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文古詩英譯的意境傳達新探

      2016-03-18 20:05:54楊靜琳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6期
      關(guān)鍵詞:古詩譯者意境

      楊靜琳

      (泉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英語教育系;福建泉州362000)

      中文古詩英譯的意境傳達新探

      楊靜琳

      (泉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英語教育系;福建泉州362000)

      中國古代詩歌以其意境之美在中國文學史上大放光彩。要讓外國讀者欣賞這種美,翻譯是必經(jīng)之路。然由于不同語言文化間的巨大差異,在源語向目標語的翻譯過程中,某些原汁原味的東西不可避免地喪失了。在古詩翻譯中,如何既翻譯文字,又傳達意境,把一種語言的詩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詩,是橫亙在譯者面前的一大問題。研究根據(jù)王國維的意境文論,結(jié)合許淵沖的詩歌翻譯實例,探討古詩英譯中重現(xiàn)意境美的方式。

      意境;翻譯;古詩歌;意象

      在佛、道、禪交織融合的宗教哲學土壤和豐富多元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中,意境應(yīng)運而生。意境,框定了中國古典文論獨特的審美視角,成為評判作品之高下的重要標準。漢民族的思維特點擅長由具體到抽象,注重整體的表達,主張藏而不露,營造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意境,這反映到語言上就表現(xiàn)為漢語是一種意合的語言,不講究分析和邏輯;而英語則是一種形合的語言,注重分析和邏輯,喜歡客觀描述,而漠視整體的感應(yīng)。鑒于這兩種語言文字特征的巨大差異,漢英文學翻譯常被視為一種有缺憾的藝術(shù),最大的缺憾就在于翻譯過程中漢語文學的美感不同程度地受到折損。意境的重現(xiàn)難,難于上青天,然而這依然是譯者不能放棄并且需要努力攻關(guān)的重大課題,尤其是中文古詩英譯的意境傳達。學界中不少研究者對中文古詩英譯的意境傳達進行研究,如魏瑾和汪小英探討意境傳達的音律再現(xiàn)[1]40-42,王小衛(wèi)結(jié)合古詩歌的英譯探討情感、韻律以及形象的意境傳達[2]118-120,李氣糾和李世琴探討詩歌的隱喻意境傳達[3]70-75,徐黎認為詩歌意境的傳達不僅需要譯者精心的翻譯,同時也需要讀者的接受和配合[4]116-118,這些研究都有助于人們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意境傳達。盡管前輩的學者們已有諸多研究,有些大師的闡述已成為經(jīng)典的權(quán)威,但對于意境在翻譯中的傳達的探討就如同其本身的美一樣,是沒有盡頭的,其深邃與神秘,古往今來,引人入勝??v觀各路名家大師的實踐不難發(fā)現(xiàn),古詩翻譯的意境傳達是非常難的事,對譯者的語言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且在意境傳達時還涉及意境的轉(zhuǎn)換,而這種傳達與轉(zhuǎn)換的效果如何,倘若分別從譯者與讀者的角度來看,其實又十分的見仁見智。

      一、“意境”說

      “意境”的概念經(jīng)由“意象”發(fā)展而來,最初見于唐朝詩人王昌齡所著的《詩格》中,指的是文學作品情景交融、虛實相生、韻味無窮的特征。王國維認為:但凡文章之妙,皆在于有意境,并用“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出其口”[5]來定義有意境。景中有情,喜怒哀樂皆有蹤跡可尋,情中有景,以景寄情,化實景為虛情,寫景敘事皆為抒懷,簡而言之,意境之有無在于字里行間是否給讀者帶來真情與美感的體驗。

      意境通常表現(xiàn)為情景交融,作者或著力寫景,景中有情,或重在抒情,情中見景,結(jié)構(gòu)上呈現(xiàn)虛實相生的特征,一面是身臨其境如在眼前的實,另一面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虛,從而帶來韻味無窮的審美體驗。作者常通過“寫境”“造境”“留白”等手法創(chuàng)造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給讀者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間。

