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殿下”是古代的稱謂詞,本文通過征引史料對該詞的含義、稱謂對象的演變及出現(xiàn)的時間進行考證。雖然該稱謂廣泛應(yīng)用于對皇子、太子、諸侯、皇后、皇太后、皇帝等的尊稱,但是在具體的朝代,其使用也有一定的范圍界定。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唐以后“殿下”不再稱謂諸皇子,而僅作為太子的尊稱。用于稱謂皇太后始見于三國魏時期,唐代以條文記載的形式明確規(guī)定了其對皇太后、皇后的尊稱,同時,更不應(yīng)忽視皇帝也作為“殿下”稱謂所指對象的一種而存在。
關(guān)鍵詞:殿下 稱謂 流變
當下,無論是在歷史題材的影視劇或是文學(xué)作品中,“殿下”這一稱謂都廣泛而頻繁地出現(xiàn),甚至貫穿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始末,這也使得大眾對該稱謂詞使用范圍的界定模糊不清,長此以往會造成對該稱謂詞意義的誤讀。其實,在不同的朝代,“殿下”所稱謂的對象亦有區(qū)別,不可概而論之。本文將從古文獻中尋找線索,對“殿下”一詞進行考釋,盡可能明晰詞義的淵源與流變,希望引起大眾的重視,同時,對當今快餐文化趨勢下盲目跟風(fēng)的現(xiàn)象也要予以關(guān)注并引起警惕與重視。
另外,“殿下”與“足下”“閣下”“陛下”等詞語為大眾所熟悉,都屬“敬辭”或“尊稱”,表示尊敬、客氣的態(tài)度,意義雖有區(qū)別,但是演變方式不盡相同。王春華在《我辯“陛下”“殿下”“閣下”“足下”》一文中只是對四種“稱謂”的含義加以辨析,但是并未對它們的流變予以考釋,這也是筆者選擇考釋“殿下”稱謂的原因之二。
一、“殿下”來源及本意
“殿”,即“宮殿”,古代天子宮中可稱“宮”或“殿”,然而,丞相府中只能稱“殿”,不能稱“宮”?!暗钕隆北緸閷m殿的陛階之下,后來用于對皇族成員的尊稱,次于代表君主的陛下?!稘h書》中有曰:“陛者,升堂之陛。王者必有執(zhí)兵陳于階陛之側(cè),群臣與至尊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曰卑以達尊之意也。若今稱殿下、閣下、侍者、執(zhí)事,皆此類也?!鳖櫻孜湓凇度罩洝肪矶逯幸嗾Z:“蔡邕獨斷,陛,階也,所由升堂也。天子必有近臣,執(zhí)兵陳于陛側(cè),以戒不虞。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義也。記曰,君子于其所尊,弗敢質(zhì),敬之至也。上書亦如之。及群臣士庶相與言曰,殿下合下執(zhí)事之屬,皆此類也?!笨梢?,“殿下”之意近于“陛下”??梢赃@樣理解,陛即臺階,特指宮殿的臺階,陛下,即臺階之下。通常,古代皇帝坐在宮殿之上,臺階以下的兩邊都有武士手執(zhí)兵器護衛(wèi),那么,武士即所謂“陛下之人”。大臣稟奏事情或同皇帝對話,不敢直呼皇帝之名,而是由“陛下之人”負責傳達,后來陛下就成為對皇帝的尊稱。同理,殿,即最高的房屋,殿下,即宮殿之下,原來也是對天子的敬稱,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逐漸演變?yōu)閷首印⒅T侯、親王、皇后、皇太后等的尊稱。
如前文所述,“殿下”最直觀之意莫于“殿階之下”,此即“殿下”之本意,在眾多古文獻中都可以找到依據(jù)。如《史記》中記載“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又“召入,至于殿下”等;《新元史》中記載“又設(shè)三獻官位于殿下橫街之南,稍西,東向”,又“二十九年正月,上都有狐數(shù)頭入行殿,直至御殿下”等;《東觀漢記》中“德陽殿,周旋容萬人,陛高二丈,皆文石作壇,激沼水于殿下”,“今者反于殿中交通輕薄,虎賁蘭內(nèi)所使,至命欲相殺于殿下,不避門內(nèi),畏懦恣縱……”《后漢書》載“拜皇太子之儀:百官會,位定,謁者引皇太子當御坐殿下”;《清史稿》也記載有“宣表官奉表出,至殿下正中北向跪,大學(xué)士二人展表……”此類例子實在太多,不勝枚舉,皆譯作“殿階之下”。
