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事功追求與兵學研習——南宋永嘉學派薛季宣軍事思想探微

      2016-03-18 16:47:33劉春霞
      安康學院學報 2016年5期
      關鍵詞:事功兵學永嘉

      劉春霞

      (廣東開放大學 文法系,廣東 廣州 510091)

      事功追求與兵學研習——南宋永嘉學派薛季宣軍事思想探微

      劉春霞

      (廣東開放大學 文法系,廣東 廣州 510091)

      薛季宣是南宋永嘉學派承前啟后的代表人物。以事功為核心精神的永嘉學派十分重視學術的實用功能。從事功目的出發(fā),薛季宣重視研討兵學理論、關注朝廷軍事問題,寫下了一批以談兵論戰(zhàn)為主要內(nèi)容的文章,包含了豐富的軍事思想。

      永嘉學派;薛季宣;事功;軍事思想

      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龍,號艮齋,學者稱常州先生,永嘉(今浙江溫州)人,是永嘉學派的重要代表,亦是使永嘉學術轉向事功之學的關鍵人物。《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季宣少師事袁溉,傳河南程氏之學。晚復與朱子、呂祖謙等相往來,多所商榷。然朱子喜談心性,而季宣則兼重事功,所見微異。其后陳傅良、葉適等遞相祖述,永嘉之學遂別為一派也?!盵1]625以薛季宣為核心的永嘉學派繼承儒家經(jīng)世致用的傳統(tǒng),重視對兵、農(nóng)、財?shù)葘崉盏目疾煅芯?,其中對兵學的研究是事功之學的重要內(nèi)容。學界對永嘉學派的政治、經(jīng)濟、哲學、史學思想都有深入討論,但對其兵學軍事思想少有人關注。本文擬以薛季宣為研究中心,探討其軍事思想,藉以一窺其事功之學的特征。

      薛季宣性情淡泊靄如似儒者,但他具有深厚的兵學修養(yǎng),其兵學軍事之談亦得到了時人的認可。南宋大儒呂祖謙在《宋右奉議郎新改差常州借紫薛公志銘》中評曰:“蒞官隨廣狹,默寓之薄領期會之間,其僚或聯(lián)曹,經(jīng)時而不知公為儒者也。平生所際文武之職不同,未嘗為町畦崖崖,而去就從違之際守義不可奪。言兵變化若神,而在朝每以不可輕試為主?!盵1]621-622薛季宣校訂了《陰符經(jīng)》和《風后握奇經(jīng)》,撰寫了《八陳圖贊并序》 《漢兵制》等兵學著作,并將其對兵學理論、軍事歷史的研究與朝廷戰(zhàn)爭形勢、戰(zhàn)守之策結合起來,對朝廷包括士林風尚、軍事制度、戰(zhàn)守之策等問題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寫下了一批包含豐富軍事思想的文章。

      (一)論士風:戰(zhàn)爭取勝的輿論氛圍

      薛季宣認為,士風對戰(zhàn)爭取勝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上宣諭汪中丞書》一文專論振奮士氣對于抗敵復國的意義。他稱:“為待敵之計,所務乎盛氣而已?!睘檎弑仨毤ぐl(fā)士林之“氣節(jié)”,方可望國之恢復,“強國以人,作人以氣,士氣振而眾材用”“士氣振者國必盛,士氣索者人心亦從而衰”。薛季宣認為北宋嘉祐、元祐年間國家“涵養(yǎng)士氣”,故而名士輩出,追配唐虞,國強民富;元祐黨禁后,賢智放逐,趨時之士競相阿顏附勢,致北宋滅亡;南宋孝宗欲圖恢復,士風振奮,江東遂興;繼而權臣柄朝,媢賢丑正,至岳飛披冤而死,士人方絕望功名,一時風尚索然,恢復愈加無期。至今則“天下滔滔,安于邪行,誣蒙茍且,上下相承,郡縣朝堂,會為一律,論至于此,而求士氣之振,邦家之興,不戛乎難哉!”在這樣的情況下,要使士人在戰(zhàn)時捐軀效命以衛(wèi)社稷是不可能的,“日為循縮之計,氣不振,下將愒然而休”“以圖恢復之功,固未知其或可也”。薛季宣認為,要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不在乎敵之強大,而患吾氣之猶索也”;朝廷當務之急在于振奮士氣,“使氣無有不振,人無有不備,則功何有不就”;要振奮士氣,就需要朝廷明定國論,以恢復為務,明辨忠奸,賞罰分明,則“人人有向功之志,則賢者不敢隱其算,勇者不敢愛其力,太平可指日而俟”[1]249-250。