      二、古詩英譯中意境傳達的障礙與可能性

      (一)意境傳達的障礙

      中國古詩中的意境美不勝收,但要在翻譯中傳達其意境之美是需要跨越很多障礙的。翻譯是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橋梁,要架起這一座橋梁,就必須探究不同的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漢語的平平仄仄所達成的抑揚頓挫和英語的獨特的韻律和行文產(chǎn)生的效果是不同的。漢語是一種意合的語言,一個意群接著一個意群,猶如竹子一般,同時又是一種意境的語言,可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而英語是形合的語言,猶如一棵大樹,不管枝葉多么繁茂,主干始終清晰明朗,講求客觀的分析,注重邏輯。英語講實,中文求虛,英語重意,中文造境。很多中譯英的文本中,已經(jīng)找不出在中文語境中那種模糊朦朧的意境與美感。

      詩歌翻譯,是兩種藝術(shù)語言的擦槍走火,能否如電光火石般絢麗,在于譯者的功夫。中文古詩英譯是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體系和文化傳統(tǒng)的背景下進行的,而每一種文化都具有自身獨特的思維特點和表達方式,語言是最能反映文化的載體,包含深刻而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因此在很多語境中都很難找到意義能夠完全對等的詞匯,所以有時為了重現(xiàn)意境只能用解釋的方式把作者隱含的意思表達出來。不同的語境不同的文體可能處理的方式還不同,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則,只能遇山開路,遇水搭橋,隨機應(yīng)變了。

      (二)意境傳達的可能性

      1.意象的指代功能

      意境離不開意象,要傳達意境首先必須理解意象,傳達意象,從而由象及境,完成審美的構(gòu)建。

      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出現(xiàn)在古典詩歌中的許多意象已經(jīng)在長期的歲月積淀下有了穩(wěn)定而鮮明的文化內(nèi)涵,例如松竹梅代表正直的品格與不屈的氣節(jié),柳樹代表送別和離傷,菊花代表隱逸、高潔、脫俗,梧桐是凄涼與悲傷的象征,說到紅豆人們就想起相思,蓮常被用以表達男女之間的愛情,丁香指代愁思或情結(jié);鴛鴦代表恩愛的夫妻,寒蟬成為悲涼的同義詞,燕子可以表現(xiàn)春光和愛情的美好,還可以表現(xiàn)歲月的變遷、離情的痛楚以及羈旅的漂泊,月亮用以指代人生的完滿或缺憾,流水代表無情的歲月和綿延的愁緒,夕陽跟消逝的美好聯(lián)系在一起……而西方的詩歌也深受中國詩歌意境美的影響,雖然思維模式不同,審美取向各異,但所用的許多意象卻是不難理解的,在意象與情感之間是共通的。

      理解不同文化不同語域中的意象的可能性,就為理解其整體意境提供了保障。意象是造境的素材,以像觀境,總能有所發(fā)現(xiàn)。

      2.人類共通的情感

      古往今來,無論在哪片文化的土地上,人類在生生不息的繁衍中形成了許多共同的情感與追求,正所謂“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作者在作品中想要表達的情感,抒發(fā)的情懷,抑或針砭時弊,指點江山,其實總能歸結(jié)到對于人類更好的生存和生活的渴望。人們?yōu)榈弥径杠S,為失戀而哀傷,為不公而憤怒,為割舍而悵然,如此種種具體的生活,都是詩歌的源泉,藝術(shù)的給養(yǎng),所以即便語音不同,語法各異,甚至喻體大相徑庭,都不妨礙人們越過巴別塔,看清不同語言文字所承載的人類共同的希望,這種對于更美好生活的熱切渴求就是人們理解意境的情感和認知基礎(chǔ)??偠灾?,不同的語言文字對于人類的表達而言其實是殊途同歸的,這也是理解意境進而產(chǎn)生情感共鳴的基礎(chǔ)。

      三、古詩翻譯中意境美的傳達

      (一)古詩翻譯之意境美

      中國古詩的意境之美,說不清,道不盡,如何在譯入語中還原和重現(xiàn)源語的意境之美呢?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先生提倡三美:音美、意美、形美。

