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清梅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笔澜缟显S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源于“質(zhì)疑”。有古人曾說過:“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學習之端”。從這些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質(zhì)疑問題是學習上一個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在課堂中我們重視學生的“疑問”,鼓勵學生大膽生疑、質(zhì)疑。
一、善待學生的質(zhì)疑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生頭腦里產(chǎn)生疑問越多,他們對課堂上講解的知識的興趣就越高?!睕]有疑問的學習就像一潭平靜的死水,設置疑問,喚起思維,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師生怕學生質(zhì)疑會打亂教學思路,害怕學生提出的問題無法處理,所以不敢、不愿讓學生質(zhì)疑,而是在課前迫不及待地羅列出一條條問題讓學生思考,這樣做不但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而且沒有擺正主體與主導的關系。所以在教學中對學生的質(zhì)疑,我是持肯定和鼓勵的態(tài)度,使學生逐步做到敢說、愛說。例如:在教學《黃河象》一課時,我讓學生思考“科學家是怎樣假想黃河象來歷的?”,這時靜悄悄的同學都在認真地思考,突然一個聲音打破了課堂的寧靜:“老師,我不同意科學家的推測?!睂τ谟袑W生“擾亂”了課堂秩序,我并沒有生氣地呵訴他,而是微笑著對他說:“你不同意科學家哪方面推測呢?”學生接著說:“課文寫黃河象陷進小河里,一條小河怎能容得下黃河象這么龐大的身軀呢?”“這個問題提得很有水平,你真會學習。其他同學也要向他學習?!甭犃藢W生的提問我不禁贊嘆道。這時我發(fā)現(xiàn)其他的同學也坐不住了,看到這種情景我連忙說:“你們對這一段敘述有什么意見?你們能像作者一樣,來推測黃河象的來歷嗎?”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黃河象失足落水并不一定是因為疲勞干渴想喝水才陷進淤泥的,而是思子心切想到對岸看小象不小心陷進淤泥的。有的說,象雖然喜歡群居,但總有分開的時候,因此可刪除“群象四散逃走”。有的說公象在年邁后體力不支且脾氣暴躁,追隨群象的體力減弱,終于有一天離開群象,那一天剛好口渴到小河邊喝水,不小心陷進淤泥里。這時學生思維處于興奮狀態(tài),我連忙抓住這契機,讓學生根據(jù)課文中的內(nèi)容,并按自己的思路創(chuàng)造想象黃河象的來歷。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又激起了另一高潮,學生暢所欲言,非常有興趣地進行想象,整節(jié)課在輕松的氣氛中度過,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由此可知,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看似天方夜談,實則蘊含著他們大膽的設想,這是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表現(xiàn)。我認為只有允許學生思想上的自由,才會有心靈上的解放。
二、教給質(zhì)疑的方法
1、預習質(zhì)疑,主動求解
每學一篇新課前,教師都會要求學生預習,但是盲無目的的預習不但浪費時間,而且收獲微小。針對這一問題,我都要求學生在預習課文時提出疑難問題,然后四人小組互相討論,互相交流,然后去易存難,在課堂中提出來。
2、圍繞課題,設疑解難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導學生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提出問題,把握文章的中心,是訓練學生思維能力,提高閱讀水平的方法之一。從課題發(fā)問使學生更快地直入課文,抓住課文重點,促使學生提出問題后,有解決問題的欲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如《田忌賽馬》一課,我問學生:“從課題上你會想到什么或提出什么問題?”學生經(jīng)過思考提出:田忌跟誰賽馬?怎樣賽馬?賽馬的結果怎樣?雖然學生不能立刻把所提的問題立刻回答出來,但為學習課文設下懸念,引起閱讀的興趣。
3、抓重點句,設疑推導
讀一篇課文只有抓住重點句,一邊讀一邊想才能更好地讀懂課文,如《白楊》一課教學“爸爸只是在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边@個句子,我先讓學生理解這句話的含義,然后讓他們圍繞句子提出幾個“為什么”。于是學生圍繞句子提出:爸爸為什么要向孩子介紹白楊樹?爸爸介紹的白楊樹有哪些特點?爸爸媽媽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為什么爸爸要帶孩子到新疆?從這些有質(zhì)量的問題入手,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課文。這一處的點撥,無疑是開拓了學生思維的空間。人們常說:顯見之美,沒有錯過,只不過見得細心;內(nèi)隱之美,如能發(fā)掘,則是創(chuàng)造。確實,善于發(fā)現(xiàn)是創(chuàng)造的前奏。能從平淡中見奇崛,于細微處悟精神,不光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更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靈光閃現(xiàn)。
三、拓展思維,設疑延伸
著名科學家波普爾認為“創(chuàng)新思維是從各種問題開始的”。然而一節(jié)課的結束是新問題產(chǎn)生的開始,所以在課堂結束前留出適當?shù)臅r間讓學生發(fā)問,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拓展學生的思維。如在學完《鯨》一課后,學生質(zhì)疑:“為什么鯨生活在海洋里,還說它不是魚?”“為什么鯨的祖先要從陸地到海洋生活?”這些問題從課文中是找不到答案的,當時我并沒有直接把答案告訴他們,而是引導他們自己去找資料,并讓學生在自習課上交流所收集的資料,學生的知識面豐富了,以后遇到同樣的問題也能自覺地查資料解決。由此可知,教師在精心地設計各種教學活動的同時,給學生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于主動激活狀態(tài)。
總而言之,時代在變,教材在變,觀念也必須隨之改變,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抓住新教材使用的契機,大膽嘗試有效可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新世紀的學習中,大膽質(zhì)疑、創(chuàng)新、更能體現(xiàn)新時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