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論影響適度歸化的社會文化背景因素

      2016-03-16 18:36:03黃紅偉郝京川
      文教資料 2016年10期
      關(guān)鍵詞:歸化譯者譯文

      黃紅偉 郝京川

      (上海政法學院,上?!?00000)

      ?

      試論影響適度歸化的社會文化背景因素

      黃紅偉郝京川

      (上海政法學院,上海200000)

      摘要:歸化會受到時代及文化背景、譯者和讀者等許多因素的影響。時代背景帶有鮮明的民族文化與社會文化特征,譯者因素是譯者主觀因素影響到他譯文的歸化程度,讀者因素主要影響譯者的翻譯動機和翻譯標準。

      關(guān)鍵詞:翻譯歸化社會文化

      歸化,即在不損害原語所表達全方位信息的基礎(chǔ)上,用譯語中標準和習慣的語言形式再現(xiàn)這種信息。由于翻譯活動是極其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歸化會受到時代及文化的影響,即在不損害原語所表達全方位信息的基礎(chǔ)上,用譯語中標準和習慣的語言背景、譯者和讀者等許多因素的影響。時代背景主要涉及不同時代人們對可譯性的認識,不同語言、民族和文化之間共性的大小及融合程度的高低,還有不同時代的翻譯觀即翻譯標準問題,體現(xiàn)的是不同時空環(huán)境中主、客觀世界關(guān)系的一些特殊規(guī)約,帶有鮮明的民族文化與社會文化特征。譯者因素是有決定性意義的主觀因素,譯者翻譯時選材是否適當、他的語言水平、背景知識、翻譯標準觀、文化及思維習慣等,都會影響到他譯文的歸化程度。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yīng)當注意避免主觀隨意性,甘當作者和譯文讀者之間“看不見”的“第三者”。讀者對譯文歸化程度的影響體現(xiàn)在譯者開始翻譯之前及整個翻譯過程中。讀者是譯者開始翻譯時頭腦中的一個假設(shè),譯者會為了他假設(shè)的讀者而調(diào)整他的翻譯活動。讀者觀主要影響譯者的翻譯動機和翻譯標準。下面論述影響適度歸化的一些社會文化背景因素。

      1.時代影響

      翻譯活動與人類發(fā)展史密切相關(guān),并且總是與所處的時代相適應(yīng),一般說來,不可能進行超越時代的翻譯活動,它受到時空環(huán)境的限制。

      從哲學意義上說,翻譯活動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翻譯活動涉及三大要素,即人、物、場。人指翻譯活動的主體,包括作者、譯者和讀者;物指翻譯客體,即實踐的對象,包括原文和譯文;所謂場,則指翻譯場,是翻譯活動的時空環(huán)境,或稱場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所以翻譯活動不會超越物質(zhì)的發(fā)展階段,歸化也是在翻譯活動不斷演變的過程中逐漸獲得的。

      首先,在一定的時代,人們的認識能力有限,對翻譯活動的本質(zhì)與目的等的觀點有局限性。它直接影響翻譯的歸化程度。如越是早的時候,人們越是認為翻譯是不可能的,即不同語言之間的不可譯性大于可譯性,這自然會束縛譯者的手腳。如中國佛經(jīng)翻譯史上有兩位貢獻很大的人,一位是釋道安,一位是鳩摩羅什,他們大約同是東晉時人。釋道安研究了他人的翻譯并親自參加了佛經(jīng)的翻譯后,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論,總結(jié)出翻譯保存原味之難。羅什則在與他人認西方辭體時說:“天竺國俗,甚重文藻。其宮商體韻,以入弦為善。凡覲見國王,必有贊德。見佛之儀,以歌詠為尊,經(jīng)中偈頌,皆其式也。但改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穢也?!保R祖毅,1984)

      翻譯大師的觀點尚且如此,他人更可想而知。當然,現(xiàn)代對翻譯的認識比較客觀,承認某些情況下某些語言形式不可譯的同時,充分看到不同語言之間的共性,并給予最大限度的意義傳達。