      1.音美

      漢語的音韻有著自身的美,漢語的雙聲疊韻、四字成語,都是漢語音韻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美麗的漢語篇章讀來朗朗上口,為了追求在英語中達到相應(yīng)的效果,翻譯時,應(yīng)尋求目標語與源語相對應(yīng)的音韻表達方式。漢語的抑揚頓挫源于漢語平上去入的四聲特點,英語則是一詞多音節(jié),分輕重音。此外,中國古典詩歌在設(shè)定的字數(shù)、韻律、平仄的限制和框架下,運用雙聲疊韻等手段組合起來,譜出和諧的音韻之美;相較之下,英語詩歌的音韻則是通過詩歌格律、韻式來表現(xiàn)它的節(jié)奏美。和諧的音韻,有助于再現(xiàn)原文的意境,讓譯文的讀者與原文的讀者一樣獲得相同的聲律美感。

      2.意美

      許淵沖先生將意美視為三美之首,也就是譯文首先要能夠保證傳達作品的原義,與嚴復(fù)先生的“信、達、雅”的翻譯原則信為首不謀而合。信,被置之首位,說明真實地再現(xiàn)文學作品的內(nèi)涵是最重要的前提,沒有信,達和雅將無從談起,也沒有任何意義。真實意味著原文能夠不偏不倚不扭曲地以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譯文的讀者能夠得到與原文讀者一樣的感悟。因為真實也同樣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礎(chǔ),所以這種真實也必須在譯文中盡量真實地表現(xiàn)出來,這種真實性包含諸多要素,例如內(nèi)容的真實,藝術(shù)性的再現(xiàn)等。

      3.形美

      形美同樣是藝術(shù)表現(xiàn)中十分舉足輕重的一個方面,形式美,就是對文學內(nèi)容的一個完美包裝,一個精彩的外在展示。文學作品的內(nèi)容是核心,而核心給予人的外在感官則需要美的形式,美的形式能賦予內(nèi)容以生命力,就文體學的觀點來看,形式也是關(guān)乎內(nèi)容的,同樣也帶來審美體驗。文學作品的形式美體現(xiàn)在意群于平面空間排列上的分布,不僅是對內(nèi)容的有效規(guī)劃,往往還能帶來趣味性。當人們看膩了筆直的大道,淘淘的大海,高聳的山峰時,突然出現(xiàn)的曲折的小路,蜿蜒的溪流,秀氣的山丘就會瞬間拯救人們的審美疲勞,在固定的規(guī)則之后產(chǎn)生的突然的變化能夠很大程度上提亮和愉悅?cè)藗兊男那?,?nèi)容如此,形式也不例外。文學作品形式的錯落美引導(dǎo)著讀者的眼睛作歡快的富有期待的追逐。不同于唐詩的嚴章律法,宋詞錯落有致地排列,規(guī)則里含著的不規(guī)則深深地惹人喜愛。所以有時候文學形式本身就是內(nèi)容,失去形式就不能表現(xiàn)內(nèi)容的美,形式是完整的文學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學形式的美并不只是噱頭。

      綜上所述,文學作品中的意境之音美、意美、形美確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同時,也可以從中窺見要再現(xiàn)這三美的難度。

      (二)重現(xiàn)古詩的意境之美

      1.在譯語體系中尋找原語意象的“替身”

      由于意境為中國古典詩歌的經(jīng)典,故這里以中國古典詩歌為例,來闡述意境美的傳達。

      在意象美傳達的實踐中,意象派詩人龐德用其譯作踐行了他的詩歌翻譯理念。他認為,詩歌的翻譯應(yīng)由表及里,管中窺豹,從詩歌里的字句所表現(xiàn)出來的語義和觀念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地通過詩人所采用的意象窺探其內(nèi)心,因為意象是詩人心跡的表露,必須透過這些意象所展露出的蛛絲馬跡進行思考和聯(lián)想,洞察其內(nèi)含的意蘊,然后在另一個語言體系里搜索,尋找相應(yīng)的能夠代其所言的“替身”,這個“替身”絕不等同于在辭典里所找到的翻譯對應(yīng)詞。運用于實踐,龐德是這樣處理的,來看龐德對李白《玉階怨》的譯詩:

      The jeweled steps are already quite white with dew,

      It is so late that the dew soaks my gauze stockings,

      And I let down the crystal curtain,

      And watch the moon through the clear autumn.

