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丹
(曲阜師范大學 職業(yè)與成人教育學院,山東 曲阜 273165)
?
三喻文化視角下老年大學教育發(fā)展研究
崔丹
(曲阜師范大學職業(yè)與成人教育學院,山東曲阜273165)
摘 要:三喻文化是后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前喻文化的總稱,它們對老年大學教育的影響各不相同,后喻文化有利于豐富教學內容,同喻文化有利于豐富教學方法,前喻文化有利于豐富教學模式。基于此,可以通過三喻文化的協(xié)調功能來更新老年大學教育理念,通過后喻文化的楷模教育來擴展教學內容,通過同喻文化的實踐導向來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通過前喻文化的反哺作用來優(yōu)化教學模式。
關鍵詞:三喻文化;老年大學教育;文化傳遞
文化是人類為了在社會中生存和發(fā)展,通過體力和智力的勞動,以適應和改變自然而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社會的一系列假設、價值觀及社會相互交往形成的有機體。[1]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喻文化是時代發(fā)展的產物,是歷史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代表著三種不同的文化傳遞模式,總結了人類歷史文化傳遞的普遍規(guī)律。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信息與知識急劇膨脹,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到終身學習的隊伍中。與此同時,人口老齡化逐漸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老年人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備受關注,老年大學教育正蓬勃發(fā)展。因此,三喻文化促進老年大學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并逐漸成為重要推動力,從而促進老年大學學員終身學習目標的實現(xiàn)和全面發(fā)展。
一、三喻文化與老年大學教育概述
(一)三喻文化
三喻文化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美國人類社會學家瑪格麗特·米德的著作《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三喻文化是后喻文化(Post—figurative Culture,又譯后象征文化)、同喻文化(Co—figurative Culture,又譯互象征文化)和前喻文化(Pre—figurative Culture,又譯前象征文化)的合稱。[2]三喻文化一經提出便受到很多學者的關注,并且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指出其劃分依據與教育對象的年齡、經歷不同有關,這些研究都極大地豐富了三喻文化理論,影響深遠。
1.后喻文化。后喻文化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文化傳遞方式,主要指年長一代向年輕一代傳授知識技能經驗,年輕一代向年長一代學習的過程,主要內容包括價值觀念、行為規(guī)范和禮儀準則等。[3]后喻文化的主要特點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示范性。在某種程度上后喻文化是一種知識傳承的楷模教育,即年長一代把其畢生積累的知識技能經驗傳授給年輕一代。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屬于典型的后喻文化傳遞模式。第二,廣泛性。后喻文化的教育內容表現(xiàn)在方方面面,除了教師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后喻文化也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三,復制性。 “未來重復過去”。在一定程度上,后喻文化是年輕一代對年老一代期望的復制,年輕一代聽從年長一代的諄諄教導,并以其作為自己前行的榜樣與目標。[4]
2.同喻文化。同喻文化是發(fā)生在同齡人之間的交流,是一種平行的文化傳遞方式,是一種相對隨意的教育與學習方式。同喻文化往往繼承后喻文化的知識,同時也是對前喻文化知識的進一步創(chuàng)新。一方面,同喻文化具有過渡性。相對于后喻文化而言,成人不再以模仿復制上一代人的知識經驗為主,而更多的是與同齡人溝通交流,尋找共同的參照點,不斷成長。另一方面,同喻文化具有隱蔽性。同喻文化是一種潛移默化、難以覺察的文化傳播方式,因為同一代人有共同的社會背景、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等,交流與溝通相對比較容易,所以在交流的過程中能夠更好接受他人的新觀念和新方法。
