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衛(wèi)(楚雄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云南 楚雄 675000)
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1
——對整合連貫型英語教學的啟示
李育衛(wèi)
(楚雄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云南 楚雄 675000)
英語語言能力是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包括聽、說、讀、寫、譯等五個方面的技能及這五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而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交際雙方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們運用語言手段 (口頭語或書面語)和副語言手段 (身勢語)來達到某一特定交際目的的能力。本文立足于我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xiàn)狀出發(fā),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xiàn)狀進行調(diào)查,并就其對整合連貫型英語教學的啟示進行探討和研究。
英語語言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現(xiàn)狀調(diào)查;整合連貫型英語教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提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目標是“以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發(fā)展為基礎,培養(yǎng)學生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而教育部2004年1月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也指出:“大學英語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nèi)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庇纱丝梢?,培養(yǎng)學生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英語交際能力非常重要。
“交際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國社會語言學家Hymes針對語言學家Chomsky的“語言能力 (Linguistic Competence)”提出來的。Chomsky認為,語言能力是某種比語言本身更抽象的知識狀態(tài),是一套原則系統(tǒng)、一種知識體系。而Hymes則認為,語言能力是一種處事能力,即使用語言的能力。一般來說,交際能力是一個人運用各種可能的語言和非語言 (如:身勢語、面部表情等)手段來達到某種交際目的的能力,它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語言知識,即組詞成句、組句成篇的能力;(2)認知能力,即一個人對事物的認識水平、智力水平、反應能力和有關世界知識的掌握等;(3)文化知識,指一個人對文化觀念和習俗的知識;(4)文體知識,指一個人根據(jù)交際對象和交際目的,選用不同風格的詞語和語篇進行交際的能力;(5)其他知識,包括副語言 (para1inguistic)知識,如身勢語、面部表情等;(6)情感因素,即一個人對他人及事物的社會態(tài)度、交際動機、個人品質(zhì)和習慣等。由此可見,交際能力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它涉及到語言、修辭、社會、文化、心理等許多因素。交際能力既包括言語行為的語法正確性,又包括言語行為的社交得體性??缥幕浑H (intercu1tura1 communication)與普通交際 (intracu1tura1 commmunication)的不同之處在于交際雙方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交際雙方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他們運用語言手段 (口頭語或書面語)和副語言手段 (身勢語)來達到某一特定交際目的的能力。由于參與跨文化交際的雙方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容易造成交際失誤。因此,了解英漢兩種語言不同文化習俗、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宗教禮儀、非語言交際行為及手段就成了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系統(tǒng)中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
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中學生和大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究竟處于何種狀況?存在哪些主要問題?調(diào)查結果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整合連貫型英語教學有何啟示?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中學和大學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調(diào)查和實證研究,力圖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對策,從而為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開展整合連貫型英語教學提供一些思路。
(一)研究的問題
1.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中學生和大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即英語聽、說、讀、寫、譯究竟處于何種狀況?
2.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中學生和大學生的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究竟處于何種狀況?
3.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中學生和大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存在哪些問題?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是什么?對策有哪些?
4.調(diào)查結果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整合連貫型英語教學有何啟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獻研究、個案研究、混合研究法、問卷調(diào)查和理論分析等綜合方法。
1.樣本
本研究共涉及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第一中學、紫溪中學、東興中學、北浦中學等初、高中和楚雄師范學院1所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地方本科院校,共發(fā)放調(diào)查問卷190份,收回有效調(diào)查問卷190份,涉及到的少數(shù)民族種類及情況見表1。
表1 被調(diào)查者身份及民族分布情況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xiàn)狀及對策問卷調(diào)查》,問卷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搜集被調(diào)查者的背景資料,包括學校名稱、民族、性別、年級等;第二部分由21個問題組成,這21個問題涉及到: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中學生和大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即英語聽、說、讀、寫、譯究竟處于何種狀況?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中學生和大學生的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究竟處于何種狀況?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中學生和大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存在哪些問題?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是什么?對策有哪些?
