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莎
摘 要:作為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重要理論之一的語域理論,為公眾演講一類的語篇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在語域理論的指導下,從語場、語旨、語式三個方面分析了奧巴馬在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研究結果表明,奧巴馬在語言的詞匯-語法層面選擇上隨著演講的進行產生變化,其政治演講中的語言隨著情景的變化而變化。本文證明了語域理論在分析政治演講型語篇方面的可操作性和解釋力。
關鍵詞:語域理論;詞匯語法特征;系統(tǒng)功能語法
一、引言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為語篇分析提供了一個理論和分析的框架,語域理論是系統(tǒng)功能語法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Halliday(1985)構建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語域理論框架,將這種決定語言特征的特定的語境因素歸納為“語場”(field)、“語旨”(tenor)、“語式”(mode)。在具體的語篇中,“語境的這三個組成部分趨向于決定意義系統(tǒng)的三個組成部分:概念意義、人際意義和語篇意義?!保ê鷫痒?,1989)
二、理論簡介
1.語域理論的歷史發(fā)展
語域理論起源于英國的“語境主義”。語域這個概念最初是由Reid在研究雙語現(xiàn)象時提出的(張德祿, 1987)。Malinowski(1923)最早提出了“語境”這一概念。Firth(1957)認為,語境包括言語事件參加者的相關特征,有關事物以及言語活動的影響。而Halliday從社會符號學的角度,進一步將“情景語境”的概念發(fā)展成了“語域”。他指出,“語域是由與多種情景特征——特別是指語場、語旨和語式的意義相聯(lián)系的語言特征構成。”(侯維瑞,1988)
2.語域與語篇的關系
2.1語場(Field)在詞匯-語法層面的體現(xiàn)
語場指的是“正在發(fā)生什么事,正在發(fā)生的社會活動的性質是什么”(Halliday & Hasan, 1985)。在具體語篇中,語場是通過意義系統(tǒng)中的概念功能表達的,在詞匯—語法層面,概念意義是通過及物性系統(tǒng)來體現(xiàn)。及物性系統(tǒng)是英語中表現(xiàn)概念功能的的一個語義系統(tǒng),其作用在于把人們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所見所聞、所作所為分成若干種“過程”。
及物性系統(tǒng)包括物質過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過程(mental process)、關系過程(relational process)、行為過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語過程(verbal process)、存在過程(existential process)這六種過程。
2.2語式(Tenor)在詞匯-語法層面的體現(xiàn)
語式指的是“交際參與者是誰,他們的性質是什么,他們的身份和角色是什么”(Halliday & Hasan, 1985)。在具體的語篇中,語式是通過意義系統(tǒng)中的人際功能表達的,在詞匯-語法層面,人際意義是通過語氣和情態(tài)系統(tǒng)來體現(xiàn)的。
2.3 語旨(Mode)在詞匯-語法層面的體現(xiàn)
語旨指的是“語言發(fā)揮什么作用,交際參與者期待語言在交際情景中能為他們做什么”(Halliday & Hasan, 1985)。在具體的語篇中,語旨是通過意義系統(tǒng)中的語篇功能表達的,在詞匯-語法層面,語篇功能的實現(xiàn)是由主位結構、信息結構和銜接系統(tǒng)協(xié)同完成的。
三、案例分析
1. 及物性系統(tǒng)分析
本文將奧巴馬2014年北京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演講(以下簡稱“奧APEC演講”)分為5個部分來進行研究,旨在弄清有著不同目的的5個不同的部分及物性系統(tǒng)的不同。
表1 奧APEC演講第一部分及物性分析
演講的第一部分是開場部分。由上表可知,奧巴馬在演講中使用了較大比重的心理過程,語篇中的例子有know, think, recognize等。不僅可以表達他對于中國承辦亞太經濟論壇的感受,也能拉近其與聽眾的距離。此外,關系過程占據(jù)了總數(shù)的35.7%。大量關系過程的使用刻畫了奧巴馬對于主持人安德魯?shù)挠∠笠约皝喼藿洕w在全球經濟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表2 奧APEC演講第二部分及物性分析
通過上表可以看出,第二部分的及物性系統(tǒng)相比于第一部分有明顯不同。物質過程占總數(shù)的65.6%,這表明演講的該部分集中在描述某一段特定時間內發(fā)生的活動和事件。這部分,奧巴馬重點講述了近幾年來美國在經濟復興方面作出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表3 奧APEC演講第三部分及物性分析
表4 奧APEC演講第四部分及物性分析
在該演講的第三部分中,物質過程以及關系過程分別占了66.7%和19.8%的比重。較多關系過程的使用說明,關系過程被用來描述美國的發(fā)展與中國之間的關系,物質過程則被用來重點強調美國對于中國崛起持歡迎態(tài)度,以及美國為加強與中國的合作而頒布的一些新的政策。值得注意的是,該部分的參與者中,we,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he world, 都高頻地出現(xiàn),以體現(xiàn)中美雙方在謀求合作和面臨挑戰(zhàn)時的共同利益。總的來說,該部分大量使用物質過程與關系過程,目的在于有力地闡釋中國和美國加強合作的必要性。
