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姣
以讀為線層層深入
●梁姣
誦讀法是文言文教學的傳統(tǒng)方法。它不僅能幫助學生體悟到語言的節(jié)奏之美、韻律之美,逐步提升其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而且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他們逐步感悟到文言文的人文內(nèi)涵,實現(xiàn)人文性教學目標。
客觀地講,當前的誦讀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重整齊而輕個性,重音量而輕感情,重形式而輕指導等。這些問題削弱了誦讀教學的效果,使得對誦讀教學策略的研究成為當務(wù)之急。
文言文誦讀教學中,教師以讀為線,層層深入,能幫助學生了解文言文的語言規(guī)律,體味文本的豐富內(nèi)涵。
讀順文章是學習文言文的第一步。
要讀順文章,首先需要讀準字音。文言文中的通假異讀、古今異讀、破音異讀等情況是學生讀準字音的最大障礙。類似現(xiàn)象教材后面一般都會注釋,教師提醒學生對照課下注釋并適當借助工具書,就能解決問題。
在讀準字音的基礎(chǔ)上,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好勝心理組織“讀一讀”對抗賽。賽前要給學生如下溫馨提示:①比賽要求——不加字,不掉字,不換字,不錯字。②選手產(chǎn)生方式——小組與小組間采用他薦的方式推舉人選,也就是說,本小組的參賽選手不能由本組成員推舉,而要由其他小組推舉。③參賽內(nèi)容——由推薦小組決定,短文任選兩句,長文任選兩段。④評價——由點評小組點評并做出評判,優(yōu)勝者所在的小組獲得加分。⑤建議——各小組先互讀互查,幫助本組中基礎(chǔ)最薄弱的同學(這一點很關(guān)鍵,因為選手產(chǎn)生的方式是他薦;既然是他薦,推薦的肯定是能力最弱的學生)。一般的方法是,先由小組對子間合作相互聽讀,指出對方讀錯的字音并相互糾正;對子間感覺有困惑的地方,提交給小組內(nèi)討論解決;最后在組員群策群力讀準每個字音的基礎(chǔ)上,幫助組內(nèi)基礎(chǔ)最薄弱的同學反復朗讀課文。
自讀互讀讓學生讀準了字音,讀順了文章,使課堂形成了濃烈的讀書氛圍。
劉國正先生回憶他的語文老師時說:“先生很少講,但喜歡吟詠,吟到得意處,音節(jié)鏗鏘,聲震瓦屋。我也跟著吟詠,跟著鏗鏘,許多詩篇的妙,是在跟著吟詠中體會到的。”這句話說出了范讀的重要性。文言文的語言與白話文的語言有較大的區(qū)別,學生理解起來會有困難,所以教師的范讀很重要。
范讀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領(lǐng)學生掌握句子的節(jié)奏,并在此基礎(chǔ)上讀準句讀。比如,在“至、若、至若、夫、若夫、蓋、然、則、然則、豈、豈若、宜、誠宜、何嘗、其”等句首發(fā)語詞或關(guān)聯(lián)詞,以及“且、雖、因、惟、故”等常用關(guān)聯(lián)詞后面要停頓。教師還要特別引導學生關(guān)注古漢語是兩個單音節(jié)詞,而現(xiàn)代漢語中是一個雙音節(jié)詞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兩個詞一定要分開讀。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薄翱?以一戰(zhàn)?!薄爸?間力拉崩倒之聲。”第一句中的“于”是介詞,“給”的意思,“是”是代詞,“這”的意思,它們應分開來讀。第二句中的“可以”是兩個單音詞,“可”是能愿動詞,“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詞,“用來”的意思,它們也應分開讀。第三句中的“中間”,“中”是“中間”,“間”是“夾雜”,還是要分開來讀。
類似于以上這些情況,教師通過范讀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感悟、體驗以最直觀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比給學生講解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補語之間)要停頓、名詞作狀語時在名詞前要停頓這些枯燥的知識,效果要好得多。同時,教師有節(jié)奏、有韻味、有感情的誦讀還能為學生模仿誦讀樹立榜樣,使他們進一步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產(chǎn)生誦讀的強烈動機。
翻譯既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又是難點。逐字逐句地翻譯雖然易于操作且準確度高,但會使課堂失去生機與活力。