3.前喻文化。前喻文化是年長一代向年輕一代學習的自下而上的文化傳遞過程,是一種文化反常規(guī)的傳遞方式。前喻文化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特點。第一,反向性。前喻文化的傳遞模式恰與傳統(tǒng)的文化傳遞模式相反,由于近年來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信息大爆炸時代的到來,使越來越多的年長者意識到更新已有知識經驗的必要性,需要不斷地向年輕人學習新的知識,以便跟上時代的步伐。第二,即時性。前喻文化所傳播的知識內容更新速度非???,要求人們能夠根據時代發(fā)展的不同需求而不斷創(chuàng)新,因此在科技水平高度發(fā)達的信息現(xiàn)代化時代,年長一代迫切需要年輕一代的指導與幫助,促進他們再次社會化。第三,創(chuàng)新性。前喻文化所傳承的不再是舊技能和舊知識,而是以科學的視角探索新領域和新技術,倡導文化多元化、理念更新化和知識創(chuàng)新化等。
(二)老年大學教育
老年大學是社會發(fā)展進入老齡化時代的產物,是老年人享受繼續(xù)教育的正規(guī)課堂,是推進老年人積極健康地度過老年生活的重要場所。老年大學教育是指老年人在老年大學接受的所有教育,既包括系統(tǒng)的課程類教育,也包括閑暇類教育。系統(tǒng)的課程主要有休閑娛樂類、知識技能類與素質拓展類。上課方式有很多種形式,有的設置一些特色課程,老年人單獨上課;有的設置高校課程,老年人可以通過學習獲得學分,最終獲取學位;有的不定期舉辦一些講座供老年人學習。
老年大學教育的目的在于滿足老年人的學習要求,使老年人通過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更新知識,實現(xiàn)繼續(xù)參與社會建設的愿望,并促進其健康長壽。[5]終身學習理念的普遍傳播,激發(fā)了老年人接受老年大學教育的動機。老年大學教育為老年人提供豐富的課程,如運動健身、書畫寫作、唱歌跳舞等,成為老年人修養(yǎng)身心的重要途徑,為他們提供樂趣,不斷完善人生。老年大學教育是老年人智力再開發(fā)的基地,也是豐富老年人知識的殿堂。
通過手機媒介對基層崗位員工進行培訓教育,在推行方式上,要做到先易后難、循序漸進,要根據企業(yè)實力,選取適宜的模式。另外,要做好E-training,應加強推行過程中的監(jiān)督管理,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進行處理,做到持續(xù)改進。
在我國,老年大學教育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1983年9月,我國第一所老年大學——山東省紅十字會老年大學(現(xiàn)名山東老年大學)誕生,隨后,在政府和群眾的支持下,各地老年大學相繼應運而生。[6]1984年3月,我國第一所民辦老年大學——廣東領海老年大學成立;1985年5月,武漢市老年大學成立,在全國率先構建了大城市老年學校教育網絡,[7]這標志著老年大學不再是單一的組織,而是逐漸形成一個大系統(tǒng)并與時代接軌。1987年,我國第一套老年大學教材出版發(fā)行。1998年12月,中國老年大學協(xié)會成立,標志著老年大學教育發(fā)展進入一個新階段。我國老年大學教育迄今為止已經歷30多年,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發(fā)展模式,并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8]目前,老年大學教育的需求仍在不斷增加。
老年大學的廣泛建立,促進了老年大學教育的快速發(fā)展。老年大學教育是適應老齡化社會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老年人再社會化和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手段。[9]它的發(fā)展為終身教育的實現(xiàn)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豐富老年人閑暇生活做出重要貢獻。因此,老年大學教育的發(fā)展直接關系著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如何促進老年大學教育更好發(fā)展的任務迫在眉睫。
二、三喻文化對老年大學教育的影響
基于老年大學教育對象廣泛、內容豐富且方式多樣的特點,三喻文化必然會對老年大學教育產生影響,并對其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后喻文化有利于豐富老年大學教育的教學內容
后喻文化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文化傳遞模式,學校深受它的影響,并已成為學校傳統(tǒng)教育的主流方式。目前,老年大學教育的學員年齡呈下降趨勢,有些學員的年齡不到50歲。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只有親身經歷和體驗,才會更有發(fā)言權,因此老年大學聘請年長的教師講授通過實踐獲得的真知,會更有說服力。在老年大學中,有許多年齡較大的全職或兼職教師,他們是各行各業(yè)的學術大家或技術精英,并不因為年長而放棄追求,而是仍在老年大學中發(fā)揮余熱。雖然老年大學的很多學員都已經年過半百,但是他們仍愿意聆聽比自己年長且知識經驗豐富教師的諄諄教導。年長教師的教導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老年大學教育的教學內容,也提高了老年大學教育的教學質量,更提升了老年大學教育師資隊伍的權威性。老年大學是一個小型的文化匯聚場所,無論是理論知識還是實踐經驗,相對來說,年長者的經驗積累往往更加豐富,從這方面而言,后喻文化豐富了老年大學教育的教學內容。
