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 青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李東陽詩文輯佚
藍 青
李東陽(1447—1516),字賓之,號西涯,湖南茶陵人,明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一生交游廣泛,著述宏富。岳麓書社出版的《李東陽集》(周寅賓校點,1984年版)*李東陽撰,周寅賓校點:《李東陽集》,長沙:岳麓書社,1984年。與《李東陽續(xù)集》(錢振民輯校,1997年版)*李東陽撰,錢振民校點:《李東陽續(xù)集》,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是目前所見收錄李東陽著作最為完備的集子。然而,李東陽交游廣泛,所作的題贈詩文頗多,偶有失收,實屬難免。近年來,李東陽集外詩文輯佚備受關注,如司馬周《李東陽佚文一則》*司馬周:《李東陽佚文一則》,《江海學刊》,2004年第4期,第162頁。、丁延峰《李東陽佚作輯考》*丁延峰:《李東陽佚作輯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9年第2期,第43-48頁。、崔建利《明初李東陽奏疏二則》*崔建利:《明初李東陽奏疏二則》,《歷史檔案》,2014年第4期,第4-5頁。,嘉惠學林,功莫善焉。筆者近年來覓得李東陽佚文4篇、佚詩1首,這些作品均未被李東陽集及有關李東陽輯佚之作所收錄,亦未見其他著述征引?,F(xiàn)將所得輯錄如次,以飧同好。
(一) 《書〈介庵王公奏稿〉后》
往在憲宗朝,聞三原王公為南京部臺。章奏迭至、奉旨施行者,固已錄之,有司播之四方。其留中不報者,世莫得而傳也。公既為今天子簡用,復起為吏部,有傳其家所藏奏稿者,蓋自為評事,為知府,為布政,凡所嘗陳奏舉劾者皆在焉。觀其剖析事理,論法斷獄,人或能之,至於批鱗苦口,排大奸,摧巨敵,身任天下而不為私謀者,則卓乎不可及也。夫內告外順,見于君,陳之命,先儒以為此固成王之言,非文武之言也。中古之世或匿諫草而不以示人,甚則焚之,世俗相傳以為美事,議者則以為孔光之徒匿奸釣譽之為者,故韓魏公《諫垣存稿》寧不避賣直之嫌,而彰人主從諫之美,豈無所見而然哉?若王公所諫奏所舉劾,蓋有削兵權,黜侍近,而元惡大憝亦有肆諸市朝者,則公之忠先帝固鑒之深矣。雖有危巖極論,未暇宣布,然亦優(yōu)而容之,未始有譴怒呵責之語。盛德所在,亦豈容掩而不彰哉?使天下傳之,后世傳之,謂公之言如此,而先帝之所以容之如此,則未必非是稿之助也。
弘治壬子四月六日中順大夫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講學士經筵講官兼修國史長沙李東陽書
按:此跋作于弘治五年(1492),見王恕《太師王端毅公奏議》末,明正德十六年(1521)三原王氏刻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書末除李東陽跋外,尚有陳懋、楊循吉、程啟充、崔銑之跋。
王恕(1415—1508),字宗貫,號介庵,晚號石渠老人,陜西三原人。正統(tǒng)十三年(1448)進士,選為庶吉士,授大理寺左評事。景泰間遷左寺副,未幾擢揚州知府。天順間遷江西右布政使,成化間官南京兵部尚書,卒贈太師,謚端毅。王恕為人“磊落洞達,遇事敢為”*過庭訓:《本朝分省人物考》卷103,《續(xù)修四庫全書》第53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7頁。,弘治六年(1493)致仕,于邑城外筑草堂,“優(yōu)游山林,著述不輟”*雷禮輯:《國朝列卿紀》卷25,《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93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第50頁。。