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洪君
找到三叔潘成德珍藏的照片,他在黑龍江省海林縣人民武裝部任參謀時,有幸與長篇小說《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集體合影。
早在1946年小分隊林海雪原剿匪時,時任楊子榮所在二團副政委的曲波與小分隊的同志多次在我家借宿。也是在英雄的感召下,我二叔潘成江、老叔潘成和、三叔潘成德、表叔劉舉友都參了軍。老叔犧牲后,部隊讓二叔復員了。1958年我在林口縣一中讀書時,三叔潘成德在縣人武部供職?;謴秃A挚h建制后,他調(diào)到海林縣人武部任參謀。照片是1963年曲波戰(zhàn)地重游時拍攝的。 我的家鄉(xiāng)在今黑龍江省海林市黑牛背村。楊子榮孤膽只身闖虎穴,活捉三代頑匪“座山雕”的威虎廳,距黑牛背18公里;表叔劉舉友所在的牡丹江軍區(qū)四團與活捉《林海雪原》中濱綏圖佳保安三旅旅長李德林的家鄉(xiāng)夾皮溝屯相距3公里。在那次戰(zhàn)斗中,表叔負傷,轉(zhuǎn)業(yè)到地方。1954年我在海林中學讀初中時,劉叔是海林鎮(zhèn)黨委副書記?!拔母铩敝校H至柴河鎮(zhèn)醬菜廠,1982年調(diào)任縣砂石管理站站長。楊子榮在追剿殘匪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于黑牛背西北2.5公里的鬧枝溝,后運回黑牛背盛殮。
關于小分隊同志在我家借宿,這要從當年東三省各股武裝信奉的“在家里”,也就是“家禮教”說起。在家里是青、紅幫的一個變種,是廣泛的民間組織。尊翁、錢、潘三位為祖師,入教后按輩份,有教規(guī)。不管你姓啥,在這個組織中均以潘為姓。因此,不會到潘家找事。曲波、楊子榮深知此理,才上我們這十口之家,擠住在兩間草房的窮苦人家住宿。為此,我就與曲波、楊子榮等結下終生之緣。
楊子榮犧牲時年僅31歲。只比團副政委年長六歲,人們就習慣叫他老楊。曲波1923年生于山東省黃縣(今龍口市風儀區(qū)棗林莊),由于家貧只念過五年半私塾。13歲失學在家務農(nóng),15歲入八路軍膠東公學(今魯東大學),并于當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八路軍??谷諔?zhàn)爭時期,他在山東地區(qū)作戰(zhàn),曾任連、營指導員。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部隊開赴東北,曾任牡丹江軍區(qū)二團副政委, 直接領導楊子榮為排長的偵察排,經(jīng)過周密安排,批準楊子榮帶著孫大德、魏成友等5名戰(zhàn)土,于1947年1月23日(農(nóng)歷正月初二)深夜,化裝成打散的土匪,從二團駐地海林鎮(zhèn),經(jīng)過蛤蟆塘、夾皮溝,向威虎山進發(fā)。孤膽英雄楊子榮只身深入虎穴,呈獻聯(lián)絡圖而取得“座山雕”信任后,巧妙送出“座山雕”將于1947年2月6日(農(nóng)歷正月十六)晚間去吉林投靠國軍的消息,并將土匪帶到二團設下的伏擊圈,活捉“座山雕”等匪徒25人。《東北日報》以“以少勝多創(chuàng)范例”進行報道。此次戰(zhàn)斗結束,楊子榮榮記三等功。