      一Ezra Pound[6]34

      此詩以“怨”為題,然全詩未曾出現(xiàn)一個“怨”字,卻依然充滿了“怨”的氛圍。詩歌不從正面著墨,而從反面點染,字少情深,在夜深人靜時獨立玉階,白露寒體,望著窗外一輪冷月,如同自己期待落空之后那顆冰冷的心,哀怨之情如泣如訴,寂寞無奈之情低低沉沉。不說一個怨字卻通篇布滿怨情愁緒是比開門見山地展露情緒更為高明的寫法。龐德在翻譯中,跳出來了英語語言重客觀邏輯的限制,努力把詩歌中各種意象以及冷漠孤獨的意境重新表現(xiàn)出來,以另一種語言來傳達??梢哉f,龐德的處理很好地保留和傳承了中國詩歌的含蓄美。他用“It is so late that”加以強調(diào),并用“The jeweled steps are already quite white with dew”翻譯“玉階生白露”,already一詞顯示了宮女已思忖良久,說明了她長長久久的幽怨之情。龐德十分重視意象,并通過對意象獨特的審美特點的詮釋將其轉(zhuǎn)譯為異域文化。

      2.對原詩意象進行改變或作模糊化處理

      在詩歌翻譯中,對意象的理解是成功翻譯的關(guān)鍵,既要翻譯出意象,又不能為了意象而犧牲意境,意象是為了營造渲染意境服務(wù)的,而對意象的翻譯也不簡單,不是在所有的情況下進行直譯就能很好地完成翻譯的任務(wù),而且必須注意的是,意象要能夠為譯詩的讀者所理解,倘若直譯意象不能被理解或者容易造成歧義,則譯者必須對意象進行一些改變,以期達到相同的審美效果。如許淵沖先生對李商隱《錦瑟》的翻譯。詩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典故,“莊生夢蝶”為中國讀者所熟知,“五十弦”的背后也有故事,“望帝”“杜鵑”“滄?!薄懊髟隆薄八{田”都已經(jīng)不是單純的客觀事物,這些意象都蘊含了中國人豐富的情感以及特定的精神寄托。許淵沖的譯詩如下:

      Why should the zither sad have fifty strings?

      Each string,each strain evoke but vanished springs.

      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

      A 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

      In moonlit pearls see tears in mermaid’s eyes;

      From sunburnt emerald let vapor rise!

      Such feeling cannot be recalled again,

      It seemed long—lost e’en when it was felt then.[7]80-83

      要在詩歌的篇幅中直譯“莊生”“望帝”“滄?!薄八{田”等這些意象且為外國讀者所理解,恐怕是難以企及的至臻境界,所以,許淵沖先生摒棄直譯的方式,轉(zhuǎn)而用意譯這些意象所表達的情緒和內(nèi)涵的方式取而代之,這樣,譯詩的讀者就能更好地理解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感,所以許先生翻譯的成功就在于不止站在譯者的立場考慮,而把讀者的接受能力也放在心上,根據(jù)譯入語的文化傳統(tǒng)來處理原詩中的意象,以期獲得神似的意境。

      3.把握意象背后的指代意義與文化意蘊

      在詩歌翻譯中,意象的準確傳達是非常緊要的,準確的傳達來自于準確的理解,尤其是對于意象背后的意義的理解,從張繼《楓橋夜泊》眾多不同的翻譯版本就可以看出意象的指代意義有多重要。