較為有效的方法是,教師首先給學生講清文言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字字到位、通順準確的翻譯原則,以及留、增、刪、移、換“五字翻譯法”(“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原有的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古今同義詞等詞;“增”指添補主語、賓語、介詞、量詞等成分,使翻譯出的句子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言習慣;“刪”就是把文言文中無實際意義的虛詞刪去不譯;“移”就是把古漢語的倒裝句調(diào)整為現(xiàn)代漢語句式;“換”就是把文言文中的詞語換成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用語,最常見的是把單音詞譯為雙音詞或多音詞)。然后,學生結(jié)合課下注釋及工具書口頭翻譯全文。翻譯時,可以讓對子間以句號為單位,每人一句輪流讀課文,輪流翻譯,并把相互間認為重要的句子(或語言優(yōu)美或內(nèi)涵豐富,或點明主旨,或特殊句式等)及其翻譯寫在筆記本上,把對子間認為疑難的地方用紅筆畫上波浪線。接著,教師組織學生比賽譯讀。選手產(chǎn)生方式:任選兩組,每組自薦兩名學生參加比賽。評價:點評小組點評并做出評判,給優(yōu)勝組加分。建議:各小組先確定重點句子,解決組員翻譯中遇到的疑惑,討論、交流、完善各自的翻譯,然后派兩名同學把小組推薦的重要句子及翻譯寫在黑板上。在向全班展示的時候,先讀這個重要句子,然后講解對句中重要詞語的理解,最后小組成員齊讀原句和譯句。
譯讀賽讀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讓他們在互動中建構(gòu)了知識、突破了重點,而且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成功的喜悅。
文言文教學中,“文”和“言”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只有做到“文”“言”并重,才能讓文言文教學充滿活力。
上述三個步驟關(guān)注的是“言”。品讀賞讀則是通過誦讀,讓學生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或喜怒哀樂、或沉郁頓挫、或奔騰激越的情感,關(guān)注的重點是“文”。如,通過品讀《兩小兒辯日》中的精彩對話,讓學生明白孔子這樣的圣人尚且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我們更應有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治學態(tài)度;引導學生在賞讀富春江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的同時,品出吳均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wù)的厭倦,等等。
從切入點而言,教師可以抓住細膩的環(huán)境描寫、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精彩的人物對話等引導學生品讀。從讀的方式而言,教師可以依據(jù)文章特點,引導學生通過師生互讀、唱讀、配樂演讀、全班齊讀等方式進行品讀。
總之,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品讀將凝固的文字化成心中的風景,讓其永遠沉淀在學生心里;通過品讀讓學生穿越遙遠的時空觸摸作者的心靈,與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共鳴。誠能如此,品讀的效果也就達成了。
所謂理讀,是指教師指導學生梳理學習經(jīng)驗和成果。理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將課文、課下注釋和課堂筆記通讀一遍,然后根據(jù)自己的感悟整理出自認為應該積累的詞語,如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在整理重點詞語用法的時候,可以聯(lián)系曾經(jīng)學過的文章里該詞語的其他用法。這樣的理讀不僅能讓學生歸納、整理出學習的重點,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活學活用的自主學習能力。
背誦不僅是積累的有效途徑,而且是促使學生進一步感悟、遷移的有效方法。背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自讀自背,然后對子互背互考,最后在全班背誦。之所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是為了避免背誦的枯燥感,減輕學生背誦的壓力。
上述五步誦讀法以讀為主線,把多種形式的讀融入到文言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誦讀中逐步讀懂了文字,讀懂了作者。
(作者單位:武漢市洪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