(二)同喻文化有利于豐富老年大學教育的教學方法
(三)前喻文化有利于豐富老年大學教育的教學模式
近年來,自下而上的前喻文化傳播方式越來越廣泛,與普通教育相反,老年大學教育往往受前喻文化影響較大。從知識層面來講,年輕一代并不比老年一代匱乏,反而相對來說更加豐富。在經濟與科技發(fā)展迅速的時代,年輕一代借助網絡學習知識,可以很容易地、系統(tǒng)地、全面地掌握某個知識點,使知識深度不斷拓展。從生理層面來講,由于老年大學學員的年齡和身體條件限制,他們對新觀念、新知識、新技術的接受能力有限,獲取知識的方式也較被動,所以如果有知識經驗豐富的年輕一代引導,他們不僅可以汲取知識,還可以拓展視野,使晚年生活老有所得、老有所樂。總體來說,前喻文化對老年大學教育有很深遠的影響,受到學員的歡迎。一方面,前喻文化有助于豐富學員的晚年生活;另一方面,前喻文化有助于豐富老年大學教育的教學模式,使老年大學教育的未來發(fā)展前景更加廣闊。
三、三喻文化視角下老年大學教育的發(fā)展策略
老年大學學員由不同知識背景、生活環(huán)境、年齡階段的老年人組成,他們對老年大學教育有著不同的期待,因此應根據學員的特點和需求,從后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前喻文化傳遞模式著手,加強多維主體之間的平等對話,使學員增加知識與提升技能,促進老年大學教育發(fā)展。
(一)發(fā)揮三喻文化的協(xié)調功能,更新老年大學教育理念
三喻文化代表著信息交流和文化融合,是知識技能傳播的不同方式。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單一的文化傳播模式已經不復存在,因此,老年大學教育需要三喻文化的統(tǒng)籌與協(xié)調,以促進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在后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前喻文化的綜合作用下,不斷地豐富老年大學教育的內容,更新管理者和學員的思想觀念,使老年大學教育辦學更具特色。老年大學教育在注重知識更新的同時,也要弘揚前人積累下的優(yōu)秀成功經驗。一方面,管理者要正確認識老年大學與老年社區(qū)、養(yǎng)老院的區(qū)別,增強老年大學教育的責任意識,不要只注重老年大學教育的休閑娛樂功能,而忽視重整和再社會化功能。另一方面,學員要增強終身學習的意識,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做到老有所學、老有所為和老有所得,重新調整對生命的看法和對人生價值的思考,達到自我實現(xiàn)的人生目的。
(二)弘揚后喻文化的楷模教育,擴展老年大學教育內容
楷模教育是后喻文化的主要形式,要在老年大學設立楷模教育大課堂,傳播優(yōu)秀的知識技能經驗,完善老年大學教育的管理機制,開發(fā)老年大學學員的潛力,使老年大學的管理更加開放、更加靈活、更加自主,從而培養(yǎng)出更多智慧老人。①管理者要充分利用老年大學的現(xiàn)有資源,構建校長主管和智慧老人協(xié)助的管理模式,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另外,智慧老人可以開辦講座,通過講授自身積累的豐富知識技能和成功經驗,發(fā)揮后喻文化引領下楷模教育的重要作用。凡是有一定特長的學員都可以在老年大學發(fā)揮余熱,擴展老年大學教育內容,使他們的價值得到充分利用。
(三)引領同喻文化的實踐導向,創(chuàng)新老年大學教育方法
如何使老年人真正在老年大學教育中老有所學和老有所得,關鍵在于課程安排和講授方法運用,因此要在同喻文化引領下,以實踐為導向,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增加實用性課程。學員希望能夠利用有限的時間學到更多的知識,彌補他們之前的缺失,豐富晚年生活,所以老年大學教育要深入實踐,講求方法,了解學員的真正興趣需求。除此之外,老年大學教育還要注重交流,創(chuàng)新手段,避免單一的講授法,根據不同課程類型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如討論法、演示法和自學輔導法等。注重拓寬課堂交流方式,運用辯論式、匯報式、討論式、座談會式、網絡演練式等活躍課堂氣氛,使學員充分參與其中。教師要與學員形成伙伴關系,平等地溝通與交流,更好地促進知識的傳播。要關注學員與學員之間的經驗交流,充分尊重學員學習的自主性,運用多樣的方法,促使老年大學教育在實踐中探索,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在實踐中不斷前進。
(四)增強前喻文化的反哺作用,優(yōu)化老年大學教育模式
前喻文化實質上是年輕一代對年長一代的反哺教育,有利于豐富老年大學教育模式。老年大學教育不同于普通學校教育,老年大學的教師大部分是年輕一代,學員向他們學習,他們把先進的、創(chuàng)新的觀念、知識與技能傳授給學員,通過反哺作用,促進學員跟上時代潮流,增加信心,重塑對生活的熱愛。老年大學教育要加大前喻文化的反哺力度,優(yōu)化教學模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增加全職的、專業(yè)的教師數量,創(chuàng)新和完善教學模式。由于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機能有所下降,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可能有些衰退,因此要注意尊重學員的人格。除此之外,管理者要有雄厚的知識儲備和較強的管理才能,針對老年大學教育的特殊性,合理的設計課程模式、管理模式和教學模式等。所有的教育模式都要針對學員的特點和需求進行設計,不斷地滿足他們的需要。[10]
