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楊艷波
【摘要】當前,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不僅提高了對學生的要求,而且提高了對教師的要求。對于高中歷史課堂來說,如何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要求,成為當前教師面臨的難題。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改變教學方法,構建高效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高中歷史 高效課堂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2-0128-02
新課改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我們在各個方面提出了許多嶄新的理念,摸索出一些非常符合學生,符合歷史教學發(fā)展,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歷史教學手段和方式。在新課程改革下,高中歷史課堂究竟應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才是最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為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對構建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幾點淺薄的認識。
一、實施分層教學
對學生分層是實施分層教學的前提和出發(fā)點。一般情況下,學校根據(jù)學生的中考入學成績的高低,將學生分成精英班班、實驗班、普通班等幾個層次,師資分配和教學安排各不相同,這是一種顯性分層,相對來說比較穩(wěn)定。還有的學校實施隱性分層,也就是說由教師在班內(nèi)對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進行分組,對每組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這種分層相對來說比較靈活,雖說給教師組織教學帶來了一定麻煩,但學生的上升活動空間比較大。但是,如何將分層教學落到實處,尤為需要教師的教學智慧,教師采用的方法一定要得當、科學。如,我們通常把課程教學目標分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讓學生在學習歷史課的過程中既能學會知識,又能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這三個教學目標是有層次的,即首先理解并掌握歷史知識和史實,然后通過教師的講授和分析指導學生的學法,學生獲得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提升歷史觀、價值觀、人生觀。當代美國著名心理家、教育家布盧姆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只要提供恰當?shù)牟牧虾瓦M行教學的同時給每個學生提供適度地幫助和充分的時間,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學習任務或達到規(guī)定的學習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制度教學目標時高低應有不同,教師在備課時心中有學生、有目標、有方法,在課堂提問、知識講解、鞏固練習上也應有不同的質(zhì)和量的要求,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照顧到個別學生,既要突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又要設計出應用型和開放型題目以拓展知識,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吃得下”“化得開”,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分層的目的。
二、發(fā)展思維能力
堅持充分挖掘?qū)W生的智慧潛能,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切實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在教學中,教師要建立和形成充分調(diào)動學生、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方法,充分開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發(fā)現(xiàn)性、探索性,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經(jīng)常鼓勵學生大膽設想,勇于標新立異,打破常規(guī)思維定勢,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比如“焚書坑儒”這一歷史事件,大部分同學對秦始皇這一舉措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焚書”給我國文化造成巨大的損失,“坑儒”則禁錮了人的頭腦,鉗制了思想,開中國文化專制的先河,不利于中國文化的發(fā)展,但也有少數(shù)同學持不同意見,認為:這一事件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一是允許的,必要的,如果不這樣會導致思想的混亂和社會的動蕩。對這種大膽、獨特的想法,我非但不加以否定,反而予以鼓勵。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視創(chuàng)新思維在學習中的作用。如,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蘇聯(lián)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不是背書和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睂嵺`證明,學習中利用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既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記憶的效果。學習歷史要防止死記硬背,不求甚解的傾向,一定要勤分析多思考,善于找出史實間的聯(lián)系,總結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同時,鞏固歷史知識也離不開思維,因此培養(yǎng)良好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激發(fā)自主學習意識,是打造歷史高效課堂的有效策略。
三、結合引導合作
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認為,課堂上有三種學習情境,即合作、競爭和個人學習,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學習的情境。著名合作學習理論家約翰遜指出:“合作學習是這三種學習情境中最重要的一種學習情境,但目前卻是運用得最少的一種學習情境……從研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課堂活動的主流應當是學生的合作活動?!笨梢姡匾晫W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不僅有利于學生集思廣益,提高課堂績效,而且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行為,形成良好的品質(zhì)。歷史事物紛繁復雜。包羅萬象,一個歷史事件中往往蘊含著諸多因素,在有限的時間里,僅靠個人的努力往往難以解決,借助學生間的合作來提升學習的價值和意義就顯得非常重要。如:一位教師在教授《走向世界的日本》一課時,讓學生合作探究俄日改革的差異及其原因。他將學生分成三組:一組學生去研究兩國改革的政治差異;一組學生去研究改革的經(jīng)濟差異;一組學生重點研究改革差異的原因。通過分組重點學習與合作探究、討論,三組分別選派代表宣讀合作研究的成果,當學生宣讀的成果中有錯誤或不足時,教師引導學生去完善,最終共同完成了這個題目的探究??梢?,在生生合作的過程中,教師不僅是一名組織者,更是一名指揮者和調(diào)控者,同時也是一名參與者和引導者,并且根據(jù)學生的實踐把個人和小組的創(chuàng)造性觀點轉變成集體的智慧。
總之,高效課堂建設的途徑很多,教師明確目標、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和轉變自身的教學行為,變“主演”為“導演”,是高效課堂建設的前提;優(yōu)化教學策略,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突出主體,正確處理好師生、生生關系,是高效課堂建設的關鍵;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是建設高效課堂、推動課改深入的保證。我們要改革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法,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讓學生學會學習,切實提高歷史課堂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