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自媒體收授心理分析——以新浪微博為例
王娟
自媒體時代,人們的傳播手段和傳播方式都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從大眾傳播為主導走向人際傳播和組織傳播。在新媒體語境下,自媒體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模式產生了新特征。因此,基于大眾傳播心理學中關于收授心理的分析,以新浪微博這一社交軟件作為自媒體研究載體,闡釋自媒體語境下收授心理產生的新特征及其影響因素。
自媒體;收授心理;新浪微博
[作者]王娟,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
2003年7月,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出版了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聯(lián)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中對“We Media”做了相關的定義和闡釋。新媒體技術帶動了自媒體的長足發(fā)展,自媒體的傳播特征也活生生地帶上了新媒體的烙印。
由于自媒體新的傳播特征和傳播模式,使既是傳播者又是接受者的互聯(lián)網用戶心理產生了變化,并呈現(xiàn)出新的區(qū)別于傳統(tǒng)網絡媒體的收授心理。
根據受者與傳者的身份雙重性、個體統(tǒng)一性,筆者認為自媒體對互聯(lián)網用戶的心理影響可以從五個層面上明顯看出。
首先,自我形象心理。包括自我表露心理和自我印象管理心理。自我形象簡而言之就是要認識到自己是誰。卜燕敏認為,網絡生態(tài)下整體化構建自我形象需要四個步驟。在單個的傳播活動中,無論是傳者還是受者往往進行的是“表演”。當傳者為媒體單位時,它的一言一行是媒體形象的塑造;而作為個人時,就是為自己塑造形象。其次,人格認知心理。社會化的本質在于完成角色和文化的轉換。人格是使人們對環(huán)境具有獨特適應性的動力組織。①人格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奧爾波特認為每個個體都具有內在的心理物理系統(tǒng),人格是其動力組織,它使人們對環(huán)境具有獨特的適應性。自媒體是這個時代下促進個人社會化的重要工具之一。通過微博等自媒體我們可以在相對自由的空間內暢所欲言,表我們之欲言,形成我們的人格結構或者個性結構。再次,從眾心理。一些學者認為在網絡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從眾現(xiàn)象開始消失,當然,這種觀點有其很大的依據。但從眾的兩大心理條件并沒有變化,反而在自媒體中體現(xiàn)得尤為突出。最后,文化心理。在自媒體中,文化心理沒有被“和諧”掉,而是在網民們獲得或多或少話語權后對自己所認同的文化的信息傳播。同時,還有人際交往心理。自媒體中的人際交往具有角色的半虛擬化、對象的多情境切換、人際中心的多節(jié)點化等特征。
自媒體以其不同于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特征、傳播模式對互聯(lián)網用戶的接收與傳播信息中的心理產生了影響,而從其影響的傳播學視野來看,自媒體語境下的收授心理呈現(xiàn)兩個新的特征。
(一)傳授信息的心理特殊性:“期望—價值”理論
在成就動機心理學理論研究中,有多種理論建構,期望價值理論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觀點。期望價值理論的基本假設是:人們從事何種行為,取決于覺察到行為導向目標的可能性,以及目標的主觀價值。②伯納德·韋納著,孫爆明譯:《人類動機:比喻、理論和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將“期望—價值”理論作為傳授信息心理的特殊性原因在于傳者傳播信息明顯的目的性。即使是微博用戶中的“草根微博”,他們在轉發(fā)信息時雖然目的性沒有企業(yè)微博、政務微博、媒介微博等專業(yè)型微博那樣強,但是他們在傳播信息時是一定抱有某些目的的。
在自媒體的傳者心理學方面,傳者不再僅僅局限于新媒體化的傳統(tǒng)媒介,而是能夠運用自媒體的每一人,這樣就不能再用大眾傳播的傳者心理研究置于狹義意義上專業(yè)的傳者,而是普遍意義上人人皆為傳者。
(二)接收信息的心理特殊性:“使用與滿足”
自媒體中的受者心理和傳者心理一樣,不能從實踐意義上將其細分,因為它多且雜。在學界至今也沒有劃分受眾的具體標準。
我們把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與“使用滿足”理論結合起來探討自媒體中受眾心理的需求。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五類,依次由低到高排列。在這個信息爆炸的社會,信息的流竄速度在自媒體的助力下呈幾何式增加,信息只要能夠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就可被接受。但值得注意的是受眾的逆反心理和情感欲望滿足心理。逆反心理不只是青少年年齡階段的性格特征,還是受眾好惡心理的重要表現(xiàn)。在心理學中,逆反心理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它指社會個體對外界引導在態(tài)度方面的非常規(guī)性質的逆向反應,屬于態(tài)度范疇。①劉宗粵:《逆反心理辨析》,《社會科學》,1998年第9期,第44頁。造成逆反心理的原因有很多,現(xiàn)在的受眾逆反心理已經成為常態(tài)。
(三)收授心理中所體現(xiàn)的問題
