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俊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 武漢 430205)
?
喬伊斯短篇小說中女性形象的內(nèi)涵研究
錢俊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 武漢 430205)
摘要:喬伊斯一直以來是女性主義批評家倍感興趣的研究對象之一,而《都柏林人》是喬伊斯塑造女性人物最多的一部作品。在這部小說集中女性的故事時隱時現(xiàn),彼此呼應(yīng),構(gòu)成了一個連續(xù)體。透過對女性人物的片段式描寫,女性的覺醒過程得以展現(xiàn),其顛覆的目標直至都柏林癱瘓的父權(quán)制社會。通過刻畫這一系列女性形象,喬伊斯試圖揭示愛爾蘭民族的特性,深入診斷民族的痼疾,分析愛爾蘭的民族形象和特性,進一步深入反思愛爾蘭的歷史。
關(guān)鍵詞:女性形象;民族形象;癱瘓;《都柏林人》
一、引言
喬伊斯是20世紀西方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女性主義批評家一直以來倍感興趣的作家之一?!抖及亓秩恕肥菃桃了顾茉炫匀宋镒疃嗟囊徊孔髌?,許多批評家將討論的焦點集中在喬伊斯的女性觀,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是喬伊斯本人對女性的矛盾態(tài)度。喬伊斯像那個時代所有男人一樣厭惡女人,他的那句話“我討厭那種無所不知的女人”被喬學研究者反復引用以佐證喬伊斯患有厭女癥。[1]634然而他也曾表達過一個更加成熟的觀點,“婦女解放運動在當今時代最重要的關(guān)系即男女之間的關(guān)系上引起一場最偉大的革命,女人們起來反抗那種把女人當作男人工具的主張?!盵2]129其二是喬伊斯筆下女性形象的多重性與復雜性?!抖及亓秩恕分饕阅行猿砷L的經(jīng)歷展現(xiàn)都柏林社會的痼疾,只有四篇以女性為中心人物,女性人物要么是男性的陪襯,要么就是弱者或者失敗者,用喬伊斯的話來可以把女性形象概括為“心智絕對健全、豐滿、無是非概念、可受孕、不值得信任、迷人、精明、缺乏創(chuàng)見、謹慎、漫不經(jīng)心?!盵1]215但是縱觀《都柏林人》中的十五篇短篇小說,女性的故事時隱時現(xiàn),彼此呼應(yīng),構(gòu)成了一個連續(xù)體。透過對女性人物的片段式描寫,女性的覺醒過程得以展現(xiàn),其顛覆的目標直至都柏林癱瘓的父權(quán)制社會。
喬伊斯常常將愛爾蘭比作女性,因為愛爾蘭是一個長期飽受宗教和殖民壓迫的民族。愛爾蘭民族在強勢殖民文化面前逆來順受、麻木不仁,另一方面愛爾蘭民族本身又是一股固守傳統(tǒng)、排斥新生事物的壓迫力量。喬伊斯在《都柏林人》中塑造的一系列的女性人物形象也具有這種復雜性。喬伊斯對女性人物的刻畫,實際上是對當時愛爾蘭民族“既受人壓迫又壓制別人”形象的揭示與展現(xiàn)。身處癱瘓的中心,都柏林的女性遭受強大的父權(quán)制的壓迫,她們既表現(xiàn)出懦弱無知的一面,也有敢于抗爭的一面,有的與父權(quán)社會共謀扼殺他人的新思想,有的則代表民族傳統(tǒng)文化竭力抵制英國殖民文化的壓迫。通過刻畫《都柏林人》中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喬伊斯意在深入診斷民族的痼疾,分析愛爾蘭的民族形象和特性,進一步深入反思愛爾蘭歷史的困境。
二、善良懦弱的女性
《姐妹》中的南尼和伊麗莎兩姐妹精心照料弗林神父的生活起居,卻一直被排斥在他的精神世界之外。姐妹倆說起話來絮絮叨叨、支離破碎,完全被幼兒化了,她們的生活以弗林神父為中心,至于她們自己的思想并無只言片語,極度缺乏獨立的自主意識。《姐妹》中喬伊斯通過對這對姐妹的描寫,揭示出禁錮人們(特別是女性)的思想自由,給愛爾蘭社會帶來精神麻痹的宗教和殖民者的世俗法規(guī)是愛爾蘭民族危機的根源。[3]155
在《伊芙琳》中,為了堅守母親臨死前的一個承諾,伊芙琳承擔起了維持這個家的重擔。當她有機會逃離痛苦去阿根廷追求新生活時,她猶豫再三,在最后關(guān)頭死去母親的遺言讓她留下了。母女倆飽受痛苦的煎熬,母親發(fā)瘋而死,瘋癲隱喻了父權(quán)秩序?qū)ε陨眢w和精神的雙重壓制。
《圣恩》中的克南太太二十五年來一直精明地替丈夫操持著這個家,事實上婚禮之后第三個星期她便對做妻子的生活厭煩了?!稛o獨有偶》中阿達·法林敦是個面相尖刻的小個子婦人。男人清醒時,她便呼幺喝六,而男人爛醉時,她便忍氣吞聲,對婚姻的失望使得她轉(zhuǎn)向宗教尋求精神上的慰藉?!兑欢涓≡啤分心莻€橫眉冷對的安妮不滿丈夫小錢德勒的庸碌和懦弱,把自己的期望全部傾注到兒子身上。