      其次,在一定時代,不同語言、民族和文化之間的共性的大小,融合程度的高低,對翻譯歸化的影響很大。語言的共性大,則對等詞匯相對就會多一些,語法、習慣表達法相通之處也會多一些,如英、法語之間的傳譯相對就比英漢之間和法漢之間的傳譯容易些。文化因素不僅包括表達一般概念的語言因素,還包括各種超語言因素,帶有鮮明的民族文化與社會文化特征。如果兩種文化比較相像,差異較少,則翻譯時文化背景方面就會少一些干擾,從而有利于歸化。

      再者,歸化程度與不同時代流行的翻譯標準有關(guān)。翻譯的標準問題是爭論最大、時間最長,也最難解決的一個問題。至今也沒有一個絕對的、人人贊成的標準。如“在中國佛經(jīng)翻譯史上,始終存在‘質(zhì)樸’和‘文麗’兩派”(馬祖毅,1984);三國時的支謙“以季世尚文,時好簡約,故其出經(jīng),頗從文麗”,并批評他人“雖善天竺語,未備曉漢,其所傳言或得胡語,或以義出音,近于質(zhì)直”,從而引起文、質(zhì)兩派的一場爭論,質(zhì)派反駁說:“佛言,依其義不用飾,取其法不以嚴,其傳經(jīng)者當今易曉,勿失厥義,是則為善”。座中咸曰:老氏稱,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明圣人意深邃無極。今傳胡義,實宜經(jīng)達?!保R祖毅,1984)

      以后,唐玄奘提出了八字原則:既須求真,又須喻俗。此外,他還制定了“五不翻”原則,這些都影響著佛經(jīng)翻譯的歸化程度。后來嚴復根據(jù)自己的親身體會提出了著名的“信、達、雅”說,到今天還有很大影響。再往后有長時間的“硬譯”、“直譯”與“意譯”之爭,朱生豪的“神韻”說,傅雷的“神似”說,錢鐘書的“化境”說(這些均主要針對文學翻譯而言),更有面向一切翻譯的“忠實,通順”標準,等等,不一而足。廣大譯者或多或少會受到別人理論的影響,從而影響到他譯文的歸化程度。

      2.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是翻譯過程中最復雜、最難把握、最難處理的因素,這是因為文化因素過于龐雜,包羅萬象;一個譯者一生之中,連自己本身的文化都難以完全了解掌握,更何況還要面對另一種完全陌生的文化。

      關(guān)于文化的概念,各門學科從不同的側(cè)面有不同的解釋,林林總總,不少于250種(戚雨村,1996)。在我國的辭書中,一般對文化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文化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指社會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之相適應(yīng)的和組織機構(gòu),有時也特指教育、科學、文學、藝術(shù)等方面的精神,以與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的知識和設(shè)施相區(qū)別。這樣,文化的范圍實際上包含了三個層次:(1)物質(zhì)文化,它是通過人們制作的各種實物產(chǎn)品表現(xiàn)出來的,包括建筑物、服飾、食品、用品、工具等。(2)制度、習俗文化,它是通過人們共同遵守的社會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表現(xiàn)出來的,包括制度、法規(guī)及相應(yīng)的設(shè)施和風俗習慣等。(3)精神文化,它是通過人們思維活動所形成的方式和產(chǎn)品表現(xiàn)出來的,既包括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又包括哲學、科學、文學藝術(shù)方面的成就和產(chǎn)品(王東風,章于炎,1993)。

      語言知識和專業(yè)知識在一定意義上雖然也是文化知識,但翻譯中的文化因素不僅包括表達一般概念的語言因素,還包括各種帶有非認知性質(zhì)的超語言因素,它們是表明不同時空環(huán)境中主、客觀世界關(guān)系的一些特殊規(guī)約,帶有鮮明的民族文化與社會文化特征。同一語言符號出現(xiàn)在不同的上下文脈絡(luò)中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zhì)。語言是文化的語言,翻譯是對異域文化的闡釋。因此,歸根結(jié)底,語言的翻譯就是文化的翻譯。

      不同民族的文化既存在同一性又存在著差異性。同一性即文化共性,差異性即文化個性,具有地域性或世界性的文化共性總是通過民族性的文化個性反映出來的。文化翻譯既要研究不同文化的共性,更要對比不同文化的個性。從文化的視角出發(fā)進行翻譯,保持原文的特長與發(fā)揮譯語的優(yōu)勢是并行不悖的,過分強調(diào)某一方面而犧牲另一方面都會導致翻譯走向極端。只有將二者完善地結(jié)合起來,才能將一種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中言語的意義與內(nèi)涵用另一種言語再現(xiàn)出來。