二、以卑達尊之稱謂
儒家學(xué)說在中國處于正統(tǒng)地位,董仲舒提倡的“三綱五?!弊詽h武帝開始被歷代統(tǒng)治者所推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始終約束著上自天子、下至黎民百姓,“禮”成為古代社會最嚴格的規(guī)范。因而,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等級制度極其森嚴,并且根深蒂固,不同官階之間的區(qū)別明顯,甚至服飾、所用器具都有專門限定。下級對上級亦不能直呼其名,而須用敬稱,“陛下”“殿下”“閣下”“足下”即為此類詞。不同的朝代“殿下”所稱謂之對象亦有區(qū)別。
(一)對太子、皇子、諸侯、親王的稱謂
“殿下”稱謂最早見于《春秋列國志傳》,如第三回:“君父之命不可違,殿下(殷郊太子)暫出潼關(guān),不日父王回意,吾當保奏還朝?!钡诙兀骸肮丫蕴颖HR國,無所申敬,故以幼女侍巾于殿下?!钡诙幕兀骸爸芡跤H愛殿下(齊桓公之弟),臨崩曾托肩傳位之事,今觀汝兄王行移,無復(fù)有傳汝之意,此肩不能贊助,所以負罪于先王也。”第三十六回:“今主公惑讒嬖愛,故逐殿下(太子申生),將易奚齊。”由大量文獻觀知,早在商周時期就已出現(xiàn)“殿下”,同是對皇族成員的尊稱。因此,宋高承在《事物紀原·公式姓諱·殿下》中所言“漢以來,皇太子、諸王稱殿下,漢之前未聞”的說法是有誤的。
秦漢以后此類稱謂名稱普遍流傳了下來,非皇族血統(tǒng)的諸侯王也可以此稱呼。如《漢書·五行中之下》載“集昌邑王殿下,王使人射殺之”。再如《三國志·魏書》載“今殿下(魏王曹操)即戎三十余年,功德著于黎庶,為天下所依歸,應(yīng)天順民,復(fù)何疑哉!”
唐人段城式在《酉陽雜俎》卷一總結(jié)道:“秦漢以來,于天子言陛下,于皇太子言殿下,將軍言麾下,使節(jié)言節(jié)下、毅下,二千石長史言閣下,父母言膝下,同類相言足下?!比欢?,據(jù)筆者考證,“皇太子言殿下”的確切時期是在唐代以后?!洞筇菩抡Z》卷一記載“克期以今日誅兇豎,復(fù)李氏社稷。伏愿殿下(李隆基)暫至玄武門,以副眾望”,《舊唐書》卷七五言“殿下(李承乾)地居儲兩,當須廣樹嘉猷,既有好畋之淫,何以主斯匕暢?”《宋史》卷一載“景福維新,伏惟皇太子殿下,與時同休”。《明史》卷五十三載“敬惟皇太子殿下,茂膺景福”,此種例子不勝枚舉。
清代出版的《稱謂錄·天子》標注:“唐代以后,惟太子、皇太后、皇后稱殿下”,然而,據(jù)筆者考證,此說法也存在錯誤?!端鍟肪矶涊d“諸王言曰令,境內(nèi)稱之曰殿下。公侯封郡縣者,言曰教,境內(nèi)稱之曰第下”,明朝的史料也依然可以看到宗室親王被稱為殿下的記錄,例如靖難之變中建文帝的使者薛見朱棣說“朝廷言殿下旦釋甲,暮即旋師”。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天國時對諸王及王子也用此尊稱?!短教靽鴳?zhàn)記·李秀成自述》:“我自在天王殿下與主面辨一切國事之后,天王深為疑忌”,《太平禮制》:“第三子,臣下呼稱王三殿下千歲”。
(二)對皇太后、皇后的稱謂
筆者在史籍檢索中發(fā)現(xiàn),最早將“皇太后”稱為“殿下”見于三國魏時期?!度龂尽の褐尽じ哔F鄉(xiāng)公髦傳》:“辛卯,群公奏太后曰:‘殿下圣德光隆,寧濟六合?!?/p>
