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英會
河北省博野縣教育局教研室
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能力的幾點策略
甄英會
河北省博野縣教育局教研室
語文是一門基礎(chǔ)學科,它的作用自不必言,然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卻有這樣的現(xiàn)象:有些學生不愛上語文課,課余時間很少有同學學習語文,以至于語文成績很差勁,本文就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能力,得出以下幾點策略。
策略語文學習能力培養(yǎng)
“沒有規(guī)矩難以成方圓”,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很難取得好成績的。這在語文學科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為使學生消除畏難心理,必須首先注重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我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培養(yǎng)認真的學習習慣。語文學科寫字最多,漢字都會寫,我們不可能人人都是書法家,但不管字跡優(yōu)劣與否,寫出來工整醒目,就能使人賞心。有的同學每每寫字都是“龍飛鳳舞”;而有的同學即使很著急也是“井然有序”,這就是習慣問題。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每寫字必工整的良好習慣。能寫一手工整清晰的字跡、不僅為學好語文打好基礎(chǔ),而且將使學生終生受益。
2.培養(yǎng)主動學習的習慣。內(nèi)因大于外因,外因要通過內(nèi)因而起作用。在學習過程中,要使學生自己主動去學習,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不是被動的接受,這樣效果要比讓老師“牽”著學,效果好得多。特別是語文學科,主動預習,主動思考,主動提問題能啟迪思維發(fā)展。不管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無價值可言,我都給予表揚,有價值的問題特殊獎勵。學生積極性很好,每授新課之前都能主動學習。
這兩種習慣的培養(yǎng)是在實驗初期就實施,且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有強迫執(zhí)行到自然接受,逐漸形成的。養(yǎng)成了這兩種習慣則具備了學習語文的基本素質(zhì)。
“語文課天天有,天天識生字,日日記生詞”,這是學生常常的一句話。誠然,語文即語言文學,語言就是由字、詞組成的,中國語言最豐富,也最復雜。想要很好掌握也很難得,多音字,形近字也著實讓人費神,所以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識記能力,我總結(jié)出一套方案,即:初識——落實——實踐三步教學法。
1.初識要細。每授新課我都讓學生自讀課文,把自己所有不認識、讀不準的字詞找出來,包括生字、多音字、形近字。因此,我引北宋哲學家張載的名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惫膭顚W生,不怕學生死摳細問。這個過程一般利用課下預習完成。
2.落實要準。已經(jīng)初步掌握了字音、形、義之后,學生可能認為自己確已會了,可能就置之不理 了。這是最危險的,因為這只是停留于感性認識,必然是片面的。英語單詞有速記法,我認識識記漢字最忌速記法,因此,我要求學生必須一筆一劃照書或字典抄。比如“德”這個字,中間這橫學生往往丟掉,我就說:“沒有這個橫,就沒有德(品德)了。類似這類字,像“胸”“茶”“撓”等,必須及時點撥,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3.實踐要實。所謂“實”,就是落到實處。數(shù)學物理等理科的題,學生知道做出結(jié)果且正確才可以,而語文識記到什么程度沒有什么尺度。也許會寫,學生所謂會寫,寫出來也許是錯別字。這是必須根據(jù)經(jīng)驗或?qū)W生在上兩個環(huán)節(jié)中出現(xiàn)的問題,配以恰到好處的作業(yè)題或檢測題,給以及時校正,以加深印象。
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緊緊相連,層層推進。學生通過這樣系統(tǒng)有序的練習,識記字詞效果很好,而且培養(yǎng)了能力。我現(xiàn)在教的班中有個學生,識記字詞非常細致認真,經(jīng)常提問題,比如“腌”書中注音ā·zā,有些同學一看了之后,他馬上發(fā)現(xiàn)中間這個“·”便問為什么,經(jīng)過一段時間有目的的訓練,他的識記能力變得非常強,
在教讀課文過程中如何做到既傳授知識又增長閱讀能力呢?
幾年來,我初步嘗試進行“直觀性教學”,即變抽象為具體,化無形為有形。把朦朧性的講述變?yōu)橹庇^性動手、動腦,在“玩”的過程中學到知識,增長能力。具體做法如下:
1.變抽象為具體
語文通過語言的表述,文學作品的影響來感染讀者,以求共鳴。但文學的表達畢竟是抽象的,對于理解力較強的學生,可能會得到共鳴,而中下等學生理解起來,必定會有一定難度。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講述抽象說理的較晦澀的文章(特別是說明文)時,我配以形象具體的簡圖,簡單的教具,并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做模型,在訓練過程中理解并掌握了知識。
如《故宮博物院》這篇課文,以空間順序說明介紹了故宮這個建筑群的布局。以前講說明順序,學生對于空間順序理解困難,講者難講,聽者理解更不容易,在講述這篇文章時,我采用以下步驟:
第一,布置詳盡的思考題,讓學生認真讀課文。
第二,用大屏幕打出故宮博物館的空白圖,邊講述邊填出圖上各部分名稱,先給學生初步具體的形象,理解說明順序。
第三,預先做好十九張卡片,寫上各部分名稱,分別交給十九名學生,在黑板上組圖,要求學生按照說明順序依次組圖,看誰反應快,在游戲過程中,理解了什么是空間順序。
總之,凡是較抽象說理的篇目,我盡力將其化為具體的練習活動,這樣,學生理解就容易了,且增長了知識。
2.化無形為有形
文學作品通過外貌、動作、語言等具體形象的描寫,塑造出一些活生生的人物,但文字畢竟是字,人們看不到這些形象究竟是什么樣子,沒有清晰的印象,文藝界導演為我們解決了用這個問題,他們通過電影、電視看到我們頭腦中模糊的印象。這給了我啟示。有情節(jié)的作品,還組織學生演短劇,這樣,即學到了知識又增加了學習的興趣。
如魯迅的作品《故鄉(xiāng)》中,有個主要人物形象——閏土,作者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從不同角度寫了他的變化,通過這些變化告訴人們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壓榨,給人民帶來的痛苦,這是重點,也是難點。因此,我就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學生畫少年閏土的肖像,另一組學生畫中年閏土的肖像,學生很有興趣,相互對比,指出不足:“少年閏土的手是紅活圓實,你畫瘦了。”,“中年閏土臉上沒畫皺紋。”等等。
通過上述有形的練習,即增加了學習興趣,又引起了學生思考,自然地去理解造成閏土變化的社會根源。難點解決了,理解能力也增強了。
學習語文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培養(yǎng)學習語文的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有信心,扎實有序。上述三個方面互相聯(lián)系,應全方位發(fā)展。通過這些年的實踐,我覺得這個方案確有實效,在今后實踐過程中,應進一步探索,以求完善。
[1]常汝吉.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
[2]吳培河.基于師生互動的語文教學策略[J].語文學刊,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