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末民初的中國文化“西來說”述論

      2016-03-18 10:38:30楊鵬
      名作欣賞·評論版 2016年3期

      楊鵬

      摘 要:中國文化(人種)的來源問題在清末民初是個廣泛關注的話題,由法國人拉克伯里首倡的中國文化(人種)西來說具有相當的影響,受到當時知識界的普遍推崇。這一現象反映了中國知識分子在危機中建構民族認同的努力,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對近代中西文化沖突交融歷史的認識。

      關鍵詞:中國民族溯源 “西來說” 拉克伯里

      1895年,中國在甲午海戰(zhàn)中戰(zhàn)敗,更多的有志之士認識到橫亙在中國古老文明與近代資本主義文明之間的巨大差別,西方的人文科學已開始點點滴滴地向中國滲透。在這種尷尬的局面下,“中國文化(人種)起源”作為一個特殊的問題出現。為反駁西方殖民者所謂的“白優(yōu)黃劣”的論調,激勵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20世紀初,一大批著名學人在沒有仔細辨別的情況下,借用和接受了法國人拉克伯里首倡、但并不科學的“中國來源于巴比倫說”,即通常所謂的中國文化(人種)“西來說”。

      1894年,法國人拉克伯里以19世紀后半葉歐洲考古界對近東地區(qū)的挖掘成果為基礎,大膽提出中國文明源于兩河流域古巴比倫文明。在其著《古代中國文化西源考》(又譯《中國太古文明西元論》)中,拉氏明確指出:“中國民族來自迦勒底巴比倫。古時候有靄南王名廓特奈亨臺(黃帝)者,初用兵平巴比倫南部,嗣率巴克民族(百姓)東徙,土耳其斯坦橫斷亞細亞中郭山脈。由此東向,沿塔里木河達于昆侖山脈之東方,而出土魯番、哈密二廳之邊,抵中國之西北部,循黃河而入中國?!贝苏f一出,即有附和。1899年日本人白河次郎、國府種德合著《支那文明史》,對拉克伯里的學說做了引介。此書“羅列巴比倫與中國文明及傳說相同者都七十條,分為四大目”,為拉克伯里張目:“1.關于學術及藝術之相同者五十一。2.關于文字者、巴比倫楔形文字類中國之卦象。3.關于政治制度及信仰者九。4.關于歷史上之傳說相同者八。”①

      在國內,對中國人種“西來說”做了詳盡發(fā)揮的當屬蔣智由(字觀云)。1903至1905年,《新民叢報》上連載了他的《中國人種考》長文,對拉克伯里“漢族西來說”做了介紹,并從中國古史記載中為之論證。蔣觀云考求古史傳說,把一切文明的原始,集中于黃帝。他根據拉克伯里在其著述中說黃帝是從巴比倫來到中國的一個酋長,篤信中國文明是由巴比倫來的。{2}接著,蔣氏指出:早在文明初興的五帝時代,黃帝就率領著漢族的先民從“橫斷中亞洲山脈,由此東向,其一道從葉爾羌(即莎車)、喀什各爾(即疏勒)而出吐魯番、哈密之邊,達中國之西北部,沿黃河而入中國。其一道從西藏之北部青海邊而入中國,然路稍險隘。又從西藏之打箭爐,亦為一道,然由此入中國者,住蜀而入長江之流域”{3}。

      作為巴比倫說的中堅人物,與蔣智由同調且互相支持者為章太炎,1904年,章氏專撰《序種姓》一長文考察古代華夏族的形成史,在文中他對漢族源于兩河流域的說法深信不疑。他說:“方夏之族,自科派利考見石刻,訂其出于加爾特亞,與三苗九黎戰(zhàn),始自太;至禹后得其志,征之六藝傳記,蓋近密合矣?!睘樽C明此結論,章氏運用自身擅長的文字音韻,他說:“加爾特亞”與“葛天”,“西米特科”與“西膜”,“西膜”與“西王母”,皆為“間音”“余音”之省略,所指實同,“薩爾宮”與“神農”,“蒼格”與“倉頡”,則“對音正合”,同為一人。在他看來,“考方夏種族所出。得其符驗”“征之六藝、傳記,蓋近密合”,人事如此驚人地相似,足可為“中國種姓出于加爾特亞”之“征”。{4}

      除了蔣、章二人,受拉克伯里之說影響的還大有人在,1904年,由鄧實、黃節(jié)主持并創(chuàng)立的《國粹學報》在第一期就介紹了拉克伯里關于中國人之西方起源的假設。這份期刊致力于被認為面臨滅絕威脅的中華文明精粹的保存。對于國粹派而言,黃帝代表著中華民族,但他們強調“中華民族并不始于黃帝”。黃節(jié)在他的“黃史”中介紹拉克伯里并將黃帝等同為種族之父,即一個西方種族的旁系子孫。{5}宋教仁亦贊同拉氏看法,他言道:“太古之漢族,自西南亞細亞遷徙東來”,宋氏還探究過中國六十甲子之名系由西來,并批評蔣智由《中國人種考》“失之支蔓”,在幾個關鍵問題上未有確切解釋。梁啟超同樣受到“西來說”的影響,他在《中國史序論》第五節(jié)《人種》中指出:“黃帝起自昆侖之墟,即自帕米爾高原東行而入于中國,棲于黃河沿岸,次第繁殖于四方。”{6}