      該詩耳熟能詳,讀過的人都能感受到詩人身處環(huán)境的灰暗,詩人心緒的悵然,還有長夜漫漫的冷寂,這樣的意境如何形成?自然是落下的月,啼叫的烏鴉,滿天的霜,還有江楓和漁火等等意象交織融合渲染出來的。這許多的意象都是詩人愁緒的真實流露?!肮锰K城”和“寒山寺”讓詩人在“入世”跟“出世”之間反復(fù)輾轉(zhuǎn),一邊是高堂廟宇的雄心抱負,一邊是超脫的佛教世界的淡泊名利,詩人的心緒復(fù)雜凌亂,種種意象皆是帶有詩人主觀情感的物象,層層疊加營造了豐富的意境體驗,字里行間暈染開來的無不是詩人在黑夜里的縷縷思緒,詩人的各種感官功能仿佛在黑夜里得到強化,一顆心也隨之不能平靜,如何才能傳達這樣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受呢?試著來梳理其中的意象和對應(yīng)的動詞,可得如下:

      moongo down(in the sky)

      crowcaw(in the forest)

      fisherman move with torch(under the shadows of maple trees)

      bellring(from Hanshan Temple)

      假如單單把這些意象串聯(lián)起來,人們能夠得到的只是一幅客觀冷靜的畫面,充斥著挑不出錯誤的意象,卻沒有一絲出彩的美感,讀來恐怕索然無味,詩人的主觀情緒也難見蹤跡,讀者更無從體會其意境之妙。

      來感受下這首詩歌較好的一篇譯作是如何處理的。

      At moonset the crows caw high in the frost sky,

      Dim fishing lights shine on maples,in gloomy dream I lie.

      Beyond the walls of Gusu stands the Hanshan Temple,

      The tolling of the bells greets my ears in the dead light.

      ——王振國[8]84-85

      這首譯作在對意象的翻譯中加入了詩人的主觀情緒,這些意象也因此有了表現(xiàn)力和生命力,襯托著詩人的情感。譯者并不止停留于原詩的意象,用客觀的硬邦邦的描寫來轉(zhuǎn)述詩歌的內(nèi)容,而是基于意象之上的合理發(fā)揮,加上了主觀的含蓄的情感的渲染?!癲im fishing lights”是譯者想象之后的添加,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畫面由此展開,讀者的腦海中開始有了意境的底色,“in gloomy dream I lie”更是表現(xiàn)得恰到好處,此句末尾的lie又與上句末尾的sky押韻,讀來有音韻之美,讀者讀到此處,不難感受到譯者的用心良苦,而譯詩中的“wall”更有指代的意味,仿佛在暗示出世與入世僅是一墻之隔,或者僅是一念之間,令人不禁患得患失,輾轉(zhuǎn)徘徊,“stand”具有擬人的意味,寒山寺成了主體,遠遠傳來的寒山寺的鐘聲讓作者羈旅漂泊的離愁別緒也不斷回蕩在心間,而“greet my ears in the dead light”更是詩人心跡的真實寫照。至此譯詩已帶來豐富多元的意象,意境也因此立體而生動,緩緩流動于讀者心間的是對詩人百轉(zhuǎn)千回的情思愁緒的領(lǐng)會,漂泊、孤獨、思念、落寞也都是讀者曾有過的生命體驗,當看到譯詩末句詩人枕著鐘聲在沉寂的夜里默默流淚時,讀者內(nèi)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幾乎不可能不被觸碰,當在詩中讀到了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心事,自己的情緒,情感共鳴是很容易產(chǎn)生的,由此可見,只有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意象才能真正作為詩人心聲的代言和詩人心緒的載體。有時候,客觀地直譯意象是不夠的,對意象適當?shù)奶幚硎呛苡斜匾?,這些都要根據(jù)原詩的意境構(gòu)造和譯詩讀者的審美體驗為參照。譯者在翻譯傳達意象時,必須真真切切地感悟地原詩的美,并在譯詩中淋漓盡致地再現(xiàn)出來。