著有《王端毅公奏議》、《王端毅公文集》、《石渠意見》、《玩易意見》等。李濂序其文集曰:“公平生所作多不刻意,雖或出于信筆為之,而其要歸,必本諸仁義忠孝,有補于天下國家。”*李濂:《王端毅公文集序》,王恕:《王端毅公文集》卷首,《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6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第166頁。清代四庫館臣評其詩文曰:“平實淺顯,無所雕飾,如其為人?!?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下冊卷175,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1558頁。李東陽對王恕之人品與學問頗為欣賞,《懷麓堂集》卷六十四有《壽太子太保吏部尚書王公九十詩序》、卷八十有《明故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致仕贈特進左柱國太師謚端毅王公神道碑銘》。
(二) 《〈夏忠靖公集〉跋》
右夏忠靖公集二卷,公子南京太常少卿瑄所藏,以畀公孫南京通政參議崇文者也。東陽晚達,嘗景仰鄉(xiāng)先正之德量勛業(yè),得諸國史家乘者為多,惟文章制作未獲多見,見茲帙而有感焉。愧寡陋之無聞,而大人君子之不易識也。公治水東吳,功澤尤著。今巡撫都御史彭君禮奏請立祠,巡按御史袁君經因取茲文刻于蘇郡。予既為公傳,頗悉其事,不敢復有贅述,敬識數(shù)語于后云。
弘治辛酉正月廿八日資政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知制誥經筵國史官會典總裁茶陵李東陽書
按:此跋作于弘治十四年(1501),見夏原吉《夏忠靖公集》末,明弘治刻本,國家圖書館藏。題名為筆者所擬。書末除李東陽跋外,尚有王恕、何喬新、錢福、袁經之跋。
夏原吉(1366—1430),字維喆,湖南湘陰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以鄉(xiāng)薦入太學,后選入禁中,授戶部主事。建文初,擢戶部右侍郎。永樂初,升戶部尚書,平治浙西、蘇、松諸郡水患。永樂八年,兼掌六部都察院大理寺事。洪熙間復戶部尚書,進少保,兼太子少傅。卒贈太師,謚忠靖。夏原吉生平“德行高邁,問學該博”*袁經:《跋重刻夏忠靖公集》,夏原吉:《夏忠靖公集》附錄,國家圖書館藏明弘治刻本。,著有《忠靖集》6卷。楊溥序其集曰:“詩文平實雅淡,不事華靡,觀者亦可想見其為人也?!?楊溥:《忠靖集序》,夏原吉:《忠靖集》卷首,《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7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483頁。王恕評其文曰:“公之文皆足以華國體、扶世教,乃有德者之言,非徒務雕刻逞浮詞者之可比也?!?王?。骸稌闹揖腹蟆?,夏原吉:《夏忠靖公集》附錄。清代四庫館臣稱:“致用之言,疏通暢達,猶有淳實之遺風,以肩隨楊士奇、黃淮諸人,固亦無愧也。”*《四庫全書總目》下冊卷170,第1484頁。李東陽對鄉(xiāng)先哲夏原吉頗為景仰,《夏忠靖公小像贊》(《懷麓堂集》卷七十三)贊其:“不矯以為異,不比以為同。其大則君子之不器,其正則王臣之匪躬。德與齒而俱尊,名與世而無窮?!?《李東陽集》第3冊,第188頁。另有《夏忠靖公傳》(《懷麓堂集》卷三十五)一文,對夏原吉之德行與功業(yè)推崇備至。
(三) 《王文肅公傳》
贊曰:觀室者必觀其隅,顧不信哉。公風采凝峻,廉角峭厲,素善弈,且所酷嗜,及為祭酒,輒絕不復事,其克制操執(zhí)不為俗變類如此。故教法修整,群士皆斂衽欽服,凜然稱嚴師焉。使公前為翰林,獲司密勿,侍天子左右,后為吏部,獲近輦轂,居廟堂進退,百官其所樹立匡救豈少哉。謚法正已攝下曰肅,文固公馀事也。謚之曰肅,不亦稱情矣乎。
