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長久以來,對于《家》中覺新這一人物形象的復雜性,研究者們從各個角度予以闡釋,且爭論不斷。本文試圖采用文本細讀的方法,從父母親角色的缺失這一情感角度,分析覺新人物形象的復雜性。
關鍵詞:覺新 父權 母愛 矛盾
《史記·屈原列傳》中:“父母者,人之本也?!雹倏梢姼改赣H在家庭中占據(jù)著重要位置,居于家庭關系中最頂層的位置,本文以這一角度從巴金的經典作品《家》入手,通過在“父母親”這一角色缺失的情況下,從情感這一角度對《家》中的覺新形象予以分析,試圖更為詳細的闡釋《家》中覺新形象的復雜性。
一.父權的轉移
覺新曾是一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他成績優(yōu)秀,渴望進大學深造,甚至想出國留學,在事業(yè)上有所造就。然而這一切都被舊家庭所不容。中學畢業(yè)的那天晚上,父親告訴他已為他定下婚事。“我現(xiàn)在身體不太好,想在家休養(yǎng),要你來幫我料理家事,所以你更少不掉一個賢內助……”②文中此處已埋下伏筆,父親身體不好,大家族中部分父權準備轉移交接給長子,那就要先安排決心的婚事,先成家。覺新繼續(xù)學業(yè)深造的美好前程斷送了,同時婚姻自主的美夢也破滅了。覺新沒掙扎也無反抗的順從了,而這順從的原因一是大家庭中長子責任的定型,要將來子承父業(yè),掌管家族一切大事,對其余家庭成員來講,長兄如父。這一身份與生具有不可撼動的家族權威。覺新深知是掙不開、逃不掉的,所以選擇了順從。另一方面是對父母親的愛與孝順,對弟弟妹妹的期望。文本中覺新回憶母親活著時候的情景,可看出這也是覺新未反抗的理由。覺新前程徹底的斷送,理想化為無蹤的泡影是在婚后父親給其安排工作?!澳愠闪思遥瑧摽孔约簰赍X過活了……以后的事就要完全靠你自己……家里雖然有錢可以送你到下面去繼續(xù)求學,但是一則你已經有了妻子,二則,現(xiàn)在沒有分家……不好把你送到下面去……你爺爺也不一定贊成……我已經給你找好了一個位置,就在西蜀實業(yè)公司……”③成家后自然要立業(yè),讀書于種種緣由已不可,那就是要工作了。這里可看出祖父是家族至高無上的權利象征,掌管著家族眾成員的命運。祖父不贊成,斷然是不可嘗試。父親“勸說”式談話奏效,覺新認為“一切都完了?!敝缓脩?、順著,就這樣大步邁入了社會。“不抵抗”主義彰顯的淋漓盡致,而這其中也包含了太多無奈。而在此時,覺新僅過著自己的小家庭生活,并未參與到家族事業(yè)以及生活經營與管理。這些可以說是父權轉移的前期準備工作。
“父親去了,把這一房的責任放在他的肩上?!缱畛醯膸讉€月,這個擔子還不算沉重,他挑著它并不覺得吃力。可短短的時期一過,各種有形的和無形的箭便開始向他射來……”④父親過世后,父權轉移至覺新身上。這時覺新扛起了經營家族事業(yè)、贍養(yǎng)繼母、照顧弟弟妹妹,又要兼顧叔叔嬸嬸他房利益的沉重擔子。此時才剛開始體會到和平和愛的紳士家庭外表下相互間的仇恨和斗爭。斗爭毫無結果,勸解有無效,萬分疲倦下,覺新發(fā)明了新的處理家事的方法,極力避免沖突,在可行范圍內敷衍,恭敬且陪同長輩。覺新“作揖”哲學應時而生了。
在眾多學者的論文中,一開始就將覺新定義為長房長子的形象,故應承擔相應的支撐封建大家庭的責任。但筆者認為是從父親病故以后,覺新才正式扛起大家庭的擔子。這無疑是父親角色的缺失后,父權轉移給下一代長子。
二.母愛的延續(xù)
《家》中母親角色是缺失的,雖有繼母,但是不足以支撐起母親這一形象的。所以母親角色的職能分化了。分至繼母、黃媽和覺新等人物形象身上。這里就分析覺新這一人物形象中所背負著的母親角色的部分職能,主要是母愛的延續(xù)。
“然而惡運來了。在中學肄業(yè)的思念中間他失掉了母親……這個繼母還是他的死去的母親的堂妹……環(huán)境似乎改變了一點,至少他失去了一樣東西……而且深切地感到母愛是沒有什么東西能代替的?!雹菽赣H的逝世是在小說開頭就有提到的,繼母只是填補了母親這一空白位置,并未承擔起這一角色的職能。所以在覺新心中母親角色是缺失的,母愛也是消失了的。“她那樣愛我,期望我,我究竟拿什么來報答她呢?……為了媽我就是犧牲一切,就是把我的前程完全犧牲,我也甘愿?!灰沟苊脗冮L大,好好地做人……”⑥覺新的“自我犧牲”,他自認為是對母親的報答,就是要照顧好弟弟妹妹,要他們長大爭氣。這恰恰是母親的愿望,亦應是母親的職責,母親角色缺失,職能轉移至覺新身上。這就要兼顧照顧弟弟妹妹,是覺新情感細膩的體現(xiàn)。
