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福建江夏學院公共外語部,福建福州350108)
?
英語不禮貌言語與認知期待關系研究*
林明
(福建江夏學院公共外語部,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不禮貌言語與受話者的認知期待之間存在著多重復雜關系。從認知期待的角度審視不禮貌言語,分析了受話者對不禮貌言語的關注與認知期待的關系,不禮貌言語的構建與認知期待的關系,以及不禮貌言語的轉(zhuǎn)換與認知期待的關系。
關鍵詞:不禮貌言語;認知期待;言語轉(zhuǎn)換
近年來,不禮貌言語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語用學家和學者的關注,而不禮貌言語的本質(zhì)也逐漸明晰。Culpeper認為,說話者運用旨在攻擊對方面子的、會導致社會沖突與不和諧的交際策略,會產(chǎn)生不禮貌言語。也就是說,說話者有意構建攻擊對方面子的言語形式,或者受話者感知到說話者的言語有意攻擊面子,那么這會被認為是不禮貌言語[1]。Bousfield提出,若說話者故意制造矛盾的、攻擊對方面子的言語行為,則這一言語交際是不禮貌的[2]。Holmes指出,不禮貌言語是受話者認為威脅到其面子或身份的言語行為,違反了在特定語境中通行的和特定群體所共同遵守的言語行為規(guī)范,不論說話者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由此可見,Holmes的禮貌觀認為,說話者是否故意構建某一言語形式并非是判定其為不禮貌言語的關鍵。更重要的評價依據(jù)在于,這一言語形式是否符合這一語境中語言使用者所共同知曉與遵守的規(guī)范[3]。Culpeper闡述了在一定語境中,如果言語行為與受話者的期待、互動需求和言語行為的預期形式相沖突,那么這一言語行為通常會招致負面評價,即被認為是不禮貌的[4]。本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不禮貌言語行為的本質(zhì),尤其是其與受話者的認知期待之間的關系。
個體對于言語行為的選擇是社會語言交際中的重要一環(huán),而對這一言語行為的評價取決于說話者對于言語形式的構建方式。說話者首先考慮到的是在當前交際語境中試圖通過言語傳達的意圖[5]。其次,需要考慮選擇某一特定的語言手段具體構建這一言語行為,而構建完成的言語形式應能明確傳達說話者的意圖并能暗示本次言語互動試圖達成的交際目的。說話者參與言語互動時肩負著一定的責任,即其有責任推動本次互動向著交際目的演變或推進。也正是因此,說話者是理性的。若說話者的話語偏離了一般的認知期待和交際模式,則說話者的言語行為方式與言語互動中所承擔的交際責任或許都發(fā)生了改變,這也從側(cè)面反映出說話者在言語互動的進程中或許改變了最初的交際目的。因此,認知期待在受話者對于言語的感知和評價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判斷某一話語在特定的社交語境中是否禮貌,主要是基于個體的認知期待。而認知期待是現(xiàn)實世界的事件、狀態(tài)或行為的典型結(jié)構內(nèi)化的結(jié)果[6]。就言語交際中的認知期待而言,其源自于互動參與者對于說話者在當前語境中所應實施的言語行為的固有印象。例如,在網(wǎng)絡虛擬空間這一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我們可以在微博中就博主發(fā)布的圖文信息發(fā)表評論。在微博評論的閱讀者認知經(jīng)驗中,某些言語行為是被認可的,而另外一些言語行為則是被禁止的。在前者范疇之內(nèi)的言語行為符合受話者的認知期待,而后者則有悖于讀者的認知期待。被大眾認可的言語行為通常是合法的或有社會責任心的。而有悖于公眾認知期待的言語行為通常與現(xiàn)行政策或法律背道而馳,或有違一般的道德規(guī)范等。
以職場為例,部分認知期待源自于勞動合同或者法律的約束以及職位本身的要求。例如,企業(yè)的人力資源部門在面試話語中,“學歷或資歷同等的情況下,男女在獲得這份工作的機會上是等同的”這一言語行為符合應聘者的認知期待,而關于性別歧視的言語行為則超出認知期待的范疇。后者不僅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還會被認為是不合法的。
在生活和網(wǎng)絡等社交語境中,認知期待還來源于特定語境中言語行為習慣、規(guī)范和交際的禮儀。例如,在百度貼吧這一網(wǎng)絡虛擬言語社區(qū)中,貼吧的運營方已經(jīng)就互動參與者的言行做出規(guī)約。使用者在注冊成為貼吧的正式用戶之前,需要同意《貼吧協(xié)議》[7]。在這一協(xié)議的第二章關于貼吧用戶的規(guī)定中,明確表示:
