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山
瑯瑯是一個C2C的跨國技能交換平臺,不同國家的用戶以興趣為導向互相交友,分享自己的生活技能。平臺上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用戶,所有用戶在注冊時需設置自己的語言能力及身份技能標簽,每個用戶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在平臺上找陌生人加好友聊天交換技能,比如你可以找“歪果仁”朋友教你做意大利面,改天你也可以教他做揚州炒飯。
創(chuàng)始人楊蕾自述特別喜歡學東西,一學什么就會喜歡得不得了,她已掌握三門外語并且愛好多項體育運動。
2015年以來,在Uber、Airbnb等共享經濟模式被市場驗證之后,共享的內容也已經從最初的實體物品比如住所和車逐漸發(fā)展到虛擬的東西如知識技能。楊蕾就產生了創(chuàng)辦一個在全球范圍內分享跨國文化知識和技能平臺的想法,瑯瑯隨之誕生。
做離錢最近的共享服務平臺
瑯瑯的模式是建立在用戶的獵奇和社交心理之上的,平臺上還有很多有趣的人,比如加勒比海島的島民、環(huán)游世界的旅行家、漫威動畫的編劇、健身教練等等,只要為他們支付幾美元便可學習或了解未知的技能。好友之間可以通過語音、圖片和文字等方式進行交流,你既可以找韓國歐巴學韓語,也可以找日本萌妹聊動漫。
打開瑯瑯App,會出現話題墻,用戶可以根據個人興趣選擇話題討論交友。由于用戶來自全球各地,因為時差,幾乎全天候都有用戶在線。另外,系統(tǒng)也會根據用戶設置的語言標簽和目標技能進行智能匹配。
目前,瑯瑯平臺上主流的語言種類是英語、中文、法語、阿拉伯語和韓語,平臺主張用不同的語言了解不同的文化,在真實的語境中學習技能知識,順帶掌握語言。
截至目前,市面上還沒有出現過瑯瑯這樣的產品模式。雖然瑯瑯的技能交換有點類似于在行的模式,但是在行的內容是更加專業(yè)化和規(guī)范化的技能和理論知識,而瑯瑯的內容相較于在行更接地氣,更多的是生活服務、吃喝玩樂等休閑娛樂的技能,同時客單價也更低,完全在線上完成交易。
在問及瑯瑯以功能而不是解決用戶的強需求為出發(fā)點,如何長線發(fā)展時,楊蕾告訴《創(chuàng)業(yè)邦》,瑯瑯是一種全新的模式,國內外都沒有可借鑒的,未來都是未知的,但她“寧愿磕磕絆絆也要創(chuàng)新”。
之所以想到做這樣的平臺,楊蕾主要是出于如下幾方面的考慮:
硬需求的商品是趨于免費的,而人對人的服務則永遠有價值,且是離錢最近的;在線小額支付逐漸流行,微信紅包、打賞功能的普及使人們愿意花少部分錢去學得一些小技能;跨國的平臺因為其稀缺性很容易做閉環(huán),平臺價值高;共享經濟的商業(yè)模式在市場上不斷得到驗證。
口語陪練用戶門檻太高,瑯瑯想做大眾娛樂產品
楊蕾喜歡各種體育運動,她迷戀籃球,會因為錯過一次籃球訓練的巴士蹲地上哭,會在學羽毛球、乒乓球的路上開心得跳起來。目前她還在學跳韓舞,每周日跳4個小時。
在語言方面,楊蕾目前已掌握粵語、英語、法語三種語言。讀書期間她曾到法國深造,雖然課堂上是用英語講授,但是她在生活中不斷找人搭訕聊天,也掌握了法語。
楊蕾坦言自己在學習新東西時并不在乎結果,而是很享受學習的過程,覺得很快樂和滿足就夠了。她主張無論什么年齡都應該學一些新的技能,當然前提是你喜歡、感興趣,而不是逼自己吃苦學習。
也是因為這樣的價值主張,楊蕾希望瑯瑯平臺也是一個快樂學習和社交的平臺,而不是那種實用性的工具平臺。
瑯瑯第一次打入市場是以“口語陪練”進入人們的視野的,但是后來創(chuàng)始人楊蕾發(fā)現更多的人把它當作教育工具,“太正了,同時也把用戶門檻設置得太高”,而楊蕾的初衷是追求好玩兒,是做大眾娛樂級別的平臺,于是開始轉型從跨國技能交易打市場,擴大用戶范圍。
瑯瑯是楊蕾第二次創(chuàng)業(yè),第一個項目圍繞背單詞和辦英語競賽做了4年。之前她還曾在騰訊國際業(yè)務部工作,負責越南市場的產品輸出和運營。
在渠道方面,瑯瑯主要在Facebook和國外校園推廣,自2015年9月,三個月付費用戶破千。2015年9月,瑯瑯獲得北極光創(chuàng)投千萬元A輪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