族滅了以后準備把我漢族的土地、軍餉占為己有。望你和我聯(lián)盟,一同把彝族 (苗族)消滅。彝族苗族首領(lǐng)信以為真,和自己朋友的軍隊打仗。兩敗俱傷,漢族漁翁得利。彝族苗族的首領(lǐng)化友為敵,每天都有戰(zhàn)爭爆發(fā) (107號)。需強調(diào)的是,影響較小的危險是來自于真實生活經(jīng)歷 (個別交往中的爭吵爭辯),大的是來自于歷史故事的改編或者虛構(gòu)的故事 (民族間的斗爭,以至于長期仇恨彼此)。
3.民族情中交往不順暢的故事來源分析
在民族情主題故事里,交往不順暢的故事有的是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改編:唐朝時在楚雄,有兩個村子,一是彝族村莊,另一是漢族,漢族占有優(yōu)勢,常來欺負彝族人民,想霸占這片土地,而彝族不退讓,堅守祖先留下的土地,兩族間常發(fā)生戰(zhàn)爭 (73號)。在改編歷史故事中,兒童會寫出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沖突事件來給讀者感覺是“真實發(fā)生”的。由于政治、經(jīng)濟、歷史、文化等因素,各民族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心理差異、矛盾和沖突。有些矛盾埋藏得很深,這無形中制約著民族團結(jié)的實際進程,歷史上遺留的民族隔閡仍然不同程度地殘存在部分人的記憶里,繼續(xù)影響著今天的民族情感。
其次,也有來自于神話故事的,神話故事一般涉及的主題是:各族間相互斗爭,民不聊生,神話人物 (如仙人)不忍看到人們相互殘殺,便號召各民族應(yīng)和平相處:有一仙人,得知兩個民族相互殘殺的事后,拿著“和平二胡”,來到村子。仙人說:“如果世上人民沒有和平,美好生活將從此結(jié)束,和平的世界是多么純凈,沒有世俗的悲傷。”說著,拉起手中的二胡,可以聽出來民族要和平的號召。兩族領(lǐng)悟了會意地點頭。從此,人民和平共處,互不爭論繁衍了一代代的子孫 (47號)。神話故事的結(jié)尾一般是各族人民接受了神話人物的號召,從此和睦相處,團結(jié)合作。
神話故事的另一個主題是,民族間是和睦相處的,可是由于出現(xiàn)“壞神”、“妖魔”,使得民族間陷入困境。為了消滅“壞神”、“妖魔”,各族會團結(jié)一致:兩族生活得很幸福,但由于人們的不小心,使得封印在這里的“黑妖”重新出世,把天空變黑,黑洞洞的世界里人們無法生活。阿荷諾跪祈禱:“只要能拯救這里,我愿意犧牲自己的生命?!痹捯魟偮洌媲俺霈F(xiàn)了仙女,說:“你其實是舞精靈,去找和你一樣愛跳舞的景頗族少女。找到精靈氣。”找到了六個少女,找到了精靈氣,那些精靈氣在花上,她們一碰到花,身體便發(fā)光有了魔力,照亮天空,引出“黑妖”。這時,空中圈出彩虹圈,圈里有一朵蓮花,圈上有六種花。七彩光圈打在“黑妖”身上,最終“黑妖”被打敗。大地被破壞得很嚴重,于是姑娘們變成雨落入大地,大地變恢復了原樣。為了紀念七位姑娘,兩族在歡聲中融合 (120號)。
我們可以看出,改編歷史故事、神話故事都是涉及到了彝族兒童是渴望民族間相處融洽的,在融洽中安居樂業(yè),幸福生活。當族際交往不順暢時,會希望有“神話人物”從天而降來號召人們和睦相處。當生活中遇到困境時,會想著齊心協(xié)力消滅困難 (例如神話故事里為了消滅“壞神”、“妖魔”,犧牲自己成全大家)。
在情感故事里,我們可以看出,彝族兒童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過程中,主要涉及的情感是正向積極的,即:友情、愛情、民族情。這些情感故事最終的落腳點有比較明晰的語言如“和同為一家”、“天下一家親”等,這說明民族間的交往總體來說是順暢的。
在這三種情感里亦夾雜著負面消極的情感,族際交往中產(chǎn)生的負面消極情感從故事發(fā)生的場景來源分析:在友情的負面消極情感主要由于個人的日常交往摩擦。愛情里的負面消極情感主要來自于相愛的兩人在準備結(jié)婚時,遭到了族人、父母的反對??梢哉f,友情和愛情里夾雜著的負面消極情感是“發(fā)生在當下”現(xiàn)實生活場景里的。但在民族情里,發(fā)生的負面消極情感多是歷史痕跡在頭腦中的殘留 (從改編歷史故事里看出)。我們并沒有發(fā)現(xiàn)講述民族間“發(fā)生在當下”的現(xiàn)實真實發(fā)生的沖突故事。也就是說,阻礙民族情這一情感主題的故事在現(xiàn)實生活里是沒有發(fā)生的,但卻在編故事兒童的頭腦里存在著民族間沖突的記憶 (從改編歷史故事、神話故事中看出)。
從故事來源的虛實來看,友情故事大多是對日常生活交往的真實描述。愛情故事較多的來源于發(fā)生在日常生活里的一些幻想。而民族情故事的落腳點在“和同為一家”類別主要也是發(fā)生在日常族際交往的故事,但不同的是民族情故事里的負面情感主要是來源于改編歷史和虛構(gòu)歷史故事。
