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芹
【摘要】本文主要陳述了換位思考的含義,并且結合自身在生活中教學中遇到的小事,對教學中師生情感上,思維上,知識上的“換位思考”作了一些反思,以此鞭策自己教學合一,真正做到優(yōu)化教學,和諧教學。
【關鍵詞】換位思考 優(yōu)化教學
換位思考,顧名思義,就是把自己換作對方的立場來思考問題,其實在生活中,這種思維方式益處是很大的,商家一旦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考慮他們的需求,商業(yè)利潤將源源不斷;同樣,老師如果從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備課講課也將變得行云流水并且具有價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作用不言而喻,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通過換位思考達到與學生情感上的協(xié)調,知識上的同步,思維上的共鳴,那么必定能優(yōu)化教學,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相信懂得換位思考的教師會在許多事情的處理上比別人棋先一招、技高一籌,那么怎樣去換位思考呢?現淺談幾點自己平時的幾點反思:
一、悟學生之所難
還記得自己學開車那會兒,心里一直念叨著:以后一定要對學生再溫柔耐心一點。原因是我學車的過程中操作并不靈活,反應遲緩,常犯錯誤,沒少受教練的氣,教練最經典的一句話就是:“這么簡單的動作,講了好幾遍,你還不會。你平時怎么去教學生的?。俊碑敃r真是敢怒不敢言,教練越說我,我還越是畏手畏腳,這樣反而走進了一個怪圈。我當時心里多希望教練口下留情,給我點鼓勵??!其實現在想來,在開車方面,教練是錯把學員當成跟他們一樣優(yōu)秀了,沒有設身處地站在學員的角度去思考,所以,才無法忍受學員的遲鈍,說了些傷自尊的話,沒想這些話只能適得其反,因為在情感上如果沒有協(xié)調好,不但挫傷了學員學習的積極性,還讓其產生了畏難情緒。
其實,自己有時候在教學中對待學生何嘗不是這樣呢,在教授了新的知識之后,總是有些學生不能當堂接受,課堂反饋很糟糕,“恨鐵不成鋼”的怒火也會燒的自己不能心平氣和。“十個指頭有長短,林中樹木有高低”,如果我們對待學生,特別是那些所謂的“雙差生”,有針對性的進行一下“換位思考”,最起碼給予尊重,因為一個人失去了自尊就真的什么都無所謂了,那么,他們在思想情感上接受了你這個老師,下一步應該也不會太困難。所謂“雙差生”最不怕批評,因為他日常接受批評最多,但如果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多為他們想一想,或許就是另一種結果。之后,每當我面對學生的錯誤時,就想一想自己學開車時笨手笨腳的那種窘樣,心中萌生一念:再多一點耐心,再多一點鼓勵,只有在心靈上有足夠的溝通,讓學生有了學習的積極心態(tài),這樣才會事半功倍。幾次試驗下來,收獲也不小,我甚至有時候把自己學車時的例子拿出來和學生分享,毫不避諱自己其實也經歷過的遇到困難想退縮的狀況,但是最終能夠迎難而上。古語說:親其師,信其道,學其理,原來真是有一定的道理啊!
二、預學生之所錯
所謂預學生之所錯,主要是在課前備課時預想學生可能出差錯的地方,及時提醒作強調。此時“換位思考”可以幫助我們把課堂預設做足做透,教師在借助資料備課以及批改作業(yè)時,時常會發(fā)現這樣那樣的錯誤,為了使學生不再重蹈錯誤之轍,教師在課堂上拓展提示易犯錯誤之處,警示學生避免發(fā)生類似錯誤,這樣學生在做題練習時方能避錯就正,記憶也特別深刻,而且不會反復再錯,這一點非常重要。在課堂上既拓展了知識,又提示了學生避免犯錯誤,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記得在教學中,有過這樣一件事印象深刻,在一次英語小測驗之前,我發(fā)現試卷上的書面表達是要求學生寫同班同學所做的一件好事和自己的看法,作文是半開放式的,讓學生自己表達的地方較多,我一看,馬上就聯(lián)想到學生會經常寫的有關于好人好事的語文作文,那學生會不會按照中文的思維發(fā)出很多感慨,賣弄文采,但是表達上又有問題呢,這樣豈不是會弄巧成拙,讓人不知所云而得不到高分?后來測驗之前我有意識的提示了一下,讓學生在寫作時降低文采的要求,不要追求什么修辭手法,學會英式的簡單思維,用所學過的簡單英語表達出意思即可,必要的時候要學會刪繁就簡,舍卒保車,直截了當,不要說半句留半句,一定要做到:Say what you mean and mean what you say.