表5 奧APEC演講第五部分及物性分析
最后一部分主要特征體現(xiàn)在心理過程的高頻使用上,一些諸如know, believe, look forward to,see等表達感覺,反應和認知的動詞被頻繁使用以表達奧巴馬對于與中國以及其他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合作的真誠愿望。
從該演講五個部分的及物性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奧巴馬在演講開頭表達了他對于此次又來到中國的感受以及對于主持人安德魯?shù)闹饔^描述,而最后則表達了他希望中美以及美國與亞洲經濟體合作的美好愿望,所以第一部分和第五部分都使用了大量的關系過程和心理過程。然而,中間三個部分的焦點在于中國與美國,亞太經濟體與美國之間為促進合作而已經作出或者在將來需要作出的努力,并相應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方案和措施,因此使用頻率最高的是物質過程。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及物性系統(tǒng)的選擇依賴于演講過程中語域的變化。
2. 語氣和情態(tài)系統(tǒng)分析
表6 奧APEC演講中的語氣分析
從全文來看,陳述句占總數(shù)的96.1%。奧巴馬的這篇演講中絕大部分為陳述語氣揭示了其演講的目的在于提供信息并與亞太經濟論壇的參加者進行交流。
此外,奧巴馬的演講中出現(xiàn)了一次祈使語氣:(60)But keep in mind……但是,從演講者與聽眾的關系來看,奧巴馬是不可能對前來參加論壇的各國首腦和商界精英下達命令的。黃國文(2001)指出,日常交際中使用的祈使句,不僅僅有“指令”的意思,還有“要求或者說服”的意思。因此,奧巴馬在演講中使用祈使語氣是為了更好的說服聽眾以謀求雙方合作。
在對演講的情態(tài)系統(tǒng)進行分析后,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演講者試圖與聽眾建立起友好的關系。情態(tài)動詞的使用在演講的中間三部分最為密集,目的在于以一種較為溫和的語氣傳達美國的價值觀,說服聽眾加強與美國之間的合作。在演講中,奧巴馬是比較主觀的,在跟亞太經濟論壇的與會者進行交流時并不是那么的有權威的、命令式的。
3.主位結構分析
據(jù)統(tǒng)計結果,該篇演講中非標記性主位共128個,占83.7%;標記性主位共25個,占16.3%。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篇演講中非標記主位的數(shù)目大大多于標記性主位?!皹擞浶灾魑辉陔S意性的談話中出現(xiàn)的相對較少?!保‥ggins, 2004)也就是說,這篇演講是寫來用于發(fā)言的。在該演講中,大部分的話題主位都是人稱代詞,如I, you, we等。I更是在演講開始是被用作非標記性主位,體現(xiàn)了演講者想要引起目標聽眾的注意,使得自己所傳達的信息能夠被接受。本文中也有很多用時間作為標記性主位的情況。
四、結語
本文從詞匯-語法層面分析了奧巴馬在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并從語言特征進而分析該演講的語場,語式和語旨。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隨著演講的推進,奧巴馬演講所選用的語言也隨著語場、語式、語旨的變化而發(fā)生變異,由此也可見其演講所選用的語言背后所隱含的目的。這也驗證了語域理論在分析演講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參考文獻:
[1] Eggins, S. 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2nd edition. London: Continuum, 2004.
[2]Firth, J.R. Papers in Linguistics 1934-1951.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3]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
[4]Halliday, M.A.K. & R. Hasan.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 Geelong, Vic.: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
[5]Malinowski, B.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 Supplement to C.K. Odgen & I.A. Richards. The Meaning of Meaning. London: Routledge & Kengan Paul, 1923.
[6]侯維瑞. 英語語體[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88.
[7]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 系統(tǒng)功能語法概論[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8]黃國文.語篇分析的理論與實踐:廣告語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
[9]張德祿. 語域理論簡介[J]. 現(xiàn)代漢語, 1987.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