第8條用戶的言行不得違反《計算機信息網(wǎng)絡國際聯(lián)網(wǎng)安全保護管理辦法》《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lián)網(wǎng)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guī)定》《維護互聯(lián)網(wǎng)安全的決定》《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guī)定》等相關法律規(guī)定,不得在百度貼吧發(fā)布、傳播或以其它方式傳送含有下列內(nèi)容之一的信息:……11.含有虛假、有害、侵害他人隱私、中傷、……或其它道德上令人反感的內(nèi)容;其他網(wǎng)絡言語互動平臺(例如新浪微博)也有類似的規(guī)約[8],這就以明文的方式界定出符合受話者或閱讀者認知期待的范疇。
上述的社會規(guī)約在受話者對于這一言語的理解與判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社會規(guī)約構成了受話者認知中固定的言語行為期待,并且引導言語互動面向既定的交際目標推進[5]。
此外,以上認知期待的諸多方面構成了認知期待體系(expectation systems),而這一體系在特定的社交語境中激發(fā)受話者的期待圖式(anticipatory schemata)[9]。Caffi和Janney提出“期待圖式”這一概念[10]。在期待圖式或認知期待中,有標記的或意料之外的言語選擇會引起受話者情緒上的反應。超出期待圖式的不同言語會引起不同的情緒反應。具體而言,期待圖式可分為語言期待圖式、語境期待圖式和上下文期待圖式。語言期待圖式中囊括了對于語言中的詞匯、意義、發(fā)音、句法結(jié)構和肢體語言的一般假設。語境期待圖式主要包括對說話者在現(xiàn)實言語交際場景中所產(chǎn)生的各種言語行為的期待。上下文期待圖式主要包括對于言語交際活動之間的銜接的期待。
在受話者的認知中,當前語言交際中的某一言語行為與社會規(guī)約相符,則可稱其為禮貌的言語行為[11]。而如果受話者感知到這一言語行為超出了認知期待或者社會規(guī)約的范疇,則其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言語行為。以下探討不禮貌言語與認知期待的關系。
(一)不禮貌言語的關注與認知期待
互動參與者雖然被允許在特定的社交語言環(huán)境中實施某些言語行為,但這些言語行為并不一定是受話者所期待的[8]。而若某一言語行為在語言互動中是受人期待的,則其會被判定為禮貌言語。換言之,允許實施的言語行為并不一定是禮貌言語,而判定其禮貌與否的更為關鍵的因素在于這一言語是否符合受話者的認知期待。從這一角度來看,在特定的言語環(huán)境中,若互動參與者對某一言語行為的期待過于強烈或者將其視為理所應當?shù)?,那么說話者對這一言語行為的忽視會招致不禮貌的評價。
由此可見,受話者所期待的言語行為可被認為是禮貌的。而恰恰因為此類言語行為符合受話者的言語期待,若說話者構建這樣的言語形式,人們則會對此習以為常。雖然受話者不會有明顯的反應,但會將其評價為是禮貌的。而不禮貌的言語行為通常是有別于受話者認知期待的言語行為。其偏離了受話者的認知期待,喚起了受話者對于其本身形式的關注和深一層次的語用理解。因此,認知期待將受話者引向?qū)Σ欢Y貌言語的關注。
(二)不禮貌言語的構建與認知期待
言語互動對于社會規(guī)約的依賴涉及言語構建過程的多個層面,始于語義和句法的規(guī)則,直至在特定情境中使用特定的交流方式的期待。雖然社會規(guī)約會受到歷史變遷的影響,并且對個體認知期待的影響并不相同,但若缺少這一社會規(guī)約約束下的認知期待,言語的理解、評價和互動就無法進行[5]。以下不妨引用美國情景喜?。娨晞。渡畲蟊ā返?季第14集中的言語實例來進一步說明。在科學研究中思路阻塞的謝爾頓(Sheldon)突然告訴萊納德(Leonard)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當后者疑惑地問前者具體情況時,謝爾頓只是簡單地提及Einstein(愛因斯坦)。此時,萊納德進一步追問詳細。
Leonard: 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Sheldon: Einstein.
Leonard: Yeah,I'm going to need a little more.
Sheldon: Albert Einstein.
