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珍
(忻州師范學院 五寨分院,山西 忻州 036200)
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屬性再詮釋
張國珍
(忻州師范學院 五寨分院,山西 忻州 036200)
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政治多級化、信息網絡化的快速發(fā)展,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的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屬性在中國經濟社會的健康發(fā)展進程中發(fā)揮了強大的理論支撐作用。文章從價值取向、比較、學科分類等角度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屬性進行新的詮釋。
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新詮釋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是社會或者社會群體以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等觀念進行的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關于成員的思想品德影響的社會實踐活動。然而在具體功能、詳細范圍、屬性、實質及分析對象等實踐和基本理論等方面尚未形成統一的界定,還需要廣大研究學者進行深層次的探究。圍繞上述學科問題開展分析和研究工作,明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fā)展方向,提煉和概括學科內涵和屬性,能夠進一步加深對該學科的了解和認知,也有助于加快學科的發(fā)展和進步。那么,如何全面理解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屬性,則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亟待解決的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理論屬性的本質在于體現學科的邏輯、深層關聯,能夠反映學科本質及普遍特點,通常作為學術角度劃分學科從屬范圍的關鍵依據。學科屬性特點也建立在理論屬性的基礎上,理論屬性能夠針對研究對象歸納出系統化的理論。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論屬性的層面中,屬于交叉邊緣學科,綜合了多個學科的知識和內容,可以看做是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引用學科的一個分支,同時也體現出“中國向度”的獨特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要想具備完善的理論體系,必須要運用全球化的眼光進行學術分析和研究,擴大學科研究領域。
在學術界,廣大學者普遍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該學科是二級學科,具有相對獨立的特點。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屬性方面卻無法統一,部分研究學者認為邏輯層面中學科分類方式存在一定的問題。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理論屬性進行科學、明確定位,對于推動這一學科的深入全面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而如何正確定義學科屬性需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1)針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屬性特點進行詳細分析,包括德育學、政治學和教育學等;(2)全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所具有的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3)圍繞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的中國特色化問題進行綜述和研究。
對上述問題進行研究,能夠進一步了解和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學,也有助于更好地界定這一學科的屬性。
隨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迫切的需要重新闡釋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理論屬性。在對其理論屬性進行界定的過程中,需要判定這一學科建設所依托的理論基礎、選用的學科方法論、研究目標、理論主題、被賦予的學科使命以及依據的實踐指南等,結合上述角度和內容開展研究分析工作,能夠得知馬克思主義學科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學必然擁有馬克思主義學科屬性,因為這一學科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為建設根基的,時刻踐行馬克思主義的精神與理論,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與建設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基于價值取向層面
應用性學科涵蓋思想政治教學,該學科有助于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構建,且可以為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發(fā)展提供服務。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領域中,開展理論教育和課程設計的關鍵在于主導意識形態(tài)。從一定程度來說,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傳播的過程進行的實踐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為二級學科,所屬一級學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因此,其從根本上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所提出的要求,也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的本質理論屬性就是蘊含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
1.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發(fā)展形成的前提
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創(chuàng)造、宣傳與教育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的重要內容,且三者是緊密相連、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在改革開放時期,對思想政治工作進行科學化處理,并將這一問題列到相應日程上成為工作的重要部分,進而思想政治教育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隨之產生。在這一進程中,我黨對思想政治工作體現出的光榮傳統進行繼承并發(fā)揚,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初期發(fā)展階段,經驗歸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隨著不斷地發(fā)展,建設思想政治理論結構體系也得到了廣泛的重視,與此同時,思想政治教育依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獲得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不僅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的產物,也是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需要。