      (二)論軍事制度:戰(zhàn)爭取勝的制度保障

      軍事制度是薛季宣關注的重點,包括對民兵制度、將帥制度、屯田制度等多方面問題的探討。

      第一,關于民兵制度,薛季宣認為可以因地適變,建立民兵制度。由于宋廷有懲唐末世五代潘鎮(zhèn)割劇之弊采取重文抑武的政策,造成將驕卒惰、戰(zhàn)斗力下降的現(xiàn)狀;由于宋朝采用募兵制,改變了前代寓兵于農(nóng)的形式,龐大的軍隊完全仰食于民,造成軍費冗巨、國困民貧的局面。據(jù)此,薛季宣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恢復民兵制度,一則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一則可緩解軍隊冗費的問題。薛季宣認為,民兵不乏出于“竄名逃役”目的而出入行陣,“非教閱之兵,初與田夫不異”,如不對其進行訓練,亦無濟于事[1]215,但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古代郡縣民兵合一的軍事制度,教民戰(zhàn)爭是有積極意義的。他依據(jù)歷史質證今事,稱:“觀歷南國戰(zhàn)守之計,未嘗不保據(jù)城壁”,認為“南唐之弱當周之勝,猶能歷歲堅守”,其原因正在于“郡縣之兵蓋與國兵為二,一專為守,一專為戰(zhàn),則事集矣”。進而針對宋廷以禁軍為主、郡縣兵制盡廢,民各念家而無心守邊的現(xiàn)實,建議朝廷可以利用江漢淮南之民,因其“敦實雄健,涉歷世故,頗知用武”的特點,少其賦稅,教之弓箭手法,“使之人自為戰(zhàn),制其勛賞一同正軍”,既不廢農(nóng)桑,戰(zhàn)時亦可自衛(wèi),不失為邊防之一術[1]263。

      第二,關于御將制度,薛季宣反對朝廷“將從中御”制。宋太祖立國之初,為懲五代藩鎮(zhèn)禍亂之弊,采取樞密——三衙軍事體制,以改變唐五代以來“尾大不掉”之勢?!白孀谥票?,天下之兵本于樞密,有發(fā)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京師之兵總于三帥,有據(jù)兵之重而無發(fā)兵之權。上下相維,不得專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無兵變也?!盵2]與三衙制一致,宋朝實行“將從中御”法以御諸將,每當部隊出征,皇帝都預授將帥陣圖,所謂“圖陣形,規(guī)廟勝,盡授紀律,遙制便宜,主帥遵行,貴臣督視”[3]。將帥往往受令于朝不得臨陣機變。薛季宣對此提出批評,“兵法:‘將能而群不御者勝。’故古之命將,筑壇推轂而必付之以閫外之寄。今諸道將帥,已有制置、招討之除,而進取之計尚每聽中旨,金字牌旁午于郵傳,而一進一退,殆莫知適從矣”[1]232。