      不同文化之間共性大,則翻譯時較容易處理。如英語和漢語句子的主干基本相同,都是主、謂或主、謂、賓形式,很多情況下,較長的英語句子也能順序譯成中文。英語和漢語中還有些共同的習慣表達法,如漢語的“隔墻有耳”與英語的“Walls have ears”,“趁熱打鐵”與“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人多好辦事”與“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英語的“Out of sight,out of mind”與漢語的“眼不見,心不煩”,“Look before you leap”與“三思而后行”,等等,大同小異,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英漢語還有很多相似的比喻和詞語聯(lián)想意義,如英語說:What a dull speech!He’s merely parroting what many others have said.漢語可直接譯為:多么枯燥的講話!他不過是鸚鵡學舌,重復許多人說過的話而已。英語說:He’s as sly as a fox.漢語也說:他狡猾得像個狐貍。諸如此類(鄧炎昌,劉潤清,1989)。

      研究共性,是為了更好地研究個性。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是研究翻譯中的文化背景的重點。這里面值得研究的方面很多,本文擬從歸化過度的角度,談?wù)勛g入語使用民族文化色彩濃厚的詞語帶來的問題。

      中西文化存在著不可忽視的特殊性,兩種文化各自具有平等的、獨特的價值。所謂世界文化,無非就是這個世界上各地區(qū)、名民族文化的總和,它必須以承認世界各區(qū)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存在為前提條件。翻譯是不同文化互相溝通的橋梁和工具,翻譯活動的具體直接對象是語言,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也是各民族文化的載體。文化首先是通過語言形式體現(xiàn)出來的。巴爾胡達羅夫指出:“人類的任何語言(區(qū)別于其他一切或幾乎一切符號系統(tǒng))都不僅能夠描述已知的環(huán)境,而且也能夠描述嶄新的、過去沒有見到過的環(huán)境,同時這種新知的、過去沒有見到過的環(huán)境的數(shù)量是無限的……因此,描述新知的、陌生的環(huán)境是任何一種語言都不可少的特性,正是由于語言有這種特性,才有可能用另外一種語言的手段傳達某個民族和某個國家所特有而其民族和其他國家的生活中所沒有的環(huán)境?!保ú桃悖?985)這給我們在翻譯中用恰當?shù)?、中性的語言形式傳達異種民族文化特色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并且在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漢語在發(fā)展變化過程中已經(jīng)吸收了除上文提到的 “科學”、“民主”、“靈感”等外,還有“卡拉OK”、“迪斯科”、“T恤衫”等外來詞,以及“掉鱷魚眼淚”、“武裝到牙齒”等新表達法,還有句子延長、主語和系詞增加及可能式、被動式等歐化語法,這充分體現(xiàn)了漢語的包容性。

      此處本文使用“恰當、中性的語言形式”的說法,是有目的的,就是為了說明在翻譯有異國民族特色的詞語時,避免過度歸化,避免抹殺異國特色,或者憑空給原作染上本國的文化色彩。這也是魯迅當年遇到的一個難題:“竭力使它歸化,還是盡量保存洋氣呢?”(當然,他所謂的“歸化”即本文所謂過度歸化。)并主張“必須有異國情調(diào)”,“凡是翻譯,必須兼顧著兩面,一當然力求其易解,一則保存著原作的豐姿”,不應(yīng)當“為比較的順眼起見”,就“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見《“題未定”草》)。

      下面舉例加以說明。

      例1.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楊巨源《城東早春》)

      The landscape which the poet loves is that of early May,

      When budding greenness half concealed enwraps each willow spray.

      That beautiful embroidery the days of summer yield,

      Appeals to every bumpkin who takes his walks afield.