注釋:
①智慧老人是指老年大學有經驗的、有知識的高水平老年學員。
參考文獻:
[1]魏新,張春虎.人力資源管理概論[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382.
[2]何愛霞.三喻文化與成人教育探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科版),2006 (4):114-117.
[3]鄧美德.家庭場域下文化反哺的抗阻及教育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10.
[4]李金.三喻文化視野下的社區(qū)教育發(fā)展[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4 (4):26-30.
[5]賈巖.老年教育與美育[M].北京:華齡出版社,1991:115.
[6]張秀芳.談老年大學現(xiàn)狀及改進對策[J].科教導刊,2014(12):191-192.
[7]于苗,魏玉娟.新型老年大學建設研究——以遼寧對外經貿學院新型老年大學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4(5):170-171.
[8]張娜.中國老年大學的現(xiàn)狀及反思[J].高等函授學報,2011(11):78-80.
[9]郭世松.學習型社會與老年教育改革——以廣西欽州市為例[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5(3):13-15.
[10]張娟娟.高等院校舉辦老年大學現(xiàn)狀調查及對策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9:49.
(責任編輯:劉奉越)
The Elderly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Development Research Under the Three Figurative Cultural Perspective
Cui Dan
Abstract:The three figurative culture is the general name of the post-figurative culture, co-figurative culture and pre-figurative culture, their impact on the old university education vary, post-figurative culture enriches the teaching contents in the old university education, co-figurative culture enriches the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old university education, pre-figurative culture enriches the teaching mode in the old university education. Based on this, through the coordination function of three figurative culture to update teaching philosophy of the old university education, through the model education of post-figurative culture to extend the old university teaching content, through the practice-oriented of co-figurative culture to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old university, through the nurturing role of the pre-figurative culture to optimize teaching model of the old university.
Key words:three figurative culture; old university education; cultural transmission
作者簡介:崔丹(1990-),女,內蒙古通遼人,曲阜師范大學職業(yè)與成人教育學院成人教育學專業(yè)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成人教育基本理論和人力資源開發(fā)。
收稿日期:2016-01-05
doi:10.13983/j.cnki.jaechu.2016.01.007
中圖分類號:G7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71 (2016) 01-00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