      關于御將之術,薛季宣認為應賞罰分明。宋祖立國之初雖以“杯酒釋兵權”的形式解除了大將兵權,但對前代將帥驕悍以致傾國的歷史依然心有余悸,故而一方面削弱武將的權力,一方面又對將帥時時加優(yōu)推恩而不敢嚴苛要求其權責。對此,薛季宣認為,朝廷轉戰(zhàn)十年而無尺寸之功,原因在于賞罰不明,致使將帥驕悍貪鄙而兵力孱弱,“轉戰(zhàn)十年不能成功者無它,以朝廷御將之術未盡其道耳。方諸將略有折馘之勛,則驕悍之氣已傲視其上,以邀莫大之賞,而朝廷唯恐不滿其意也。至于敗軍失守,則置而不問。有罪則闊略,行賞則從重,故張、韓之輩,卒不能復中原尺寸之土,而遂享三公之封。獨一岳飛,頗有志于功名,然進退之機或戾中旨,卒罹其禍”[1]233。他認為朝廷應對將帥恩威并加,“將帥驕蹇,古今通患,人主務收其用,當結以恩,必有剛正之臣,繩之法。故諸將內(nèi)有所感,外知所憚,用能指使如意,戰(zhàn)輒有功”[1]234。

      第三,關于屯田制度,薛季宣認為屯田不合時宜。“屯田”指軍隊在戰(zhàn)爭之余耕種田地,目的是為了避免從異地長途運輸糧食,以解決邊境軍隊之需,是一種兵農(nóng)合一制。由于宋代實行募兵制,以國養(yǎng)兵,致使國家兵費冗巨,有識之士如李綱、曹勛、陳傅良、蔡戡等都紛紛提出實施屯田解決軍事供給。薛季宣則認為古代屯田制雖確實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散軍就田,所耕足以贍眾,軍無惰卒,國無勞民,此歷古屯田之利,趙充國、諸葛亮之所賴以成功者”,但“古之所以屯田,多緣宿兵塞上,馕饋不給,姑即棄地耕之,所求便事寬民,非以為利,不過自足軍用,省饋運之勞。”“古之屯田,本緣捍御關隘”,而今天的形勢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自然扼塞,無田可耕,固非要害,散之則不可復眾,聚之則奔命徒勞。一往于田,不可復教,積年閱習,一廢之。流移之民,僅能復業(yè),良田便于水利,固已耕耨于中”。如使兵耕種,無疑與民爭利。“便民則軍無可耕之地,擾之則民必流亡?!薄敖袂蟊俚?,利不兩全?!盵1]248

      (三)論戰(zhàn)守之策:戰(zhàn)爭取勝的宏觀戰(zhàn)略

      薛季宣認為當時的形勢并不適合戰(zhàn)爭,稱:“兵力既弱,財力空匱,所恃以戰(zhàn)者,不過三衙御前之眾”。這種“兵交于前,人困于后”的現(xiàn)實,恐怕導致還未戰(zhàn)爭已禍起蕭墻的后果。而在宋朝重文輕武的形勢下,軍事長官往往而臨“寄任不專,孤立無助,小人不去”的處境,所以要想“成功立事”是不可能的[1]207。薛季宣認為當時朝廷“兵非素練,帥非舊職,邊氓無所依怙”,發(fā)動戰(zhàn)爭必然敗北[1]209,所以反對冒然興兵,“至如用兵一事,起于喜事之臣。竊嘗論以《孫子·始計》之書,蓋未知其可也”[1]206,認為興兵抗金應做長期打算,“至于用兵,則請留待十年之后,必以機會而舉”[1]207。

      薛季宣認為朝廷應堅持“守備”的戰(zhàn)爭策略,先加強守備、壯大國防,“恃吾之不可勝”,并“待敵之可勝”,然后一舉戰(zhàn)爭而勝敵。薛季宣主張使敵人“不戰(zhàn)而屈”[1]231“當為不可勝以待之”[1]278“惟當恃吾之不可勝”[1]237“以我之不可勝,待敵之可勝,而不恃敵之可勝”[1]245,只有加強守備、壯大自我才能在戰(zhàn)爭中取勝。他認為“不為先人制人之謀”,只會受敵牽引,疲于奔命,“奔走以救其弊,則虛實自見”[1]234。