      (Giles)

      原詩中的“新春”,一般在公歷三月左右,在譯詩中變成了“五月初”(early May),而且原詩中盛春的景色,到了譯文中成了“夏天”的景色(the days of summer yield)。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譯者認為英國的春天不如中國的春天美,只有他們的夏天才擔得此任,所以也許為了讀者著想,讓他們欣賞得順利一些,就做了“置換工作”。這樣做,筆者認為值得商榷。因為,一是它歪曲了原意,二是削弱了文化傳播作用,三是若有人以此研究中國,還可能引起誤解。

      例2.請看《紅樓夢》中兩個句子的英譯:

      原文:(1)世人都曉神仙好。

      (2)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楊憲益夫婦的譯文分別是:

      (1)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

      (2)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

      英國人David Hawkes和John Minford的譯文分別是:

      (1)All men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2)Man proposes,God disposes.

      漢語中“神仙”、“天”等這類詞都有十分豐富的內(nèi)涵和聯(lián)想意義,是漢文化中的典型詞匯,在英語中很難找到對應(yīng)的詞匯,這屬于不同文化中的“語義空缺”現(xiàn)象。筆者認為,譯這類詞時,不必強求一致,應(yīng)以不給譯文讀者造成錯誤聯(lián)想為最低條件,可以通過一些變通手段,如釋譯、轉(zhuǎn)換、淺化文化特征,盡量保存原文風味。楊譯就采用了這種方法,分別譯成“immortals”和“Heaven”,原文的文化味道有所流失,但不至于給讀者帶去錯誤信息。而Hawkes的譯文分別譯為“salvation”和“God”,則值得商榷,因為這兩個詞都帶有比較濃厚的基督教文化色彩,除了它們與原文的意思有出入外,還可能使西方讀者錯誤地以為中國的宗教思想與基督教相似,甚至認為中國也是信仰基督教的國家。這種副作用,我們在翻譯中不能不盡量避免。

      無獨有偶,還有人主張根據(jù)詞語的使用頻率大小,將英語的“reaching the third base”(美國打棒球用語,意為“上了第三壘”,喻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譯成中國人熟悉的麻將術(shù)語“聽張了”,因為“reaching the third base”在美國是句非常普通的話,而中國人很少有人打棒球,譯成“到了第三壘”則大部分將不知所云,這樣譯文“見次頻率”不等值(王天明,1994)。但筆者認為,追求這樣的等值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太可能的,隨著文化交流的進行,兩國人民互相了解會越來越深,一時的“不知所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改譯,可能讓人“永遠”不知所云;而且再想一想,讓美國人嘴里說出“聽張了”這種連一些對麻將不熟悉的中國人都可能感到陌生的“專業(yè)術(shù)語”,會給人滑稽感。

      例3.(1)Angry as I was,as we all were,I was tempted to laugh whenever he opened his mouth.The transition from libertine to prig was so complete.(F.Scott Fitzgerald,The Great Gatsby)

      盡管我和大家一樣感到氣憤,每次他一張口我就忍不住想笑。一個酒徒色鬼竟然搖身一變成了道學先生。(何維湘,1989)

      (2)La misere,cette divine maratre,fit pour ces deux jeunes gens ce que lerus meres n’avaient pu faire:elle leur apprit l’economie,le monde et la vie;elle leur donna cette grande,cette forte education qu’elle dispense a coups d’etrivieres aux grands hommes,tous malheureux dans leur enfance. (Le Cousin Pons,P.91)

      貧窮這位圣明的后母,把兩個青年管教好了,那是他們的母親沒有能做到的;她教他們懂得節(jié)省,懂得人世,懂得世故;她以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方式給大人物(他們的童年都是艱難困苦的)受的那一套嚴厲的教育,也給他們受過了。(許鈞,1996)

      上面兩段都是名家譯筆,但智者千慮,難免一失。巫寧坤先生把“prig”譯為“道學先生”,與傅雷先生的譯文中出現(xiàn)的“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種漢文化色彩非常鮮明的用語,在他人的譯文里并不鮮見。傅雷的譯文中還出現(xiàn)過 “殺手锏”、“中庸之道”等文化色彩較濃的詞語。這樣的譯法倒是省了讀者費心去琢磨原文文字,但既抹殺了原作的民族形象,又無端地給原作蒙上了一層中文色彩,似乎這些外國人對中國的孔孟之道都十分精通,但讀者細思就會感到與原文文化氛圍不協(xié)調(diào),從而懷疑譯文的真實性。這恐怕是譯者所不曾想到的,更是他們不愿看到的。