[1]金炳鎬,青覺.論民族關(guān)系理論體系 [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6).
[2]陳晶,佐斌.群際接觸理論介評 [J].心理學探新,2004,(1).
[3]艾米婭.利布里奇.敘事研究:閱讀、分析和詮釋[M].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
[4]劉毅.化解民族沖突的策略——民族接觸與相互依存 [J].心理科學進展,2007,(1).
[5]Aboud F E,Tredoux C,Tropp L R,et a1.Interventions to Reduce Prejudice and Enhance Inc1usion and Respect for Ethnic Differences in Ear1y Chi1dhood:A Systematic Review[J].Deve1opmenta1 Review,2012,(4).
[6]束錫紅,聶君.西部地區(qū)民族關(guān)系的實證研究[J].民族研究,2012,(5).
[7]鐘梅燕.當代裕固族的族際婚姻——以肅南縣紅灣寺鎮(zhèn)和明花鄉(xiāng)為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
[8]魯剛,張禹青.我國族際通婚的歷史軌跡[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
[9]馬戎.社會學的族群關(guān)系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3).
[10]張世富.民族心理學[M].民族心理學.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劉祖鑫)
Inter-ethnicity Interaction in the Eyes of the Yi Chi1dren:Speaking From Emotiona1 Story
SHU Zhangwen&YIN Ke1i
(Schoo1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Administration,Yunnan Norma1 University,Kunming,650500,Yunnan Province)
inter-ethnicity interaction refers to groups or individua1s with different cu1tura1 background of communication..In the interaction wi11 produce different emotions.As a fami1y of interpersona1 re1ationships in a group,minority chi1dren a1so occurs in a variety of emotions in inter-ethnic interaction.The study found that Yi nationa1ity chi1dren friendship and 1ove story scenes from rea1 1ife,and the negative emotiona1 fee1ing of the nation with the story in the scene is fictiona1.Therefore,it is conc1uded that the awareness of the ethnic groups of the Yi nationa1ity is a harmonious,and the overa11 presentation of“and the same as one”state.
inter-ethnicity interaction,Yi nationa1ity chi1dren,Intergroup Contact,emotion,narrative
D633.317
A
1671-7406(2016)04-0070-0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民族社會化的心理機制”,項目編號:31260240。
2016-02-28
舒璋文 (1989—),男,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心理。尹可麗 (1969—),女,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