2.思想政治教育學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作為其學科靈魂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根基與理論根據是從馬克思主義中得來的,且馬克思主義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保持生機活力的關鍵所在,為學科的實踐和理論發(fā)展提供了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學借助馬克思主義原理,使理論依據更加充實和完善,尤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也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理論體系的完善與豐富,促進學科緊跟時代發(fā)展潮流。馬克思主義針對思想政治教育所進行的學科論述成為其學科建設的理論依據。
3.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是思想政治教學的最終追求
在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導下,思想政治學的根本目標就是促進和推動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學科目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對人的思想品德發(fā)展趨勢、規(guī)律進行深入研究探討,并根據研究成果培養(yǎng)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且保證其正確性,提升人們對于客觀世界的認知水平;另一方面,對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規(guī)律、思想教育學科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深層次的研究探討,力爭人們所形成的思想政治素質是符合社會主流趨勢的。馬克思主義將人的全面發(fā)展列為重要的研究實踐課題,以及重要的價值追求目標,這在馬克思的整個發(fā)展歷程中都可以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學將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作為學科追求的目標,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全面發(fā)展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也符合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的要求。
(二)基于比較的角度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發(fā)展形成了思想政治教學,為中國向度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學科。在全球范圍內,唯有我國將思想政治教育設為獨立的學科,因此,這一現象可以說是學科研究取向上的“中國向度”。作為意識形態(tài)教育類學科,思想政治教育學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創(chuàng)新而得到的成果,且在建設過程中融入了當前我國實際意識形態(tài)建設情況,以此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符合我國發(fā)展需要,進而更好地指導實踐工作的開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學必須具有中國化特點。
1.思想政治教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依據
社會主義建設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實踐成果,即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我國改革開放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所精煉出的巨大財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取得的理論成果。在對思想政治教育學進行中國化轉變的過程中,要求學科結構體系應具備中國化風格、特色及氣派。但是不能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國向度進行過分關注,以免產生概念重疊的問題,因為缺乏比較與多角度的對話,往往使得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思想政治教育演變成只具有中國特色的“自說自話”結構體系,阻礙了學科的進一步完善。因此在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學時,必須要開拓國際視野,拓寬研究領域。
首先,從實踐理性的角度來說,應建立全球化語言環(huán)境與國際角度的中國問題視角。社會中的思想政治領域會體現出社會中所存在的經濟問題,然而,人們的思想變化則是通過價值、倫理、政治等方面的問題所直接體現的。西方發(fā)達國家發(fā)展歷程中的現代與后現代問題,我們的社會發(fā)展也會經歷,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我們所經歷,并成功解決的發(fā)展實踐問題、道路摸索、理論創(chuàng)新是處于國際視野中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問題,這是與全球范圍內的思想文化問題有所關聯的。我國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過程中所取得的成果經驗除了是屬于我國之外,也是世界的思想發(fā)展財富。因此,在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學時,必須做好基礎理論創(chuàng)新工作,并引用全球化的教學進行分析和研究,深入分析我國的實際狀況及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各項問題,有針對性的構建我國特色化意識形態(tài),在世界發(fā)展觀的指導下統籌論述思想政治問題。
其次,從給予文化精神層面來看,要秉承開放化的思想,加快全球與民族文化間的交流和溝通,使得不同文化得以交匯,將這作為新的發(fā)展機遇來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學的內容。作為我國目前存在的一種文化現象,思想政治教育學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自身傳統文化的發(fā)展,還應該建立自身的理論自信與理論自覺,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思想進行交流融合,力爭針對全球領域內的思想文化熱點問題給出“中國式的回答”,進而培養(yǎng)出具有世界特質的中國特有文化精神,為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學奠定應有的文化基礎。如果一味地強調中國特色、中國元素,而忽視與世界思想文化的碰撞融合,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將難以在世界文化交流體系中立足,而其自身得以生存的理論基礎與實踐價值也將無足輕重。
最后,從理論理性的角度來說,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為公眾教育工作的進行和落實提供理論指導,教育工作的主要核心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時也可以對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進行構建,實現同全球不同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有效溝通。
2.德治傳統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中國向度”的思想基礎
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倫理型文化在我國社會的思想文化領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社會秩序的構建過程中起到無可替代作用的是道德理想的傳播,在治國進程中這一思路主要表現在對“德治”的認可與推崇上?!暗轮巍蹦芊耥樌M行的關鍵因素在于統治者的道德高度,在治理過程中如果缺少法的限制,只是單方面的強調道德調適功能,則極易致使儒家所推崇的“德治”演變?yōu)椤叭酥巍薄M瑯?,沒有了道德的法律也不再稱之為法律,而是一種對人性的無視。因此,在制定法律時要依托于一定的道德基礎來作為其根本的價值目標。盡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是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但卻是以我國傳統的“德治”文化為發(fā)展土壤,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同傳統“德治”文化進行結合的產物,有著兩者的鮮明特點。