      總之,由于文化因素的影響,原文中一些民族色彩較強的形象難以再現(xiàn),譯者或出于表達的需要,或為了易于譯入語讀者理解和接受,常常會對原文中一些個性較強的形象作些改造。這里就有個度的問題,筆者認為,盡量嘗試用較為中性的譯入語手法直接移植原文形象,從翻譯的功能看,也許能起到豐富譯入語的作用;從翻譯的效果看,恐怕也會因原文形象的新奇給讀者帶來閱讀的欣喜。因此,在涉及原文民族文化形象時,譯者應(yīng)努力保留這種形象,再三權(quán)衡,力戒隨意性,避免過度歸化。

      3.譯者因素

      上面所論述的總的來說還只是翻譯活動中的客觀因素,是外在的,起決定作用的是主觀因素,內(nèi)在的,就是譯者因素。

      譯者進行翻譯活動的第一步是選材。選材是否適當,是影響他能否譯出歸化譯文的關(guān)鍵。我們認為,譯者不應(yīng)勉強去翻譯他所不擅長的題材(當然,作為自己練習提高或其他特殊原因,則另當別論),如搞文學翻譯的,接受專業(yè)性很強的科技材料時,就應(yīng)三思而后行;而一直從事專業(yè)翻譯的,也不一定能譯好純文學的東西。勉為其難,既費力,效果又沒有保證。在選材上,我們應(yīng)當向嚴復學習。賀麟在《嚴復的翻譯》中說:“嚴氏所選譯的書都是他精心研究過的。凡與原書有關(guān)系的書,他都涉獵過的……嚴氏所選譯的書,他均能了悉該書與中國固有文化的關(guān)系,和與中國古代學者思想的異同……通觀翻譯史上,關(guān)于選擇原書一層,處處顧到,如象嚴復的,實未之見。”在自己擅長的領(lǐng)域內(nèi)進行翻譯,除了一些本來就不可譯的因素外,只要有責任心,則應(yīng)能保證譯出好文章。

      第二步是對原作進行分析理解,這里體現(xiàn)譯者的外語能力。但是單純外語水平高的人,不一定就能譯出好文章,一定要經(jīng)過翻譯訓練和相當時間的翻譯實踐鍛煉,才可能做到得心應(yīng)手。除了外語能力,分析理解原文還需要譯者的知識十分豐富,也就是說,除了專業(yè)人員的專業(yè)知識外,還要有淵博的背景知識,這是上述復雜的文化因素決定的,也是為什么呂叔湘先生呼吁廣大翻譯工作者要成為“雜家”的原因。

      第三步是譯語表達。這里要求譯者有高超的母語水平。正確理解了原文后,母語詞匯貧乏、語法不清、不懂修辭、分不清語體、文體混亂,則譯不出歸化的語言。因此,好的譯者雙語水平都要好。但是,雙語都很好的人,有時也難免譯出不合譯入語習慣的作品,這就提出了另一個必要條件,即譯者必須精通兩種語言語法、習慣表達法的比較;通過對兩種語言進行對照、比較、辨異,才能弄清兩者之間的區(qū)別,才能做到將兩種文字融會貫通,做到運用自如。

      另外還牽涉譯者的翻譯標準觀問題。前文講過,迄今也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翻譯標準”,每個譯者自己心里都有一桿秤。他這桿秤向原作偏一點,是一種效果,向譯作偏一點,就又是一種情況,最難的是找準平衡點。主張“直譯”的人,則“寧信而不順”,而主張“意譯”的人,走向另一個極端——“順而不信”。還有人主張“翻譯超越論”,主張“發(fā)揮譯入語優(yōu)勢”;但在這種指導思想下翻譯出來的譯文,往往容易出現(xiàn)擅自增刪、美化、優(yōu)化、雅化原作的情況,而信息失真也就不足為奇了。因此,片面的標準觀不可取。本文所提倡的歸化標準,要求譯者照顧著兩個方面:譯語符合標準、習慣的前提是真實傳達原文的全方位信息。