      進入民國時代,拉克伯里“西來說”在國人中仍有相當的影響。1915年,浙江學者丁謙出版《中國人種從來考》,以《穆天子傳》為主要資料,來考證中國民族西來的有關史跡。至1918年還有人撰文指出:“朔軒轅東征之跡,其必由衡山鐘山復逾昆侖,而后入于中夏,繁衍其子孫民族,以肇造此泱泱古大邦?!贝送猓瑓嗡济阋矆猿至藵h族“西來說”,他在1923年出版的《白話中國史》中談到了漢族由來問題,呂氏指稱:“關于這一個問題的回答,要算是‘西來說最為有力。近來人關于這一個問題的著述,要算蔣觀云的《中國人種考》最為詳博。”但是呂思勉認為蔣觀云在《中國人種考》里所列舉的證據還不是很可靠,沒有充分的說服力,呂思勉和前人一樣,從中國古籍中找來證據,為之論證。他提供了兩條“證據”:一是關于“昆侖”的考證,認為即今于闐河上源一帶,是漢族古代的根據地,漢人西來之后,還祭“昆侖之神”;二是“漢族”的名稱,古稱“夏”或“華”,“夏”在阿姆河流域,古代漢人,居住在蔥嶺河帕米爾高原一帶,這里是各大人種起源的地方。呂思勉認為,“這兩條證據,似乎都還嚴謹的”“其說自極可靠”{7}。

      民國初年,由于中國考古發(fā)掘事業(yè)未興,所持中國人種(文化)“西來說”的學者還只是憑借引據中國古書加以朋附,而若要證明此說之正誤,搜采和發(fā)現地下的史料切屬必要。20年代時,一位來自瑞典的地質學家安特生就因發(fā)掘仰韶沙鍋屯及甘肅馬家窯和齊家坪等地石器時代的文物,就以此推斷中國民族(文化)西來,為拉克伯里等張目。他于1923年寫了《中華遠古之文化》一文,文中對仰韶文化與中亞地區(qū)的安諾文化和特里波列文化進行了比較研究,并提出了彩陶文化是由西方傳播而來的看法。安特生說:“仰韶陶器中,尚有一部分或與西方文化具有關系者,近與俄屬土耳其斯坦相通,遠或與歐洲有關。施彩色而磨光之陶器即其要證?!彼J為:“吾人就考古學上證之,亦謂此著彩之陶器,當由西東來非由東西去也。使他日可證明制陶器之術來自西方,則其他文化或種族之特性,亦可由此輸入……因仰韶遺址之發(fā)現,使中國文化西來說又復有希望以事實證明之?!眥8}

      及至20世紀30年代,“西來說”則被“土著說”代替。然而還有個別學者相信中國民族來自于西方,歷史學家張國仁就是其中一位。1934年,他在《中華民族考》一書中就贊成漢族來自西方。他經過一系列詳細考證后推知:“漢族來自地中海東岸,大夏以西,雖與沙恭帝國兩河流域之文化有若干部分相似之處,不承認漢族即系創(chuàng)建沙恭帝國的阿開德人,而認為漢族與阿開德人另有一共同起原之地,一直入兩河流域,創(chuàng)造沙恭帝國之文明;一支由大夏東行,逾蔥嶺,沿河源,而至黃河流域,創(chuàng)造中國之文化。沙恭時代,據現代史家推測,約當至元前2845年至2649年;我國伏羲時代之文化,約當紀元前2910年頃,黃帝時代約當2640年頃。東西遙遙相對,同時發(fā)展,實緣另有一共同根據地。易言之,兩河流域間之文化,亦系由外移植而來:阿開德人之代色馬人而興,亦與我族戰(zhàn)勝三苗相若?!眥9}

      “西來說”的出現,“除了個別人(如法國人哥比諾)是種族主義者,倡導中國人種西來說是為西方列強侵略中國張目外,主要的還是出于學術的目的?!谥袊脊艑W尚未發(fā)達之前,得出上述的結論并非不可理解?!眥10}實際上,中國人種“西來說”在學術上是經不起推敲的,它并沒有可靠的考古學上的證據。但是,它確實也給清末民初時被斥為“東亞病夫”的中國民眾帶來些許的自我滿足,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對近代中西文化沖突交融歷史的認識。

      ① 繆鳳林:《中國民族西來辨》,《學衡》1925年第37期。

      ②{3} 蔣智由:《中國人種考》,上海華通書局1934年版,第37頁,第18頁。

      {4} 章太炎:《書·序種姓上》,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79—82頁。

      {5} [英]馮客:《近代中國之種族觀念》,楊立華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頁。

      {6} 唐文權、羅?;荩骸墩绿姿枷胙芯俊?,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55頁。

      {7} 呂思勉:《白話本國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年版,第2—3頁。

      {8} 林惠祥:《中國民族史(上)》,商務印書館1939年版,第59—60頁。

      {9} 張國仁:《中華民族考》,出版單位不詳,1934年,第111—112頁。

      {10} 陳星燦:《中國史前考古學史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年版,第16—17頁。

      监利县| 揭西县| 三亚市| 杭锦后旗| 赫章县| 马公市| 泸州市| 景谷| 视频| 普定县| 元阳县| 曲阳县| 宝应县| 行唐县| 连江县| 怀集县| 马山县| 荃湾区| 宁南县| 德阳市| 东乌| 九龙县| 中西区| 勃利县| 永登县| 开化县| 晋中市| 什邡市| 连州市| 邮箱| 彰化县| 刚察县| 新乡县| 江城| 隆回县| 思南县| 德州市| 长宁县| 集安市| 方城县| 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