      薛季宣所強調(diào)的“守”并非消積被動,而是“以守為備”“以備為戰(zhàn)”,其“守”的目的在于“戰(zhàn)”,與其時茍安主和派有本質區(qū)別。薛季宣稱“守”不是忘記祖宗恢復之計,而是“恢復之計在其中”[1]254。他分析了以“守”備“戰(zhàn)”的必要性,“某聞待敵之計,和與戰(zhàn)、攻與守而已也。四者交修,可以無敵于天下。又其次者,擇一而固守之,然后事功可立”。而在當時用兵之弊已甚、國之兵力日弱的情況下,“為國家之計,和攻之事蓋難言矣,惟戰(zhàn)與守皆不得已而后動,是特不可廢者”。因此他建議朝廷“料將帥之勇怯,察地形之險易,可守可戰(zhàn),豫為之謀,應敵之方,較若劃一。使彼計無所出,則將送命于我,生之殺之,惟我所制,比之臨事而動,其得失固未易以一二計也?!盵1]279

      薛季宣還認為“守”與“和”是辯證的關系,只有加強守備,才能真正與金人達成和議。他利用“揣摩”之策分析敵情,若我急于求和,“故敵人必有無厭之求;一辭其請,則和議不成;從其貪頑,必將傾盡國力亦不可使之滿足;和議不成,則必有戰(zhàn)爭,如‘吾圉不固,其將何以拒之?’”在當前“邊鄙則蕩而無備,問其糧餉則匱而不給”的情況下,“不思自治之道,而論遂及于和,和固多端,然不自強則和不在我,則將靡事不為,而敵人得以制其命矣”。在這樣的情況下,“求之人情,保國之計,和不若守。守御備具,則和議可成,和議可成,守之必固”,即在強國富兵之“守”的基礎上與金人和議,才能掌握“和”的主動權;“和”則能夠使國家長“守”久安[1]254。

      薛季宣認為,加強“守備”關鍵在于“自治”,并對如何“自治”提出了自己的策略。他指出當務之急,“上策莫如自治”。又稱:“某聞之兵法:‘勿恃敵之可勝,恃吾之不可勝。’是故先為不可勝,上策自治,此不可勝之略也?!盵1]261“古求欲以勝人,以為莫如自治?!盵1]243認為在當今“將驕卒惰,邊障不修,備御之方,率多施之無所用功之地”的情況下,“為邦之道,自治為急,敵之強弱,非所當問”[1]264。只有加強自身軍事防備,做好充分準備以待敵,才能最后勝敵。

      薛季宣認為“自治”必須加強朝廷根本綱紀的變革,以仁義治國,選賢用能,賞罰分明,安撫邊民、愛護人民,即其所謂的“豐本”之說。薛季宣引用古語“善治水者必滌其源,善呼盧者必豐其本。”“第豐吾本,無為兵先,機會之來,何容窮盡?!盵1]209所謂“豐吾本”,是指通過一系列政策富民強兵,嚴備邊防,做好充分的戰(zhàn)爭準備?!耙匀柿x綱紀為本,備邊之計,幸勿為浮議搖動!”[1]207“我能為自強之計,政事修,賢材用,名實不戾,刑賞有章,則夫機會之來,庸有窮盡?!盵1]265“太平之基,骎骎方立,然而為治之根本,要在樞臣之正,眾賢之多,此事之難,方勞廟算?!盵1]276“朝廷待敵之計,莫若愛撫邊民,使其民愿為我氓,安有不濟!”“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為國勞民,未有能固其國者?!盵1]252以仁義綱紀為國之大本,并以之為國家軍事制度、戰(zhàn)爭策略的基礎,這體現(xiàn)了以薛季宣為代表的永嘉學派從儒家倫理角度立論的軍事理論的根本特點。