《土》中的瑪利亞是個感人至深的女性人物。瑪利亞扮演著代理母親的角色但始終沒有屬于自己的家庭,她又老又窮卻心地善良,渴望找到自己的幸福。文本中有三處寫到她的笑,她一次比一次笑得辛酸。她只有在不經(jīng)意之中用唱錯的歌詞來表達自己的心聲,反映出她潛意識中對愛情的向往和對現(xiàn)實的失望。曾經(jīng)有評論家指出《都柏林人》中的女性是“為男人生活的,她們無聲地存在于男人的左右”。[4]165
三、敢于抗爭的女性
《母親》中的卡尼太太精心打扮女兒凱思琳,表面上是愛護和關(guān)心,其實是把女兒當作商品待價而沽;把音樂會的票分送給親友,表面上是力邀他們?yōu)榕畠号鯃?,其實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事實上在卡尼太太與父權(quán)社會的較量中,女兒凱思琳只是一個籌碼。
《寄寓》中穆尼太太試圖按照都柏林的傳統(tǒng)道德準則為女兒波莉找到體面的丈夫。在母親的影響和默許下,波莉主動出擊引誘多倫先生,她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在母親的監(jiān)控之下,母女倆的共謀使得多倫先生最終就范。都柏林的母親一方面受到父權(quán)社會的規(guī)訓,另一方面又按照父權(quán)社會的道德和行為準則規(guī)訓他人,尤其是受她們影響最深的女兒。
關(guān)于《悲痛的往事》中辛尼科太太之死的報道據(jù)說是《都柏林人》中最陰暗的部分。各位證人的證詞也無一例外表明辛尼科太太之死純屬意外,任何人都無需負責。辛尼科船長無視妻子的痛苦,出庭作證時說他們“一向過著幸福的生活”。辛尼科小姐有不在場的充分證據(jù)表明她與此樁“悲痛的往事”無關(guān)。達菲先生初讀報道感到厭惡,認為辛尼科太太“不僅降低了自己的身份,而且也降低了他的身份”。之后他似乎反復聽見辛尼科太太的聲音向他質(zhì)問為什么不給她留一條活路。正是這個揮之不去的聲音引發(fā)了達菲先生的頓悟,發(fā)現(xiàn)自己是孤獨的,是個“被人生的盛宴排斥在外的人”。[5]126-128男主人公通過女性人物完成了一次象征性的精神卸重,女性成為他成長儀式及主體身份建構(gòu)過程中的祭品。通過女性的犧牲,男性獲得了生活的真諦,完成了自我的超越。[6]110
四、民族文化的象征
喬學女性主義研究學者曾指出,在喬伊斯研究中性別問題往往越來越多地涉及到大的歷史文化背景,關(guān)于當時社會和歷史文化背景的精確而真實的描寫,對于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越來越重要。[7]14因此在分析《都柏林人》中的女性形象時,有必要將其置于愛爾蘭民族深受英國殖民壓迫的歷史文化語境之中。在《死者》中三位主要女性人物打上了明顯的民族意識的烙印,她們愛憎分明,敢于表達自己的思想。喬伊斯用隱喻的方式勾勒出愛爾蘭民族的特性,通過這一組女性形象刻畫出愛爾蘭民族形象,了解其歷史文化內(nèi)涵。喬伊斯對女性人物的刻畫,實際上是對當時愛爾蘭民族“既受人壓迫又壓制別人”形象的揭示與展現(xiàn)。[8]71
《死者》中女仆莉莉的遭遇暗合愛爾蘭飽受欺凌和屢遭出賣的歷史。如果說辛尼科太太對父權(quán)制的控訴僅僅只表現(xiàn)為似有似無的耳語,那么莉莉直接的還擊所針對的不僅是都柏林強大的父權(quán)制,還有加布里埃爾所代表的殖民文化。作為愛爾蘭激進民族主義者的艾弗絲小姐更是尖銳地諷刺加布里埃爾,說他的行為不像愛爾蘭人,是個“西布立吞人”(親英國殖民者)。格莉塔來自愛爾蘭西部,代表著愛爾蘭的民族性。她傳統(tǒng)保守、心地善良。結(jié)婚多年卻一直惦念著去世的初戀男友,雖然從來沒有真心喜歡過丈夫,但表面上仍然對他百依百順。
《死者》中的三位女性以主體的姿態(tài)言說,顯示了蘊藏在文本中的女性話語的顛覆力量。女性的故事時隱時現(xiàn),構(gòu)成了一個連續(xù)體。透過女性人物的多方位描寫,女性的覺醒過程得以展現(xiàn),其顛覆的目標直至都柏林癱瘓的父權(quán)制社會。
五、結(jié)語
女性人物絕不僅僅是男性成長的陪襯,而是一種具有顛覆性的自下而上運作的力量。在邊緣的女性話語中蘊藏著挑戰(zhàn)潛能,充滿了對抗與顛覆。女性的抗爭始終貫穿整個文本成為一條或明或暗的隱性線索,直至在最后顛覆的聲音引發(fā)了一貫對女性采取居高臨下姿態(tài)的男性重新認識自我。