      關(guān)于譯者主觀性對歸化程度的影響,還可以用譯者“先結(jié)構(gòu)”的概念進行分析。什么是“先結(jié)構(gòu)”呢?簡單說就是由于人的一切活動都必然受著歷史環(huán)境的影響和制約,所以人們理解任何事物都不是用空白的頭腦去被動地接受,而以其固有的意識去積極地參預。按照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話來說,就是以我們意識中的“先結(jié)構(gòu)”去參預。翻譯的過程首先是譯者接受“本文”信息的過程。但是譯者絕不是被動地接受。他通曉出發(fā)語言及歸宿語言,并掌握了其一定的文化歷史結(jié)構(gòu),因而他一定程度上既是原語讀者又是譯語讀者。但除此之外,他還更有自己的立場、觀點、趣味和風格,也就是他的“主觀性”。這三個因素的有機結(jié)合,就構(gòu)成了譯者獨特的先結(jié)構(gòu)。不管譯者是否意識到,是否承認它,這種先結(jié)構(gòu)總是一個客觀存在,而且十分活躍。一般說來,這種先結(jié)構(gòu)可能有三種狀態(tài):(1)先結(jié)構(gòu)低劣。在這種狀態(tài)下,譯者同原作幾乎格格不入,既不能理解原作,又不能再現(xiàn)原作,無法達到平衡。硬著頭皮去譯,結(jié)果可想而知。(2)先結(jié)構(gòu)過強而又無法抑制。在世界翻譯史里,有過這種狀態(tài)的譯者也不鮮見,如《魯拜集》的譯作者菲茨杰拉德,以及“口述者未畢其詞,而紓已書在紙”的林紓林琴南,還有主張“翻譯超越論”者,等等。這類譯者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動手翻譯時,“碰見他心目中認為是原作的弱筆或敗筆,不免手癢難熬,搶過作者的筆代他去寫”(錢鐘書:《林紓的翻譯》),或者依據(jù)自己的趣味和標準,大刀闊斧地對原作進行重新排列組合。這類作品,其實最好叫“改譯”或“編譯”,已難稱一般意義上的翻譯了。(3)先結(jié)構(gòu)與原作者相當。這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是可以最終達到平衡的結(jié)構(gòu)(袁偉,1987)。那么從歸化的角度來看,先結(jié)構(gòu)低劣者,其譯文一定是歸化不足的;先結(jié)構(gòu)過強而又無法抑制者,其譯文通常是歸化過度的;先結(jié)構(gòu)與原作者相當者,才能譯得恰到好處。

      總之,譯者的因素復雜而且不像語言因素可以總結(jié)規(guī)律,它沒有固定的標準規(guī)范。這種主觀性影響的恰當與否,完全取決于譯者本人素質(zhì)的高低。但我們可以提出一個最低可遵守的原則或建議,就是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yīng)當注意跳出自己,避免主觀隨意性,努力做好原作者和譯文讀者之間“看不見”的“第三者”。如果譯者能做到這些,則歸化有望。

      4.讀者因素

      凡翻譯活動必有其接受方,即讀者(本文此處的讀者概念不包括譯者自己,因為有些人翻譯是為了自己欣賞或自己保存資料,則不在此列)。讀者也是翻譯活動中的主體之一,讀者因素對翻譯產(chǎn)品最終狀況的影響不可忽視。

      每個譯者在開始翻譯活動時,頭腦里通常者已有了一個預設(shè)的譯文讀者,這個想象的讀者對譯者采取什么樣的翻譯標準和原則,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嚴復當年譯《天演論》、《法意》等書時為什么選擇用文言文來譯?除了他認為“用漢以前字法、句法,則為達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則求達難”外,還有重要原因是“欲力求舊文人看懂,不能多造新詞,使人費解”(賀麟:《嚴復的翻譯》),這是較早的讀者觀,也是他“信、達、雅”三原則中“雅”字的由來。

      魯迅在談到翻譯原則時,認為不能抽象地談,于是提出了劃分讀者層次的觀點。他在給瞿秋白關(guān)于翻譯的回信里說:“我們的譯書,還不能這樣簡單,首先要決定譯給大眾中的怎樣的讀者。將這些大眾,粗粗的分起來:甲,有很受了教育的;乙,有略能識字的;丙,有識字無幾的。而其中的丙,則在‘讀者’的范圍之外,啟發(fā)他們是圖畫、演講、戲劇、電影的任務(wù),在這里可以不論。但就是甲乙兩種……供給甲類的讀者的譯本,無論什么,我是至今主張‘寧信而不順’的……我還以為即使為乙類讀者而譯的書,也應(yīng)該時常加些新的字眼,新的語法在里面……”魯迅主張“直譯”,原因在此。