      薛季宣密切關注朝廷軍事問題,與永嘉學派事功追求一致,是永嘉學派借經(jīng)制言事功的學術理路的體現(xiàn),與薛季宣受其師袁溉的影響而轉向事功之學直接相關。

      首先,薛季宣關注軍事問題,與永嘉學派事功精神相一致。永嘉學派一改南宋理學家奢言性理、空談性命的空疏習氣,將形而上之“道”落實到具體之“事”上,體現(xiàn)出鮮明的現(xiàn)實功利性?!端卧獙W案·艮齋學案》稱:“永嘉之學,教人就事上理會,步步著實,言之必使可行,足以開物成務?!盵4]1696薛季宣是永嘉之學轉向功利之學的關鍵人物之一,永嘉之學又因薛季宣講學及其師友切磋傳承而大為發(fā)展?!端卧獙W案·止齋學案》中稱道:“永嘉諸子,皆在艮齋師友之間,其學從之出,而又各有不同?!盵4]1710薛季宣倡言事功,并廣泛吸納古代經(jīng)典以求實用,陳傅良在《右奉議郎新改差常州借紫薛公行狀》中稱薛季宣“自六經(jīng)之外,歷代史、天官、地理、兵刑、農(nóng)末,至于隱書小說,靡不搜研采獲,不以百氏故廢。尤邃于古封建、井田、鄉(xiāng)遂、司馬之制,務通于今”[1]615。正是出于事功目的需要,薛季宣才對前代學術廣為涉獵、融匯貫通,其對古代兵法軍制、朝廷軍事問題的研究亦是出于其現(xiàn)實事功的根本目的。

      其次,薛季宣關注軍事問題,是其借經(jīng)制以言事功的學術理路的體現(xiàn)。永嘉學派又被目為“經(jīng)制之學”,所謂“經(jīng)制之學”,指注重從歷代典籍中研究制度之學,從經(jīng)典中探求制度得失以資時用。永嘉學派不僅研究儒家經(jīng)制,而且從史學、子書中探討歷代政治制度之得失,其中對兵制的探討是其重要內(nèi)容。永嘉學派眾多學者都有軍制研究專著。據(jù)明萬歷《溫州府志》卷十七記載,薛季宣著有《漢兵制》一書,今佚。薛季宣門人陳傅良著有《歷代兵制》八卷,與薛季宣《漢兵制》統(tǒng)緒相承,分別論述西周至北宋之兵制,探求歷代興亡與兵制得失之關系,其著書目的在于言古制以資時用,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評:“蓋傅良當南宋之時,目睹主弱兵驕之害,故著為是書,追言致弊之本,可謂切于時務者矣”。永嘉學派另一學者錢文子著有《補漢兵志》一卷,將漢宋軍制對比,指出宋朝軍制之失,其撰書目亦在于以古制質證今事,“為宋事立議,非為漢書補亡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八十二《補漢兵志提要》)除了已佚的兵制研究專著《漢兵制》外,現(xiàn)在尚能窺見薛季宣軍事思想的作品主要是其以談兵論戰(zhàn)為主要內(nèi)容的各類上書、奏對、札子、書信等。這類談兵文章最大的特點是以古代軍事理論、軍事制度為立論依據(jù),借歷史以言時事,并廣泛引用古代兵學理論以質言宋廷軍事制度、邊防政策之得失。這都體現(xiàn)出永嘉學派借經(jīng)制言事功的鮮明特征。