曾有學者認為《都柏林人》中每當故事接近尾聲處靈光乍現(xiàn)的頓悟讓讀者魂悸魄動,靈魂的些微攪動皆成波瀾,從而讓讀者重新審視生活、審視自我,心頭一片澄澈。[9]83誠然,《都柏林人》也是現(xiàn)代人感情和精神癱瘓的寫照,特別是這部小說集中的眾多女性形象,讓讀者深刻地體會到父權(quán)制社會中女性生存的艱辛、抗爭的慘烈,描寫了信仰衰弱、道德癱瘓的都柏林社會,以及男男女女們對此所做出的反應(yīng)或者應(yīng)對。身處現(xiàn)代社會的我們需要以此作為一面“磨光的透鏡”,來重新審視自我,從卑瑣的文體中發(fā)現(xiàn)頓悟,從鄙俗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真理。
參考文獻:
[1]Ellmann, Richard. James Joyce[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2]布倫南·馬多克斯. 賀明華譯,喬伊斯與諾拉[M].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129.
[3]韋虹. 《姐妹》中隱含的民族歷史與文化書寫[J]. 國外文學,2010,(4): 150-157.
[4]French, Marilyn. The Women’s Room [M]. New York: Summit Books, 1977: 165.
[5]喬伊斯. 都柏林人[Z]. 孫梁等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 126-128.
[6]王蘋. 民族精神史的書寫:喬伊斯與魯迅短篇小說比較論[M]. 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 110.
[7]Henke, Suzette, and Elaine Unkeless. Women in Joyce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14.
[8]何樹. 女性形象與民族特性——《死者》人物形象分析[J]. 外語研究,2004,(6): 71-74.
[9]郭冀華. 大師的小書——讀喬伊斯《都柏林人》[J]. 書城,2011,(5): 82-84.
責任編輯:彭雷生
收稿日期:2016-04-02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4G436);外教社全國高校外語教學科研項目(2016HB003A)
作者簡介:錢俊(1976-),湖北武漢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44X(2016)05-0005-03
The Connotation of the Women Images in James Joyce’s Short Stories
QIAN J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430205, China)
Abstract:James Joyce is one of the research focuses for feminist critics and his short story collection Dubliners has presented the most women characters. Among the fifteen Dubliners short stories, although only four of which have central female characters, the women images or influences of women are lingering and threading through the collection, constituting a continuum, through which the process of women’s awakening is demonstrated, aiming at the subversion of the paralyzed patriarchal society in Dublin. In this process Joyce has intended to reveal Irish national characters, to analyze the national paralysis, to highlight the national image and to reflect the Irish history.
Key words:woman image; national image; paralysis; Dubli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