嘉議大夫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知制誥經筵官兼修國史長沙李東陽撰
(四) 《〈龍溪書屋圖〉序》
龍溪書屋者,宋氏獻翁之所作也。翁舊家麻城,世守儒業(yè)。翁嗜學,博涉經史,買書數(shù)千卷,置書屋于溪上,以為藏修之所。又延師置塾,聚宗族鄉(xiāng)黨之子弟而教之。暇則挹清流,玩群芳,游詠以自適,如是者若干年。翁老且卒矣,其子兌以鄉(xiāng)貢士作宰于濰,宗黨子弟亦多出就事業(yè),而宋氏之遺書尚存,嗣其業(yè)者未已也。兌在濰三年,遣其子文杰上京師,征諸大夫為龍溪書屋之詩若干篇介,熊進士載道請予序。夫人之材質不同,而亦各系其地。內有賢父兄而其子弟幸而生乎其家,外有宿儒老師而其后進者幸而出乎其鄉(xiāng),則所以育德成業(yè)者易矣。令尹君得以成其仕,麻城之士得以成其業(yè)者,皆龍溪之教,其及於一家一鄉(xiāng)者不既多乎?今使人過其地,登其堂,取其書讀之,想見其為人,蓋有勃然而興者矣,而況其鄉(xiāng)人乎?況其子孫乎?有父書而能守,守而能讀,讀而行之者,令尹君之志而子孫之事也。若溪山之奇勝,庭宇之宏麗,則世之恒事,人之所共有者,豈足為宋氏重耶?諸詩皆敘景興事,而其歸在乎問學行業(yè)之間,予以為猶有引而不發(fā)于此者,故比論之以為序。
按:此文錄自盧?!?弘治)黃州府志》卷9,明弘治刻本,國家圖書館藏。該文篇名下署:“李東陽”,小字注:“學士”。盧浚,字希哲,號赤城山人,天臺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員外郎,弘治間官黃州知府,纂《(弘治)黃州府志》10卷。
(五) 《辱與東曹聯(lián)句見貺,依韻奉答三首。方惜□*此處字跡模糊。力東曹不及另書,幸為傳致同加郢正病中草草(二首之二)》
兩雄酣戰(zhàn)擁霜毫,怒遣吟髭作猬毛。
筆陣忽驚飛鳥變,詩場不數(shù)斗雞豪。
君才定許標誰奪,我怯猶慚轂未膏。
聞道合從謀未已,鼎分何敢望孫曹。
目病不能作陪,客蓮花詩不敢更和,恐為藕絲所絓也。壺觴別期之說,惟東曹善自圖之。
按:此詩錄自秦夔《五峰遺稿》卷23,明嘉靖元年(1522)秦銳等刻本,上海圖書館藏。原處共有二首,之一已見《懷麓堂集》卷十四,題為《廷韶、文敬聯(lián)句見寄,疊前韻一首》。該詩末署“李東陽”*秦夔:《五峰遺稿》卷23,上海圖書館藏明嘉靖元年秦銳等刻本。。秦夔(1433—1495),字廷韶,號中齋,無錫人。天順間進士,授南京兵部主事。成化間官武昌知府、江西右布政使。秦夔自幼齡即工賦詠,“遇山川勝處,登臨懷古,形之賦詠尤多”,著有《五峰遺稿》24卷。邵寶序其集曰:“公始愛柳,繼充之以蘇,又益之以歐。詩始馳騖中唐,久之得其風格,既而讀杜,時取而出之,復參諸蘇黃以下數(shù)家,故所就如此。”*邵寶:《五峰遺稿序》,《容春堂集》續(xù)集卷12,《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9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604頁。程敏政評其詩文曰:“清麗豐蔚,由二秦以趨盛唐,不名一家。至其博覽群籍,發(fā)為文章,亦條鬯雅瞻,可誦而傳也。”*程敏政:《中奉大夫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致仕秦公神道碑銘》,秦夔:《五峰遺稿》附錄。秦夔與李東陽交誼甚厚,詩歌酬唱往來頻繁,如《懷麓堂集》卷十一有《送秦武昌廷韶》、卷十四有《次韻秦武昌見遺之作》、《無錫殷氏婢守節(jié),秦武昌廷韶有傳,識之以詩》。二人亦時常相聚聯(lián)吟,如成化十七年(1481),秦夔等人至李東陽爾耳亭,“偶發(fā)小興”*《五峰遺稿》卷10。,聯(lián)句為樂。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