      另外,薛季宣關注軍事問題,與受其師袁溉的影響而轉向事功之學直接相關。袁溉十分重視事功之學?!端卧獙W案·艮齋學案》稱:“道潔(袁溉)之學,自《六經(jīng)》百氏,下至博弈小數(shù)、方術兵書,無所不通。先生(薛季宣)得其所傳,無不可措之用也?!薄凹拘鹊玫罎嵵畟?,加以考訂千載,凡夫禮樂兵農(nóng)莫不該通委曲,真可施之實用?!盵4]1691《宋史·本傳》稱:“季宣既得溉學,于古封建、井田、鄉(xiāng)遂、司馬法之制,靡不研究講畫,皆可行于時。”[5]袁溉本師從程頤,但其學術理路已向考梳經(jīng)制、發(fā)明義理、務求實用上轉變。袁溉所學博雜,兵書就是其博雜學術中的重要內(nèi)容。薛季宣正是在其師的影響下,在著力融會各種學術思想、并將之施于實用的基礎上研習軍事的。

      薛季宣是永嘉學派的代表人物,其兵學研究與軍事理論都集中體現(xiàn)了永嘉學派的事功精神與經(jīng)制之學的特點。薛季宣以其所諳熟的古代兵學理論為依據(jù)質證朝廷戰(zhàn)爭政策之得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道:“其持論明晰,考古詳核,不必依傍儒仙余緒,而立說精確,卓然自成一家”。薛季宣軍事思想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卓識遠見,與其躬身實踐與務實精神分不開,所謂“其歷官所至,調(diào)輯兵民、興除利弊,皆灼有成績。在講學之家,可稱有體有用者矣”[1]626;625。薛季宣軍事思想的特點,突出體現(xiàn)了永嘉學派務求實利、不為空言的典型特征。

      [1]薛季宣.薛季宣集[M].張良權,點校.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2]范祖禹.論曹誦札子[M]//曾棗莊.全宋文:第四十八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542.

      [3]楊億.李繼隆墓志銘[M]//曾棗莊.全宋文:第八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68.

      [4]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M].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3.

      [5]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12883.

      【責任編校楊明貴】

      Studying on the M ilitary Concept of Xue Jixuan,a Scholar in South Song Dynasty

      LIU Chunxia
      (DepartmentofLiberal Artsand Law,Guangdong Opening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91,Guangdong,China)

      Xue Jixuan was themore important scholar of Yongjia School which was more desirous of achievement in South Song Dynasty. Xue Jixuan paid close attention tomilitary strategy and tactics,and wrote many articles about war and military issues,which contained plenty ofmilitary thinking.

      YongjiaScool;Xue Jixuan;be desirousofachievement;military thinking.

      I206.2

      A

      1674-0092(2016)05-0037-04

      10.16858/j.issn.1674-0092.2016.05.008

      2016-04-22

      劉春霞,女,湖南澧縣人,廣東開放大學文法系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唐宋文學與文化方向研究。

      猜你喜歡
      事功兵學永嘉
      英文目錄/摘要
      史學集刊(2024年2期)2024-03-28 15:44:46
      寫實和虛構
      兵學商用人物
      ——劉家文
      孫子研究(2022年5期)2023-01-08 01:46:30
      兵學商用人物
      ——徐小林
      孫子研究(2022年2期)2022-06-09 08:21:36
      原玉奉和聲高先生
      我們一定會勝利
      儒學世家、抗金名帥張浚的事功思想
      月讀(2017年11期)2017-11-16 23:07:05
      “ 孫子兵學與建軍之路征文”啟事
      孫子研究(2017年2期)2017-04-11 11:20:12
      唐代丹徒文獻家馬懷素生平及事功
      天一閣文叢(2012年1期)2012-10-13 07:58:33
      鹽地極速狂飆
      蕉岭县| 东兴市| 贺兰县| 嘉义县| 隆子县| 永福县| 辉南县| 夏邑县| 长寿区| 贡山| 射阳县| 英吉沙县| 合水县| 江城| 封开县| 金湖县| 康平县| 巢湖市| 隆子县| 化州市| 汶上县| 文登市| 墨玉县| 繁峙县| 灯塔市| 上饶县| 德兴市| 汽车| 体育| 江都市| 襄汾县| 茶陵县| 汾阳市| 罗源县| 鹰潭市| 桃园县| 黎平县| 元谋县| 上高县| 太康县| 馆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