覺新對梅的感情,以及對瑞玨的感情都可以說是對“母愛”的渴望與需求的一種變式。梅與瑞玨都是都是封建制度下的賢慧淑女,她們善良、溫柔,對待愛情誠篤堅貞,對待生活充滿熱愛和追求。覺新在梅和瑞玨處都能得到安慰、關懷和發(fā)自內心的愛與呵護,這是他兒時在母親那里得到的,讓他在大家庭這個處處危機之地有一方凈土,在疲勞厭倦之時,有一處可以休養(yǎng)生息。這是覺新能夠短時間內接受瑞玨的原因之一,而另一原因即是瑞玨與梅形象差異并不大,較之梅,瑞玨更多了份大氣與豁達。無需覺新過度關心與照應,事事大都辦置妥帖,大家庭中“賢內助”的典型。通過覺新對母親的追憶,母親也對父親十分支持,在家中孝順祖父,即使委屈也將家中事務處理井井有條的大家庭中賢惠媳婦的形象??梢哉f瑞玨形象是覺新母親形象的變式映照。覺新對兒子海臣的愛,較之父愛多了分細膩,較之母愛又多了分期待。覺新在海臣身上傾注的大量的愛,是他渴求的。他希望自己想做不能做的都應當由兒子來替他完成。此處不僅有覺新對兒子的愛有母愛的細膩在里面,還有望子成龍,子承父愿,這就又涉及到傳承與轉移。
可見,作為大家庭長子的覺新,不僅是繼承了父親在大家庭中的地位和權力,同時也兼具了母親對子女的呵護與關愛。這母親般的呵護與關愛,不僅弟弟妹妹們需要,同時也是覺新渴求的。覺新身上有父權的粗糙與母愛的細膩相結合,這是大家庭中有些有肉有感情的長子形象。
三.矛盾的結合體
覺新這一人物形象有其深刻的復雜性,自身也是極為矛盾的。長久以來一直爭論不斷,到底覺新是舊時代的維護者,還是新時代的支持者?應批判還是辯證的看?學者對此爭論不休。筆者認為若是從父母親角色缺失這一情感角度去看,那么覺新形象表現(xiàn)出來的矛盾是能夠合理解釋的。
覺新的“不抵抗主義”一方面是繼承父權的無奈,另一方面也是覺新善良溫順性格使然?!白饕菊軐W”一面是對和平表面下的爾虞我詐,相互爭斗的厭倦,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明哲保身,繼而保自己這一房遠離是非,保親近家人一方“凈土”。
最能體現(xiàn)覺新身上所承父親的權威與細膩母愛之間矛盾性的一面,即覺民逃婚與覺慧離家這兩件事情上。在覺民被逼婚初以及逃婚時,覺新都是退縮,勸其接受祖父給予的這一安排。覺民被安排婚事,此時覺新已經作為這一房的“父親”一樣的存在了,覺民的逃婚,一方面是對覺新家權的忽略,更是在祖父面前,對覺新“父權”的無視。加之祖父的權威神圣不可侵犯,這是不可調和的。另一方面是從他自身經歷來想,對覺民是打從心底的同情,不想再發(fā)生自己當年類似的事件??蓮默F(xiàn)在生活來看,被安排這樣的婚事也不一定是悲劇,娶到一個如瑞玨這般溫婉賢淑之人,也是很好的。覺民也可能會得到幸福,祖父得到滿足,家庭穩(wěn)固。所以覺新勸覺民聽從安排。恰恰忽略了覺民與琴的牢固感情,以及捍衛(wèi)婚姻自由的不動之心。覺新最后去祖父處為覺民說情,還是體現(xiàn)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在覺新極其掙扎糾結的內心中,對于弟弟的理解與愛還是戰(zhàn)勝了家族權威的。覺新剛得知覺慧想要離家的消息時,是極力反對與勸說的。當?shù)弥X慧離家不可勸說時,也是偷偷給予幫助,暗地幫忙他離家。筆者認為覺新極力勸說覺慧留下,拿祖父“威脅”并非是維護大家庭的權威,更多的是哥哥對弟弟的萬般不舍,勸說無效,窮途末路,欲“威脅”覺慧,希望弟弟留在自己身邊,留在家人身邊。在覺慧臨走的對話中,“你衣服帶夠了沒有?要多帶一點的……”“你帶的路菜還太少。我房間里還有幾筒罐頭火腿……”“路費問題還是按照上次商量的那樣辦吧……”“以后就是你一個人了,寒暖飽饑都應該留心才是?!薄澳阍谏虾?,要用錢你盡管放心用。不管你進什么學堂,我總負責接濟你經費……”⑦處處充分彰顯哥哥對弟弟無微的關懷與細膩的愛,宛如一位溫婉的母親對遠行兒女的盡細叮嚀與囑咐。
從父母親形象的缺失,覺新對大家庭中父母親職能的繼承這一情感角度來分析覺新這一復雜的人物形象,就不難理解為何作家巴金在塑造覺新形象時給予的同情,也不難回答覺新形象的矛盾性。
注 釋
①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2.
②③④⑤⑥⑦巴金:《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
參考文獻
1.巴金:《巴金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
2.汪致正主編:《巴金的兩個哥哥》,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3.宋曰家:《巴金小說人物論》,山東文藝出版社,1992
4.賈植芳等編:《巴金作品評論集》,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5
5.李存光編:《巴金研究資料》(上、中、下),海峽文藝出版社,1985
(作者介紹:許海洋,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