      結(jié)語

      在中英兩種語言的詩歌互譯中,不是把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而是把一種語言的詩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詩?!傲x得而言喪,故微而難能;境生于像外,故精而寡合”,劉禹錫所言說明了意境來源于意象又高于意象,是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許淵沖先生說:“文學翻譯家要像畫家一樣使人如歷其境,像音樂家一樣使人如聞其聲,像演員一樣使觀眾如見其人”[9],從中皆可見對文學譯者的使命寄托。然而,不同的語言文化在思維和表達方面的差異十分明顯,意境的傳達與再現(xiàn)是翻譯的無限理想化才能達到的美好境界,但盡管障礙重重,譯者仍然可以通過不斷地修煉雙語能力和翻譯技巧,提高美學素養(yǎng),來竭盡全力地表現(xiàn)出意境美的核心內(nèi)容——即模糊美,含蓄美、朦朧美。

      [1]魏瑾,汪小英.中詩英譯中的意境傳達和音律再現(xiàn)——以《葬花吟》兩種英譯為例[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7,16(7).

      [2]王小衛(wèi).從《中國古詩精品三百首》看古詩英譯中意境的傳達[J].皖西學院學報,2007,23(1).

      [3]李氣糾,李世琴.中國古典詩歌英譯探析——詩性隱喻解讀和翻譯的認知視角與詩歌意境的傳達[J].山東外語教學,2009(3).

      [4]徐黎.古詩英譯意境傳達問題的探討[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5(1).

      [5]馬正平.生命的空間《人間詞話》的當代解讀(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6]PO U N D,EZRA.Poems and Translation[M].W ashing.ton:Library of A merica.2003.

      [7]魏全鳳.詩歌意象美的傳遞以唐詩英譯為例看詩歌翻譯[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9(6).

      [8]王振國.簡析古詩翻譯中的模糊語境——以張繼的《楓橋夜泊》為例[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4).

      [9]許淵沖.文學與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謝雪蓮

      A New Exploration on the Conve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ms

      YANG Jing-lin
      (Department of English Education,Quanzhou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Fujian Quanzhou,362000)

      Chinese ancient poetry stands out with its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Translation is indispensable when helping foreign readers appreciate such beauty.However,due to the dramatic difference between two languages and cultures,the original beauty could be diminished when it is presented in the target language.It is a big problem confronting the translators that how to translate the poem of one language into the poem of another while maintaining the beauty in the source language.Based on Wang Guowei’s theor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practices,this thesis is aimed to explore applicable strategies of reproducing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artistic conception,translation,ancient poetry,image

      H159

      A

      1674-8891(2016)06-0053-04

      2016-10-10

      本文系福建省2016年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AS161034。

      楊靜琳(1989—),女,泉州南安人,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英語教育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英漢口譯、翻譯教學、二語習得。

      猜你喜歡
      古詩譯者意境
      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譯者的適應(yīng)與選擇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論新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擬古詩”之我見
      中華詩詞(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2
      品讀古詩
      金橋(2018年2期)2018-12-06 09:30:42
      品讀古詩
      金橋(2018年3期)2018-12-06 09:05:56
      意境的追尋與創(chuàng)造(外一篇)——錢起《省試湘靈鼓瑟》
      中華詩詞(2018年5期)2018-11-22 06:46:22
      品讀古詩
      金橋(2018年1期)2018-09-28 02:24:50
      詩詞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則)
      中華詩詞(2018年2期)2018-06-26 08:47:34
      舞蹈意境的認知與養(yǎng)成
      人間(2015年22期)2016-01-04 12:47:26
      平湖市| 湘潭市| 黔西| 禹州市| 上蔡县| 永宁县| 博兴县| 日喀则市| 光山县| 商丘市| 沂源县| 香格里拉县| 耿马| 元江| 马龙县| 正镶白旗| 新营市| 富锦市| 潍坊市| 临桂县| 壶关县| 曲靖市| 法库县| 开鲁县| 蚌埠市| 布尔津县| 南华县| 吉水县| 高邑县| 定陶县| 沛县| 文昌市| 宜丰县| 吴川市| 耒阳市| 合肥市| 丰顺县| 屏南县| 潜江市| 平南县| 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