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叢
?
話說龍門
□菜叢
龍門,按《辭?!罚邆洹伴T”的形狀與含義的有兩處。
一是又名禹門或禹門口的龍門,在山西河津縣西北和陜西韓城縣東北,黃河流經(jīng)這里時,夾于兩面大山對峙峭壁中,形如闕門。
闕,古代宮殿大門兩側(cè)標(biāo)示地位尊貴的高大建筑物,也稱闕門或門闕,起源于周代,歷經(jīng)漢唐,延續(xù)至明清,從未中斷。
據(jù)清人吳秋士《名山記》載,黃河到此,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兩岸均懸崖斷壁,唯神龍可越,故名“龍門”。
這龍門相傳是大禹治水時開鑿的,所以又叫“禹門”,北魏地理學(xué)家酈道元《水經(jīng)注》:“龍門為禹所鑿,廣八十步,巖際鐫跡尚存?!?/p>
龍門因門狹窄而水流湍急,河水破門而出,奔騰直瀉?!磅庺~跳龍門”的傳說就發(fā)生在這里。
《太平廣記》引《三秦記》:“每年晚春季節(jié),無以計數(shù)鯉魚由河南孟津溯流而上,匯集在龍門下,它們一次又一次奮力躍起,希冀躍上龍門,然受激流阻攔而不得上,一年中只有七十二條能夠成功躍上龍門。躍上龍門的鯉魚,即有云雨相隨,這時,天火降落緊跟其后,將其尾巴燒去,于是變作了龍。絕大多數(shù)鯉魚躍龍門未成,因頭額碰撞石壁受傷的多不勝數(shù),它們只好退回下游,繼續(xù)與凡魚為伴。”對此,唐朝大詩人李白有詩云:“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另一個龍門,又名伊闕,位于河南洛陽南二十五里處,這里龍門山和香山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遠(yuǎn)處眺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所以南北朝之前稱它為“伊闕”。
隋煬帝登位后,一日上了洛陽北面的邙山,望見南面的雄渾伊闕,凝視道,此非真龍?zhí)熳又T戶耶?古人因何不建都于此?大臣中的一個獻(xiàn)媚說,古人并非不知,乃為留與陛下。隋煬帝臉呈喜色,不久傳旨遷都洛陽,將皇宮的正門正對伊闕,從此以后,伊闕又稱“龍門”,稱呼率還高出了伊闕。
龍門山清水秀,景色優(yōu)美,自古被列入洛陽八大美景之首,白居易評價為“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鯉魚躍龍門象征吉祥、好運、進(jìn)取、成功,科舉時代以金榜題名考取進(jìn)士為“登龍門”。故而古往今來,神州大地以龍門命名的縣、鎮(zhèn)、鄉(xiāng)、村、路、橋、渡口、車站、店鋪舉不勝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