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薈元
[摘要]本期內(nèi)容提要:①肉毒毒素對置入的乳房假體的穩(wěn)定性和包膜產(chǎn)生影響的實驗研究;②肉毒毒素A對瘢痕成纖維細胞的影響;③通過液相色譜法一串聯(lián)色譜查明絕經(jīng)后婦女乳房皮下組織中雌激素酮的水平;④比較同種異體成纖維細胞和自體網(wǎng)狀皮移植治療燒傷的效果;⑤比較基質(zhì)干細胞和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轉基因的基質(zhì)干細胞對放射損傷的擴張皮膚的影響。
[關鍵詞]肉毒毒素;瘢痕;成纖維細胞;液相色譜法;燒傷;基質(zhì)干細胞
[中圖分類號] R6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6)02-0108-02
1 肉毒毒素對置入的乳房假體的穩(wěn)定性和包膜產(chǎn)生影響的實驗研究
假體置入隆乳術是一種很常見的美容手術,而且其應用越來越普遍。術后最易出現(xiàn)的問題是置入假體的移位和包膜攣縮的出現(xiàn)。肉毒毒素可以減少炎癥的發(fā)生,因而可以減少包膜攣縮的發(fā)生。而其對胸肌的去神經(jīng)作用則可防止因肌肉收縮引起的假體移位。據(jù)作者查閱的文獻,只有一個關于對包膜攣縮的資料,而沒有關于對包膜攣縮產(chǎn)生與假體移位的相關資料,且沒有有關實驗研究的文獻。因此,作者進行了肉毒毒素對置入乳房假體防止移位及減少包膜攣縮的實驗研究。方法:將16個光而乳房假體移植于8只新西蘭白兔身上。在兔背兩側各作一個皮膚切口,掀起背闊肌,在其下而各放入一個乳房假體。實驗組將肉毒毒素注于假體周圍,對照組只注生理鹽水。3個月后,采用超聲圖像和X線檢查,查明假體周圍包膜和假體移位情況。然后剎活,取包膜進行各方位的病理檢查。結果:在實驗3個月,實驗組的炎性細胞浸潤很輕(P<0.05),與對照組相比較,病理檢查和超聲檢查都證實包膜層較薄,且排列松而平順,對照組X檢查可見假體向外側偏移。結論:3個月的實驗結果表明,肉毒毒素有使置入的乳房假體減少包膜攣縮及防止假體移位的功效。不過,是否這種作用能長期有效,則需要進一步實驗和臨床資料來證實。
[摘譯自Ann Plast Surg,2015,75(1):91-97]
2 肉毒毒素A對瘢痕成纖維細胞的影響
肉毒毒素A被認為有抑制瘢痕形成的作用,但關于其作用機制的報道不多。研究表明,肉毒毒素A能抑制成纖維細胞的增殖和(TGF)-β1的表達。本文研究了肉毒毒素A對正常瘢痕及增生性瘢痕成纖維細胞的影響。方法:取自作者接診患者的正常瘢痕和增生性瘢痕標本各5個。取其中的成纖維細胞(FB)進行培養(yǎng),并在研究前用(TGF)-β1誘導FB分化。對培養(yǎng)中肌成纖維細胞的a平滑肌肌動蛋白的表達,采用酶聯(lián)吸附法檢測并定量,并用免疫細胞化學法和聚焦顯微鏡檢測成纖維細胞向肌成纖維細胞的分化狀況。結果:與對照組(只用TGF-β1處理者)相比較,使用肉毒毒素A干擾的增生性瘢痕成纖維細胞a肌動蛋白mRNA與蛋白的表達明顯降低,但對正常瘢痕的成纖維細胞則無影響。用免疫細胞化學法和聚焦顯微鏡檢測成纖維細胞向肌成纖維細胞的分化狀況表明,用肉毒毒素A處理的增生性瘢痕成纖維細胞,此種改變明顯減少。結論:體外實驗證實,肉毒毒素A有抑止增生性瘢痕成纖維細胞向肌成纖維細胞分化的功效。提示:肉毒毒素A對創(chuàng)傷、燒傷或手術后的傷區(qū)有抑止增生性瘢痕發(fā)生的作用。
[摘譯自Plast Reconstr Surg,2015,136(2):17le-178e]
3 通過液相色譜法一串聯(lián)色譜查明絕經(jīng)后婦女乳房皮下組織中雌激素酮的水平