(三)基于學科種類的層面
思想政治教育歸屬于軟科學,對不同學科進行了融合,是一種交叉邊緣學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政治、思想教育二者的有機整合即為思想政治教育
從表面來看,政治教育即為國家領導層對政治認知、理念進行廣泛的傳播和推廣,以此來提高公眾的政治認同感;而思想教育具體指的就是針對人民思想觀念開展相應的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對上述二者進行有機整合,不僅能夠形成政治意識形態(tài),也能夠對價值取向進行正確的引導。同時,在思想教育的協助下,政治教育也會取得更加明顯的成效。二者的融合使得思想教育與政治教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雖然政治教育與思想教育可以融合,但兩者的要求有一定差別,而這些差別可以采用對話、商談、理性說服的方法來解決。
2.社會學科、人文學科的有機整合即為思想政治教育學
廣大學者認為文史哲是人文學科的關鍵,人文世界是主要的對象,價值性、精神性和意義性是人文學科的主要特點。人文學科同社會學科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旨在研究探討人自身的價值以及所表現出的精神特征;而后者則主要研究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并從中認識到社會事務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中表現出的規(guī)律。除此之外,社會學科側重于人類實際社會活動產生的后果與影響;人文學科關注的是發(fā)現人在社會中生存的意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學擁有人文學科與社會學科的雙重屬性。思想政治教育學重視社會政治關系與道德關系,所以應該屬于社會學科,可以說是具有一定人文學科特點的社會學科。
3.交叉發(fā)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基礎原則
作為綜合性學科,交叉學科是現代學科經過長期發(fā)展和進步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今后學科發(fā)展的主要方向。作為一門新興學科,交叉學科是由多門學科滲透融合而成的,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是產生新興學科的重要途徑。20世紀以來,很多交叉學科陸續(xù)出現,其中產生交叉學科的兩門學科的跨度也在不斷地擴大,甚至還有由三門及以上學科交叉產生的新學科。針對交叉學科來說,參考交叉程度的差異,能夠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類型,主要包括超學科、綜合學科、橫向學科、邊緣學科等類型。思想政治教育學在初期發(fā)展階段,關鍵任務就是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科學化處理,隨著教育的不斷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學又融入了倫理學、政治學及教育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并對各學科理論進行整合,同時還涵蓋了社會學、管理學等知識。思想政治教育學這一學科交叉類型應該歸為軟科學和邊緣學科的類別中,它只是軟科學的一般層面,還不符合軟科學中以決策和管理為核心的要求。
綜上所述,從學科分類上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學屬于軟科學,是一門邊緣學科,它將多種學科進行融合,且表現出了政治學與教育學等許多相關學科所具備的屬性特征。從這一學科的自身特點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是以我國傳統德教文化為基礎,而且該學科屬于意識形態(tài)教育類學科,同我國特色化社會主義理論相統一。就學科理論屬性來看,它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理論屬性也得到了新的詮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為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學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前者的發(fā)展直接影響著后者的建設。作為馬克思理論學科的二級學科,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也在日漸成熟,不斷發(fā)展。
[1]劉新庚,高超杰.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理論屬性新論[J].學術論壇,2013,(4).
[2]石云霞.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屬性之管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11).
[3]白顯良.論思想政治教育的馬克思主義學科屬性[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1).
[4]宇文利.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論的內涵與屬性探論[J].思想教育研究,2010,(6).
[5]高超杰.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界定的理論思考[D].中南大學,2014.
[6]趙娜娜.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時代性探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2).
[7]汪青松.馬克思主義“三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6).
[8]王麗.試論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屬性的新變化[D].天津理工大學,2009.
[9]尹藝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屬性探論[D].河南師范大學,2011.
[10]孫晶.思想政治教育學學科屬性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08.
責任編輯:魏樂嬌
New Idea of the Discipline Na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Marxism View
ZHANG Guo-zhen
(Xinzhou Teachers College,Xinzhou 036200,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cultural diversity,political multipolarity and information network,Marxism ideology further develops. The discipline na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lays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role for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society. The discipline na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interpreted from the angles of value orientation,comparison and discipline classification.
Marxism ideology;the disciplin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new interpretation
2016-10-27
張國珍(1975-),女,山西五寨人,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1004—5856(2016)12—0028—04
B17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6.1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