唐以后對皇太后、皇后亦稱“殿下”?!杜f五代史》卷四十一記載“丁丑,帝臨軒,命使冊淑妃曹氏為皇后。禮院上言,百官上疏于皇后曰‘皇后殿下,及六宮及率土婦人慶賀祗呼‘殿下,不言‘皇后。中書覆奏,若祗呼‘殿下,恐與皇太子無所分別,凡上中宮表章呼‘皇后殿下,若不形文字,尋常祗呼‘皇后”?!堕_元禮》卷三《序例下·雜制》:“……百官上疏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稱‘殿下,自稱皆曰‘臣。百官及東宮官對皇太子皆曰‘殿下,百官自稱名,宮官自稱‘臣”。(宋)葉夢得所著《石林燕語》卷二:“唐初制《令》:惟皇太后、皇后,百官上疏稱‘殿下。至今循用之,蓋自唐始也?!彼卧髑宓氖妨衔墨I中已有大量“太后殿下”“皇后殿下”的稱謂出現(xiàn),此處不再贅舉。
(三)對皇帝的稱謂
眾所周知,“陛下”是皇帝專屬的稱謂詞,然而筆者在史籍檢索的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了“殿下”的這一用法,主要集中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斗Q謂錄·天子》記載“魏晉六朝稱殿下”,有大量的史料可以與之印證。如《三國志·魏書》記載“殿下(魏文帝曹丕)即位初年,貞祥眾瑞,日月而至,有命自天,昭然著見”。再如“太祖問,對曰:“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愿殿下深重察之!”《晉書》卷二三記載“邁是好山水人,本無道術(shù),斯事豈所能判!但殿下(孝武帝)德厚慶深……”《宋書》卷六三載“此鹵簿甚盛,必是殿下(宋武帝)出行”。在唐代文獻中,也可見到,《舊唐書》卷一記載“伏愿殿下(唐肅宗)順其樂推,以安社稷,王者之大孝也”,可見,稱皇帝為“殿下”雖然并不普遍,但是確實是其所指稱謂對象中不容忽視的一環(huán)。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殿下”這一稱謂早在商周之時便已出現(xiàn),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其所指對象亦有區(qū)別。應(yīng)當注意,唐以后不再稱謂諸皇子,而僅作為太子的尊稱,在當今的影視劇和文學(xué)作品中應(yīng)予以及時修正。用于稱謂皇太后始見于三國魏時期,唐代條文中明確規(guī)定了對皇太后、皇后的該稱謂,更不應(yīng)忽視皇帝也是“殿下”稱謂對象的一種。另外,古代典籍數(shù)量種類龐雜,不應(yīng)忽視其中的錯誤,在運用前應(yīng)予以考證。
參考文獻:
[1] (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 (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 (西晉)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7.
[4] (唐)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 (后晉)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 (宋)薛居正.舊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7] (元)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
[7] (清)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作 者:常璐,寧波大學(xué)人文與傳媒學(xué)院助教,研究方向:專門史。
編 輯: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