      朱生豪在《莎士比亞戲劇全集》譯者自序中說:“每譯一段竟,必先自擬為讀者,察閱譯文中有無曖昧不明之處。又必自擬為舞臺上之演員,審辨語調(diào)之是否順口,音節(jié)之是否調(diào)和。一字一句之未愜,往往苦思累日?!彼旬吷Χ极I給了譯莎事業(yè),只為了“使此大詩人之作品,得以普及中國讀者之間”。

      美國的奈達主張,翻譯的第一任務(wù),是使讀者看了譯文就能一目了然。所以贊成把古代見面打招呼時的“神圣地親親嘴”譯成現(xiàn)代的“非常熱情地握握手”,這是他讀者接受論的基礎(chǔ)。

      總之,翻譯活動中,讀者因素是不可忽視的。我們的歸化原則中要求譯語符合“標準和習慣”,就是讀者觀的體現(xiàn)。為讀者著想,就要努力做到譯文留洋味,去洋腔。

      總之,翻譯活動本身復雜,連帶它的“副產(chǎn)品”——錯誤也很復雜,受到多方面的影響。

      前文論述了影響歸化的各個非語言方面,就是為了說明如何把握好翻譯中歸化的度。

      參考文獻:

      [1]張澤乾.翻譯經(jīng)緯[M].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

      [2]關(guān)世杰.跨文化交流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3]孫萬彪.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4]馬祖毅.中國翻譯簡史[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5]中國對外翻譯公司編?。跜].外國翻譯理論評介文集,1983:52.

      [6]李瑞華.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7]楊莉藜.英漢互譯教程[M].河南大學出版社,1993.

      [8]劉宓慶.文體與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

      [9]杜承南,文軍.中國當代翻譯百論[C].重慶大學出版社,1994.

      [10]中國工作者協(xié)會,《翻譯通訊》編輯部編.翻譯研究論文集(1894—1948)[C].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4.

      [1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12]戚雨村.語言學引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

      [13]柯平.釋義、歸化和回譯[J].中國翻譯,1993(1).

      [14]劉英凱.歸化——翻譯的歧路[J].現(xiàn)代外語,1987 (2).

      [15]戚雨村.語言·文化·對比[C].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16]王東風,章于炎.英漢語序的比較與翻譯[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4).

      [17]蔡毅等.語言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

      [18]王天明.談?wù)勎膶W翻譯中的等值[C].中國當代翻譯百論.重慶大學出版社,1994:379.

      [19]何維湘.文學翻譯中語言風格的傳達[J].中國翻譯,1989(3):42.

      [20]許鈞.譯者、讀者與閱讀空間[J].外國語,1996(1).

      [21]袁偉.抹不去的“自己”[J].中國翻譯,1987(4).

      [22]姜秋霞,張柏然.是等值還是再創(chuàng)造?[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6(04).

      猜你喜歡
      歸化譯者譯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譯者的適應(yīng)與選擇
      譯文摘要
      論新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I Like Thinking
      倫理視角下電影翻譯的歸化與異化
      歸化翻譯與江西詩法——以《魯拜集》的三個七言絕句譯本為例
      以《紅樓夢》三個版本為例探討親屬稱謂詞翻譯的異化與歸化
      元話語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研究
      外語學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多元系統(tǒng)論視角下翻譯“歸化”與“異化”的不對稱
      清河县| 麻栗坡县| 益阳市| 融水| 祥云县| 洛阳市| 得荣县| 阿拉善右旗| 华坪县| 同心县| 治县。| 葫芦岛市| 罗甸县| 天祝| 宿松县| 罗田县| 本溪| 沽源县| 抚州市| 乌恰县| 永丰县| 鹤庆县| 澄迈县| 阿克陶县| 北票市| 信阳市| 临潭县| 开鲁县| 西华县| 张家界市| 沅江市| 平潭县| 民权县| 姜堰市| 莱州市| 平舆县| 武冈市| 随州市| 宁波市| 巴林左旗| 阳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