瀏覽微博的轉發(fā)、評論時不難發(fā)現(xiàn),微博用戶往往容易被娛樂性信息、爆炸性新聞所吸引,而政治新聞、軍事新聞的青睞者卻遠不如前者多。首先,在信息心理接觸上,國家意識處于失語狀態(tài)。國家意識是公民對國家的認同、認知意識。自媒體與大眾媒體不一樣,它并不能充分體現(xiàn)國家意識,反過來,國家意識在自媒體中處于失語狀態(tài)。而在特殊時期,如我國與菲律賓處于軍事緊張時期,自媒體中的網絡用戶注意力會被迅速吸引,但是與大眾傳媒的一致性的輿論形式不一樣的是,自媒體的輿論形式具有分歧性、對立性、差異性。此外,自媒體的受眾所關注的內容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進而國家意識的凝聚力會大大降低。自媒體中對國家意識的忽視及其對力量的分散很容易引起國家安全問題。其次,在信息傳播的心理活動上,非智力因素較于智力因素顯得比較多。在新浪微博中,大多數人們是出于感性收授信息,只有少部分是通過理性,所以在自媒體中還是需要如大眾媒體中那樣的輿論引導者。
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的發(fā)展有內外因之分,外因是客觀存在的,內因是事物本質存在的,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而影響收授心理最大的環(huán)境因素就是媒介化社會的形成。
(一)媒介化社會
媒介化社會是社會媒介化的結果,是媒介與社會之間互動關系模式的一種表述。也就是說,人們把接觸媒介本身作為必不可少的日常習慣和日常儀式,而不是出于對媒介內容的實際需要。人對于媒介的依賴度越高,人的生活也就越媒介化。媒介化社會給作為傳者和受者的網絡用戶帶來了新的世界。首先,媒介技術帶來新的媒介生活體驗。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訊息。異軍突起的自媒體在與大眾媒介一爭天下之時,利用在網絡上“無所不能”的體驗吸引了大批受眾。在微博自媒體中,人們可以相互吐槽、互毆;在QQ中人們可以玩各種游戲,經營菜園,還可以將自己的心事說給遠方的陌生人。
同時,自媒體所營造的擬態(tài)公共空間,讓網絡用戶開始了傳播自由與解放之旅。不受限制的傳播導致了各種收授心理的衍生,如自我形象心理、逆反心理、情感宣泄心理等。
(二)媒介素養(yǎng)
在媒介社會中,各種媒介突飛猛進,而問題在于自媒體中用戶的媒介素養(yǎng)是否跟得上。1994年,美國學者麥克·庫勞(McClure)提出網絡素養(yǎng)的概念,將網絡素養(yǎng)的內涵界定為知識與技能兩方面。②Mcclure C R.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Information Technology & Libraries,1994,13(2):115。此后有眾多學者對網絡素養(yǎng)的概念進行了研究,至今沒有定論。
據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每年發(fā)布的統(tǒng)計報告,網民中具備中等教育程度的群體規(guī)模最大,網民的學歷結構保持基本穩(wěn)定。由此可見,網民的基本學業(yè)素質并沒有隨網民規(guī)模的上升而有所變化,我國網民受教育程度還是初中文化占大多數,這直接影響了收授心理中非理性因素占主導。
(三)個人價值與話語權意識
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到了網絡信息的傳播價值問題。胡沙沙認為,網絡信息傳播價值體現(xiàn)在個人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等各個方面。網絡信息傳播價值中的個人價值是指網絡信息傳播對于用戶需求的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用戶參與信息傳播,信息控制權發(fā)生了轉移;用戶更加快速、準確地獲得自己所需的信息。
同樣,話語權意識也是形成自我形象心理、文化心理的重要因素。不得不承認,網絡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和精神的依賴。人們通過自媒體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也能通過自媒體進行人際交流。同時,現(xiàn)實的民主自由使得話語權自由在自媒體中遍地開花。
近些年已經有學者關注自媒體收授心理的研究,但主要是集中于自媒體的接收心理和傳播心理機制上,其他研究內容也比較雜亂。本文結合對新媒體語境下自媒體的傳播特點和傳播模式作分析,從信息傳播的“場論”影響因子入手,認為自媒體對收授心理的影響主要有自我形象心理、人格認知心理、從眾心理、文化心理、人際交往心理等主要五個方面。傳播信息從基本上說具有價值期望的心理,接收信息時是本著能夠滿足自己需求的心理,在接收信息活動中,逆反心理和情感情緒欲望宣泄心理也不容忽視。同時在自媒體收授心理中,國家意識的失語、非智力因素的主導是值得我們注意的重要問題。而影響自媒體收授心理的因素提醒著我們:在被媒介化的生態(tài)社會中,網絡素養(yǎng)是提高媒介生存能力的關鍵,以此才可能讓自己的媒介生活如魚得水,暢游自媒體新天地。
[1]張美玲,羅憶.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傳播特點和優(yōu)勢分析[J].湖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2011(1):45-49.
[2]張笛.從相互作用理論看微博的傳播特點及其影響[J].企業(yè)家天地,2011(4):10-11.
[3]張曼締.多重視角下的微博功能研究[J].傳媒,2012(3):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