在這一語言環(huán)境中,受話者(萊納德)期待說話者(謝爾頓)能詳細說明問題的解決方案。這一認知期待不僅是基于言語互動中前一時間段謝爾頓的陳述,也是萊納德為了言語互動進程向著彼此減少關于此問題的信息差這一交際目的推進而做出的。
與前一話語“Einstein”相比,謝爾頓的第二次回答僅僅給出與之在信息量上相差無幾的“Albert Einstein”。這說明,謝爾頓在本話輪中并沒有給出符合萊納德認知期待的回應。不僅在言語的內(nèi)容上不符合萊納德在此語境中的認知期待,其重復的言語形式(即在語義和句法結(jié)構方面)更有悖于受話者的認知期待。因此,本話輪中謝爾頓的兩次回應話語會招致不禮貌的評價。
(三)不禮貌言語的轉(zhuǎn)換與認知期待
在言語互動中基于語用能力對言語是否禮貌做出評價之時,受話者對于語言的形式和客觀世界的認識共同構建了專屬于這一個體的認知期待。某一個言語形式在現(xiàn)實交際語境中符合互動參與者(尤其是受話者)對于語言構建方式和社會規(guī)約下的行為的期待,那么這一形式與內(nèi)容俱佳的言語會在交際互動中“平滑通過”或“順利通過”而不會引起受話者明顯關注。而受話者也會因此習以為常地將其評價為禮貌的。若說話者在言語行為的構建過程中感知到這一言語形式不符合受話者的認知期待而可能被評價為不禮貌[12],那么說話者可以將其在禮貌程度上進行轉(zhuǎn)換。這一轉(zhuǎn)換涉及話語構建的多個層次。具體而言,可以依據(jù)受話者的認知期待和說話者自身的交際目的而重新選擇言語中的詞匯,根據(jù)交際意圖的側(cè)重點選擇更貼近受話者認知期待因而更容易接受的句法結(jié)構。在話語構建的過程中,說話者實時感知語言環(huán)境或上下文以及受話者的認知期待,從而對可能有悖于對方認知期待的言語形式或內(nèi)容在話語表達之前進行轉(zhuǎn)換。說話者的感知與轉(zhuǎn)換過程是動態(tài)的,理性的。其轉(zhuǎn)換的動因在于說話者力圖通過本次言語互動達成交際目的。
總的來說,本研究從認知期待的視角重新審視了不禮貌言語,分析了認知期待與受話者對不禮貌言語的關注、不禮貌言語的構建以及不禮貌言語的轉(zhuǎn)換之間的關系。這對于進一步知曉不禮貌言語本質(zhì)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參考文獻
[1]Culpeper,Jonathan,Derek Bousfield and Anne Wichmann. Impoliteness revisited: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dynamic and prosodic aspect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3(35):1545-1579.
[2]Bousfield,Derek. Impoliteness in Interaction[M].Philadelphia and 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8:72.
[3]Holmes,Janet,Meredith Marra and Stephanie Schnurr. Impoliteness and ethnicity:Maori and Pakeha discourse in New Zealand workplaces[J].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Language,Behaviour,Culture,2008,4(2):193-219.
[4]Culpeper,Jonathan. Impoliteness:Using Language to Cause Offen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23.
[5]Heinz-Helmut Luger. Some Aspects of Ritual Communication [J].Journal of Pragmatics,1983(7):695-711.
[6]劉國輝.言語禮貌·認知期待·語境文化規(guī)約[J].外語教學,2012(5):22-25.
[7](百度)貼吧協(xié)議[OL].http://tb1.bdstatic.com/tb/eula.html.
[8]微博服務使用協(xié)議[OL].http://weibo.cn/dpool/ttt/h5/regagreement. php.
[9]Claudia Caffi.(Un)expected behavior:Some general issue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5(86):19-24.
[10]Caffi,Claudia,Janney,Richard W. Toward a pragmatics of emotive communication[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4(22):325-373.
[11]Watts,Richard J. Politeness[M].Cambridge:CUP. 2003:19.
[12]Spencer-Oatey,H.(Im)Politeness,face and perceptions of rapport:Unpackaging their bases and inter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2005(1).
Abstract:There exist multiple relations of impolite utterances to cognitive expectation. The paper explores: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addressees' attention to impolite utterances and cognitive expectation;relations between the structure of impolite utterances and cognitive expectation;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ransition of impolite utterances and cognitive expectation.
Keywords:impolite utterances;cognitive expectation;transition of utterances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6)11-0260-03
*基金項目:福建江夏學院2014年青年科研人才培育基金項目“和諧管理模式視角下的不禮貌言語轉(zhuǎn)換機制”(JXS2014012)
作者簡介:林明(1986-),男,福建福州人,福建江夏學院公共外語部教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