1.英語語言能力的自我評估及分析
(1)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的自我評估
英語語言能力主要包括和體現(xiàn)在英語聽、說、讀、寫、譯等5個方面,調(diào)查結果如下:
表2 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能力的不同分布層次及調(diào)查結果
(2)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根據(jù)上面數(shù)據(jù)的整理、統(tǒng)計和分析,對照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和2004年1月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規(guī)定的學生在聽說讀寫譯等5種英語語言能力方面的具體要求,我們發(fā)現(xiàn):在聽力理解方面,有49.47%的學生認為自己只能聽懂一些日?;居谜Z,35.26%的學生不能聽懂一些有難度的英語廣播內(nèi)容,12.64%的學生能夠基本聽懂英語廣播電視內(nèi)容,而只有2.64%的學生則認為聽力水平較高。在口語表達能力方面,48.42%的學生認為詞不達意,不夠流暢,35.29%的學生認為能與歐美人簡單交談,而15.26%的學生認為基本屬于啞巴英語水平,能與歐美人深入交談的學生人數(shù)僅僅占到1.06%。閱讀理解能力方面,63.83%的學生認為自己能夠借助詞典讀懂有一定難度的文章并理解其意義,18.09%的學生認為有詞典也不能理解有一定難度的文章,11.70%的學生認為閱讀理解上有很大困難,而認為自己不需要詞典也能讀懂有一定難度的文章并理解其意義的學生僅占到6.39%。在書面表達能力方面,48.40%的學生認為自己寫出的英語文章錯誤很多,37.77%的學生認為自己能夠用英語寫簡單的報告和論文,6.38%的學生認為自己能夠比較流暢地寫說明文和議論文,而7.45%的學生則認為基本不會寫。在翻譯能力方面,59.04%的學生認為自己翻譯時主要用中文思維,翻譯水平比較差,18.61%的學生認為自己能夠借助詞典翻譯英語國家有一定難度的文章,19.15%的學生認為自己能夠比較熟練地將英文翻譯成中文,但是中文翻譯成英文時錯誤較多,而3.19%的學生則認為基本不會翻譯。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不高,英語語言水平明顯呈現(xiàn)出極不均衡、兩極分化的特點。因此,在今后的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更加注重英語語言輸入的教學,加大學生聽、說、讀、寫、譯等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
那么,是什么導致以上問題的產(chǎn)生呢?應對的策略有哪些?針對這兩個問題,筆者進行了調(diào)查,結果分析如下:62.63%的同學認為造成自己聽力理解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英語詞匯量不夠,缺乏所聽材料的背景知識;在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方面,50%的同學認為造成自己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英語詞匯量不夠,語法知識掌握不好,英語口語的訓練不足,平時沒有與外教用英語交談的機會,缺乏英語口語學習的正確方法和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以及來自漢語的干擾 (負遷移);在英語閱讀理解能力方面,67.55%的學生認為造成自己英語閱讀理解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自己英語詞匯量不夠,平時課堂和課外英語閱讀量不足;在英語書面表達能力方面,55.79%的同學認為造成自己英語書面表達能力低的主要原因是英語詞匯量不夠,平時課堂和課外英語寫作訓練不足以及來自漢語思維和寫作習慣的干擾 (負遷移);最后,在英語翻譯能力方面,多達55.26%的學生認為造成自己英語翻譯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英語詞匯量不夠,平時課堂和課外英語翻譯訓練不足,同時,來自漢語思維和語言習慣的干擾 (負遷移)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學生應擴大英語詞匯量,系統(tǒng)學習英語翻譯知識,培養(yǎng)有效的英語翻譯技巧,并培養(yǎng)直接用英語思維的能力,擺脫漢語思維和語言習慣的干擾 (負遷移)。
2.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學生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自我評估和分析
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學生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自我評估主要從學生對跨文化交際知識的掌握、對英語國家習俗的了解、對非語言交際的了解程度、初次與外國人交往的態(tài)度,以及影響跨文化交際的心理因素等五方面進行,具體調(diào)查結果如下:
表3 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學生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不同分布層次及調(diào)查結果
3.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學生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從以上調(diào)查結果不難發(fā)現(xiàn),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學生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普遍不強,多達54.72%的學生認為,讀過跨文化交際知識有關書籍,有一些了解,而33.68%的學生則表示沒有讀過跨文化交際知識有關書籍,不太了解;在對英語國家習俗的了解方面,37.37%的學生表示他們對英語國家習俗“不了解”;在對非語言交際的了解程度方面,多達50%的學生表示自己對非語言交際了解“知識很少”;在問及初次與外國人交往的態(tài)度時,39%的學生表示“心理壓力很大,怕無法溝通”;而在問到影響跨文化交際的心理因素時,多達42%的學生表示自己“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強”。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應擴大英語小說及其他文學作品的閱讀,多看英文電影,增強對西方文化知識的了解,加強跨文化交際訓練和實踐,加強英語聽、說、讀、寫、譯等語言能力的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整合連貫型”教學模式是由羅明東教授根據(jù)新時期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新要求,針對傳統(tǒng)分級分段式師范教育培養(yǎng)模式的不足首先創(chuàng)造性提出,該模式于2009年起在昆明學院師范類專業(yè)開展了“整合連貫型”基礎教育師資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試驗,構建了系統(tǒng)的教師教育課程新體系。根據(jù)“整合連貫型”教育模式的理念,我們主張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英語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也應該作出相應的調(diào)整和改革。通過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筆者認為該調(diào)查至少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整合連貫型英語教學有以下啟示.