雌激素酮(Estrone)是女性更年期最豐富的雌激素。本文作者采用液相色譜法查明絕經(jīng)后婦女乳房皮下組織中雌激素酮的水平。方法:收集絕經(jīng)期后因乳腺癌接受手術切下的乳房組織13份和因行乳房縮小術的有可比性的乳房組織11份。用有機溶媒提取乳房組織中的脂肪顆粒,用柱層法純化所提取的脂肪顆粒,再用液相色譜法分析其中的雌激素酮的含量。結果:查明患有乳癌的絕經(jīng)后婦女乳房皮下組織中雌激素酮的水平與對照組相比較,分別為:920皮摩爾/Kg和890皮摩爾/Kg,兩者無統(tǒng)計學差異。不過,與對照組相比,絕經(jīng)后乳癌婦女乳房皮下組織中雌激素酮的水平與其血液中的水平呈正相關性。結論:絕經(jīng)后婦女乳房皮下組織中雌激素酮的水平,可通過液相色譜法 串聯(lián)色譜查明。這是一種新的精確的方法。
[摘譯自J Steroid Biochem M01 Bi01.2016.155:120-125]
4 比較同種異體成纖維細胞和自體網(wǎng)狀皮移植治療燒傷的效果
傷口愈合是一個復雜的生理過程,它涉及不同類型的細胞和生長因子的介入。對于III°燒傷創(chuàng)而常規(guī)的處理方法,是切痂后施行自體皮移植進行修復。但對于大而積燒傷患者自體可供移植的皮源十分缺少,因此,組織工程等提供皮源的研究對此有很大的幫助。同種異體皮的成纖維細胞加入網(wǎng)狀斷層皮的構建(STSGs)已知在修復創(chuàng)口愈合中被成功地應用。成為一種新型的組織工程皮膚替代品。
本文作者從2009年6月2010年12月對14名Ⅲ°燒傷創(chuàng)而的患者,在切除焦痂后,用STSG修復創(chuàng)而。Alloskin(同種異體皮中的成纖維細胞,培養(yǎng)在有硅凝膠和糖胺多糖環(huán)境內(nèi)形成的組織工程皮膚)。將其修復創(chuàng)而的一部分,另一部分自體網(wǎng)狀皮創(chuàng)而用凡士林浸潤的紗布敷蓋。結果:應用SPSS17軟件對創(chuàng)而愈合時間、瘢痕形成的程度及愈合后局部皮膚色素沉著的情況進行分析。顯示應用Alloskin者,在平均創(chuàng)而愈合時間和瘢痕形成兩個方而都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組織工程皮膚的應用,為重度燒傷創(chuàng)而修復提供了更多的皮源。
[摘譯自J Burn Care Res,2016,37:e90-e95]
5 比較基質(zhì)干細胞和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轉基因的基質(zhì)干細胞對放射損傷的擴張皮膚的影響
放射性損傷會引起組織慢性缺血,在嚴重的病例可能出現(xiàn)放射性組織壞死。而基質(zhì)干細胞對缺血性損傷有治療作用。本文對骨髓基質(zhì)干細胞(MSCs)和內(nèi)皮細胞轉基因的基質(zhì)干細胞(VEGF-MSCs)在處理放射損傷的擴張皮膚中的影響進行研究。方法:在24只SD鼠背部皮下,置入50cm硅膠組織擴張器,每周擴張直至60cm。對擴張的2cm×2cm皮膚區(qū)進行放射照射。在被照射的皮膚區(qū)分別注入MSCs和VEGFMSCs于皮下,然后取皮膚標本進行組織學和免疫組化檢測,用閃爍掃描術檢測皮瓣的灌流狀況。結果:經(jīng)過MSCs和VEGFMSCs處理后的放射損傷的擴張皮膚的表皮厚度增加,但真皮層和包膜的厚度沒有改變。在MSCs和VEGFMSCs處理后的放射損傷擴張皮膚中的CD31和VEGF表達水平相似。在放療的組織中,VEGFMSCs的表達明顯。皮膚灌流的改變與CD31和VEGF表達水平一致。在放射損傷的區(qū),MSCs和VEGFMSCs可使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增加。VEGF-MSCs治療可以使擴張區(qū)和放射損傷區(qū)細胞凋亡減少。結論:由于組織的擴張和放射性損傷使皮膚中的血管損傷,加上真皮的減弱,容易使創(chuàng)傷修復效果弱化。而MSCs和VEGFMSCs有促進血管新生和逆轉放射損傷的效應,可以提供更適用的擴張的軟皮膚,因而用于組織修復可獲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