最后結果還是比較令人滿意的,學生基本沒有出現讓人啼笑皆非的表達,或者是繁復的表達,相反其他班級的老師反饋出來的學生文章,有的用了長篇大論描述自己的想法,表面看文采不錯,但是句式表達上問題比較多,當然得的分數不會高,其實,這是一種普遍現象。應該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中英思維有差異;二是學生的中文水平遠高于英語,初中學生英語詞匯量還遠遠不夠。這個小小的細節(jié)讓我意識到預先好好的備課是多么重要,不單單是把要教的內容備好就算大功告成,更是要思考,換位思考,預設出學生的問題甚至是錯誤,提前讓學生避開陷阱,這樣提高了效率,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才會相得益彰。
三、思學生之所思
還記得有一次我去蘇州,向一個當地人問路。他說:“你沿著這條路開,然后向右轉,看到一家超市后再向左轉,到十字路口后,向前開,再… …”。我反應不過來,請他重復一遍,他就顯得非常不耐煩了。其實后來想想,在問路過程中,我其實就是一個是學生,那個當地人扮演了教師的角色。為什么他指的路我就聽不清呢?主要是因為信息不對稱,這個指路人想當然的以為,我也非常熟悉指路中使用的超市、十字路口等參照物,但沒想到,這些對我來說全是陌生的。其實,他這個老師是在用新知識,來解釋新知識,沒有用學生所熟悉的舊知識,來一步一步做好鋪墊。
想想平時在教學中講授一個新知識點的時候,應該首先要弄清楚學生已知和未知的背景知識,然后再想法設法用淺顯易懂的知識,去做好鞏固練習。如我之前在教授牛津英語8B UNIT3 Online travel 的第一課時的時候,也曾經有過類似的問題,那課主要是掌握使用電腦能做的一些事情,重點句型是——What can you use your computer to do? /for?——I can use it to (do) … / for (doing)…剛開始備課的時候,覺得很是簡單,只要讓學生反復操練這個句型,自然就知道后面跟什么形式,而且自己覺得現在學生家里有電腦也不是稀奇事,應該能夠說的出電腦的用途,于是信心滿滿,在導入之后就拋出這個兩兩對話操練,試圖讓學生通過討論有一些精彩的生成。結果出乎我的預料,學生除了能說出I can use it to chat with friends/listen to music/watch the films/play games / for (doing)…以外,基本沒什么其他的可說了,之后我只好草草收場,但是心里很疑惑,課后換位思考了一下,想想學生其實知道電腦有很多用途,如編寫程序,收發(fā)郵件,文字處理,網上買賣,搜尋信息等,但是怎樣用英語表達呢,或者怎樣準確的表達呢,我其實沒有做好鋪墊,沒有把舊知識鞏固好,也沒有把要學的新知識在操練這個對話之前先練熟,后來在另一個班上課的時候,我及時調整,先讓學生簡單回顧電腦的用途,把舊知識先列出來,再出示圖片,引入新知識如詞組“編寫程序”“文字處理”等,并且保證學生用英語講的出,最后新舊知識合并起來,再出示重點句型操練,馬上發(fā)現學生有的講了,氣氛很熱烈,并且?guī)恿艘恍W生發(fā)散思維,迸發(fā)出了新的火花,我驚訝于這個小小的備課順序改變會有如此大的不同,更讓我覺得教學如同指路一樣,我們教師要學會中途確認學生掌握的程度,即教師應不時地檢測學生,這應是教師時刻關心的問題,這樣有利于教師及時調整,切不可學生百思不得其解,一臉茫然時,教師仍陶醉于自己的教學講演,一直往下進行,孰不知學生的思維與自己的教學早已分道揚鑣。要知道,問路人沒有我們知道的那么多、那么清楚,我們應該循序漸進,步步為營,復習舊知識,并能運用舊知識學到新知識,如此滾雪球式的模式,學生很輕松,易有滿足感,這樣才會有使不完的積極性!
陶行知先生也說:“教學兩者,實在是不能分離的,實在是應當合一的”,我覺得我們教師通過平時的教學小事,不時的進行換位思考,在教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學,學習如何更好的教,唯有換位思考才能產生同理心,才能找到對方的需求,才能更好得理解別人,進而讓自己的付出能夠有個好的著力點。因此相信自己只要善于換位思考,善于學習,必定會最先找到教學的更好方法,真正的教學合一,和諧教學!
參考文獻:
[1]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學合一》.
[2]郭郁婷.淺析英語教學中的換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