同年2月,楊子榮在追剿丁疤癩眼、劉維章、鄭三炮的戰(zhàn)斗中因槍械失靈,不幸犧牲于鬧枝溝一個獵戶的小窩棚門口。見楊子榮中彈倒下,戰(zhàn)士魏成友爬上房頂,從煙筒扔進手榴彈,把兇殘匪徒炸死了。 1947年3月17日,在海林鎮(zhèn)舉行楊子榮烈士追悼大會,軍區(qū)命名偵察排為“楊子榮排”。當時我曾建議,楊子榮烈士的墓碑高3.1米,象征他犧牲時31歲。后有人提出楊子榮烈士犧牲時是偵察排排長,最高享受連級待遇,墓碑高應限制為60公分,最后墓碑還是被換成60公分,相應地把拱式烈士墓也改為低于60公分的平頂墓。后來在群眾強烈要求下,楊子榮的墓碑又恢復3米10公分的原貌;連戰(zhàn)友高波和“文革”中被迫害死的孫達德也不分什么級別,與楊排長一樣享受這個規(guī)格待遇了。
曲波所在部隊編入四野三十八軍,在法庫戰(zhàn)斗中肘部負傷,住院期間,妻子劉波趕去探視,兩人在照相館攝影留念。 曲波于1955年任齊齊哈爾車輛廠黨委書記時曾被迫寫過檢查。他腦海里反復出現(xiàn)的是當年在牡丹江一帶剿匪的往事。于是,他不寫檢查,而是寫開了那段剿匪的生活。他沒寫過小說,就按兒時看《打登州》《破孟州》唱本的路子,楊子榮、高波犧牲了,就用真實名字;孫大德等戰(zhàn)友還健在,就做了“長腿孫達德”這樣的變通。妻子成了“小白鴿”,自己就成了團參謀長“203”了。
《林海雪原》稿成,也有妻子劉波的功勞。妻子不僅關照他的身體,照顧他的起居,還全力支持他的創(chuàng)作,親自為他修改謄寫。書稿本來是就近送給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的,但出版社編輯以其不是文學作品的理由退了稿,后來在人民文學出版社被視若珍寶,出版后,大受歡迎,陸續(xù)再版,成了軍事體裁難以超越的精典之作?!拔母铩鼻熬捅桓木幊呻娪?,王潤身扮演楊子榮。由于《林海雪原》的成功,我的家鄉(xiā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56年3月13日海林縣撤銷建制,又于1962年10月20日國務院決定恢復海林縣建制,1990年撤縣建市。
1982年政協(xié)海林縣第一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我以文藝界代表身份當選常務委員,任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開始進行文史資料搜集、整理工作,1984年當選縣政協(xié)副主席,主抓文史工作。曲波同志直接領導以偵察英雄楊子榮為排長的剿匪斗爭自然是重中之重。我與《牡丹江日報》社主任、原三十八軍記者范重正老師合寫的《英雄虎膽 只身勸降——楊子榮在杏樹戰(zhàn)斗中》 ,在土匪混在村民中,怕傷及老百姓,我軍無法開炮之時,楊子榮一人勸降400多名土匪,還沒寫進《林海雪原》中呢![詳見1987年11月30日《黑龍江政協(xié)報》]
看到央視熱播,根據(jù)曲波長篇原著新改編電視連續(xù)劇《林海雪原》,丑化我心中永遠矗立的偵察英雄形象,我奮筆疾呼《莫讓先烈無奈》(刊于2005年3月3日《太原日報》) 1988年,我受時任海林縣縣委書記(現(xiàn)任哈爾濱市政協(xié)主席)鄒新生委托,代表縣委、縣政府全程參與電視劇《座山雕世家》在我的家鄉(xiāng)的拍攝。
1957年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曲波第一部長篇小說《林海雪原》。電影《林海雪原》和根據(jù)小說改編的現(xiàn)代京劇《智取威虎山》在國內(nèi)外影響很大。曲波一直堅持業(yè)余寫作,先后完成長篇小說《山呼海嘯》《橋龍飆》《戎萼碑》等,2007年6月27日病逝。海林人民懷念他,市街心花園以翻開的長篇小說《林海雪原》為城市雕塑,并在黨政辦公中心對面的人民廣場樹立作家曲波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