首先,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的英語教材的編寫和課程的設置應該具有連貫性,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貫穿學生的整個教育階段。根據(jù)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小學階段5—6年級的學生英語課程教學必須達到以下目標:對英語有好奇心,喜歡聽他人說英語;對英語學習有持續(xù)的興趣和愛好;能用簡單的英語互致問候、交換個人、家庭和朋友的簡單信息;能根據(jù)所學內(nèi)容表演小對話或歌謠;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聽懂、讀懂并講述簡單的故事;能夠根據(jù)圖片或提示寫簡單的句子;樂于了解異國文化、習俗。初中7—9年級的英語課程標準必須達到:對英語學習表現(xiàn)出積極性和初步的信心;明確自己的學習需要和目標,對英語學習表現(xiàn)出較強的信心;有較明確的英語學習動機和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能聽懂教師有關熟悉話題的陳述并參與討論;能就日常生活的各種話題與他人交換信息并陳述自己的意見;能根據(jù)閱讀目的運用適當?shù)拈喿x策略;能根據(jù)提示起草和修改小作文;進一步增強對文化差異的理解與認識。而高中10—12年級的英語課程也必須達到以下標準:進一步增強英語學習動機,有較強的自主學習意識;能就較為廣泛的話題交流信息,提出問題并陳述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能讀懂供高中學生閱讀的英文原著改寫本及英語報刊;能寫出連貫且結構完整的短文;了解交際中的文化內(nèi)涵和背景,對異國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態(tài)度;而教育部2004年1月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也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nèi)容,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庇纱丝梢?,整合連貫型英語教學模式必須將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貫穿在學生的整個教育階段。
其次,“整合連貫型”是一種新的教育模式,它明確提出:在當前基礎教育與教師教育變革的時代背景下,對小學、初中或是高中英語教師的培養(yǎng),不能再堅守著“分離”的傳統(tǒng)。因此,無論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小學英語教師、初中英語教師還是高中英語教師,都應該也必須通曉整個英語基礎教育的基本線索,了解英語基礎教育的連貫性,掌握英語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在此基礎上有所側重地掌握英語基礎教育某一階段的原理與方法。而作為培養(yǎng)英語基礎教育師資的高等師范院校,必須充分發(fā)揮中小學英語教師教育的優(yōu)勢與特點,整合小學英語教師教育、初中英語教師教育和高中英語教師教育,建立貫通整個英語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進行“整合連貫型”英語教育模式的改革。
最后,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整合連貫型英語教學中,學生必須始終將英語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貫穿于整個3—12年級的英語教育階段,除了加強英語聽、說、讀、寫、譯等語言能力的訓練外,還應要求學生在英語課外多去閱讀一些英美文學作品和英文報紙雜志,同時在閱讀時積累有關文化背景、社會風俗以及非語言交際方面的方法和手段,讓學生積極參與英語廣播、英語沙龍、英語角之類的活動,鼓勵學生與外籍教師直接用英語交流,從而提高他們的英語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1](美)Gudykunst,Wi11iam B.&Young Y.Kim.Communication with Strangers:An Approach to Intercu1tura1 Communication[M].(3rd edition).New York:McGraw-Hi11 Companies,Inc,1991/1997.
[2](美)Ruben,B.D.Assessing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for Intercu1tura1 Adaptation[J]. In Group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1976,(1).
[3]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 (試行)[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6]許力生.跨文化的交際能力問題探討[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7).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 (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劉祖鑫)
Students Living in the Areas of the Minority Ethnic Groups
-Reve1ation on the Teaching of Eng1ish in the Integrated and Consistent Pattern
LI Yuwei
(Chuxiong Norma1 University,Chuxiong,675000,Yunnan Province)
Eng1ish 1ingusitics competence is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ICC competence,and it consists of five Eng1ish 1anguage ski11s inc1uding 1istening,speaking,reading,writing,and trans1ation and integrated app1ication of these five ski11s.ICC competence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two peop1e from different cu1-tura1 backgrounds have the competence to use verba1 means(ora1 or written)and non-verba1 means (body 1anguage)to achieve a certain communication objective.The present paper makes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ngkish 1inguistic competence and ICC competence of the students from the areas dense1y popu1ated by ethnic groups.Besides,the imp1ications of these research resu1ts to the Eng1ish teaching of integrated and consistent pattern.
Eng1ish 1ingusitics competence;ICC competence;current status investivation;Eng1ish teaching of integrated and consistent pattern
H319.3
A
1671-7406(2016)04-0087-06
“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1Y047。
2016-01-07
李育衛(wèi)(1973—),男,彝族,楚雄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與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